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刘家大院,一个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顺|刘家大院,一个你不知道的故事,第1张

文:学院巷1号图:HEPING

在大部分介绍云南腾冲的和顺古镇民居古建筑的文字中,都会提到“刘家大院”。但深入探寻,大多语焉不详。在高德地图上输入“和顺古镇刘家大院”,却可以轻易找到“刘家大院”的红色标记。若要亲自一探究竟,可从野鸭湖西北角的尹家坡,上坡,在三叉巷道沿中间一条窄窄的“中巷”前行,百十米左右,抬头,便见前面楼顶上的大字横匾“听雨楼”。

此楼和左边的老宅合起来,就是名见“经传”的刘家大院了。

刘家大院据说是古镇最大的民居四合院,旧时占地1300平方米,建筑古雅恢宏,被称为“集华侨文化和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一体的典范之作”,有心研究者,也可视之为一部和顺的建筑史和文化史。

刘氏为当地八大姓氏之一。离刘家大院不远的野鸭湖边,有一处精美错落的古建筑,刘氏宗祠,是和顺八大宗祠之一,和顺建筑、民俗文化,从中可见。

据查,刘家大院早年为刘金忠、刘金良兄弟所建。刘金忠曾在缅甸经商,开设“恒裕布行”,经营布匹、土杂等生意并由此致富。大院有据可查始建于民国初年,1932年竣工,虽时为民国,但有根有底的大户,建筑多以清代风格为模。既是大户人家,大院既有老宅,也有别院,由两部分组成。

老宅横向两院,左院两进,右院三进,互相联通,房屋高大宽敞,由大门、花园、过厅、正屋等部分组成。建筑材料也不含糊,用的是上等楸木。院内各处的窗花,是精华所在,每院每扇各不相同,可以留给美院设计系的同学细细研究。再看柱头横梁部位,饰以精致木雕,美仑美奂,出自能工巧匠之手。

刘家大院共有四进院子,每一进均是四方形的天井,按照“三房一照壁”的格局建成。据说其风格更多来自徽派建筑,但却揉入了西方的建筑元素。比如宅中的西式花台。据刘氏后人说,当年可从花台看到“后院”里戏班子唱戏,若设宴,则可达一百余桌。

院子中的照壁石脚,笔直坚固,石工精细,当地人称“清水石脚”, 石块衔接处,细致紧密,不用水泥而经年稳固。有趣的是,天井墙壁上,仍有原主人留下的黑白西洋画痕迹,显示古镇曾经有过的时尚和审美,也显示东西文化曾经如何在这里结合。漫步庭院,还是中国文人的雅趣,兰香扑面,曲影横斜。刘家后人未将老宅翻新,保持了院落古朴素雅的风格。

大院的别院与老宅是分开的,在小巷子两边握手相对。别院青砖飞檐,中西合璧,走马转角楼。据说当年庭中草木繁盛,柿子花开结果时,满眼辉煌。

刘家大院,一个“大”字,说尽了当年的气势。但话说回来,“大有大的艰难”。据说,如此大宅,现在光是维护,就需要不少资金,后人曾一度将院子对外开放,让旅游者略付小费入内参观,聊补一时之困顿。细看彼时留下的几张老照片,门庭不免有些冷落、破败。

在和顺古镇,还有多少这样的建筑有待呵护?如何保护古镇优秀建筑遗产的命题,由此提出。这是一个上下都头疼的事情,不知有过多少研讨会,专家也有数不清的建议,但最后谁来回答这个问题?

也许是刘家大院应该遇到的转机。近年,香港收藏家刘和明先生想寻找一个宜居之地,一栋百年老宅的影子在脑中若隐若现。国内国外,大江南北,寻寻觅觅。最终,腾冲、和顺进入他的旅程。

看上的,首先自然是这里的气候和环境。一到和顺,小镇的古朴和优雅,不乏人间烟火之气,更是诱人。穿街过巷,多次比较之后,“刘家大院”就像从天而降的陨石,落在面前。巧的是,这又是一个“刘家后人”,如今遇到刘家大院。

刘和明说,和顺之“和”,和明之“和”,还有从尹家坡上来的巷口门坊上的对联“一门三巷生和气”中的“和”,三“和”汇合。莫不是运中之数?

如此,刘和明与刘家后人商议,租下了这个刘家大院。他说,一是个人喜好,二是,在这个古老建筑里,或者可以讲点什么故事?

