岭南文化的特点

岭南文化的特点,第1张

1、岭南文化的重商性      

中国传统文化在经济领域历来具有重农抑商的倾向。但是,这种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条件下萌生的价值观念,在岭南地区并无突出的反映。岭南文化上的商业精神不仅弥漫于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往往制约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目标。     

2、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形成的岭南文化,必然是“窗权之下,易感风霜”,免不了要发生与其他外域文化的碰撞和交汇,形成一种开放的文化心态,呈现出与较为封闭的内陆文化有明显的不同性质。     

3、岭南文化的兼容性      

开放性跟兼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岭南文化具兼容并蓄的性质,它处于与不同文化相互对流和沟通的状态,不存在严重冲突和对抗的局面。     

4、岭南文化的多元性      

岭南文化的兼容性在表现上,必然出现岭南文化的多元性。岭南文化的多元性是指多种性质,多种类型,多种层次文化的并存,使岭南文化显得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富有活力。     

5、岭南文化的享乐性      

岭南文化的享乐性不仅表现在舒适、快乐、美好、享受等美的生活追求,企求幸福生活,更重要的表现为通过劳动,获得成功,取得胜利,实现人生价值,达到目的以及对个人利益、事业成就的满足。其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催人上进,奋发,开拓,攀登,建设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但也有一些消极因素,诸如过于追求刺激和物质享受,甚至奢侈。

扩展资料:

岭南文化是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尤其以属于汉族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构成了汉族岭南文化的主体。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上,在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多方面,岭南文化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上居于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近代岭南文化更是近代中国的一种先进文化,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岭南文化以其独有的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在中华大文化之林独树一帜,对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岭南文化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尤其以属于汉族广东文化的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为主,构成了岭南汉族文化的主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岭南文化 (中国岭南地区文化)

岭南饮食文化是岭南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枝令人注目的花朵。她由岭南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所孕育和培植,又得到中外饮食文化养分的滋润,随着岭南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形成,具有浓重的地方特色。

火的运用,带来熟食,拉开了人类饮食文化史的序幕。从考古资料看,岭南饮食文化的产生较中原晚,但同样在火烹时代开始。其发展的基本过程大致是,在没有外来因素的影响下,岭南饮食文化的原生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至秦汉,岭南开始被“开发”,岭南饮食文化接受中原的影响而处于交融期;唐宋时,岭南文化开始形成与北方不同的特点与格局,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特色,此为成型期;明清至民国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饮食文化的渗入,岭南饮食文化有长足的发展,出现“食在广州”的美誉,此为全盛期。

自古以来,一些到岭南为官的外籍人士,对岭南特有的饮食习惯已产生兴趣,在唐昭宗时广州司马刘恂的《岭表录异》、贬官岭南的韩愈、苏东坡的诗文等之中有所记载。入清之后,这方面的记述在更多的著作中可见,如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范端昂的《粤中见闻》、张渠的《粤东闻见录》、翁辉东的《潮州茶经》等,均为岭南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料。

岭南背靠五岭,面向南海,既有大山峻岭,又有长达3368公里的海岸线,以及辽阔的珠江三角洲和韩江三角洲的水网地带;中部有北回归线穿过,故气候温和,日照时间长,雨量充沛,十分有利于农业、养殖业的发展。岭南地域内可猎、可耕、可渔,物产十分丰富,山珍、海味、粮食、蔬菜、水果等种种食料,为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岭南饮食文化正是在岭南的农业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交融中产生和发展的。

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使岭南农作物一般可以两造以至三造。距今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的河姆渡人从野生稻中培植出灿稻,此后水稻开始在南中国繁殖。距今约5000年前,中国的广大地区开始由采集游猎而转入农业生产,岭南也不例外。在古代,岭南的农业以生产稻谷为主。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岭南粮食生产发展很快,据汉代《异物志》记载,岭南“夏冬又熟”,稻谷生产已是一年两熟。清代《粤东闻见录》称“海南地气更暖,腊月可以插秧,固有一岁三熟者,他郡则不能”。

中原移民给岭南带来北方的农业耕作技术,特别是南宋时从江浙一带南迁的移民,不仅参与了珠江、韩江出海口的围海造田,开发了岭南两个三角洲,而且带来了水田耕作技术,大大加快了岭南农业发展。宋代,广东稻米不仅可以自给,还有储余和输出,开始粤米北运,“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宋代庄绰《鸡肋篇》称,唐代岭南始引种小麦;入明以后,广东已成为多米之省。故岭南人以大米为主食,以大米制作的点心与各种副食,也与北方不同,形成岭南自身特有的饮食格局。

