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早逝,只能传给孙子。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男,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传位太孙朱允炆。
朱允炆简介:
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男,汉族,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1398年-1402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太子朱标病死,朱允炆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建文。
朱允炆即位后,力行削藩政策,以罪相继废黜周王、代王、齐王、岷王,湘王自焚而死;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借机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入南京,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
朱允炆在位期间优容文士,宽刑省狱,减轻赋税,裁减冗宫冗员,改变祖父朱元璋的一些严厉政策,史称“建文新政”。但建文新政有浓重的复古色彩,带有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一些官名、殿名、门名的改变,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徒增纷扰。
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上其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恭闵帝、惠帝。
这个问题就要扯到朱允炆的老爹朱标太子了!
明太祖朱元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性的皇帝了,纵观他的一生,年少时父母兄长被活活饿死,自己逼不得已做了乞丐。
而后为了生计,去了寺院当和尚,直到后来参军,才开启了他的波澜壮阔的一生。1355年正在攻打集庆的朱元璋接到喜报,马皇后给他生了一个大胖小子一说非马皇后所生。这让眉头紧锁的朱元璋非常的开心,总算有件喜事了。
1364年,朱元璋在南京称王,朱标被立为世子。在朱标的成长道路上,老爹朱元璋可谓是煞费苦心,经常教他一些做人的道理,做事的道路,治国的法理!
朱元璋曾对朱标说:“古代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俭,成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长富贵,习于安乐。外出,沿途浏览,可以知道鞍马勤劳,要好好观察百姓的生业以知衣食艰难,体察民情的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到老家后,要认真访求父老,以知我创业的不易”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登基称帝,毫不犹豫地立朱标为太子,并对太子给予厚望,请了很多的大儒名师辅导他,如李善长为太子少师,常遇春为太子少保等,还有被称为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教导朱标!
虽然长于帝王家,可是在朱标的身上,却一点都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性。他为人温和谦卑,对父母师长尊敬,对弟弟妹妹呵护,对下臣佣人礼贤。深的他人的尊重和爱戴。
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对朱标很放心的一个原因,因为朱标没有野心,也不会结党营私,更不会密谋造反。他和朱元璋的脚步是一致的,虽然对于朱元璋喜欢杀人这个事上多有分歧,但是朱标也仅仅表示不能理解,而不是要和父亲分道扬镳。
并且朱标在皇子当中的人缘极好,如!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八月,朱标受命巡视陕西。同时受封于这里的秦王朱樉因为在当地多次犯错而被召回京师,朱标因此也被要求趁机调查一下秦王的言行。朱标巡视归来后,献陕西地图,又替秦王说情调解,朱元璋才让朱樉回西安。
所以,众皇子们对于这个大哥也是很敬重的,没有人不服他。
只可惜朱标命短,没有等到自己坐上皇位的一天。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标因病逝世,年仅37岁。
朱标的死让朱元璋肝肠寸断,痛哭不已,也不知道是其他的皇子们都不够出色,还是因为实在太过喜欢朱标了,于是就把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
这就是朱元璋传位给孙子的原因!
最后得出的总结就是:朱允炆有个好爸爸!
