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跟进士哪个大

状元跟进士哪个大,第1张

状元

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古代的秀才和进士,还有状元分别属于县级、市级和国家级的状元。其实秀才、进士和状元是属于清朝时候举行的一种考试制度,叫做科举制下所分配的排名。如果你中了一个秀才的话,那说明你在自己的县城是一个比较优秀的人才。秀才其实是每个县城都会选出一批比较优秀的人才去参加市里的考试,如果考试过了以后你就可以成为进士。然后各个地方的进士又聚集一起去参加国家的考试,如果得到第一名就会被称为是状元。

古代的科举考试和现在的考试其实还是有不同的地方。我们现在的考试是分配到各个地区,自己决定自己所在地区的录取分数线等问题。但是在科举考试的时候,因为条件比较艰苦,所以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科举考试是一级一级来参加考试,比如先各自地方举行一次考试,如果考试成功的人可以作为本地方的优秀代表去参加更高级别的考试。经过层层的筛选,最后得到第一名的人才可以有当官的机会。

状元就是类似我们现在高考的全国第一名。状元是特别难得的一个人才,因为他不仅要和自己本地方的人比,还要和其他各个地方的人比。所以如果不是特别优秀的人才是很难成为状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古代的时候,有一个家庭出了一个状元那么整个家族都会跟着风光起来。因为这也算是实力的一种。

综合上面所说,我认为古代的秀才、进士和状元是表示不同等级的优秀人才。因为古代的时候其实很多家庭是读不起书的,所以科举制度从某些方面来看算是给那些平民百姓一个机会。可以说科举制是相对公平的一种人才选拔方式。

这是古代读书人,经过官方考试后,取得的一系列正式称呼。

秀才原本是指那些才能秀异之士,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命令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这时候的秀才,意思是优秀人才。东汉时,避开国皇帝刘秀的名字讳,改为“茂才”。东汉灭亡后改回“秀才”。隋唐实行科举制,设置秀才科,考上的人称为“秀才”。宋代“秀才”成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到明清时期,“秀才”成为府、州、县的学生生员的统称。面对那些没取得功名的读书人,表尊称,都可称其为秀才。

举人本义是被推举和推荐的优秀人才。汉代取士,没有考试,只靠各地方荐举贤才,因此把推荐上来的人称为“举人”“举孝廉”。到了唐、宋时,开始考试,设置有进士科,凡考上的人,谓之举人。到了明、清时期,只有乡试(州府层级的考试)考中的人才能称为“举人”(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一个元)。举人已经初步具备了当官的资格(秀才则没有)。

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中,最高等级的功名,只有考上最高一级即中央朝廷举办的考试(唐宋金元称“省试”,明清两代称为“会试”,读书人必须先考中乡试,取得举人资格,才有资格去参加中央的省试会试)成功的人,才能称为“进士”。(其中会试的第一名称为“会元”,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二个元)。

状元、榜眼、探花是科举考试最后一关所取得的名次称号,科举最后一关是殿试(名义上是由皇帝出题,明清两代是内阁预拟;只有在会试里名列前茅的少数进士才能参加最后的殿试),考取殿试第一名的人称为“状元”(是连中三元中的最后一个元),殿试第二名叫“榜眼”,殿试第三名叫“探花”。

每当看古装剧时,常常会看到秀才、进士、状元等称呼,在古代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以现在来看,就是古代读书人科考所取得的“证书”,相当于我们的学历一样;但秀才跟状元的等级可是差很多的,身分也是天壤之别;而状元之难考,你会庆幸是生在现代,根据史书记载,科举制度历经了1282年,才选拔了文状元654名,武状元 185名(有姓名记载的),想想中国那么多人口,历经千余年才选出这些状元,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在古代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令人好奇!

