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特产有哪些

中江特产有哪些,第1张

中江有以下特产以及特产的说明和加工工艺哦!!! 1中江花石 2 中江棋石 3中江柚 4中江挂面 凯江两岸素以产“菊花石”著称。据考证,中江花石是地壳变化的产物。几十万年以前,四川盆地是一片内海,后由于地壳运动,一些海底生物深深埋在地下,变成了珊瑚类化石,形成了具有灰黑,浅褐两种花纹的中江花石。 花石分“棋石”和“文石”两种。文石产于城东玄武山下东溪河畔。据载,“相传初有掘地得石,文成龟蛇之状,群曰;‘此玄武之神,昭其灵也I’又说:‘今观其处往往有文石,如龟蛇,松柏,渠竹,花草,人物等状,采者宜雨后觅之,则形倍分明,磨洗粗质制为器用,如案头镇纸之类亦有可观”。 中江棋石 旧志载有一则神话:“唐田真人名大神,自南洋来,隐栖妙山中,常与二道士奕。撤棋子于江,人取以献蜀王,旋失去,后又得于玉局洞前石盘内,自是中江产棋石”道光县志称“文石、棋石由来不同,今总谓之花石。文石母佳者今亦难得。棋石则城外沿江人户皆能制造”历代人们采撷中江花石,根据不同的石质,色泽、花纹,琢磨成花瓶,手镯、戒指,墨砚,镇纸、烟具和图章等,精美细润,古朴典雅,独具一格,或根据天然花纹,雕琢成珍珠蛙,褐色龟,游鱼,狗,羊,马,牛,狮等,现代又添新品种:茶具,酒具、座屏,台灯等,千姿百态,维妙-维肖,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有较高艺术、经济价值。 中江柚 中江柚,以独特的风味著称。果大,皮薄,可食比例大。果肉乳白微黄,质地脆嫩化渣,酸甜适度,汁多味美,营养丰富,有止咳,化痰,顺气,平喘的药用功能。中江柚栽植历史悠久,但在漫长的岁月里,由于一般农民未掌握果树嫁接管理的科学技术,故发展缓慢。 1975年柑桔选种,中江柚以它早产性,丰产性,耐贮性、抗逆性等各项指标均超过当地普通柚种,受到果树专家和有关部门重视,列为我县开发农业的重点项目。国家林业部列为全国“八五”百项林产品重点开发科技项目。1986年在全省柚类鉴评会上获唯一的肉质满分。1990年在德阳市柑桔鉴定会上又位居榜首。1991年在全省水果评审会上被专家评为肉质第一名,果形第二名的优质水果。 中江挂面 中江挂面是传统名特产品,手工精致,营养丰富,健脾和胃,在省内外久负盛名,畅销不衰。中江挂面,“面细如丝,长八九尺,截两头,取中段,名曰腰面,又称银丝面,县城内外俱佳,河西谭家街尤盛。色白味甘,食之柔滑,细而中空,堪称洁、白、净、干、细五绝”。中江挂面历史悠久,相传为南宋绍兴年间创制,迄今已有800多年。清代诗人王朗山有“中江烧酒中江面,一路招牌到北京”的诗句,盛赞其畅销情况。现已形成钟氏挂面、天府挂面、老作坊挂面等10余家规模化生产企业,产品畅销海内外。 中江挂面曾在广交会上展出,深受外商欢迎,纷纷要求订货。1986年在四川省食品展销会上展出,各省、市客商争先订购,仅一家客商的订货量就超过了中江县全县的总产量。 原料配方小麦粉(七五粉或八○粉)50公斤,清油03—035公斤,食盐035—07公斤,清水30公斤。 制作方法: 1和面:按配方取主、辅料,将食盐溶于水中。气温高时,盐和水应略多一些。放入圆桶内和面,搅拌均匀,20分钟后便可划条。 2划条:将面团从圆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揉成方形,划成10条左右,搓圆,擦上清油,放入圆桶内,盖上薄膜,一小时左右后,就可抻大条。 3抻大条:将划出的条,从圆桶中取出,放在面板上,搓成直径3厘米左右的大条,将所有的条接成一根,盘成单帽形,放在面板的一端(盘时,每层之间擦少许清油)。待7—8分钟后再抻小条。 4抻小条:在面板的另一端放好扑粉2—25公斤(面粉、淀粉各半),将面板上盘好的大条搓成直径1厘米左右,经过扑粉,盘入圆桶中,每盘完一层,擦少许清油,从边盘至中心,由中心再盘到边上,反复进行,直至盘完,盖上薄膜,待4小时后再上竹。 5上竹:先将“羊头”(一种抻长面条的工具)插在圆桶边缘上,再将两根面竹插在“羊头”上。取圆桶中1厘米粗的小条绕在两根面竹上,每绕三周,要马上抻一次,抻长够20厘米左右(因时间长了就抻不动)。然后马上放入面槽内吊起(一根面竹架在面槽缘上,另一根以面条吊在槽内)。每根面竹相距1厘米,然后盖上草席,进行发汗1—2小时。 6挂面:将发汗后的面条取出放在面板上,抖撒一些扑粉,然后将面槽内下端吊着的那根面竹,插入面桩上端的孔内,将面轻轻往下抻,抻至40厘米后,用扑粉分离一次,以免粘结在一起,然后继续再抻,再分离,抻至80厘米时,从面桩上取下,放在面板上,再抖撒一次扑粉,取下面竹,将面条自然吊在面槽内,发汗1—4小时,即可取出晾面。 7晒面:将面条从面槽内取出,放在晒坎上的面架上晒干。作法是将面槽内面条,提拢到面架时,将一根面竹插在面架上的第二排孔内,另一端用双手将面条抻长至160厘米左右,再将下端的一根面竹插在旁边的一个孔内,这样反复操作,有十多竹后,站上高凳,将这些面竹取下,插在第三排孔上,边插边抻,抻至插入第一批孔为止(如天气不好,空气干燥,不易抻下时,可抻到抻不动为止)。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抻完。晾晒一二小时后,面条成白色,立得起,折得断,就算晒好了,马上收回,放在面板上,准备切断包装。 8包装、保存:将面要切成20厘米长的段,每500克一包,一头整齐,贴好标签,放在干燥、避风之处储存。 中江挂面可作成10多种花色品种,如味精挂面、蛋清挂面、珠砂挂面等等。在挂面中加入适量的其它成分,就可作出不同风味的挂面。

