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精卫填海》

文言文翻译《精卫填海》,第1张

原文: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_。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出处:《山海经·北山经》

扩展资料:

从结构上来说,《精卫填海》具有双层蕴含结构。第一层结构是写地理的。先写发鸠山,再写山上的柘木与鸟儿,最后写漳水。第二层结构是第一层结构中所蕴含的精卫故事。先介绍精卫的住所、形状、声音等有助于读者整体认识它。

再写精卫的来历,加深了人们对它的认识,同时揭示了精卫填海的原因,可谓一举两得。最后,写精卫的行为与结果,使得整个故事比较完整。这种双层蕴含结构使得故事与地理有机结合,增强了可读性。

从风格角度来看,体现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是精卫“其鸣自_”,鸟儿鸣叫起来像叫自己的名字,这有奇特之处。其次是是女娃死后变化为精卫鸟儿。这也很奇特。此外还有精卫长期填海竟然真地把大海堵塞了,而出现了一条漳水。这也是很奇特的。具有一种浪漫主义的风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精卫填海

河南河北隔着漳河,漳河发源于山西长治,下游作为界河在经过区段划分河北省与河南两省边界,到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合流卫河,称卫漳河、卫运河,进入海河水系的南运河。

漳河流经三省四市21县市区,长约412公里,流域面积为182万平方公里。漳河干流长179公里。由于流域上游落差巨大,下游下泄不畅,漳河历史上灾害频繁,沿岸人民深受其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建设了漳泽水库、岳城水库、红旗渠、漳南渠等大型水利工程。在流域农业生产和治理洪涝灾害方面发挥了作用。

扩展资料:

漳河干流概况:

1,清漳河

清漳河,其源头有二:东源和西源。东源又分北河和南河。北河又名西寨河、张翼河,发源于山西昔阳县沾岭山柳林背。

《山海经》上说:“少山,清漳之水出焉。”《水经》说:“清漳水出上党沾县西北之大要谷。”南河又名梁余河,亦称梁榆河,发源于山西和顺县石猴岭园林沟。

梁余(梁榆)是春秋时晋余子养邑,秦称阏与邑,卢谌《征艰赋》有“访梁榆之虚郭,吊阏与之旧郡”,说的就是这一带地方。赵奢破秦与阏与,也在这里。北河和西河,在和顺县城东汇合成为清漳河东源。

清漳河的西源,古称潦水、潦阳水、西漳水,发源于山西和顺县八赋岭人头山下。明代刘顺昌有咏八赋岭的诗句:“八赋横空路甚赊,攒元千丈半天遮。悬崖鸟雀未由下,峭壁藤萝何处挝。岭底羊肠千万径,关前蜗室两三家。衙斋久矣标堂额,何用梁余餐晚霞。”河出和顺南流入左权县(古为辽县),由西北而东南过左权县境,在粟城乡下交漳村与清漳河东源汇合,为清漳河。

2,浊漳河

浊漳河属海河水系、漳河上游。上游分为南源、西源和北源。地处山西东部,位于东经112°29′~113°44′,北纬35°53′~37°24′。

南源发源于长子县发鸠山,主流长1039公里,流域面积35216平方公里;西源发源于沁县北部,主流长802公里,流域面积16934平方公里;北源发源于榆社县北部,主流长116公里,流域面积36846平方公里。

西、南两源在襄垣县甘村汇合后,向东北流27公里,与北源汇合后称浊漳河。干流长90公里,在平顺县下马塔出山西入河北省涉县境,在合漳村与清漳河汇合东流。

下游叫漳河、漳卫河、南运河。直接汇入干流的各支流流域面积27086平方公里。浊漳河在山西境内流域面积共116082平方公里。流域包括长治和晋中2地 (市) 12个县,209 乡,3186村,250 万人口,500万亩耕地。

3,漳河干流

浊漳河与清漳河在河北省涉县合漳村汇合,以下便称漳河。漳河东经磁县、临漳、魏县、大名等县,在馆陶县与大名县的交界处并入卫河。

漳河在磁县建有岳城水库。漳河流经的县域,只有临漳带有“漳”字。临漳为古邺城,战国时,西门豹引漳水溉邺,“民赖其用”,又治*祀,“投巫于(漳)河中”,这些历史故事,一直被人传颂。邺是曹魏都城,曹操曾在此建有“三台”,“三台列峙而峥嵘者也”,以铜雀台最为出名,“铜台高揭,漳水东流”,是临漳河而建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漳河