也许想回答那个如何保护老建筑的命题。他开始重修老宅。到底是个收藏家,修旧如旧。但他的旧,是让老宅焕发容光。他从各地收集的那些百年老牌匾、楹联,还有历代风格的石雕,转弯抹角点点缀缀,落笔之处,隐而不露。

如何赋予老宅新的功能和使命?刘和明想起了那个与他命中有缘的三个“和”字,创办“三禾美术馆”。

他把别院略加改造,建成一个外部看来仍然是传统风格,但内部却是一个现代的美术馆。一楼有三个展厅,可以展出小型的艺术展览;一个天井,可以安排艺术家对谈、讲座甚至文艺演出等小型活动。二楼,则是艺术家中心,有几个客房,接受艺术家驻点创作。

三楼是咖啡馆和酒吧,居高临下,轻风扑面,可以冥想,也可以一览古镇景色和朦胧远山。他在楼上挂了一个横匾“听雨楼”,这是他内心的风景。

美术馆要有展览。有意思的是,也许是为了配合馆内的现代风格,第一个展览,即和广东省艺术摄影学会合作,安排了广东摄影师杨和平的一个现代风格的摄影展,主体内容是“巴黎老街的咖啡馆和书店”。上墙后的黑白照片,恰与展馆外在的古朴,形成强烈的对比,让从小巷子经过的旅游者探头发现,“咦?和顺古镇也有这么时尚的展览?”

2021年开门的第一个展览,“画风”突变,想是刘和明有意安排的“戏剧效果”。则是画家戚弘的画展《马上戚弘》,一色的中国画和线描。戚弘这个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的画家功底深厚,画作在国际上亦享有声誉。他从小与马结缘,笔下恣意纵横。细细看去,画面却耐人寻味,全是他个人的故事。

刘和明说,美术馆立足本土,面向海内外。希望能办成腾冲及和顺一个有影响的文化地标和品牌。他打算今后定期展出国内外艺术家作品,组织各类文化艺术展示和分享交流活动。在这同时,收藏和代理艺术家作品,以促进艺术品的交流和交易。

刘家大院还有另一个精彩的所在。进入老宅,踏上窄窄的楼梯,走上二楼, 是“古玉博物馆”。

踩在地板上那一刻的感觉,让我想起在德国走过的那些百年老宅,木地板吱吱嘎嘎,头顶上的横梁纵横交错,户外的光线透过别致的窗花,落入室内。室内展柜里,都是刘和明的收藏,这些新石器时期到清代末年的古玉器以及各种文玩,朴实无华,在聚光灯下不言一语,却呈示着它们过去曾经的辉煌。有些辉煌,原来是不需要言说的。

刘和明说,博物馆目前尚未正式对外开放,很多工作仍然在做,但已经有人预约参观了。

从中巷出来,前行不远,就是李家巷。中巷虽窄,但却是从野鸭湖畔直通镇内的一条主要通道,经过刘家大院的老宅和别院,在“不见不散”咖啡馆处右拐,就是热闹的李家巷,那里餐馆、咖啡馆、茶馆和各种精品小店一家家排列,还有早上的市集,那是和顺人的生活,色声市井,一齐拥到你的感官之中。

在和顺古镇,不少老建筑已经改造成为客栈和民宿,百年老茶馆、小酒馆也在迎接它从远道而来的茶客。

世事如棋,也许三言两语很难预示刘家大院未来,但刘和明在古镇老建筑的改造和利用上,以一已之力,以“三禾美术馆”(博物馆)为帜,却至少为古镇的文化彩旗增添了色彩。据知,因美术馆和艺术家中心之名,便有北京、广州、武汉及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应声前来,或展览或创作,和顺成为他们的展览和创作基地。甚至有歌唱家、朗诵艺术家、古琴演奏家在馆内献艺。文化的塑造力,虽不是一时一刻,却也是时时刻刻在营造一个地方的影响力。如此看来,刘家大院的故事,即便是一种尝试,却不能不说是别出心栽,别具情怀,是古老乡镇一个颇有价值的改造“实验”。

(2021/1/10)

在下雨的时候诗歌仿写为:

在下雨天的时候,该到湖边去走走,雨滴敲打的湖面,一定在演奏美妙音符,雨雾笼罩下的垂柳,一下子变的格外温柔,急性子的迎春花,激动地迎接新的朋友,挥挥手,点点头,笑看藤蔓爬满楼,躲在草丛里的小虫儿,轻轻地闭上了双眸。

