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莫高窟、飞天、月牙泉,敦煌还藏着哪些极致风物

除了莫高窟、飞天、月牙泉,敦煌还藏着哪些极致风物,第1张

▲ 光与热,点亮了敦煌。摄影/徐海洋

风沙 萧素 ,却沉淀了绿洲的生机

沙地干燥,却滋养了瓜果的水灵

飞沙轻盈,却塑造了 历史 的厚重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敦煌的气质,那一定是 “极致” :极致的山水、极致的气候、极致的位置,造就了极致的人文风物。

▲ 敦煌鸣沙山下的驼队,是中国人对丝路的想象之一。图/视觉中国

如果祁连山是大西北沙海戈壁之中的 “生命之源” ,那由祁连山、天山等诸多山脉滋养出的一片片绿洲,就是沙海里的码头;如果说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 “黄金航道” 敦煌,就是河西走廊最 西段 的中国门户。 向西望去,她连接起边疆与世界,因为丝路,她的底蕴,远不止莫高窟。

从“沙州”到敦煌绿洲,极致的生命奇迹

两千多年了,敦煌仍然在时间长河中矗立。

在敦煌四周,罗布泊已成旷野,古楼兰化作遗迹。无论是西出敦煌的玉门关还是悬泉置、汉长城,皆成古迹 ,那一望无垠的戈壁浅滩,黄沙莽莽,仿佛随时都能把敦煌这个“海市蜃楼”吞没。

▲ 罗布泊无人区戈壁滩风貌。摄影/XXN摄影 图/图虫创意

事实上,敦煌的另一名称,就是 沙州

这一名称,与有着五彩沙的 鸣沙山 脱不开干系:前凉张骏曾改敦煌郡为沙州,北周保定三年改敦煌县为鸣沙县,郦道元《水经注》云: “(敦煌城)南七里有鸣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敦煌西有沙漠,北有戈壁,南有远望**的鸣沙山,东有雨后蓝紫色的三危山……

沙包围了敦煌,但也塑造了最初的敦煌。

▲ 沙漠绿洲,党河流经敦煌市内。摄影/徐海洋

沙,可称是敦煌时间沉积的主角 ,也是地质变迁的记录仪:青藏高原阻挡住来自西南的湿润空气,西北大地的山岩裸露于地表。曾经的湖泊逐渐干涸,来自蒙古高原的强风则自北向南长驱直入,河湖的遗迹形成极致的雅丹地貌。一排排风蚀垄脊如同沙海里搁浅的鲸群,成为岁月的纪念碑。

▲ 雅丹地貌。“雅丹”在维吾尔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丘”,在干旱区中多见。摄影/徐海洋

与此同时,风吹不走的砾石堆积成戈壁;搬了个家的沙,则变成虎视眈眈的库木塔格沙漠;粒度更细的黄土随风远行,远者经由盛行西风带的长期作用下,成为孕育华夏民族的 黄土高原 的一分子,有些则累积在 祁连山脉与沙漠交界地带 ,等待着发光发热的一刻。

▲ 大泉河,莫高窟的“母亲河”。摄影/徐海洋

敦煌南侧的祁连山脉截住太平洋来的暖湿气流,为敦煌乃至丝绸之路黄金一段—— 河西走廊 带来生机。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降水丰富,还发育有3300多条冰川,诸多河流开枝散叶,伸入由沙漠和戈壁组成的海洋。

自西汉起就设立的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这“河西四郡” ,便是建立在因祁连山的冰川融水和降水形成的绿洲之上,成为华夏文明向西伸张的臂膀。

▲ 甘肃酒泉,祁连山。 图/视觉中国

这其中,敦煌的母亲河—— 党河 ,虽然不是祁连山水系中径流量最大的,却胜在年复一年的稳定。当它自山谷冰川奔流而下,进入低洼开阔的敦煌盆地时,流速骤然减缓,就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在这片扇叶的边缘,水土丰茂,万物生长,沙漠中的翡翠—— 敦煌绿洲 ,形成了。

▲ 敦煌,党河峡谷。摄影/吴健

在敦煌,水喜欢与大地“捉迷藏”。这里风与水变幻多态,土地疏松,地表的河流很容易下渗,变为地下水。但在地下一定深度,便会遇到“隔水膜”,一层致密的泥质岩层,地下水就会在这之上流动,直到党河边缘地势低洼又疏松的地方,便会化身活泼的泉水,比如,那座千年以来“沙泉共生”的 月牙泉