1)漳河发源于太行山,上游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携带泥沙量大,下游地形平坦,水流速度较慢,利于泥沙淤积;太行山东麓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集中,夏季河流含沙量大,泥沙易淤积。(每点3分,共6分)(2)浊漳河流经区多黄土丘陵,流水侵蚀强烈,河流含沙量大;清漳河流经山区多变质岩,岩性坚硬,侵蚀泥沙量少,河流含沙量小;浊漳河河段河道宽度较大,加之受水库水位升高的影响,水流速度较慢,泥沙淤积较多;清漳河河口水流的顶托作用,使浊漳河流速变慢,泥沙沉积量增大。(每点2分,共8分)(3)岳城水库造成上游河段泥沙淤积,下游河流含沙量减少,流水堆积作用减弱;河床下降,流水下蚀作用增强:泥沙淤积减少,侧蚀作用力减弱。(每点2分,共6分)

浊漳河谷简介:

提到晋东南的古建,有一条路线可谓是精彩纷呈,这便是大名鼎鼎的浊漳河谷。沿途二十来公里,分布着八处国保,而且这些村里藏着的老建筑年龄都不小,木构之中便有三座五代的、三座北宋的、三座金代的、两座元代的。自驾的话,一天时间便可尽收眼底。当然,一路慢慢欣赏、细细感受此处的风土人情,会是更好的选择。本篇为浊漳河谷游记下篇,上篇见:浊漳河谷寻古建:感受山村里的五代遗风

离开大云院,我们决定先去最东边的龙门寺,然后再回头看其他几处古建。一路上,浊漳河幻变的景色让旅途平添了一番韵律。

龙门寺位于石城镇源头村,已经靠近山西省的边缘。寺院离浊漳河谷有一段距离,也不在公路边。我们需要上山走一段,但环境也是难得的清幽。先过一桥,然后沿石板铺就的蜿蜒香道向上爬升,不多时,眼前豁然开朗,一片斜向上的开阔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龙门寺就在前方高处。

龙门寺位于龙门山的山腰处,三面环山,前临溪水,风水好,风景也美。此处悬崖峭壁颇多,很是壮观,站在寺前,正好将其一览无余。

浊漳河谷周边,一个庙宇通常只有一个上年纪的古建筑,而龙门寺可就厉害了:山门是金代的,大雄宝殿是北宋的,配殿是五代的,后头还有一座元代的燃灯佛殿,其余为明清木构,活脱脱一座古建筑博物馆。这也是整个浊漳河谷行程的重中之重,可在此处多待些时间,驻足细看。

龙门寺的始建年代尚无法明确,最早可能建于北齐年间。根据寺内的五代碑刻,现存的形制创立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 年),西配殿很有可能为当时所建,当时寺院叫作「龙门禅院」,建寺的是禅僧奉景,不远处的大云院正是他于后晋天福三年(938 年)所建。北宋太平兴国八年时赐额「惠日禅院」,熙宁八年(1075 年),僧人思昊修整寺院,规模至近百间。绍圣五年(1098 年),大雄宝殿重建,留存至今。

山门(天王殿)为三间的悬山顶木构,为金代中期所建。到了明代,人们在这座山门外建了金刚殿,向外扩出一进院落,于是原来的山门退居为天王殿。没想到后来金刚殿等建筑又消逝在岁月中,于是天王殿又回归成山门。

进门后到第一进院落,正对着即为大雄宝殿,看到平缓深远的出檐和较大的斗栱便知其古。现存大殿为北宋绍圣五年(1098 年)在原址上重建而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立于较高的台基之上。屋顶鸱吻为金元形制,塑像为现代重塑。

大殿四根角柱及前檐两根檐柱均为晋东南常见的方形抹棱石柱,其中前檐西平柱题有绍圣五年的纪年。后世在四角又加上了支撑的小木柱。内部梁架为四椽栿对乳栿,四椽栿上以蜀柱、栌斗承平梁、中平槫;平梁上以蜀柱、叉手支撑襻间栱,承脊槫。殿内墙上留有明清壁画。

走到大殿的西侧可以看到山墙上留有旧时的大字标语:「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那个年代村里的许多中小学生就在这样的古寺里上学。墙角还有一块石牌,上书「平顺县第二高级小校」,字很好看,应为民国时的遗物。

旁边的西配殿乃全寺最古老的木构,为五代后唐年间所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乃唯二的五代悬山顶木构,非常珍贵。其阑额不出头,上无普拍枋,为早期形制。

东配殿与西配殿风格完全不一样,为明代所建的三间硬山顶木构,留有前廊,阑额附有木雕。

燃灯佛殿位于大雄宝殿后的第二进院落,为元代风格,据碑刻记载也有可能为明代重建(当时叫作毗卢殿)。三间悬山顶构造,屋顶脊刹和吻兽为清代所造。

龙门寺面积不小,东边是管理员住的地方,也有挺多有意思的东西。空地上立了一排碑,记下了当代功德主们捐的钱,官府的自然排在最前,数目也写得最大。

离开龙门寺往回走,我们来到阳高乡侯壁村。这一村就有两处国保:金代的回龙寺和元代的夏禹神祠。此处河谷宽阔,村子生长在河谷边的黄土台地上,视野广阔,是旅途中最适合看风景的村子。村里上下的小路台阶也很多,能感受到高低起伏的立体感。

