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陵遭到破坏了吗

清朝的皇陵遭到破坏了吗,第1张

清朝的皇陵遭到了破坏。

1、康熙皇帝,景陵

在惊人动魄的1928年7月那场东陵大盗案期间,景陵地面建筑就已残缺不全,一些木件多有盗损。

据后来负责重殓的宗室载泽等记忆,景陵小碑亭周围柁云均失,天花板丢失3块,神厨库门窗均失,枋檩柱有失落,东西朝房门窗坎框枋全失,东西班房木架全失,墙坍塌,隆恩门匾额失,门扇上门钉全失,枋子天花板全无,隆恩殿石栏有毁,隔扇、坎框、窗棂、天花板全失,神龛全失,佛楼隔扇丢失4件,琉璃门坎全失,铜缸仅存有1件,宝城明楼的门窗隔扇天花板全失,枋子不全。

尽管如此,由于当时的民风还比较纯朴,景陵地宫还未发生像慈禧、乾隆那样的掘棺扬尸大案。 可是,到1945年日本投降,国共正处在开战前夕,时局动荡,东陵一带沉寂了多年的盗匪便又开始活跃起来。这样,景陵地宫便遭到了灭顶之灾。

1945年8月,当地人某土匪带许多人来到景陵,在陵院内拆了一大堆砖,也未能进入,于是派出不少人站岗,让精明强干的人整整刨了一夜,才得以进入地宫之中。由于正处雨季,地宫内积水很多,当盗匪们来到金券中时,看到许多棺椁。盗贼急切地用斧劈棺时,棺内突然冒出火来,当场烧伤了2个人,吓得匪徒们四散而去。过了一会儿,看看没什么支静,盗匪才再次进入地宫之中。

从景陵盗走的珍宝很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康熙帝的殉品“九龙玉杯”了。九龙玉杯为玉质,长方形,高3公分,宽4公分,长6公分,有盖。玉杯4角各有二龙戏珠,共8条龙,把手为1条龙,合计9条龙。这件名贵的酒杯,只要盛满洒,就可以从杯里看到9条翻转的蛟龙,似在翻腾的大海中追逐嬉闹。传说康熙年间,杨香武曾3盗九龙玉杯而未果。康熙帝死后,将这件名贵的酒杯带入棺中。

这件珍品后来落入当地一名田姓盗墓者手中此人盗墓前与同伙约定,只要这件宝物,经多方努力工作,这名盗墓者交出了九龙玉杯。可是,时光流转,九龙玉杯现已不知下落。

景陵这次被盗开后,由于一直未封住地宫入口,加之无人管理,以后又多次被“扫仓”,珍贵文物已荡然无存。 为了打击盗陵犯,震慑犯罪,政府极为重视这次盗陵事件,派出专门干部处理此案。那些盗陵案犯纷纷落网,其中,有6名重犯被游行于市之后,押往景陵大碑楼,执行枪决。 虽然这些犯罪分子被正法了,可那些珍贵的文物却流落各地

2、乾隆皇帝,裕陵

孙殿英在盗慈禧陵寑的同时,另一路士兵也在盗掘乾隆皇帝的裕陵。怪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谁挡门!

盗墓贼在顺利打开乾隆裕陵前面几道门后,最后一道门怎麽打也打不开,用粗树干撞门也无济於事。士兵情急之下,只好将其炸开。石门炸开后,士兵惊讶地发现了一个天大的奇事,裕陵内葬有乾隆和孝贤纯皇后、哲敏皇贵妃等6人,其他五个棺椁都在石床上,唯独乾隆的"走"了下来,将石门死死的顶住,以致士兵无法将门打开。

让士兵无法理解的是,当年乾隆沉重的棺椁安置到地宫石床上后,为确定风水线,校准龙脉最旺的方位,在棺的四角放了四块很沉的龙山石。这四块龙山石牢牢的固定乾隆沉重的棺椁,为何乾隆的棺椁会独自"走"了下来。

有专家认为这是渗漏进地宫的地下水产生浮力作用,将乾隆棺椁漂起所致。但…其它五具为何不动? 裕陵被盗之后,重敛者描述了他进入乾隆地宫时所见到的悲惨情形……

「我持灯进入地宫,见有白骨数节浮於泥水之中,不能辨其是男是女,其情状比西太后陵凄惨百倍。」 未腐化的女尸!

