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祖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 ”七大恨”,究竟在「 ”恨”什么

清太祖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 ”七大恨”,究竟在「 ”恨”什么,第1张

明万历四十四年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的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 ”大金”,史称后金,年号:天命。 天命三年(万历四十六年)正月,努尔哈赤对诸贝勒宣布:「 ”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告天,起兵反明。 七大恨最初版本现已不存。现存最早记载七大恨内容的文献是后金天聪四年正月皇太极率部攻打卢龙县时所发榜文——《金国汗攻卢龙誓师安民谕》: 「 ”金国汗谕官军人等知悉:我祖宗以来,与大明看边,忠顺有年。只因南朝皇帝高拱深宫之中,文武边官欺诳壅蔽,无怀柔之方,略有势利机权,势不使尽不休,利不括尽不已,苦害侵凌,千态万状,其势之最大、最惨者,计有七件: 我祖宗与南朝看边进贡,忠顺已久,忽于万历年间,将我二祖无罪加诛。其恨一也。癸巳年,南关、北关、乌剌、蒙古等九部会兵攻我,南朝休戚不关,袖手坐视,仰庇皇天,大败诸部,后我国复仇,攻破南关,迁入内地,赘南关吾儿忽答为婿,南朝责我擅伐,逼令送回,我即遵依上命,复置故地。后北关攻南关,大肆掳掠,然我国与北关同是外番,事一处异,何以怀服?所谓恼恨二也。先汗忠于大明,心如金石,恐因二祖被戮,南朝见疑,故同辽阳副将吴希汉宰马牛,祭天地,立碑界铭誓曰「 ” 私出境外者杀;夷人私入境内者杀”。后沿边 ,私出境外,挖参采取。念山泽之利,系我过活,屡屡申禀上司,竟若罔闻,虽有怨尤,无门控诉。不得已遵循碑约,始敢动手伤毁,实欲信盟誓、杜将来,非有意欺背也。会值新巡抚下马,例应叩贺,遂遣干骨里(纲古里)、方巾纳(方吉纳)等行礼,时上司不究出招衅之非,反执送礼行贺之人,勒要十夷偿命。欺压如此,情何以堪?所谓恼恨者三也。北关与建州同是属夷,我两家构衅,南朝公直解纷可也,缘何助兵马、发火器、卫彼拒我?畸轻畸重,良可伤心!所谓恼恨者四也。北关老女,系先汗礼聘之婚,后竟渝盟,不与亲迎。彼时虽是如此,犹不敢轻许他人,南朝护助,改嫁西虏。似此耻辱,谁能甘心?所谓恼恨者五也。我部看边之人,二百年来,俱在近边住种。后南朝信北关诬言,辄发兵马逼令我部远退三十里,立碑占地,将房屋烧毁,禾丢弃,使我部无居无食,人人待毙。所谓恼恨者六也。我国素顺,并不曾稍倪不轨,忽遣备御萧伯芝,蟒衣玉带,大作威福,秽言恶语,百般欺辱,文之间,毒不堪受。所谓恼恨者七也。” 努尔哈赤起兵的理由就是:一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二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三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四明朝派兵保卫叶赫,抗拒建州;五叶赫由于得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 ”老女”转嫁蒙古;六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七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这七大恨中的第一恨,说的是奴尔哈赤的祖父塔克世、父觉昌安在明军征讨叛贼中被明军误杀的事情。当时,统兵作战的是李成梁。事后,作为道歉,李成梁给了奴尔哈赤极其丰厚的补偿。奴尔哈赤就是靠这笔补偿,才将他的事业做强做大。并且,在接受补偿时,奴尔哈赤非但没有埋怨李成梁,还极力讨好李成梁,甚至不惜做李成梁的儿子。后来又将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嫁给了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 第二恨中的「 ”北关”,是指叶赫部。努尔哈赤说叶赫部联合起九部来打他,却没有说为什么九部要打他。事实是奴尔哈赤为了他的「 ”统一女真”大业,四下侵略杀伐九部部族。说到底,努尔哈赤的建州也罢,叶赫也好,都是隶属于明朝的臣民,其所谓的「 ”统一”大业,本质就是搞破坏、制造恐惧气氛,明朝怎么可能支持他?而在他打败了九部之后,明朝要支持九部则是理所当然的了。 第三恨中所谓的「 ”立碑界铭誓”,其实是努尔哈赤和明辽阳副将吴希汉私下里订的盟誓,对大明王朝而言,根本就不存在「 ”境外”、「 ”境内”之说。须知,整个辽东半岛,都是大明王朝的。大明王朝的 子民在自己国家的土地内采参挖参,被努尔哈赤这种地方保护主义者肆意屠杀,明朝 「 ”勒要十夷偿命”有什么错? 第四恨其实是第二恨的重复,纯属无话找话。 第五恨中的「 ”北关老女”,是叶赫布寨之女,布扬古贝勒之妹。原先建州与叶赫结好,叶赫布寨贝勒是答应将十二岁的女儿许娉给奴尔哈赤,但建州的迅速扩张已经侵害到了叶赫的利益,二者兵刀相见,大打出手,悔婚再自然不过了。何况,叶赫布寨贝勒战死后,叶赫部曾派人来讨还尸体,奴尔哈赤却莫名其妙地把布寨的尸体砍成两半,只把一半归还给叶赫。这种情形之下,布扬古怎么还能把自己的妹妹嫁给奴尔哈赤?可是,努尔哈赤却迁怒于明朝,认为明朝 主持公道把「 ”北关老女”改嫁给蒙古人是对他的欺凌。 第六恨指责「 ”南朝听信北关诬言,发兵逼令我部远退三十里”,其实,退三十里也好,退三百里也好,这些土地全都是明朝 的,明朝 之所以这么处理,是禁止努尔哈赤把国家的土地占为己有。 第七恨的「 ”萧伯芝事”根本就是说不上什么深仇大恨,奴尔哈赤越是煞有介事地说,越让人觉得其人心胸狭隘、自卑、脆弱。 「 ”七大恨”实质上就是羽翼已丰的努尔哈赤对明朝开战的借口而已。