夏禹神祠就在侯壁村的最高处,状如堡垒,独自立在石头台地上,傲视四方,庇护全村。

从名字就知道这祠堂是为了祭祀大禹,求得河水不再泛滥。对大禹的信仰在这里很常见,浊漳河边有不少大禹庙(禹王庙),因为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地之一。相传大禹的父亲鲧在治理浊漳河时,就在平顺县的奥治村附近南挖河道,试图引水南流,但没有成功。鲧被问罪后,大禹继承父业,在奥治村西凿大禹峡(如今也成了一处风景区)引水东流,终于将河道疏通成功。奥治村离侯壁村不远,村里就有一座禹王庙。

夏禹神祠为一进院落的四合院布局,山门为明代所建,同时也是一座倒坐戏台,这种两层的山门兼任戏台的形式也是晋东南各种民间小庙的特色。

院内正殿为元代建筑,三开间悬山顶,进深六椽,前檐辟廊,立于一米多高的台基之上。殿前月台角柱上有元代至元二年的题记(因元代有两个至元年号,此处无干支纪年,故无法确定具体年份)。虽然正殿不大,但细节之处都充满了精雕细琢的打磨,月台石刻也颇为精美,值得细细观摩。两侧厢房为清代所建。

回龙寺位于低处的村口,仅剩一座金代的大殿,四周用围墙围了起来。我们没有找到开锁的人,只能在旁边的高地上拍了几张照便离去。回龙寺发现得较晚,2001 年才被前来进行古建筑测绘的北大师生偶然发现。虽然这只是座没有留下 历史 记载的低等级小庙,但在大殿上发现了诸多独特乃至孤例的形制,如蝉肚实拍栱、 亦真亦假的下昂等,非常珍贵。期待下次有机会再来细看。

从侯壁村下来,来到不远处的阳高村,村里的淳化寺曾经是龙门寺的下寺,北宋淳化二年(991 年)改名为淳化寺,如今寺院已无存,仅剩下一座金代遗构。我很喜欢淳化寺,因为它没有围墙,不需等待开门,就在市井之中,伴随着烟火气,人人得而观之。淳化寺的大殿曾经也是学校的一部分,后来校园搬走,重新整修,辟出了一个小广场。在这里,古老的建筑不再沉静无言,而是和周围的村民一起或喜或悲地活着。

淳化寺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椽,是一座方正简洁的单檐歇山顶木构,屋檐翘脚很高,颇具飘逸之感。殿内无柱,可惜大门紧锁,我们无法入内参观。大殿前有两座北宋开宝三年(970 年)的经幢,分别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和《尊胜陀罗尼经》。

告别阳高村,我们前往浊漳河谷的最后一站:佛头寺。寺院位于阳高乡车当村,背靠一座高耸的山峰,因山峰形似佛头,故名佛头寺。

佛头寺在 历史 上是一座不知名的小庙,如今也只剩一座宋代的三开间大殿,单檐歇山顶。斗栱并不大,有许多昂嘴曾经被人切掉,如今大部分重新补了回来。

难得的是,大殿内还保存有元代壁画,发现于 2010 年修缮之时,东、西、北壁都有,内容是二十四诸天,不过水平只能算一般。

佛头寺的管理员非常热情,给我们讲了许多寺院的背景,还为我们拍了合影。这也是我们在浊漳河谷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如此旅途也算完美了。

一天逛遍浊漳河谷八大国保,自是非常满足,但也有点囫囵吞枣,来不及细细品味。而晋东南的魅力,不仅在这古老的建筑中,更在这一处处民间活力绵延至今的村子中。许多古建筑伴随着民间信仰的流传而活着,不是那种死气沉沉,仅供参观、缅怀的景点,在这里可以明显感受到未曾中断的 历史 。而村民的热情、民俗的传承,也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期待着下次再来,能更慢一点,好好融入其中,更深地体味建筑背后的别样文化。

参考资料:

[1]《平顺龙门寺及浊漳河谷现存早期佛寺研究》 耿昀

[2]《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勘察报告》 马吉宽

[3]《山西平顺回龙寺测绘调研报告》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4]《山西平顺浊漳河流域宋金建筑营造技术探析》 郝彦鑫

[5]《佛头寺壁画艺术浅谈》 苏乾

晋东南系列文章:

上党从来天下脊:长治市区古建筑巡礼​

以上就是关于文言文翻译《精卫填海》全部的内容,包括:文言文翻译《精卫填海》、漳河是河南和哪里的分界线、分析浊漳河泥沙淤积增量高于清漳河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6299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