▲ 鸣沙山,雪后的月牙泉。摄影/武帆

水,同样是莫高窟的“生命之源”。窟前流经的 大泉河 (宕泉河),发源于祁连山脉西段野马山,是疏勒河的支流,一千六百多年以来,为莫高窟提供天然的泥塑黏土,成为窟顶防沙林带的水源,也滋养了一代代莫高窟的建设者与保护者们。

▲ 疏勒河,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第二大河,敦煌“母亲河”党河即其主要支流。摄影/徐海洋

如果没有 山谷环抱的地势 源于祁连山水系的滋养 ,恐怕作为丝绸之路咽喉的敦煌即使身处交通要道,也难以发展成一个殷富之地,无法进展为一个文化、宗教、经济、军事的中心,而那些灿烂的 历史 文明之宝、甚至月牙泉的美或许也并不会惊鸿出世、留存至今。

风行水上,聚沙成洲,敦煌,可称是人类文明开拓与坚守的一隅缩影, 如此极致的敦煌,自能诞生极致的风物。

“风与光”:造就敦煌 “风物实验室”

公元前139年,张骞凿空西域,带来了敦煌这个名字,更为深远的影响,则是改变了中国人的饭桌。 从被汉武帝痴迷的葡萄,到当今最能代表中国的水果——西瓜 ,都或早或迟经由丝路,路过敦煌,并成为了她生命力的一部分。

▲ 葡萄种植基地。摄影/徐海洋

被沙漠戈壁包围的敦煌绿洲,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22毫米, 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之一 。但也正是这种特殊气候,让敦煌成为了培养极致风物的“实验室”。

比如说铭刻在人类基因里的——

在敦煌,获得甜是一件最为简单不过的事情,毕竟这里在自然条件上是一个非常“风光”的地方。

▲ 风与光,在敦煌都物尽其用,图为风力发电机与光电板的“合影”。摄影/朱华

甘肃北部与新疆相接,都有大片的戈壁,也都有丰厚的风力资源。从敦煌去嘉峪关的路边,就能看到大片的 风车群 立在远望无际的戈壁滩上。敦煌大面积的、百万千瓦级的光电博览园中,一眼望不到边的每一块 光电板 ,都在尽力利用着富足的光与热。

▲ 光伏发电。摄影/徐海洋

光热点亮了敦煌这座绿洲小城。更带来了在绿洲里流淌的甜蜜。 敦煌的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温差大,加之疏松通气、排水良好的沙质土壤,如同新疆一般,成为了瓜果的乐园。

▲ 李广杏,相传为李广西征时,杏仙为解将士干渴而使此地长出的果子。摄影/乔兆福

李广杏这种果中“飞将军” ,便可见敦煌风物的 历史 悠远,如今最令敦煌人更骄傲的水果,还是葡萄。今天在敦煌,有六成的耕地种着葡萄,主产的无核白和红地球,或皮薄无核,黄绿可人;或果实浑圆,脆甜适口。人们皆知吐鲁番有个葡萄沟,却不一定知道敦煌阳关镇,是 “中国第二葡萄沟”

▲ 敦煌的葡萄有多美?制图/刘震宇

有了丰收,敦煌人进而借助干旱的气候,为风物赋予时间。 葡萄干、杏干、桃干 ,每一口地上长出的 “甜破嘴”,都如同被蜜蜂“蜇”了一般甜。特别是杏干用小火几次煮制后过滤,就能做成橙红透亮的 杏皮水 ,别有一种酸甜的西域风味。

▲ 敦煌夜市上的果干。摄影/刘运泽

来自丝路游商和四方民族的技术亦为此助力,又进而由敦煌人的双手流传,无论来自中原的醪糟米酒,还是源自西域高昌等地的熬制蒲桃酒(葡萄酒),亦或青藏高原上吐蕃时期的青稞酒技法……在敦煌人的“实验室”里, 来者不拒

▲ 敦煌,一个吃瓜的好地方。制图/刘震宇

时至今日,丝路的故事依然在敦煌生机勃勃: 夏季去敦煌必吃的各种瓜,堪称是一条丝路联通世界的缩影 :西瓜演绎了非洲“东游记”;来自新疆的哈密瓜早在东汉永平年间就是“敦煌献异瓜种”;白兰瓜自美国渡太平洋而来,从移民城市兰州北上扎根。就在2020年7月10日, 46吨的敦煌甜瓜顺利出口柬埔寨,实现了首次出口,也不负曾经的贡品之名。

敦煌的面,舌尖上的“丝绸之路”