后人随后重敛尸骨,发现墓中6具尸骨只剩4个头骨,尸骸全碎。而一具压在石门下的棺椁里,重敛者找出一具头骨,因为骨骼较大,判断是乾隆头骨。找到乾隆头骨后,只剩一人头骨没找到。棺椁里众人找遍了也不见踪影,人们猜测可能被盗墓者带出了地宫。就在人们快要放弃寻找时,令人吃惊的事情发生了

在地宫西北角的深水里浮现出一具完整的女尸,面目如生,令人惊异。根据推断,这具女尸应该是孝仪皇后。死后被追封为孝仪皇后的她,是嘉庆皇帝的生母。这位孝仪皇后死于乾隆之前,同处一个地宫,为何唯独她的尸骨保持如此完好?遗老们心中大惑不解。

遗老心中疑惑尚未解开,又一个问题让他们困扰不已,那就是如何区分那些散乱骨骸的身份呢?讨论了数日,最终决定合葬一棺,此举开创了有清以来帝后妃同葬一棺的惟一特例。重新葬完慈禧、乾隆帝后妃遗骨后,人们盖上残缺的棺盖,掩闭石门,再将隧道完全填封。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两座地宫才再次被打开清理。

不过同样的"鬼挡门"怪事在1975年又发生了一次!考古专家清理乾隆裕陵地宫时,乾隆的棺椁这次又"走"了下来,它顶着了石门,起到了自来石的作用,让人无法顺利进入裕陵地宫。

1984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乾隆和慈禧两陵进行了整理。开棺结果验证了当年清遗族重殓时的记载。

3、咸丰皇帝,定陵

上次盗景陵不同,这次盗陵由黄金仲独自一人指挥。按事先的分工,由王绍义等人指挥盗掘惠陵、定东陵

,由于自己不太懂古陵的建筑结构,指挥失误,故此进度迟缓,心中焦灼。

经过几天的挖掘,他们终于将定陵的地宫打开,然而就在打的同时,就听见有人大叫:“天呐,不好了,地宫里有毒气!”随着一声惊叫,刚打开地宫入口的人们潮水般退下。霉气逐渐散尽后,人们渐渐安静下来。这时,黄金仲命令下属要不惜一切代价,进入地宫,炸开石门!就在这时,参与盗定陵的一个小头目来向黄金仲汇报一个非常不妙的消息:定陵的地宫有积水!

听到这个,黄金仲十分吃惊与懊恼,他本以为炸开石门后,劈开棺材,就能将宝物轻而易举拿到手,谁知在地宫里又发现滔滔大水。

然而,所谓魔有魔法,贼有贼招,地宫的积水并没阻止了盗贼的步伐,为了能够顺利地得到地宫的宝物,这伙盗贼转身到隆恩殿香案顶上拿下大匾,再加上两扇紫檀门板,稍一捆绑,竟然做成一个竹伐,一个小时后,这伙亡命之徒坐着“船”划进咸丰和萨克达氏的棺椁前,跳上棺椁,挥动利斧、劈棺扬尸,将随葬物品洗劫一空。

4、同治皇帝,惠陵

土匪王绍义率匪众打开同治帝后惠陵的地宫大门,将尸体从劈开的棺椁中拖出来时,只见那位倒了一辈子

霉的同治皇帝只剩一把枯骨。匪众们将金银珠宝抢夺一空,扬长而去。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共捕获匪众300多人,其中有6名罪大恶极的匪首,被押赴景陵大碑楼前枪决示众。遗憾的是,这次盗陵的最大匪首王绍义却逃之夭夭,直到5年后,才被当地公安部门捕获并枪决。

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四月二十二日《世界日报》略载:“三十四年十二月清三陵被盗,一、同治惠陵,棺两口。一同治,一陪妃,尸体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表一。棺内外珠宝、玉翠、金属等品,用麻袋装出,再用香炉量分,金子约二十余斤。”

又据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华北日报》略载:“惠陵盗犯供词略称:三十四年十一月间,奉司令命,征集民夫挖掘惠陵,用炸药把石门炸开,第一层有四个架子,分列两旁。一边是皇帝翠印一颗、皇后翠印一颗,一边是书籍及印刷板之类。第二、三层没有东西。第四层有棺两个,用斧锤等将棺劈开,由皇棺内取出半斤重金墨匣一方、重四两金八卦一个、美国赠品四边镶白珠可走半年之金表一个、朝珠白缂各两串、二十四颗的白珠子两串、翠扳指一个、金火盆一个、翠烟袋一支。在后棺内取出凤冠一顶,白玉镯、金镯各一对,翡翠、珍珠、玛瑙及木质朝珠各一串,重三两金九连环一件,凤凰簪子一件,玛瑙扳指、金镶白珠戒指、翠牌各一个,长翠簪一件,其他零星物品无法统计。”