林晓东(艺名矮冬瓜),李伯清的高徒、巴蜀笑星“矮冬瓜”林晓东。男,1973年出生,从小喜欢戏剧,199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出,---代表作--光头<<皮金滚灯>>在中央电视台春晚上演受到好评,1996年获全国《梨园杯》金奖。主演电视连续剧《麻辣冤家》,《兄弟姐妹》,**《初恋情人》,《幸福的皮金》等40多部喜剧,出版发行个人专集《焖墩儿与矮冬瓜》,出访马来西亚,日本,香港,德国,意大利,比利时等128个国家地区演出,四川电视台《开心21》主持。 矮冬瓜(林晓东)出了跟李伯清学习了许多精华的评书技艺,还学会了几种川剧绝获,学会了金钱板,金钱板是四川独有的民间曲艺品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年前正式拜入86岁的金钱板大师邹忠新门下。李伯清的高徒、巴蜀笑星“矮冬瓜”林晓东,这位川剧滚灯表演堪称一绝的笑星坦言,今后将把金钱板练成自己的“镇山之宝”。邹老也是赞不绝口,送了他16个字:勤学苦练,推陈出新,技通艺通,发扬光大!2010年矮冬瓜(林晓东)代表四川省政府唯一一个节目到上海世博会演出。中央8台《一一向前冲》中演花店老板受好评。演出代言经纪公司:成都瀚博公关演艺策划公司。

