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李白的哪首诗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诗及释义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李白的哪首诗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诗及释义,第1张

1、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意思是: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2、原诗: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代: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3、释义:

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看不见花草。

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出自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译文:

五月的天山仍是大雪纷飞,只有凛冽的寒风,根本看不见盛放的鲜花。

听到有人用笛子吹奏《折柳曲》,想着家乡已是春色满园,而在这里,还未曾见到春色。

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枕着马鞍睡觉。

但愿能够发挥自己的本领,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起首四句是说,五月的天山仍是满山飘雪,只有凛冽的寒气,根本没有花草。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到春光,而现实中从来就没有见过春天。

扩展资料:

《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六首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塞下曲六首

01

塞下曲六首·其一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这句话的意思是“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塞下曲六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载(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这六首诗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主要叙述了汉武帝平定匈奴侵扰的史实,诗中有对战士金戈铁马、奋勇战斗的歌颂,也有对闺中柔情的抒写,内容极为丰富,风格疏宕放逸,豪气充溢,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首句言“五月天山雪”,已经扣紧题目。五月,在内地正值盛夏。韩愈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赵嘏说“和如春色净如秋,五月商山是胜游”。但是,李白所写五月却在塞下,在天山,自然,所见所感也就迥然有别。天山孤拔,常年被积雪覆盖。

塞下曲六首·其一

作者: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尾联“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赴身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由于楼兰王贪财(楼兰是西域国名),屡此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

意思是说,但愿腰间悬挂的宝剑能够早日平定边疆,为国立功。此诗末两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字与“直为”,语气斩钉截铁,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此诗点睛结穴之处。

以上就是关于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李白的哪首诗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诗及释义全部的内容,包括: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李白的哪首诗 塞下曲六首其一原诗及释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意思是什么、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出自李白的哪篇文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6630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