努尔哈赤公然反对朝廷,理由是七大恨,那么这七大恨究竟是什么呢?那就让我们来看看吧。

天命三年(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努尔哈赤以七大恨为名,发兵攻下抚顺。“七大恨”是明金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的重要标志,其具体内容在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

《满文老档·太祖》卷六记载:“四月十三日,八固山十万兵征明国,作书告天曰:吾父、吾祖,于明帝边境,不折其草,不扰其土,而彼无故生衅于边外,杀吾父、祖,此一恨也;虽杀我父、祖,吾乃仍欲修好,曾勒誓于碑曰:无论尼堪、女真,若越帝境,见之即杀,若见而不杀,殃及于不杀之人。如此誓言,明国背之,遣兵出边,护卫叶赫,此二恨也。自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年明国人出边,入女真之地侵夺,我以誓言杀其出边之人,彼不顾前誓,责我擅杀,拘我往广宁叩谒之使者刚古里、方吉纳,系以铁索,挟令吾献十人于边上杀之,此三恨也。遣兵出边,为叶赫防御,致使吾已聘之女转嫁蒙古,此四恨也。将吾数代看守帝边居于柴河、齐拉、法纳哈三路之女真所种田谷,不容收获,遣兵逐之,此五恨也。听取边外天谴之叶赫所言,备书恶言,遣人对吾施以种种侮辱,此六恨也。哈达助叶赫,两次来兵侵吾,吾报之往征,天将哈达赐吾,而天赐之后,明帝又助哈达,挟令吾必送还原处,叶赫将吾所遣之哈达掳掠数次。夫天下各国互相征伐,天谴之人败而亡,天是之人胜而存,岂有使死于锋刃者更生既得之俘虏复还之理乎。明国助天罪之叶赫,如逆天然,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妄为判断,此七恨也。明国对吾欺凌羞辱甚多,实难忍受,故以此七大恨兴兵。祝毕拜天焚表。”

《满文老档·太祖》中记载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

第一恨:杀其父亲和祖。其中写到他的父亲和祖上在明帝管辖的边境,既没有折断一根草木,也没有侵扰你的领土,但是明朝却无中生有的挑衅滋事,在边境之外,杀死了觉昌安、塔克世。这便是第一恨了。

第二恨:明朝违背誓言,遣兵出边,护卫叶赫。这一恨其实就是说你把我父亲和祖上杀了之后,我并没有特别记仇,反而还想和你重修于好。曾经在建州明朝与辽东的守卫订立盟约刻在石碑上,规定双方不得越界,而明朝却违背誓言派兵出边。这便是第二恨了。