绵阳雪儿的艺术人生

雪儿本名雷艳,小名雪儿,受父母影响,从小喜欢表演。1988年,正读中学的雪儿在朋友的推荐下到绵阳一家舞厅演出,一曲《夜来香》赢得满堂喝彩。1999年,在绵阳**院上班的雪儿与几位朋友一道,前往浙江杭州、安徽等地,开始了自己的演出生涯。几经坎坷,雪儿放弃了“夜来香演唱模式”,摸索出激情、火爆的演出风格。回到四川后,她的演出备受欢迎,赢得了“小辣椒”的美誉,意思是看她的演出像吃辣椒一样舒适。

2003年夏天,因在《酸茄子爆笑小品专辑》中《三星级厕所》、《西游记》等故事里扮演角色,雪儿萌生了走说唱结合的舞台演出路子的想法。当时,“中江表姐”景雯和“中江表妹”李永玲正红,雪儿利用自己独特的脸型,模仿李永玲,增加自己歌舞表演的喜剧色彩,在成都各演艺厅大受欢迎。后来,根据朋友的建议,雪儿在演出中巧妙融入搞笑、调侃的元素,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赢得了“中江幺妹”的称誉。

在绵阳演艺界,“涪江幺妹”雪儿,是很受观众喜欢的演员。

“先来一段搞笑的段子,当大家的心情放松后,演唱两首通俗歌曲,之后在现代摇滚节奏中,表演经典老歌串烧。”这就是雪儿的演出风格。从模仿“中江表妹”李永玲,到拜巴蜀笑星沈伐为师,雪儿以对艺术不懈追求的韧性,在绵阳演艺界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这是四川方言,我就是四川的,意思就是说 应该不是这样的意思。

四川方言是指代四川人说的土话,明以前的四川方言和清代至今的四川方言有明显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当时的学者把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同一方音语系,这是因为宋朝版图没有北方。由于明末清初四川遭遇清军大屠杀,地广人稀,出现了湖广填四川,导致四川方言发生变化,目前,整个四川只有眉山方言最接近明代四川方言。

主要特点

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方言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 shāng],四川方言为zi sang] 注2 (音同“子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

o shì],四川方言为[cao si](音同“曹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 chí],四川方言为[zi ci](音同“资瓷”)。

■在四川方言 (但不包括成都方言)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通读为“l”。如“南方”,四川方言中音同“兰方”。成都方言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通读,统一发音为"in"。"eng"与"en"在大部分音节中通读为"en",如“痕”与“恒”同为[hen];“棱”发为[len]。但是"eng"和"en"在声母"m"、"f"后能够区分,前者发音为"ong",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eng"和"en"在声母"b"、"p"后能够部分区分,前者"东、登"韵为"ong","庚、耕"韵为"en",而后者仍然发"en"的音。音节"un"在"d"、"t"、"n"、"l"、"z"、"c"、"s"后发"en"音,其余不变。

■音节"wu"固定变化为"vu",如“五”、“雾”等,"hu"变化为"fu",部分地区声母"h"后介音为"u"的字,声母变为"f"且无介音"u"。

■四川方言中没有韵母"uo",大部分读"o",部分入声字为"uê";

■普通话中大部分声母后的"e" 读"o",并且无介音直接读,如:哥哥(go55)注意不要读成(guo55),上课(ko213)不要读成(kuo213),舌尖前音、舌尖后音后的"e" 必然读为"ê",但是岷江片中部分地方歌韵字读"ai";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发"e"的在四川方言中分两种情况,古韵母为“合、铎、曷”发"o",其余发"ê"。

■古合口一等字大部分保留介音"u",如累"luei213",横"huen21"(部分地方读"huan21")

■成渝片j,q,x后面的“u”可以读本音乌 虽(xü55)然 民族(qu21 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 速(xu21这里的“u”读本音乌,而不是普通话的“ü”鱼)度