但在敦煌成为日常印记的,还有一种比丝绸之路这个词更源远流长的事物,那就是——

在青海喇家遗址,出土了4000年前 世界上最早由小米和高粱做成的面条 ,2500年前的 小麦面条 则在新疆吐鲁番火焰山出土,面这种古老风物从西北出发,进入 河西走廊在祁连山母亲庇佑下的绿洲沃土 ,跨过陇东与秦岭,进入八百里关中平原,并在中原大地上天女散花。

▲ 敦煌夜市,工艺品小吃一条街。摄影/余生吉

自从石磨在汉朝时被发明。小麦的坚硬就变成了面的延展可塑,仿佛丝绸之路一般柔软多姿,令人遐想,更是成为接连世界与中国的某种网络。从日式拉面到西西里岛的意面, 成为了一座历久弥新的“欧亚大陆桥”。

▲ 敦煌黄面制作。 摄影/余生吉

而 历史 里的那个敦煌,就堪称是一座古今中西 “面食博物馆”。

如果古人能从莫高窟的壁画和敦煌文书里跳将出来,来到今天的敦煌,大概会迅速适应口味—— 饼、馄饨、凉面、撒子 ……仿佛千年以降的时间,在这里变得不徐不疾。

▲ 敦煌壁画里的面食非常多元。 制图/大仙工作室

这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明星 “胡饼” ,油揉进面,上炉烤制,松软可口,是敦煌人最普遍的主食,“胡”这个字,标明它是自西而来的旅客,但它更为人所知的终点,却在白居易的诗歌里:“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 沙葱牛肉饼。摄影/胡慧君

今天的敦煌人仍然喜欢吃面,相比于那碗令游客津津乐道的 驴肉黄面 ,他们更喜欢吃看起来很西北的 “干粮” ,一如 历史 上主要的敦煌面食——“饼”。干粮好像是大型的饼干,又好像是加硬版的面包,但一口咬下去,在嘴里细嚼,马上就会沉浸在一份麦香中。干粮还有加糖的、加辣的、豆沙的、胡椒的,和最不容错过的沙枣口味……不过哪种奇怪的调味,在包容的敦煌,似乎都不足为奇。

▲ 驴肉黄面,硬度和嚼头是关键。 摄影/花啾

| 风吹面低见牛羊:敦煌的“双面”故事 |

面是农耕文明的象征,牛羊等肉食是游牧民族的骄傲。而这两种风物在敦煌同样重要。一如敦煌在丝绸之路咽喉上的两种面孔: 对于内地,敦煌就像西域;对于新疆乃至广义的西域,敦煌又像中原。

▲ 羊生长的基地——南泉湿地。 摄影/徐海洋

羊肉粉汤 ,开启敦煌人的美好一天。一大碗醇香透亮的羊肉汤里,有鲜嫩的羊肉片、白而透亮的粉条和萝卜,汤面上飘着翠绿的葱花香菜,闻着就让人垂涎欲滴。除了羊肉汤还有羊杂汤。如果羊肉、羊杂都不能满足,还有羊肉合汁,羊肉粉汤有的它全有,再配上丸子、夹沙、木耳、炸豆腐条,绝对的羊肉粉汤plus。而不论哪一碗羊肉美味,总是少不了那个 烙得焦黄的饼。

▲ 羊肉粉汤。 摄影/花啾

一碗作为正餐的敦煌焖饼,就带了三分新疆味 ,又加入了 “空中乱撒,恰似雨点一般”的馎饦(bótuō)牌古代元素:羊肉、鸡肉、牛肉、驴肉,混入各式香料调味炖煮,再在上面放上擀薄的大片“面饼”,淋上汤汁,盖上锅盖继续焖煮。最终肉质软烂入味,而面饼饱吸肉香和滋味,顿时有副喧宾夺主的架势。

▲ 鸡肉焖饼,样子是不是有一点像大盘鸡?供图/敦煌宾馆

在丝绸之路起点长安风行的臊子面;可溯源自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唐馃子”;春季万物生发时的一碟榆钱饭;夏季烈日灼烤的“救星”浆水面,它们都活跃在敦煌人的饭桌上。就像丝路远不止是一张线路明确,方向恒定的地图, 在敦煌这个路口,它拥有着无限种可能。

敦煌风物,为何如此极致?

敦煌的风物,诞生于极致,又在寻常中令人可亲。 那它们到底是什么味儿呢?