朱元璋建国开元后,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死后就立嫡长孙朱允文为皇长孙。正所谓乱世立贤,盛世立嫡,朱元璋认为大明经过他多年治理,已经是太平盛世了,因此他传位给嫡孙朱允文。朱元璋这做法符合《周礼》的要求,得到了满朝文武大臣的支持,他的几个儿子也说不出话来,此举可以保证皇权的顺利过渡。
君位的传承一般有四种方式:其一、禅让;其二、兄死弟继;其三、传嫡长子或长孙;其四、皇族内择贤而立。禅让制在三皇五帝时期和王朝更迭时采用,正常情况下不采用。兄死弟继是商朝采用的继承制,春秋战国时代也采用,后世很少采用。传嫡长子或长孙是常规做法,基本上各个朝代都采用,太平之时常用不废。在皇族内择贤而立,这种方式很少采用,因为通常会导致皇朝内斗,进而有伤国本。
朱元璋全心全意培养太子朱标,倾注了二十几年的心血,可以说老朱除了朱标外,没有考虑过其他任何一个儿子。朱标跟扶苏一样仁柔,获得全国臣民的一致拥护,就是几个弟弟也是真心拥护,绝无二志。只是老朱活的时间过长,他刚毅决断,杀伐过烈,威加四海,让朱标长期生活在高压之下,最终惊忧而死。朱标死后,老朱选择了嫡长孙朱允文为继承人,一则合乎传统,二则延续了他对长子的爱。
如果老朱选择立其他儿子为太子,那么必然会导致内斗,就算老朱活着时没有血拼,老朱死后也必然会发生争位战争。老朱的几个儿子都是一方诸侯,兵强马壮,立大哥朱标为皇帝,大家没有意见,立其他兄弟为皇帝,大家意见就大了,毕竟朱标威能服众,仁能服人,其他兄弟却没有朱标那们的威信。老朱作为一个人精,他自然深知立嫡的重要性,他最终选择立嫡孙为帝,只是他没有想到,他尸骨未寒,就爆发了争位战争。
朱元璋农民出身白手起家建立了大明王朝,他确实是个了不起的开国帝王。但是朱元璋毕竟出身农民阶级,家族封建观念根深蒂固,自古帝王都是立嫡立长居多。所以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在太子朱标去世后准守法统还是立下了朱标的儿子为储君。
自古长幼与嫡庶显而易见,可是贤不太好现。唐太宗李世明辅佐李渊开创大唐皇朝,但李渊也一开始并未立他为太子。李世明的才能与贤德如此明显,可是李渊还是立长子为太子,因为封建思想长子与嫡子才是正统,李世明一代明君一生诟病便是杀兄夺位,李世明自然是根深蒂固稳坐帝王的宝座,但历史上大多出身不是正统的帝王都会有乱臣贼子发生政变,那个时候便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也是嫡子,如果不是英年早逝的话,他继位不会有任何异议。可惜老天没有给朱元璋这个福气,嫡长子死在了他的前面。年幼的孙子和几个正值壮年的儿子,如果立了其中一个儿子总会有不甘心的儿子,到时候大明朝一定会发生皇子夺位的战争。还有年幼的孙子肯定也会被儿子们视为眼中钉,很有可能会活不到成年。
建文帝朱允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还是不低的,尤其是说他比较仁慈。朱元璋把皇位留给孙子朱允炆,除了喜爱之外应该也是希望儿子们可以互相制约,而朱允炆可以念及亲情善待叔叔们。其实这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大明王朝初期有利于政局的的稳定。可惜,朱棣最终还是夺了侄子的皇位,朱元璋把帝位传给孙子朱允炆的初衷是好的,可惜他的后人们都没按照他的剧本去演绎。
朱元璋虽然意识到,朱棣英武果敢,雄才大略可堪重任,但他并没有将皇位传给朱棣,反而传给他的次长孙朱允炆,其中的原因,据后人分析主要有三种考虑:
首先,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嫡长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规律是由长子、长孙继承皇位,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朱元璋也没办法改变。朱元璋为他百年之后,谁能继承皇位问题,曾多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众口一词:推举朱允炆。因为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死,其长子又早夭,皇位自然应传给朱允炆。尽管大臣们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样吟诗作画还行,当皇帝,治理国家,不太合适。但传统的力量如此之大,众大臣又执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难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间内战。朱棣身为皇四子,太子朱标虽死,但上边还有兄长朱樉、朱棡二人,虽然他们的文韬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将皇位传给朱棣,他担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们联合其他几个弟弟,一起反对朱棣当皇帝,引发内战。 再次,晚年没有及时纠正。朱元璋年老体衰时,朱棣的长兄朱樉、朱棡相继病死,届时朱元璋改弦易辙还来得及,将皇位传给朱棣也名正言顺了,可是朱元璋没有这样做。一是他过早的当众宣布了皇位继承人的诏书,怕引起朱允炆及其众大臣的不服,二则朱元璋老迈昏聩,已无精力操办这件大事。这样朱元璋死后,就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了。 朱允炆继位仅仅半年,就引发了朱棣与他的皇位之争。朱元璋生前的担心,终于变成血淋淋的皇位争夺之战。这场内战,史学家称为"靖难"之战。
以上就是关于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全部的内容,包括: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元璋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朱元璋为什么将皇位传给孙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