岭南自古是多元经济,百姓除“以农为本”,又重经济作物,常在山前屋后种果。早在汉代,岭南水果如荔枝、龙眼、香蕉、椰子、甘蔗、柚子、柑桔,已闻名全国,故汉武帝在京都长安建“扶荔宫”,尝试引种岭南佳果,当时引种的果树就有荔支、龙眼、柑桔、橄榄、槟榔等,但一未成功。“岭南佳果”,不仅是岭南人的“口福”,而且曾是富有岭南特色的“贡品”。《后汉书?和帝纪》记述:“旧南海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驿),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三国志。吴书。土燮传》记述:三国时交趾太守士燮给孙权的贡品中即有“蕉、邪(椰子)、龙眼之属”。在明末清初广东的“果基鱼塘”出现之后,水果种植更多,品尝岭南佳果是岭南饮食文化独有的内容。

岭南产甘蔗,甘蔗既是水果,又是制糖业的原料。岭南在汉代已有制糖的手工业,东汉杨孚《异物志》记述了岭南制糖的流程:“迮取什如饴,名之曰糖,益复珍也。又煎而曝之,既凝而冰,破如砖,其食之入口消释,时人谓之石蜜也。”甘蔗的种植和制糖的发明与发展,无疑为“北咸南甜”饮食风格的形成,岭南饮食的嗜甜口味,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人类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懂得了养殖和捕捞。岭南沿海,捕捞业早在旧古器时代就已开始。广东阳春独石仔遗址,出土有青鱼、鲤鱼的遗骨和田螺、蚌、蚬等遗壳。新石器中后期,岭南的多处遗址中出土家畜家禽的遗骨,如牛、羊、猪、狗、鸡等,说明养殖业的发展;出土大量的鱼、蚌、螺、贝、蛤、鳖等的骨壳,说明岭南的捕捞业已有相当的发展,而漫长的海崖线则是捕捞业发展的基础,故岭南多河鲜、海鲜,与内地山区所不同的食料,使岭南饮食文化特别是菜肴文化别具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古代,岭南人不仅利用江河、湖泊养殖水产,还懂得充分利用稻田养鱼。据《岭表录异》卷上记载,唐代的岭南新泷等州,开荒造田,聚春雨进山田,“即先买鲩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精明的岭南人,充分利用时间、空间,以获取更多的食料。近代出现的果基鱼塘、桑基鱼塘,养鱼、种果、种蔗、植桑、养蚕,一举而多得,这是岭南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岭南人为发展养殖业拓展食料来源的创举。可见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岭南富足的物产所提供的食料,而富足的物产则是岭南特有的“天时”、“地利”所造就,是岭南人的智慧与辛劳所创造。

指中国岭南地区文化。

涵盖学术、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工艺、建筑、园林、民俗、宗教、饮食、语言、侨乡文化等众多内容。

从地域上,岭南文化又分为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广西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广东文化又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雷州文化、高凉文化。岭南传统建筑、岭南特色食品、岭南特色风俗、传统的文化艺术,从粤语、粤剧、广东音乐、广东曲艺、岭南书法、岭南画派、岭南诗歌、岭南建筑、岭南盆景、岭南工艺到岭南民俗和岭南饮食文化,都反映出岭南文化丰富内涵和独具一格、绚丽多姿的岭南地方特色。

首先要搞清楚岭南文化指的是啥么了:

一指广东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域文化之一的岭南文化,博大精深。要而言之,它有三大主要来源,构成三个组成部分:一是固有的本土文化。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地处亚热带的五岭之南,依山傍海,珠江流域,河汊纵横,生活在这里的古百越族先民,从早期的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到后来的商贸文明,都离不开江海水运,喜流动,不保守,便是区别于内陆文明或河谷文明的南越文化本色。

二是南迁的中原文化。秦汉以后,岭南统一于中华,修灵渠、开庾岭,岭南与中原的交流日益密切;先是屯军贬官,更有几次战乱的大量移民,强势而先进的中原华夏文明有如“韩潮苏海”,席卷珠江,进而构成岭南文化的主体。

三是舶来的域外文化。秦汉以降,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岭南作为始发地甚至是惟一通商大港,一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平台,东西方的商业文化、科技文化、宗教文化、政治文化都从这里登陆引进,近代以来其势更甚。外来文化给岭南文化注入新活力。

