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和满族的关系

锡伯族和满族的关系,第1张

锡伯族满族同祖同祖,都是女真人的后裔。锡伯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锡伯族原居东北地区,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

锡伯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是在满语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语言,跟满语很接近。锡伯文是1947年在满文基础上稍加改变而成的。新疆的锡伯族至今保持着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兼用汉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东北的锡伯族在语言、衣食、居住等方面同于汉族。

满族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居第二位。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军入关,逐步统一全国,从此开始了满族贵族对全国的统治,辛亥革命之后,清廷覆亡。满族是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也是一个善于博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富有民族特色的风俗文化,满族岁时风俗,多与汉族相近,但又保持着不少满族特色。

隶属关系,锡伯族是满清统治时期的一个民族。

锡伯族在古代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12世纪下半叶,蒙古人在统一东北过程中,锡伯人同女真人一起抵抗蒙古军,不少人逃入人烟稀少的森林,成为后来史称“林中百姓”的一部分。

元代,泰州等地的锡伯人回到绰尔河、洮儿河流域,明末,兀良哈三卫蒙古大部南迁,科尔沁部扩张到兀良哈三卫地区,洮儿河、绰尔河等地区为其控制,自此,锡伯人又处在了科尔沁蒙古人统治之下。

后女真人建州部崛起。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蒙古人科尔沁部联合锡伯、叶赫、哈达、乌喇、辉发、卦尔察、朱舍里、讷殷8部,以抗击努尔哈赤,结果九部联军败绩,史称“九部之战”。

此后,努尔哈赤用安抚手段,对主动归服者赐予“佛满洲”(佛,满语意旧)之称,与满洲人一视同仁。至此锡伯族处在了满族的统治之下。

乾隆年间清廷征调部分锡伯族西迁至新疆以充实当地。今锡伯族多数居住在辽宁省(702%)和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霍城、巩留等县,在东北的沈阳、东港、开原、义县、北镇、新民、凤城、扶余、内蒙东部以及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有散居。

锡伯族风俗习惯:

1、饮食

锡伯族以稻米为主食,日常也食用小麦、稻子米、高粱、黄米、小米等。锡伯族的饮食种类较丰富,有酒米、茶类、面类、菜蔬类和肉类等。

新疆地区的锡伯族还善于吸纳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如维吾尔族的拉条子、抓饭;哈萨克族的奶茶、手抓肉、熏肉。

汉族的各类菜肴等都成为锡伯人所喜爱的饮食,经常在日常百姓的餐桌上出现。日常饮食包括发面饼、花花菜、面酱、灌血肠。

节日饮食有馃子额芬,即一种油煎馃子饼,加南瓜后炸熟;萨斯恒,即一种炖菜,由猪肉片、洋葱、胡萝卜、白菜、干豇豆等炖熟而成。

2、节日

锡伯族的节日有西迁节、春节、二月节、清明节、端午节、腊八节,其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当属西迁节。西迁节是锡伯族自己的节日。

西迁节又称“怀亲节”“四一八”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纪念日。西迁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有野炊、射箭、比武、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

演唱《西迁之歌》逐渐成为新疆地区锡伯族欢度西迁节必不可少的内容,成为西迁节最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锡伯族

1、蒙古族:年节、那达慕。

2、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

3、壮族:祭龙节、过小年。

4、怒族:仙女节。

5、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6、藏族:转山会、采花节。

7、侗族:侗年、祭牛节。

8、傈僳族: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

9、鄂温克族:米阔鲁节。

10、彝族:火把节。

扩展资料:

节日举例介绍:

1、那达慕(蒙古族)

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包括多种文化娱乐内容的盛大庆典活动和物资交流活动。

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正月以及大型庆典等场合举行。今天的那达慕,在每年夏秋之交举行,规模一般是看当年牧业的生产情况,小丰收小开,大丰收大开。

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竞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和各类经济文化展览以及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2、火把节(彝族、白族等民族)

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3、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4、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这一天要沐浴净身,室内焚香,斋戒半日。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

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少数民族节日

明末清初,锡伯族聚居在我国东北的嫩江和松花江流域。1662年,锡伯族被编入满洲八旗,分驻齐齐哈尔等城市。

1764年,清廷平定了新疆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乱后,为加强西北防务,从盛京锡伯族官兵中,抽调一千余人,连同家属一同迁到新疆驻防。

出发的前一天晚上,西迁新疆和留居故地的锡伯族人民,聚集在锡伯族家庙—太平寺,祭奠祖先,共祈互勉,会餐话别。

第二天,即农历四月十八日,西迁的官兵及其家属,依依告别父老乡亲,踏上了征途。两百年来,西迁的锡伯族人民栉风沐雨,为保卫和建设祖国的西北边疆,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此后,每逢农历四月十八日,新疆的锡伯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欢聚在一起,弹起深情悠扬的黑克讷琴,跳起刚健有力的贝勒恩舞,唱歌赋诗,纪念出征的日子。青年们还在这一天举行摔跤、赛马、射击等活动。

四一八节等于怀亲节!

怀亲节是我国锡伯族特有的节日,锡伯族同胞称其为“杜音拜专扎坤”,是锡伯族西迁戍边的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又叫“四一八节”,这是二百余年来锡伯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纪念一部分锡伯族同胞西迁祖国西北边疆的伊犁地区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又有怀念亲人之意。

总结:

锡伯族西迁是中国民族史上的一次屯垦戍边的壮举。西迁的锡伯族同胞和当地各兄弟民族团结奋斗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们开凿的察布察尔大渠等,现在仍灌溉着万顷良田,他们带去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促进了边疆的农业生产和各项经济事业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锡伯族和满族的关系全部的内容,包括:锡伯族和满族的关系、锡伯族和满族的关系是什么、我国各少数民族各自最重要的节日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6297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