把这几日的旺盛精力,趁着雨天收一收,到湖边去走走吧,在下雨天的时候,油纸伞,听雨楼,走过小径 桃花遮羞,雨水洗净了灰尘,绿色漫延在四周,看远处树上的粉色,春的足迹——它也在闲游,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

汉族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

倚风听雨楼下一句诗是什么

一、倚风听雨楼下一句诗是——淡看江湖路

二、附原文如下:

1幽忧情断,

风潜竹林乱

云飘雨飞散,

笑应情远

倚楼听风雨,

风雨知愿

淡看江湖路,

路险

抛名利淡,

携手归林远

2香港画家马荣成的漫画《风云》

《风云》中第二梦与聂风在书信来往中说的——

思念是种痛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但见泪痕溼,不知心恨谁!

雪无踪 情亦无踪 雪无形 情亦无形 冬来 雪倾城 爱来情倾城 冬过 雪化水 爱过 情化泪!

三、作者简介:

马荣成(1961年1月16日-),原名马荣城,籍贯广东潮阳。香港著名漫画家。 自小热爱绘画,15岁加入“喜报”,踏入漫画行业,早期作品有“魔鬼实验”、“五兄弟”、“风流”等,主要代表作《中华英雄》《风云》等。

其中《风云》更是马荣成的代表作,被改编成多版本的电视剧以及**游戏等,而2014

“倚风听雨楼”下一句是什么?

倚风听雨楼,淡看江湖路。出自香港画家马荣成的漫画《风云》。

马荣成(1961年1月16日-),原名马荣城,籍贯广东潮阳。香港著名漫画家。 自小热爱绘画,15岁加入“喜报”,踏入漫画行业,早期作品有“魔鬼实验”、“五兄弟”、“风流”等,主要代表作《中华英雄》《风云》等。

《风云》中关于该句的全诗是: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但见泪痕溼,不知心恨谁!

少年听雨楼的下一句

少年听雨楼的下一句: 红烛昏罗帐

少年听雨楼 出自 元代诗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少年听雨楼听雨歌楼上的下一句是

出自元代诗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

这是蒋捷自己一生的真实写照。词人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他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三个时期,三种心境,读来也使人凄然。

这首词作者自己漫长而曲折的经历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画面,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著亡国愁情。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展现的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少年的心,总是放荡不羁的,年少的时候,不识愁滋味,就算听雨也要找一个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那时候是无忧无虑的,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在悠闲与得意中,会为了春花与秋月而不由发出感叹: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一个客舟中听雨的画面,一幅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图。而一失群孤飞的大雁。恰是作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现的。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过只展示了这样一幅江雨图,一腔旅恨、万种离愁却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的是一幅显示他的当前处境的自我画像。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使其“听雨”戛然而止。

蒋捷的这首词,内容包涵较广,感情蕴藏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为主线,由少年歌楼听雨,壮年客舟听雨,写到寄居僧庐、鬓发星星。结尾两句更越过这一顶点,展现了一个新的感情境界。“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谓字字千钧。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点滴到天明”亦无眠到天明,无静到天明也。

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是这首词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慨叹目前的境况。按时间顺序,歌楼中少年写到客舟中壮年,再写到“鬓也星星”的老年,以“听雨”为线索,一以贯之。

听雨楼听雨流,听雨楼上听雨流,小楼一夜听春雨:请问下联是:

听雨楼听雨流,听雨楼上听雨流,小楼一夜听春雨: 卖花巷卖花忙,卖花巷中卖花忙,深巷明朝卖杏花。

“听风听雨听落花”的下一句是什么?

听风听雨听落花的下一句是:一诗一酒一清茶。

出自《七律》

七言律诗是中国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七律》发源于:

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 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 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名诗赏析:

《登庐山》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听雨雨往,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

观云云浮 浮观云亭上 浮观云丽

山上有座观云亭,云遮雾罩,煞是飘渺,人登其上,恍如梦中。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下联是什么

看雪雪停,卧看雪亭边,卧看雪,飘飘洒洒,看看看

听风听雨听落花下一句

为您原创,请参考:

听风听雨听落花

谈天谈地谈人生

横批:品味人生

以上就是关于和顺|刘家大院,一个你不知道的故事全部的内容,包括:和顺|刘家大院,一个你不知道的故事、在下雨的时候诗歌仿写、倚风听雨楼下一句诗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6835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