惠陵被盗后,由于东陵当时处于无人管理状态,盗口一直到1952年清东陵成立文物保管所时才堵砌上。由于洞口长期未堵,当地许多百姓都到地宫里看过。当地流传说:惠陵地宫里那位娘娘指皇后阿鲁特氏的尸体一点儿未烂,面目如生。她浑身被扒得一丝不挂,肚子被剖开,肠子流了一地。社会上盛传这位娘娘是吞金死的,他们为了取金子,把娘娘的肠子从头到尾撸了一遍。

任过当年蓟县公安局局长、调查、处理过“1945年事件”的云光,就专门撰文记述过当年几座清陵被盗后的情况,这里摘抄一段其在惠陵内的所见:

“······当时景陵、惠陵均已被盗,先去景陵,发现洞口里有水和乱条石,就没下去,又去惠陵地宫,手执着火把,一道钻进地宫的有唐建中、李和民、赵蔚(均为警员)等,地宫过道里空空荡荡,几道石门前一无所有,进到最里面,看到两具棺椁。同治皇帝居右,只剩一把骨头了,也没有什么衣物,皇后居左边,皇后尸体没烂,有长发,衣服被扒光,俯身躺在棺内,棺前还有一些**的丝织碎片。我们出来时,让当地民兵、干部将洞口堵上。时过两三天,又有民兵、干部来报告,说娘娘(皇后阿鲁氏)从棺中被拉出来,腹部也被剖开了,从肠子里把金子取走了,传说皇后生前是吞金死的。”

5、光绪皇帝,崇陵

崇陵是清朝第九代皇帝光绪的坟墓。它是我国最后一座帝陵墓,也是西陵四座帝陵中惟一打开地宫并对外开放的一座。

1938年秋季,一伙不明身份的军人盗掘了崇陵地宫。传说,崇陵被盗是当年参加过修建工程的人所为。还有的说是当地一股匪徒所为。崇陵地宫究竟被谁盗劫?我们访问了当地一位了解内情的高龄老人。他说1938年秋,正是兵荒马乱之际,日本军已占领了易县城。西陵作为皇陵,已没有了过去那威严的八旗护陵兵,成立了皇室后裔和日本人组成的警备大队,名义上是护陵,实际上是为日本人办事,专与***作对。当时西陵附近有一位青年人,抱定抗日救国心,但对***没有认识,不愿投奔***,也不愿投奔国民党,自己找了邻村几个亲戚朋友,准备成立一支队伍打日本,但手中又没有枪支,怎么办?几个人一合计,决定盗掘珍妃墓。当他们去珍妃墓的第二个晚上,看见大约有一个营的军人奔向崇陵,第二天早晨就看见从崇陵出来的路上有盗墓者留下的痕迹--绫子布等琐碎的东西。崇陵被盗了,那批队伍究竟是何人,至今仍是一个解不开的谜。

据发掘资料记载,当年盗墓者从方城月牙城内罩壁前撬开墁地砖石,凿开地下油灰浇铸的城砖,掘一深洞。盗洞高99厘米,宽146厘米,洞深到墓道底墙礤以下23厘米,穿过了封门墙最底层,再向上翻挖便进入地宫隧道券,而后又用杉杆木片拨开各道石门的顶门石,进入金券。

至1980年挖掘时,发现在地宫石门上留下了盗墓人用工具撬门的痕迹,四道石门均为东扇门被打开。墓室内光绪皇帝的棺椁正面被锤斧凿开一个大圆洞,光绪皇帝的脚被拖到棺外,遗体已腐烂,骨骼尚连为一体,贴身穿的衣服腐烂不堪,残留两节发辫,脚上没有鞋,头上没有冠,随身佩带的装饰以及棺内的所有随葬品全部被盗掘一空,只有左手握有一件翡翠套环和两件玉石。

