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四气与五味

中药的四气与五味,第1张

四气五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滋味。四气五味学说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是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对于有些药物,通常还标以大热、大寒、微温、微寒等词予以区别。

药物的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芩、板蓝根对于发热口渴、咽痛等热证有清热解毒作用,表明这两种药物具有寒性。《神农本草经》中说的「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是基本的用药规律。

除了寒热温凉四性外,还有一些药划为「平性」,平性是指相对的属性,而不是绝对性的概念。平性药是指药性寒、热之性不甚显著、作用比较和缓的药物,其中也有微寒、微温的,但仍未越出四性的范围。

五味

五味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扩展为体现药物功能归类的标志。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虽然有些药物还具有淡味或涩味,但仍然只称为五味。

辛味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作用,即辛散。一般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辛味,主治表证和气滞血淤证。甘味有滋补和中、调和药性及缓急止痛作用,即甘缓。一般滋养补虚、调和药性及止痛药多具甘昧,主治虚证、痛证。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即酸收。一般具有酸味的药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证。苦味有清泄、燥湿作用,即苦坚。一般清热、泻火、通便、燥湿药多具苦味,主治热证、火证、湿证。咸昧有泻下、软坚散结作用,即成软。一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泻下通便药物多具咸味。

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及涩味。淡味有渗湿、利尿作用。一般渗湿利尿药多具炎味,主治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如猪苓、茯苓等利尿药。涩味与酸味作扇相以,也有收敛固涩作用。多用以治疗虚汗、泄泻、尿频、精滑、出血等证.如龙骨、牡蛎涩精,赤石脂能涩肠止泻。

五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片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成等。后来由手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昧,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一)、辛

1治疗作用: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2不良反应:辛味药多大能耗气伤阴。

(二)甘

1、治疗作用:能补助、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品性等作用。

2、不良作用: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三)酸

治疗作用: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不良反应: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

(四)苦

1、治疗作用: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显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

2、不良作用:能伤津、伐胃。

(五)咸

治疗作用: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

不良作用:多食咸则脉凝冷而变色”能伤脾胃。

在中医里,中药分为四性五味。我国古代就有"药食同源"之说法。最近开始看中医药的书籍,书中介绍了许多,古代医学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当中,根据每种食物的特性,分"四性"、"五味"。 "四性"为四气,即寒、热、温、凉, " 五味":即辛、甘、酸、苦、咸。

搭配合适才会起作用,这是千年流传的道理。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解答,不知道我理解的五味和您说的是不是一个。

中药的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1酸味的药物具有收敛及固涩的作用,一般的固表止汗药、敛脾止咳药、涩肠止泻药等多具有酸味。

2苦味药的作用有清泻火热、泻降气逆、通调大便、燥湿等作用。

3甘味的药物具有能补、能和、能缓的作用。

4辛的主要作用是: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能,比如常用的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多具有辛味。

5咸味药的作用主要有泻下通便及软坚散结。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够满意,采纳一下,祝您身体健康

五味就是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此外还有淡味,所以实际上有六味;也有人认为淡附于甘,故不称六味,仍称五味。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有共同之处。味辛者能散能行,适用于表证和气滞血淤症;味苦者能泻能燥,适用于热证和湿证;酸能收敛,适用于盗汗、遗精、久泻等症;咸能软坚,适用于大便燥结、痰块、瘰疬等症;甘能补能缓,适用于虚弱病或缓和拘急疼痛;淡能渗能泄,适用于水湿症。

有些药物其味有两种以上,例如肉桂辛甘、玄参苦咸。一般说来,有兼味的药,其作用也较复杂。

每种药物都有气和味,两者必须综合运用。同样是寒性药,若味不同,其作用也就不同,如黄连苦寒,可以清热燥湿;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风热。同是甘味药,但气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如黄芪甘温可以补气、芦根甘寒可以清热除烦。

中药素有“四气五味”之说,“四气”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特性,又称“四性”。

寒凉和温热是两种对立的药性,而寒与凉、热与温之间只是程度的不同。一般寒凉药多具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滋阴等作用,主治各种热证。温热药多具温中、散寒、助阳、补火等作用,主治各种寒证。另外还有平性,即药性平和。

中医根据药物的四性辨证用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只是总的原则,而病人的证候表现,又分表里寒热。表寒之证只能治以表热之药。如麻黄、桂枝、防风、羌活之类辛散温热之品,解表散寒,而不宜温里散寒的附子、干姜之药。里寒之证,

只能治以温里散寒的辛热之品,如附子、干姜、肉桂、呉萸之类,若误用之,或无功效,或使病证变得更加危重,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五味原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后发展成为表述中药药用功能的说法。最初药物的味道是依据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等。后来则是根据药物的功用来确定药味了,如辛味具有发散的作用,中药葛根口尝并不具备辛味,但是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所以在本草书上就把葛根的药味确定为辛味。

“四气五味”是中药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性与味显示了药物的部分性能,也显示出有些药物的共性。只有认识和掌握每一药物的全部性能,以及性味相同药物之间同中有异的特性,才能全面而准确地了解和使用药物。

四气五味是中药的性质与味道所产生的不同作用。

四气又称四性,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疾病有热证和寒证之分,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的作用,常用于阳证、热证疾病的治疗。温热药多具有温和、救逆、散寒等作用,常用于阴证、寒证的治疗。

五味是指药物的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如辛味药能发散、能行气血,适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等证;苦味药能泻能燥,适用于热证和湿证;酸味能收敛,适用于盗汗、遗精、久泻等;咸能软坚,适用于便秘、肿块、瘰疠等症;甘即甜味,能补能缓,适用于虚弱或和缓、拘紧疼痛等症。

以上就是关于中药的四气与五味全部的内容,包括:中药的四气与五味、中药五味有什么意义、中药的四性五味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6143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2
下一篇 2023-05-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