第三恨,明朝挟令吾献十人于边上杀之。这一恨其实和上一条有关,因为明毁约在先,所以努尔哈赤立下誓言要杀尽越界之人,但是明朝却将其抓走去见使者,系上了铁索,要求我献上十个人在边境上杀掉。这便是第三恨了。

第四恨:遣兵出边,为叶赫防御,遣兵出边,为叶赫防御,致使吾已聘之女转嫁蒙古。这一恨讲的是因为明兵出边帮助叶赫防御,导致努尔哈赤下了聘礼的女子转嫁于蒙古。这一恨是夺妻之恨。

第五恨:将吾数代看守帝边居于柴河、齐拉、法纳哈三路之女真所种田谷,不容收获,遣兵逐之。这一恨讲的是努尔哈赤世代看守的柴河等地,后努尔哈赤灭掉哈达后,派遣人去耕种哈达旧地,但是明朝不承认他的这一行为,所以派遣军队,不允许他们收割。这一恨是粮草之争。

第六恨为听取边外天谴之叶赫所言,备书恶言,遣人对吾施以种种侮辱。这一恨讲的是明朝偏听叶赫的言论,责令努尔哈赤退地退兵,不得耕作哈达之地,不得攻打叶赫。

第七恨:明朝偏袒叶赫,命令努尔哈赤退还哈达。

“七大恨”:“一恨是无端杀我父祖;二恨是撕毁盟约,出兵助叶赫;三恨是明军连年入境掠夺,并扣使臣11人,逼我杀10人换取;四恨是将原许配于我的叶赫之女改嫁给蒙古;五恨是发兵驱逐我部所统的三地民众,不让三地民众种田收割;六恨是我奉天征讨叶赫时,明偏信叶赫之言,遣使对我辱骂;七恨是明逼我把所俘虏的哈达人退还,结果被叶赫所掠取。”

七大恨”原文——后金反明的檄文

大金国主臣努尔哈赤诏告于皇天后土曰:

我之祖父,未尝损明边一草寸土,明无端起衅边陲,害我祖父,此恨一也;明虽起衅,我尚修好,设碑立誓,凡满汉人等,无越疆土,敢有越者,见即诛之,见而顾纵,殃及纵者,讵明复渝誓言,逞兵越界,卫助叶赫,此恨二也;明人于清河以南,江岸以北,每岁窃逾疆场,肆其攘夺,我遵誓行诛,明负前盟,责我擅杀,拘我广宁使臣纲古里方吉纳,胁取十人,杀之边境,此恨三也;明越境以兵助叶赫,俾我已聘之女,改适蒙古,此恨四也;柴河三岔抚安三路,我累世分守,疆土之众,耕田艺谷,明不容留获,遣兵驱逐,此恨五也;边外叶赫,获罪于天,明乃偏信其言,特遣使遗书诟言,肆行凌辱,此恨六也;昔哈达助叶赫二次来侵,我自报之,天既授我哈达之人矣,明又挡之,胁我还其国,己以哈达之人,数被叶赫侵掠,夫列国之相征伐也,顺天心者胜而存,逆天意者败而亡,岂能使死于兵者更生,得其人者更还乎?天建大国之君,即为天下共主,何独构怨于我国也?今助天谴之叶赫,抗天意,倒置是非,妄为剖断,此恨七也!

欺凌实甚,情所难堪,因此七恨之故,是以征之。

——选自《清太祖高皇帝实录》

现代文解释:

七大恨:

(1)明朝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父、祖;

(2)明朝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

(3)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

(4)明朝派兵保卫叶赫,抗拒建州;

(5)叶赫由于得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

(6)明当局逼迫努尔哈赤退出已垦种之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

(7)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七大恨”的历史背景

十五世纪初,明政府特地加封建州女真的李满住为建州卫司令官(都指挥使),作为藩属。不久,女真人南侵,建州女真受到压迫,沿着图们江逆江而上,向西南迁移。明政府就先后把他们分割为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建州右卫司令官(都指挥使)王杲最为强悍,屡次沿边劫掠。中国边防军军官裴承祖到他的辖区寻找逃犯,王杲竟把裴承祖剖开肚子惨杀。中国边防军把王杲击斩,但他的儿子阿台继续跟明政府对抗。