状元是中国的特产,会有这些名称,一定要先了解中国的科举制度;科举制选状元肇基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科举考试开始,经历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绪31年(1905年)废除,历经近1300年。

中国科举制度影响深远。

至于大家好奇秀才、进士、状元究竟有什么区别?凡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想考取功名,大致上要经过第一次童子试、第二次考试叫院试、第三次考试叫乡试、第四次考试叫会试;通过院试的人都就被称为“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凡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想考取功名,就得经过科考。

第三次考试的乡试,只有获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以参加,所有通过乡试的叫“举人”;接着就可参加第四次考试的会试,由有举人功名的人参加,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贡士就有资格面圣,随后就进入殿试了,由天子,也就是皇帝亲自面试,一旦通过,被称为天子门生,也就是中了进士,进士里边的第三名为探花,第二名榜眼,第一名才叫“状元”。

古代考取状元之后,就能光宗耀祖,飞黄腾达了!

一介书生要考取状元实属不易。全国无数读书人,经过乡试、会试,最后到殿试夺魁,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这样一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考取状元之后,就能光宗耀祖,飞黄腾达了!古代封建社会,科考可说是文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所以之前你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古人会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看完这篇文章后,应该更能体会了吧!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考取状元实属不易,是光宗耀祖的一件事!

古代科举制等级排名由低到高是这样的:秀才-举人-贡士-进士-探花-榜眼-状元。

古代科举是非常之难的。好不夸张的说,在古代考中举人的概率比我们现在考上985,211的概率还要低。在古代,也没有什么高铁、飞机什么交通工具,全靠自己两条腿,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路上餐风饮露就不提了,你可能还得提前出发,一般会试都是秋天,年初就得出发了。例如倩女幽魂中的宁采臣就是赶考的秀才之一。

一、秀才

1、要想在科举考试中举,首先要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那就是秀才。可考个秀才要先过三关,分别是县试、府试和院试。

2、考试由知县主持,一般都是在二月份,连考五场。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文二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题目、诗、文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

第二场为招覆,考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不得误写添改。

第三场称再覆,考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

第四五场考连覆:经文、诗赋、经文,姘文。

3、在第一场考试会刷下去百分之二十,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参加府试,试期多在四月,考试科目分帖经、杂文、策论三场,分别考记诵、辞章和政见时务,共录五十人,分甲、乙两等,前十名为甲等。

4、通常在这场会刷下去近一半的考生。接下来就是院试,院试就是最后考秀才的考试,院考由学政主持。学政由皇帝钦派翰林充任,其品级是三品,院试的结果下来才是最终的秀才。根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记载,平均每个县三年才能出十几个秀才。

二、举人

要成为举人,秀才需要通过乡试考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由各省在京的主考官主持,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考试内容主要为时事政治、经史百家和八股文等,考中者称为举人。

乡试是定期举行的,考试的地方叫贡院。除非贡院国家发生重大事件,一般考试时间不会变动。所以不需要预先发放通知,到时全国考生自动做好应试的准备。若遇朝廷寿诞、登基等庆典活动,还会临时加科称做恩科。主持考试的正副主考官由中央委派并由当地的政府官员组成临时机构进行主持活动。考试共分三场,每场考三日,三场都需要提前一天进入考场,考试后一日出场,这也是精神和体力的考验。

考棚又是一间一间的,作为专供考生在贡院内,答卷和吃饭、住宿的,科举考试是考生每人一个单间。贡院里的搜查很严,考生进入贡院时,要进行严格的搜身,以防考生的身上藏有"夹带"。当考生进入考棚后,就要锁门。考生们参加考试期间,"吃喝拉撒睡"皆在"号房"内,不许出来,直到考试结束。

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

三、贡士

成为举人后,由省衙提供物资以参加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会试通常安排在第二年的三月。

会试也考三场:第一场考生写四篇有关历史题材的文章——三篇阐述和一篇评论;第二场四篇考经义的文章和一首五言律诗;第三场则写一篇政治论文——策论。会试结果三天后即公布,中考者被授予贡士头街,并获一个半月后参加殿试的资格。

四、进士

成为贡士以后有资格参加殿试,科就没那么容易考了,除了考“帖经”之外,还要考“时务策”和“杂文”。“时务策”考的是你对国家问题的分析能力,要求你能够指点江山;“杂文”则考诗赋,要求考生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具备优秀的文学才能。比起偏重“死记硬背”的明经科,进士科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显然更高,也考得更灵活,难度自然也就大很多了。进士科考试真的可以说很难,落榜的人也一抓一大把。比如如杜甫,写诗都写到了“诗圣”级别,照样考不上。因此,进士及第,在当时也被称为“登龙门”。殿试在四月份举行,是紧随在会试之后考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后成为进士。需要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不需要考试,直接授封官职。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五、探花、榜眼、状元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探花。