隆裕皇后的棺椁被破坏得非常严重,隆裕的遗体和服饰全部腐烂,只有局部的骨头露在外面,装饰品和随葬品几乎被盗光。清理地宫时,发现隆裕的右肋下有小荷包一枚,内装各种珍珠二百余件,手中握有玉石一块。

光绪棺内围五色织金梵文陀罗尼缎和各色织金龙彩缎共十三层,围帐上的梵文有的保留较完整,经专家鉴定,所书文字为藏文咒语。隆裕棺内围帐三层,紫色织金梵文。两具棺椁均为珍贵的楠木所做,外椁内棺,棺置于椁之中,棺四壁书梵文经咒。

光绪皇帝的椁和棺是被盗墓者用锤斧凿开的,死者头向北,盗洞是在死者脚部的棺椁档板上,棺椁上的洞东西长110米,高85公分。

6最后是慈禧的墓被盗。

清东陵只有顺治帝的孝陵没有被盗由于历史传说孝陵只是一个衣冠冢,所以近代盗墓者都没有想去盗陵但尽管可能孝陵不像乾隆、慈禧的陵墓那些有珍玩之类的物品,但应该有顺治帝生前的随身物品等不见得是什么也没有的陵墓像乾隆的裕陵都没有地宫所葬物品的记载,早在顺治帝时期更无从可考了 清西陵只有光绪的崇陵被盗,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都没有被盗其实历史有时很捉弄人,民间传说雍正皇帝怕见到自己的夫亲康熙帝而不愿意在东陵选择吉地建陵,而另辟清西陵事实上雍正的本意并非此,但无论雍正皇帝的个人意愿如何,他却幸运的躲过了被盗的命运他的儿子乾隆皇帝更愿意在东陵,于是自创了"昭穆次序、隔代埋葬"一说,他自己在清东陵建陵,他的儿子嘉庆皇帝在西陵建陵嘉庆的儿子道光皇帝本来应在东陵建陵,但建造的地宫渗水,后来在西陵重建,于是也葬于西陵同样,道光的慕陵也是没有被盗

清朝先后开辟了三处皇家陵园,即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

关外三陵

清永陵:始建于1558年,初称兴京陵。1659年,改称永陵。至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陵内葬着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贴木尔、曾祖福满、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及伯父礼敦、叔父塔察篇古。1648年,清世祖福临追封猛哥贴木尔为“肇祖原皇帝”、福满为“兴祖直皇帝”、觉昌安为“景祖翼皇帝”、塔克世为“显祖宣皇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来永陵谒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动成为清代的国家大典。

清褔陵:始建于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经康熙、乾隆两帝增建,方具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皇后叶赫那拉氏。此陵面傍浑河,背依天柱山,水绕山环,草深林密,景色十分清幽。其布局虽与昭陵如出一辙,但因它建在北高南低的山坡上,故形成两大特点。 清昭陵:始建于清崇德八年(1643年),竣工于顺治八年(1651年),后经康熙、嘉庆二帝增建,才成今日规模。陵内葬有清太宗皇太极及其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昭陵不依山傍水,而是直接建在平地上。四周护以缭墙(围墙),极似一座小城。

清东陵坐落在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镇以西的昌瑞山一带,西与天津市的蓟县为邻,北与承德地区的兴隆县接壤。清东陵是清王朝在关内营建的第一座皇家陵园,也是清王朝三大陵园中最大的一座。清东陵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锦屏翠帐,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间有影壁山做书案可凭可依,东有鹰飞倒仰山如青龙盘卧,西有黄花山似白虎雄踞,东西两条大河环绕夹流似两条玉带。群山环抱的堂局辽阔坦荡,雍容不迫,真可谓地臻全美,景物天成。当年顺治到这一带行围打猎,被这一片灵山秀水所震撼,当即传旨"此山王气葱郁可为朕寿宫"。从此昌瑞山便有了规模浩大、气势恢宏的清东陵。 清东陵以她无可辩驳的魅力,以她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于2000年11月30日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1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级AAAA级旅游景区。