岭南文化包括粤剧、岭南画派、广东话、广绣、广彩、岭南建筑风格

代表岭南文化的作家:欧阳山、杜埃、陈残云、秦牧、黄秋耘等,这些作家都是广东人,写的文章多少都会带有岭南文化特色。

岭南画派的代表: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岭南三杰”、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陈金章、梁世雄、林墉、王玉珏、何香凝、方人定、客大槐、苏卧农、李抚虹、黄独峰、黄少强、叶少秉、张坤仪、赵少昂、何漆园、周一峰等。 都非常有名。

特色小吃:

1、钵仔糕:是岭南水乡的地方特色传统糕点小吃之一。其主料是粘米粉和澄面,以爽滑可口、口味丰富著称。

2、马蹄爽:是由马蹄做成的饮料,又名荸荠,为扁圆形球茎,皮呈紫红色或淡紫红色,肉呈白色。

3、斋烧鹅:顾名思义,就是用素食做成像烧鹅一般的美味食物。基本做法是用汁把腐皮打湿、裹馅、上蒸锅蒸熟, 再用油煎香。

4、鸡仔饼:是岭南水乡特色传统饼类名小吃,属粤菜菜系,是广东四大名饼之一。口味甘香酥脆,主要用料为面粉、花生、芝麻、核桃等,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的广州,至今有270年的历史,以甘香松化,甜中带咸,异香惹味著称。

5、咸酸:用白醋腌制的蔬果,是岭南水乡的小食,如酸萝卜、酸黄瓜、酸芥菜、酸蒜头、酸木瓜、酸荞头、酸辣椒。

说到广州民居,一般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西关大屋。所谓西关,是老广州人对位于荔湾区,北接西村、南濒珠江、东至人民路、西至小北江,明清时地处广州城西门外一带地方的统称。西关在明清时期是广州的商贸中心。明末兴建起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清代中后期起,又先后形成了宝华街、宝源街、多宝街、逢源街等商贾富绅豪宅区(其中宝华街、宝源街、多宝街被称为“西关三宝”),西关于是成为广州时尚的代表。西关一带的大屋,也成了那个时期广府民居的标志性建筑。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一般为左右对称,中轴线上为主要厅堂,每厅为一进,全屋一般为二至三进,厅之间用小天井相隔,天井有上盖,靠天窗采光通风。厅的两侧为偏厅、偏房,大屋子偏房的两侧还有巷,叫“青云巷”,又称“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通风、采光等多种功能。

西关大屋装饰最有特色的部分为大门,一般分为三道,称“三件头”。临街最外的一道是四扇对开的屏风门,也叫矮脚吊扇门或花门。花门上部为木雕通花,镶着花玻璃或衬以钩花布帘,顶端两角通常还会对称地雕一串葡萄或松鼠之类的木雕作为装饰。屏风门可以遮挡街上行人的视线,同时又不影响采光和通风,特别能体现广州人的生活取向——重视小家庭独立的生活空间和个人隐私,同时在闷热多雨的岭南地区,保证通风又是第一要务。屏风门之后就是独具岭南特色的趟栊了。趟为开,栊为合,趟栊就是可以滑行着拉开、合上的木门,其原理及功能和现代横拉式的防盗门差不多。趟栊之后的大门才是真正的大门,一般都非常厚重,用于防盗。

西关大屋最多时曾达到800多间,现存的已不足百间,其中保存较好的寥寥可数。在现在的西关,你更多感受到的是平民化的广州生活——狭窄而拥挤的道路,呈放射状伸向不知何处的小巷,出售在其他地方再也买不到的小商品的小店,被许多人家切割成不规则的一小间一小间杂乱的旧屋。

目前保存较好的西关大屋包括位于文昌北路耀华大街的西关大屋区、位于恩宁路多宝坊的泰华楼、座落于龙津路逢源大街的小画舫斋、位于荔湾区泮溪酒家南侧的龙津西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范围东起龙津西路,西至原西关上支涌,北起逢源沙地一巷,南至三连直街)、宝华路南段两侧十五甫、十六甫的西关大屋、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街的大屋群( 虽然西关大屋最早出自西关,但现在广州保存最完好的西关大屋却不在西关而在海珠区,其中最集中的是南华西街。目前,南华西街是内控的广州历史文化保护区)、海珠区龙导新街大屋群。

以上就是关于岭南文化的特点全部的内容,包括:岭南文化的特点、岭南人的饮食文化主要有哪些特征、岭南文化有哪些元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080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