也许 敦煌的 “形象代言人”飞天 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她/他在来到敦煌之前,经历的是一趟世界奇妙之旅:曾为古印度神话的天人天女,在佛前“天女撒花”,藉由中亚的犍陀罗文化与希腊罗马远望,在丝路上与中原飞仙同游,最终在盛唐画师“吴带当风”的妙笔里,成为沉凝世间的 绝世宝藏,中国符号。

飞天舞韵。 摄影/唐华

没错,敦煌的风物,有的就是一种从古到今似乎都没变的—— 让各地区、各民族、各文化都在此相会的连通感。 敦煌并没有“摩登”都市的气质,再多的书卷文章也不会把她染得有字字珠玑的气韵,她更像是时间在沙海中沉积的一座灯塔,守望着中国门户,又因一条丝路,联结起天南地北的人事风物:

▲ 敦煌夜市。 摄影/徐海洋

城市边缘如同极光一般起伏的沙脊;路边排排齐整的白杨与戈壁滩的小植物;探出大眼脑袋的骆驼棚;地平线上如红玉般的日落;汇聚五湖四海来客的沙洲夜市……这里所令人着迷的,远不止“大”敦煌的苍凉浩渺。

虽为方寸绿洲地

不阻风物万里游

▲ 龙头琴,最早起源于西藏,如今也成为敦煌风物的一部分。 摄影/雄兵

文丨两仪生四喵 苹果

编辑 | 苹果

编辑丨陶子

地图编辑 | Paprika

制图 | 孙大仙工作室、刘震宇

版式设计 | 杨柳青

审稿专家

敦煌研究院 杨秀清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 文化学院 沙武田

飞天面条神教,又译“飞天意面神教”“飞天拉面神教”“飞面神教”“飞行面条怪物信仰”起源于美国,由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物理学士毕业生博比·亨德森于2005年6月创立,这些人相信宇宙是由一个会飞行的意大利面条怪物在 “一次严重的酗酒后” 创造的,而这个意大利面条怪就是唯一的真神,所以又被称为 “飞面大神”。这是一种讽刺性的虚拟宗教,主要针对某些宗教教派所宣称的智能设计论(生物并非出于进化,而是源自某种超自然智能的设计)。他们从一部分上认可进化论。

“飞行面条怪”(Flying Spaghetti Monster)其核心概念源自博比·亨德森在2005年1月撰写的公开信,其目的在于反对美国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所通过的一项决议,该决议允许智能设计论和进化论一道作为该校的科学课程,并具有等同的学分。智能设计论者“立论小心地使用世俗的词汇,并刻意避免指出设计者的身份”,以规避美国法律对学校不得将神创论作为“科学知识”传授的禁令。亨德森针对“智能设计者身份不明”这一方面,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宣称创世者是一个飞行的面条怪物。

在公开信中,他要求飞行面条怪物信仰的创世学说也成为自然科学课的正式教学内容。他在公开信中说:

1我认为我们应该团结一致,为三种理论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自然科学课上取得相同课时而奋斗:三分之一的时间给智能设计论,三分之一给飞行面条怪物信仰,余下的时间给那个符合逻辑而有着压倒性物证的推测学说(指进化论)。

2我并不反对宗教。但是我反对把宗教装扮成科学。如果有个上帝,而且他足够聪明,那么我认为他应该具备幽默感(意为上帝也能理解亨德森的行为)。

堪州教委起初并没有对公开信做出反应。亨德森于是在他的个人网站上公布了公开信的内容。这件事立刻在网上引起关注。亨氏的犀利的反讽引来了众多支持者。他们纷纷在亨氏的网站上以各种形式的反馈(如留言、发表相关艺术品、PS过的可以“证明”飞行面条怪存在的照片等)表示支持。很多部落客也纷纷关注这个事件。在亨德森获得了广泛的舆论关注后,堪萨斯州教委才对信件做出了回复。亨氏随后又发表了对回信的回复。随着支持者人数激增,亨德森开始在网站上出售与其新创立的“宗教”相关的商品,如恤衫、茶杯等。他推论说,因为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和参议员比尔·福利斯特已经公开支持教授非进化论学说,因此他们也支持教授飞行面条怪物信仰。

飞行面条怪物信仰立刻登上诸如Boing Boing、Something Awful、伪基百科之类的恶搞网站的头条。很多“教徒”也纷纷成立网站表示支持。此类网站如FSΜAwareness更激发了公众的兴趣。当飞行面条怪物信仰逐渐成为反对智能设计论的新标志时,主流媒体也意识到了它的意义,开始关注此事。《纽约时报》等更进行了大幅报道。亨德森本人也惊异于他的“新宗教”的威力,说他最初写信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自娱自乐”。