清东陵自1661年开始营建,历时247年才告结束。共建有皇帝陵五座-即顺治帝的孝陵、康熙帝的景陵、乾隆帝的裕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皇后陵四座,即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孝惠章皇后的孝东陵、以及慈安、慈禧的定东陵两座,妃园寝五座,即景陵皇贵妃园寝、景陵妃园寝、裕陵妃园寝、定陵妃园寝、惠陵妃园寝,公主陵一座,计埋葬14个皇后和136个妃嫔。 清西陵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这里北依峰峦叠翠的永宁山,南傍蜿蜒流淌的易水河,古木参天,景态雄伟。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选此为陵址。雍正的陵址本来是选在清东陵九凤朝阳山,但他认为“规模虽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带砂石,实不可用”,因而将原址废掉,命另选“万年吉地”。选陵址者奏称,易县永宁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区,阴阳汇合之所,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雍正皇帝览奏后十分高兴,也认为这里“山脉水法,条理详明,洵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间隔分葬于遵化和易县东、西两大陵墓。 清西陵自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首建泰陵,至公元1915年光绪的崇陵建成,历经186年,共建有皇帝陵四座,即雍正帝的泰陵、嘉庆帝的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和光绪帝的崇陵,皇后陵三座,分别为孝圣宪皇后的泰东陵、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孝静成皇后的慕东陵,王公、公主、妃嫔园寝7座,埋葬着雍正、嘉庆、道光、光绪4个皇帝,9个皇后,56个妃嫔及王公、公主等共80人。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共有宫殿1000多间,石雕刻和石建筑100多座,构成了一个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古建筑群。清西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清西陵与清东陵一起,被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清皇陵是埋葬明清两代帝王、后妃的陵墓建筑群,主要分布在河北、湖北、北京、江苏和辽宁,主要包括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十三陵、明孝陵和清福陵、昭陵、永陵。这些建筑的格局保存完整,反映了皇家陵寝的原貌。规模大、气势磅礴是皇家陵寝的最大特色。

明清皇家陵寝,是中国明、清两朝按照帝王的要求精心规划营建而成的。它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丧葬制度以及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宇宙观、生死观、道德观和社会风习,凝聚了中国古代人民在建筑艺术领域的精华。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千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位于辽宁省的清朝盛京三陵建于17世纪,是继2000年和2003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明朝寝陵之后的三座清朝皇家寝陵,分别为永陵、福陵和昭陵,是开创满清皇室基业的皇帝及其祖先的陵墓。

寝陵遵照中国传统的占卜和风水理论而建,饰以大量以龙为主题的石雕、雕刻和瓦片,展示了清朝墓葬建筑的发展。盛京三陵及其众多建筑将以前朝代的传统和满族文化的新特征融为一体。

共有12座,分别是孝陵、景陵、裕陵、定陵、惠陵、泰陵、昌陵、慕陵、崇陵、永陵、_陵、昭陵。

1、孝陵

清孝陵是清东陵的主体建筑。位于昌瑞山的主峰下,是清世祖顺治皇帝、孝献皇后董鄂氏(董鄂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顺治原配皇后(静妃)博_济吉特氏的合葬陵墓。

陵园前矗立着一座石牌坊,全部是由汉白玉制成的。上面浮雕着“云龙戏珠”、“双狮滚球”和各种旋子大点金彩绘饰纹,刀法精湛,气势雄伟,成为清代石雕艺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紧靠石牌坊是大红门。大红门是孝陵也是整个清东陵的门户,红墙迤俪,肃穆典雅。门前有“官员人等到此下马”的石碑。

2、景陵

景陵是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的陵寝,位于遵化州西北七十里昌瑞山孝东陵之东稍南二里许。

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初十日开始动工,康熙二十年(1681年)二月营建告成。康熙皇帝首创了先葬皇后,地宫门不关闭,以待皇帝的先例。

康熙二十年三月初八日仁孝皇后、孝昭皇后同奉安入景陵地宫;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二十日孝懿皇后同奉安地宫;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奉安于景陵地宫,掩闭地宫。

《钦定大清会典》卷42:景陵在昌瑞山,孝东陵之东。仁孝皇后合葬,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皇后_葬,敬敏皇贵妃(雍正元年,雍正因允祥之故,将其母敏妃追封为皇考皇贵妃和其谥号)从葬景陵地宫。

3、裕陵

裕陵是乾隆皇帝的陵寝,地宫内葬有乾隆本人、两位皇后和三位皇贵妃。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