总之,在那个时代的学子们都把科举考试作为跻身仕途的唯一途径。科举得中,金榜题名,这是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事情。正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提问者所说的这些其实就是科举考试的层级,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并不是单纯一场考试,而是逐级进行、逐级淘汰的一种考试制度。

中国古代,一个读书人要想金榜题名高中进士,必须有“过五关、斩六将”在多场考试中逐一胜出才行,而不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考完录取。首先必须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全部合格后录取为生员,分发各地府学、县学继续深造。所谓生员即人们常说的秀才,如果没有取得生员资格,就算你读一辈子书,也没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

而所谓茂才是东汉对秀才的一种称呼,其为了避光武帝刘秀的帝讳,东汉以后,茂才又重新改回了秀才。考中秀才之后也并不等于就直接拥有了进入乡试考场的门票!只是拥有了进入府学、县学深造的资格而已。在府学、县学学习期间还要进行淘汰考试,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参加下一步的乡试。

乡试虽然是分别在各省举行,却属于国家级考试,有些类似于现在的公务员省考,但又不完全一样!参加乡试的秀才们如果通过考试,就获得了举人的身份。不要小看举人,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举人属于“后备官员”,享受见官不拜、不服徭役、不纳税等一系列优待政策。除了获得下一步参加会试的资格以外,举人还可以直接入仕为官,即俗称的一榜出身。

虽然举人直接入仕的名额有限,而且以八九品的下层官员为主,但毕竟拥有了进入官场的门票。即便不能入仕,举人们还可以入高官幕府充当幕僚,一旦为高官所赏识,同样是有着光明前途的!晚清著名的左文襄公便是这样一种存在。

没有录取为举人的秀才还有一个晋身途径,那就是副榜补录,这些没有过线、但成绩还不错的考生通常会被补录为副榜贡生。这些副榜贡生没有举人直接入仕的资格,而是统一进入国子监继续深造,学习、考核合格之后才具备和举人差不多的待遇。除了副榜补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贡生,诸如恩贡、纳贡拔贡等等,主要是选拔途径不同,贡生资格本身并没有什么区别。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贡生是低于举人的一种特殊身份,贡士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下面说一说贡士,举人如果自认为还有继续应考进阶的能力就可以参加进一步的考试——会试了。会试三年一次,在京师举行。全国所有应考的举人都必须进京参加考试,考试合格者就可以获得贡士身份了。贡士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为官资格了,接下来的殿试仅仅是重新排名而已,名额上不进行删减、淘汰。换言之,中了贡士等于就是中了进士!

接下来的殿试便是由皇帝出面对贡士进行重新考核、重新排名,将所有贡士分为三个等级,即所谓三甲。一甲只有三人,赐进士及第,即人们常说的状元、傍晚、探花,一甲第一名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了。除此之外,又拣选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二甲第一名即人们常说的传胪。剩下的则全部划入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考中进士者也就此迈进官场,接下来就是等待进一步分配工作了。

一甲通常直接进入翰林院镀金,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进行再次选拔,成绩较好者进入翰林院镀金,任庶吉士。剩下的则分发各部院担任主事等职或者外放担任知县等职,总之就是人人有份、永不落空,比举人待遇要好很多!

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似乎中了状元就如同当了高官一般,实际不然,状元被授予的翰林院修撰只是一个从六品官职,只比正七品知县高一级而已,搁现在也就是比县处级略高,离高官还有很大距离。而且,在中国古代,中状元仅仅表示你能考试、起点比别人略高而已,接下来便是看各人的本事了!中国古代状元真正做到宰辅高位的并不多!大多数都是默默无闻、庸庸碌碌……可见,能考试并不代表能力强!

以上就是关于状元跟进士哪个大全部的内容,包括:状元跟进士哪个大、古代的秀才和进士,还有状元都是属于什么级别、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这些称呼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625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