2005年8月,一家支持神创论的网站设立了25万美元奖金,给任何能证明进化是宇宙和生物诞生的“唯一途径”的人。为了讽刺这家网站,Boing Boing网宣布悬赏25万美元给任何能以经验主义证明耶稣不是飞行面条怪的儿子的人。奖金随后追加到了100万美元。

2005年11月,堪萨斯州教育委员会投票通过决议,允许“对进化论的各类反对意见(包括智能设计论)”列入考试标准。

2007年2月13日,堪州教委以6票对4票,否决了以上决议。这也是8年来,该州教委第五次修改关于进化论的考试标准。

2015年12月,“飞天面条神教”在丹麦获得许可,注册成立分会。

2015年12月15日,曾有报道称,新西兰政府向“飞天面条神教”教堂颁发了许可证,允许该教在国内主持异性或同性婚礼。随后新西兰官媒《新西兰公报》网站10日公布了这一许可。

2016年2月,荷兰政府将“飞天面条神教”认定为合法宗教。

当然可以。儒释道是我们几千年祖祖辈辈学习的优秀文化,我们应该爱护和传承,让儒释道文化泽被我们的子孙后代。儒释道是我国文化软实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护。美西方正在千方百计渗透破坏我们文化软实力,决不能让美西方得逞。

飞天面条神教,又译“飞天意面神教”“飞天拉面神教”“飞面神教”“飞行面条怪物信仰”起源于美国,由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物理学士毕业生博比·亨德森于2005年6月创立,这些人相信宇宙是由一个会飞行的意大利面条怪物在 “一次严重的酗酒后” 创造的,而这个意大利面条怪就是唯一的真神,所以又被称为 “飞面大神”。这是一种讽刺性的虚拟宗教,主要针对某些宗教教派所宣称的智能设计论(生物并非出于进化,而是源自某种超自然智能的设计)。 他们从一部分上认可进化论。

“飞天面条神教”已在丹麦、新西兰获得许可,荷兰政府则将“飞天面条神教”认定为合法宗教。

天面条神教,又译“飞天意面神教”“飞天拉面神教”“飞面神教”“飞行面条怪物信仰”(Pastafarianism或Flying Spaghetti Monsterism,简称FSM)起源于美国,由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物理学士毕业生博比·亨德森(Bobby Henderson)于2005年6月创立。这些人相信宇宙是由一个会飞行的意大利面条怪物在 “一次严重的酗酒后” 创造的,而这个意大利面条怪就是唯一的真神,所以又被称为 “飞面大神”。这是一种讽刺性的虚构宗教,主要针对某些宗教教派所宣称的智能设计论(生物并非出于进化,而是源自某种超自然智能的设计)。 他们从一部分上认可进化论。

截至2016年2月,“飞天面条神教”已在丹麦、新西兰获得许可,荷兰政府则将“飞天面条神教”认定为合法宗教。

如果没有被我国政府认定为合法宗教,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合法信徒

飞天意面神教起源于美国,由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物理学士毕业生博比·亨德森(BobbyHenderson)于2005年6月创立,这些人相信宇宙是由一个会飞行的意大利面条怪物在“一次严重的酗酒后”创造的,而这个意大利面条怪就是唯一的真神,所以又被称为“飞面大神”。

在飞天意面神教的信仰体系中,海盗是“绝对神性的体现者”,也是最早皈依飞天意面神教的教徒。他们“强盗和流氓”的负面形象,其实是由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和印度教奎师那派联手歪曲散布的。飞天意面神教认为,真正的海盗是“热爱和平的探险家和正义的使者”:他们会向儿童分发糖果。至于现代海盗,则和他们“历史上热衷找乐儿的海贼”祖先毫无共同之处,飞天拉面神教的教徒会在每年的9月19日庆祝国际海盗模仿日。

三体人当然不信飞天意面神教,他们只信飞天三体肉干神教(手动滑稽)

好吧,估计的确会有类似宗教,毕竟一般这种集权主义的大国都是靠宗教来束缚民众思想的,但到底是啥教你就得直接去问刘慈欣了。。。

以上就是关于除了莫高窟、飞天、月牙泉,敦煌还藏着哪些极致风物全部的内容,包括:除了莫高窟、飞天、月牙泉,敦煌还藏着哪些极致风物、飞天面条神教是什么梗、老妈信耶稣我能不能信道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661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