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房、三路三孔桥及东西平桥。

东西班房、隆恩殿、三路一孔桥、琉璃花门、二柱门、祭台五供、方城、明楼、宝城、宝顶和地宫,其规制既承袭了前朝,又有展拓和创新。

4、定陵

定陵是咸丰皇帝爱新觉罗·奕_的陵寝,位于清东陵界内最西端的平安峪。它的神道在七孔桥南与孝陵神道相接,一直西行,直至西大河东岸北折。

第一个建筑是一座五孔平桥,每侧栏板7块,然后是涵洞一座、五孔拱桥一座、望柱一对、石像生(狮、象、马、武将、文臣)共五对。

冲天牌楼门、神道碑亭、西侧有神厨库院一座、北为三路三孔石桥,桥北东西相对朝房各一座,东西相对布瓦卷棚顶值班房各一座,正中为隆恩门,隆恩殿仅月台南东西三面有石栏杆。

大殿本身取消了环绕的石栏杆,殿后为三座门,定陵裁撤了二柱门,其余与祖陵同。1966年,拆除了西朝房和西配殿。

定陵始建于咸丰九年(1859年)四月十三日,完工于同治五年(1866年)十二月,前后计有7年半的时间,净耗白银三百一十三万四千五百四十七两之多。

5、惠陵

惠陵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和孝哲毅皇后阿鲁特氏的合葬陵寝,位于景陵东南三公里处的双山峪,载淳在位十三年(1862-1874年),生前一直未建陵寝。

死后,于光绪元年(1875年)二月,清廷选择双山峪为万年吉地,二月二十三日确定陵名为惠陵。

自光绪元年八月初三动工,至光绪四年九月竣工(1875-1878年),历时三年零一个月,共耗银435911089两。承修大臣醇亲王奕_、左都御史魁龄、户部侍郎荣禄、署理工部侍郎翁同_等。

6、泰陵

清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距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

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7、昌陵

清昌陵是嘉庆皇帝爱新觉罗_琰和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的陵寝,位于 清西陵的泰陵之西。它的神道在泰陵圣德神功碑亭南与之相接,是唯一与清西陵主神道相接的帝陵。

8、慕陵

清慕陵即为道光皇帝爱新觉罗_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孝慎成皇后佟佳氏、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合葬的陵寝,位于清西陵昌陵西南15公里处的龙泉峪。

慕陵在清东陵、清西陵中,规制比较特殊,基本上不遵从祖陵制度,简化了清代帝陵原有的一些规制,是清代所有帝陵中规模最小的一座,没有方城和明楼。

9、崇陵

崇陵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_和孝定景皇后(裕隆太后)叶赫那拉氏的合葬陵寝,位于清西陵泰陵的东北面面约4公里的金龙峪。

是中国历代皇帝中的最后一座陵寝,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民国四年(1915年)竣工,在1938年被一伙不明身份的武装人员所盗。

崇陵的建筑物数量与规模,完全依照同治帝的惠陵。建筑工巧,陵园仪树中有罕见的罗汉松和银松。地宫中合葬着光绪帝和隆裕皇后,东边的崇陵妃园寝埋葬着瑾妃和珍妃。

10、永陵

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西北启运山脚下,座落在呼兰哈达(满语,汉译烟筒山)下,苏克素浒毕拉(满语,汉译鱼鹰河,今称苏子河)北岸。

尼雅满山岗(今称启运山)南麓。东距县城22公里,距永陵镇2公里。东南距兴京故城赫图阿拉约5公里,西距夏元行宫约3公里。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称兴京陵,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尊为永陵。从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亲来永陵祭祖。

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艺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和艺术特色。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11、_陵

福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为盛京三陵之一。另有努尔哈赤的后妃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等人葬于此处。

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同年将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的墓从东京尼亚满山迁来此处。

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福陵”,寓意大清江山福运长久。陵墓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来在康熙和乾隆年间又续有增建。

12、昭陵

清昭陵,清朝第二代开国君主太宗皇太极的陵墓,位于沈阳(盛京)古城北约十华里,因此也称"北陵"。陵园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

建筑的平面布局遵循“前朝后寝”的陵寝原则,自南向北由前、中、后三个部分组成,其主体建筑都建在中轴线上,两侧对称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满族陵寝的特点。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以及孝端文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昭陵除了葬有帝后外,还葬有麟趾宫贵妃、_庆宫淑妃等一批后妃佳丽,是清初关外陵寝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帝陵,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代皇陵

以上就是关于清朝的皇陵遭到破坏了吗全部的内容,包括:清朝的皇陵遭到破坏了吗、清代皇陵还剩哪些没被盗过、中国清朝皇帝陵在哪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6262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