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公知

什么是公知,第1张

公知,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指一些学术背景和专业素质的知识者,进言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的行动者,具有批判精神和道义担当的理想者。 本来是一个很好的身份,但是在网络上由于一些公知批判一切却又拿不出改进办法,喜教化人,所以网络上将公知演化为一个讽刺的词汇。

哲学还能生产公共知识分子

公知原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简称,是公共议题最活跃的群体,可追溯到法国启蒙运动,但内涵和所指均不等同于公共知识分子 。

现为对有目的性引导舆论或发表批判言论,并自诩为“公共知识分子”的特定人群的特殊化简称。

苏力(朱苏力),祖籍江苏东台,1955年愚人节(因此很不聪明)出生于安徽合肥(但一直很瘦)。1970年12月入伍搞炮兵测绘(最高军职为班长),1976年6月退伍后当测绘工人,游山玩水8年,喜好写点新诗,一度想当诗人。1978年因高考成绩不佳,不幸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注:当时录取分数最高的是文史哲),仍不好读法律书,每每歪曲马克思的话(大意是“我总是把法律放在哲学和历史之后”)为自己的不务正业辩解。终于于1982年获得法学学士,并考研成功;但似乎又别有所思,赴广东海关分署“从政”。两年后二度考研,再次“混入”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就读于张国华教授门下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一年后,赴美自费公派留学,先后就读于加州McGeorge School of Law和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获LLM(1987,美国商法与税法)、MA(1992,美国法律制度)和PhD(1992,法律的交叉学科研究)学位。实验生活多年,几度见异思迁,专业换了不少,飘流各地(包括海外),似乎才觉悟自己别无所能,只能读书、教书。1992年归国,任教北京大学法律系,先后聘讲师(1992)、副教授(1994)、教授(1996)和博士生导师(1997)。

主要著作: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

《阅读秩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学问中国》(与赵汀阳、汪丁丁、盛洪等合著),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制度是如何形成的?》,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

《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法学卷(与贺卫方共同主编,与强世功、贺卫方、李贵连、方流芳、张志铭合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

《规制与发展》(主编,与葛云松、张守文、高丙中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道路通向城市》,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

《也许正在发生——转型中国的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

主要译著:

《法律的运作行为》,布莱克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与唐越合译)。

《法理学问题》,波斯纳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

《宪政与分权》,维尔著,三联书店,1996年。

《美国宪法在海外》,亨金斯编,三联书店,1996年(郑戈、赵晓力、强世功译,朱苏力校)。

《宪政与民主》,埃尔斯特等编,1996年(潘勤、谢鹏程译,朱苏力校)。

《司法过程的性质》,卡多佐著,商务印书馆,1998年。

《国家篇

《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徐贲)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ainy  

书名: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

豆瓣评分:84

作者: 徐贲

出版社: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年: 2016-1

页数: 372

内容简介:

徐贲先生客居美国,却以最大的热诚担当起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责任,他兼具思想性和时事评述性的文章以极大的频率出现在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严肃、深度公共媒体上,他的写作常围绕公民社会建设、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等领域,深入分析当下中国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

作者简介:

徐贲 1950年出生于苏州。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英语文学博士,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英文系教授,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兼职教授。写作领域为公共生活、国民教育、公共文化记忆、公民社会建设等。

范仲淹是宋朝最伟大的公共知识分子!是宋朝最伟大的言官,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家国情怀的文学家、政治家!是历经官场风波而丝毫不为所动的大丈夫!是中国文人的典范!

范仲淹是宋朝第一个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官员!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谥号“文正”。在宋代,“文正”这个谥号是授予文官的最高等级,就相当于现在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或者“德艺双馨艺术家”的称号。当初北宋名臣夏竦死后,朝廷计划给他的谥号是文正,但极为较真的司马光死活不同意,因为他认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夏竦还不配,最后还是改成了“文庄”。对于“文正”这种高大上的字眼,皇帝是不肯轻易给人的,整个宋代得到这个称号的也不超过10个人,据说范仲淹是宋朝第一个得到这个谥号的人。

2范仲淹是个特别忧国忧民的政治家!他心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伟大志向,整天表情严肃神情忧郁,他居庙堂之高,担心老百姓穿不暖吃不饱,处江湖之远,又担心皇帝胡作非为干坏事,可以说是进也忧,退也忧。钱钟书说,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但你看范仲淹的诗:“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此公连吃鱼的时候,都要想到打鱼人“出没风波里”的辛苦。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强迫症,幸亏范仲淹有着钢铁般坚硬的性格,否则不得忧郁症才怪。

3范仲淹是民间外号最多的宋代政治家!他的第一个外号叫“范履霜”。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说,“范文正公喜弹琴,然平日止弹《履霜》一操,时人谓之范履霜”。范仲淹爱弹琴,但只会弹一首《履霜》曲,听曲名就冷若冰霜,这很符合范仲淹的性格。第二个外号叫“吃齑宰相”。范仲淹幼时生活极其艰苦,“日作粥一器,分四块,早暮取二块,断虀数茎,入少盐以啗之。如是者三年”。早上做了菜泡饭,冷冻成冰之后,划成四块来吃,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后来范仲淹又得到了“小范老子”、“穷塞主”等雅号,没有一个是不好的,这也说明了范仲淹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4范仲淹是宋朝官场最具职业精神的言官。

所以说范仲淹是最伟大的公共知识分子。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公知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公知、哲学还能生产公共知识分子么、公共知识分子的特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7048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