1583年,辽东兵团司令官(辽东总兵)李成梁,再发动一次攻击,由建州卫所属的两位将领尼堪外兰(苏克素护河部落)、觉昌安(觉罗部落)分别担任向导,包围建州右卫所在的古勒城(辽宁抚顺古楼村)。觉昌安奉命到城中劝说投降一被阿台拘留囚禁。城陷落时,觉昌安的儿子塔克世首先冲进去抢救父亲,觉昌安却在大火中烧死,塔克世也在混乱中被明政府军误杀。(这是一件缺乏证据的陷害谋杀疑案。)

塔克世28岁的儿子努尔哈赤,并表示对明政府的忠心。再加上他祖父、父亲同时为明朝牺牲,努尔哈赤遂被明政府正式任命为建州卫代理司令官(都督企事)。

1616年,正式称可汗,建立后金国。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宣布不承认于明朝的附属关系,起兵反明。

七大恨:

恨一 :明无故杀害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

恨二 :明朝偏袒叶赫、哈达等部女真,欺压建州女真。

恨三:明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其所杀的越境人命。

恨四 :在建州与叶赫的部族争战中出兵帮助叶赫。  

恨五:明支持叶赫将已许给努尔哈赤的女儿(叶赫老女)转嫁蒙古喀尔喀部,致使建州蒙羞。

恨六 :驱逐居住在边境,已开垦土地上的建州百姓,毁坏其房屋田地。    

恨七:明朝辽东政府派萧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背景:  

15世纪初,明政府特地加封建州女真的猛哥帖木儿(努尔哈赤六世祖)为建州卫司令官(都指挥使),作为藩属。不久,海西女真人南侵,建州女真受到压迫,沿着图们江逆江而上,向西南迁移。明政府就先后把他们分割为三个卫,总称“建州三卫”。

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建州右卫都指挥使王杲最为强悍,屡次沿边劫掠。明朝边防军军官裴承祖到他的辖区寻找逃犯,王杲竟把裴承祖剖开肚子惨杀。明朝边防军把王杲擒获,但他的儿子阿台继续跟明政府对抗。

1583年,明辽东总兵李成梁,再发动一次攻击,由建州卫所属的两位将领尼堪外兰(苏克素护河部落)、觉昌安(觉罗部落)分别担任向导,包围建州右卫所在的古勒城(辽宁抚顺古楼村)。觉昌安奉命到城中劝说投降一被阿台拘留囚禁。城陷落时,觉昌安的儿子塔克世首先冲进去抢救父亲,觉昌安却在大火中烧死,塔克世也在混乱中被明政府军误杀。(这是一件陷害谋杀疑案。)

塔克世28岁的儿子努尔哈赤,表示效忠于明朝。再加上他祖父、父亲同时为明朝牺牲,努尔哈赤遂被明政府正式任命为建州卫代理司令官(都督佥事)。

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称可汗,建立后金国,建都赫图阿拉。

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宣布不承认与明朝的附属关系,起兵反明。

扩展资料:

努尔哈赤所说的第一恨,就是明朝无故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和祖父。

这既是事实,但又不完全准确。一来,父亲塔克世、祖父觉昌安确实是死于明兵之手,但是在战乱中被误杀,不是蓄意杀害。二来,明军是为了惩戒掠边“夷首”阿台,这才出边攻打的古勒城,并非“无故生衅于边外”,杀其父、祖。三来,事后大明也承认是误杀,不但送还了遗体,而且还给予了敕书三十道,使得努尔哈赤承袭祖职,为都指挥,后来又以其父祖有“殉国忠”,晋为都督佥事。

第二恨是说明朝违背誓言出边,偏袒叶赫、哈达,欺压建州。

这个也有些强词夺理,难以成立。当时建州和明朝辽东守臣的立碑刻誓,仅仅是指双方不要越界,以免因采参伐木引起争端,并非规定明军不能逾越边境,不能出边。

要知道,努尔哈赤所管辖的建州地界,也是属于明朝的辖区,女真各卫都督、都指挥,都是明朝的臣子,其地皆为国土,明朝廷当然可以派兵进入女真地区,调解纠纷,惩治违法之人。再说了,明廷为何要出兵边外援助叶赫,努尔哈赤自己难道不清楚吗?