■古明母侯韵字发音转为"mong",如"某、茂、亩"(虽然普通话这三个字韵母不同)。

■古影母开口呼字,大多都冠以声母“ng”,如“安”[ngan55]、“恩”[ngen55];古疑母字除合口一等、三等字以外皆保留声母"ng",合口一等字声母"ng"消失,三等字大部分声母转为"ni"、少部分字声母"ng"消失或者保留声母"ng"介音消失。

■内江、自贡、巴中、仪陇、井研、筠连、仁寿、西昌、会理、盐源、德昌、冕宁、盐边、米易人民能够区别平舌、翘舌。

■新都、郫县、彭州、都江堰使用一种独特的“卷舌音”,在读“十”、“室”、“吃”、“侄”等古代入声字时不仅翘舌,而且舌尖后卷,有点类似于儿化音,比如“十”[shir]、“吃”[chir]。

■中江人在说话时喜欢加上“挂(gua二声)"。比如成都人说”吃了没有"是说“吃了没得”而中江人则说“吃挂没得”,“吃老”中江人说“吃挂老”,“做了啥子”中江人说“做挂啥子”,“遭老”,中江人说“遭挂老”,依次类推。在中江表妹的小品里可以听到这类的语言。

在声调上,四川方言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调值几乎一致,成渝片古入声归阳平(即二声),如“一”、“六”、“绿”等字声调均为阳平;雅棉小片古入声归入阴平(即一声);仁富小片古入声归入去声;岷江小片保留入声且韵母更存古,因此也与通常意义的四川方言差别较大。

大多数地区入声归入阳平是四川方言与其他北方话的主要区别。

词汇

四川方言由于受北方官话的长期影响而产生了文白异读系统,白读音主要出现在高频日常生活用语中,而文读音主要出现在书面语、新词汇中。四川方言的文白异读系统也在不断变化中,但主要的趋势是文读越来越占优势,部分字白读已趋于消失,固定为文读读音。

语法

除了有一些特有的方言词汇外,语法跟普通话基本一致,能逐字互译。

被动句中的“被”字一般说为“遭”,但此时带有不情愿、不高兴的感情色彩,所以平时被动句使用较少。如“他遭开除了。”普通话中说为“他被开除了。”

还有一些比较有特色不能不提的形容词,白,不说白,说“迅白”;黑,不说黑,说“黢(qū)黑”;轻,不说轻,说“捞轻”;重,不说重,说“帮重”;快,不说快,说“飞快”;甜,不说甜,说“抿甜”;酸,不说酸,说“溜酸”;等等。倒装现象:“热闹”,要说“闹热”;“公鸡”“母鸡”,要说“鸡公”“鸡婆”/“鸡母”;“菜花”要说“花菜”;“套袖”要说“袖套”等等。

巴蜀十大笑星:李伯清、刘德一、庞祖云、赵亮、中江表妹、沈伐、王迅、涂太中、吴文、景雯。

此外有媛凤和廖健、钟燕平、闵天浩、叮当、矮冬瓜等年轻一代巴蜀笑星。

还有巴蜀笑星奖:

张德高、钟燕平、张徐、廖健、林晓东、丁当

巴蜀喜剧新秀奖:

田长青、张玺、欧阳雨晖、赵安平、凌潇、袁静、郭仕军、陈位政、刘乙麟、姚兴国、鲁广峰

优秀奖:

赵汉军、李多、王磊、衡文王宣、孙玲、廖丽、曲春雷、王诗娴、赵婧、范涛、三宝、许明贵、邱京京、马仲君、郑亚书、朱艺峰、王曾郅、魏明珠、贾旭梅

以上就是关于中江特产有哪些全部的内容,包括:中江特产有哪些、巴蜀笑星矮冬瓜的真名叫什么、涪江幺妹是绵阳哪个地方的人,多少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6321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