第三恨是说明朝违反双方划定的范围,强令努尔哈赤抵偿所杀越境人命。

这事确实曲在明朝,有点欺人太甚,说是大恨不为过。

第四恨是说明朝辽东当局派遣守备尚伯芝赴建州,作威作福。

这是指公元1614年四月明朝使者入境一事,《武皇帝实录》和《满文老档》都有记载。说当时万历皇帝派守备肖伯芝钱来,“诈称大臣,乘八抬轿,作威势,强令拜旨,述书中古今兴废之故种种不善之言”。

这件事在后来的兵部复辽东巡抚郭光复奏疏时也有陈述,说:“今日筹辽,必以救北关为主。惟是奴酋反覆靡常,顷抚臣提兵出塞,遣羁酋佟修养性为间谍,遣备御肖伯芝为宣谕,谕之退地则退地,谕之罢兵则罢兵。”

看来,这所谓的“不善之言”,可能是肖伯芝在宣谕抚臣意旨时,责令建州退地退兵,不要耕垦哈达之地,不要攻打叶赫。

努尔哈赤将此事列为明朝对他欺凌侮辱的深仇大恨,理由似乎有些牵强了。

第五恨是说叶赫由于得道明朝的支持,背弃盟誓,将其“老女”转嫁蒙古。

公元1593年,叶赫布寨、纳林布禄贝勒等九部联军,被建州大败后,第五年,他们共同派人请求结亲,愿以布寨之女布扬古贝勒之妹许给努尔哈赤,以纳林布禄之弟金台石之女许与代善,努尔哈赤遂备聘礼,又杀牛设宴,与他们歃血为盟。

但不久后,纳林布禄又违背誓约,将金台石之女嫁给了蒙古喀尔喀部斋赛贝勒,将布扬古之妹另许他人。先是许给了哈达蒙格布禄,后又改许给了辉发拜音达礼贝勒,接着又许给了乌拉布占泰贝勒,最后改许给了蒙古喀尔喀部巴哈达尔汉贝勒之子莽古尔岱台吉。

布扬古之妹,艳丽多姿,可惜的红颜薄命,因为政治的角逐,才十五岁就被许给了人家,中途又多次该聘,一直到三十三岁,都未婚娶,成为老女。最后才嫁与蒙古,可惜只一年就死了,着实可悲。

已聘之女,而且还是位异常漂亮的美女,最后却不能迎娶回家,这对努尔哈赤来说自然是一大恨事,可是这能怪明朝吗?当时明朝不但没援助叶赫,反而还因为叶赫数次入侵哈达而训斥他。所以说,这第五大恨,根据不足,也是难以成立的。

第六恨是明朝逼迫自己退出已垦种的柴河、三岔、抚安之地,不许收获庄稼。

这和事实出入也很大。当时所谓的柴河等地,原来都是哈达王台、孟格布禄的辖区,努尔哈赤在灭了他们之后,就派人大量耕种这些地方。但是明朝不承认建州灭哈达的行动,认为这是谋逆的行为,而且因为这些地方邻近叶赫,威胁叶赫安全,也威胁明朝的安全,所以一直不允许建州人在此居住和收割。

当时大家都说的很明白,努尔哈赤也一再上奏表明立场,还立碑于石,保证不来耕种。可是说归说,做归做,不管是当初的是誓言,还是立过的碑石,都不好使,努尔哈赤依旧每年派人侵垦收获。

所以说这第六恨,又是强词夺理,缺乏依据,难以成立。

第七恨是说明朝责令建州退还哈达,恢复其国,褊袒叶赫。

这个前面我们都说过了,根本就算不上什么恨。

综上所述,努尔哈赤所谓的这“七大恨”,也就只有第三恨,明朝是全无道理的,是成立的。第一恨,明朝是应该负责,可是是误杀,而且明朝也承认其过了,还给了抚恤和封赏。至于另外的五恨,理由都不充足,很难成立。

所以说,这 “七大恨”的政治性要远远大于感情性,意图就在于挑起女真内部对中原的仇恨,从而达到努尔哈赤自己的政治野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七大恨

以上就是关于清太祖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 ”七大恨”,究竟在「 ”恨”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清太祖努尔哈赤发布的讨明檄文「 ”七大恨”,究竟在「 ”恨”什么、努尔哈赤公然反对明朝,理由是“七大恨”,那么“七大恨”究竟指的是什么、努尔哈赤的七大恨誓词的内容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6271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