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布沙漠北窄南宽的原因

纳米布沙漠北窄南宽的原因,第1张

纳米沙漠的北窄南宽特征,主要是由于其处在新疆西部的位置,受到蒙古高原及西山连续性山脉的影响。

此外,由于季风系统的影响,纳米布沙漠的发展也受新疆西部夏季气候的影响,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北窄南宽特征。

在季风系统的影响下,从西至东风逐渐变干,从北至南温度越来越高。也就是说,纳米布沙漠在冬季多冷空气,夏季则有暖湿水汽,使纳米布沙漠发展出典型的“北窄南宽”特征。

小时候,爷爷不让我去沙漠玩,他说那里是“不归路”。

纳米比亚农村,几乎所有孩子都被父母训诫“进入沙漠就再也回不来”,这条所谓的“不归路”其实是纳米布沙漠,曾被地质学家认为是“地球最罕见的沙漠奇景”:从安哥拉、纳米比亚一直绵延到南非海岸,海沙并存全长2000多公里,可向内陆衍生部分却最长也只有200公里。

地质学家通过模拟实验找到纳米布形成的原因里,最有说服力的是:纳米布原始地貌为盐沼地,形成于8000万年前的非洲大陆半干旱期,原本暖湿气流下降出现温差使潮湿水汽形成降雨,结果被邻近的大西洋冷流冷却,所以降雨逐年减少直至全无(过去60年平均年降雨仅10毫米)。

盐沼被沙砾覆盖的储热特质也使日晒热量久久不散,区域气候就此恶性循环,海岸潮湿空气始终到不了沙漠内陆。而大西洋一直是飓风的高发地,每年都有数以百万吨计的海沙被吹上海岸,再一点点的向内陆移动。这,就是海浪状沙丘向内陆推进的主要原因。

科学家们找到的海沙最密集、变量最大沙漠区,位于纳米比亚索苏斯盐沼的直线处,据说每年从这里被吹入纳米布沙漠的海沙占总量的38%左右。大量海沙涌入沙漠内陆,不仅会增加沙丘的高度(最高一座达550米),同时也会大幅度改变沙漠地貌与沙丘地形。

当地人禁止孩子跑进沙漠玩耍的原因,不仅有传说中的“不归路”,也有沙丘被风吹移位的意外情况,使得纳米布沙漠几乎没有长住居民,位于海沙中心、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的索苏斯盐沼更是八千年无人定居,只在沿岸地带有火烈鸟、沙漠野狮、山地斑马等耐旱动物。

为了恢复索苏斯盐沼的生态链,纳米比亚先后在纳米布国家公园内投放了数千只沙漠野生动物,目前已存活的有沙漠棕马、非洲羚羊等食草动物,其规模已位列非洲最大野生动物园。

纳米布沙漠虽然干旱,但人们却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发现了钻石、钨等高价值矿石,之所以未将开采列入日程,主要是为了保存纳米比亚仅有的一张 旅游 名片,希望能通过无可替代的 旅游 资源,为纳米比亚这个资源型国家扩宽更多的发展途径。

而其中堪称绝美的除了沙丘,还有成群结队的野生动物、沙漠无人区的绝美星空,以及相对适应旅行的气温等等。

为了满足每年50万名沙漠游客的需求,纳米比亚政府不仅修建公路直达盐沼区外围,还在沿途设置了加油站、补给区、露营区和餐厅旅馆等各种设施,全程只有370公里(不含中途三个景点绕路120公里),却可以分为3-4天自驾行程,属于低消费(自驾可自带帐篷、食物,无额外消费)、高安全性(纳米比亚政局稳定、沿途有安保救援)、高体验感(日出日落、沙漠摩托、露营野炊)的 旅游 线路。

按照向导的预估,再综合沿途询问的几组自驾游客,平均4天行程的人均消费大概在1500-1800元之间,如入住平价旅馆与餐厅就餐的话,人均消费也不会超过3000元(公园门票大约30元),坐公车直接前往国家公园则性价比更高。

由于沙漠难以设置固定的分区地界,纳米比亚只能按自驾顺序分成“索弗斯、索苏斯黎、纳米布”三大沙漠旅行区,也可以用植被密度来简单规划,有百岁兰、万寿菊等草原植物的外围,是纳米比亚非洲犀牛、羚羊、鸵鸟、豺狼、鼠鼬等野生动物园的地盘,每年7月前后的动物大迁徙吸引了不少游客赶来观赏。

这片草原最早的原住民是赫雷罗人,但20世纪后被欧美人占领用来牧羊,**《疯狂麦克斯:狂暴之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片中所展示的荒漠野兽基本都是真实的。

再往前就是离首都温得和克大约90公里的里霍伯斯镇,人口21万左右,是前往沙漠深处的唯一补给站,B1沙漠柏油公路到小镇也戛然而止,再一点点的连砂石也消失了,只能依赖前车行驶过的车辙来分辨路面。

向导指着两边的灌木说:在德国殖民前,纳米比亚共有11个欧美国家的殖民者与商人,他们的激烈竞争很容易引起争端,但又不好意思在众目睽睽之下“决斗”,于是就相约到公路消失的沙漠区谈判,谈不拢就打,打服为止。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公路消失的这一段路都能看到白骨,而沙漠动物吃掉尸体后的排泄物经常会携带各种植物种子,但最终只有灌木能活下来。

小镇以北5公里有个露营区,所有外来游客都可以在这里免费停车、加水充电等等,要知道,纳米比亚是非洲南部最干旱的国家之一,整个国家260万人口却打了10多万口井(所以当地自来水是可以喝的),而沙漠区几乎没有降雨,却能为游客免费提供水电补给,而且租个帐篷也就10美元,这个诚意可想而知。

穿过露营区大概10公里就是斯皮茨科佩山脉,曾被美国国家地理誉为是沙漠最罕见的风化奇观,据说这些石头经历了数百万年的风吹日晒,才演化成今日这般诡异的模样。

山脉底部原本有一条河流,全球气候变暖后断流干涸,如今只在上游雨季时才会出现几个小水潭,按照现有规划,只有一处水潭允许游客进入,其余的全部是沙漠野生动物的水源地,禁止靠近。

由于水质成分以风化石矿物质为主(对人体有益),且沙漠气候炎热,当地景区因此免费将水潭开放为公共泳池,成为方圆数千公里唯一的天然泳池,几乎每天都有几十名游客慕名跑来戏水(不建议去,起风就满头满脸满嘴都是沙尘)。

绕过山脉驶入土路,代表了正式进入纳米布沙漠区域,周围的植被也一点点的变少直至全无。从这里开始,每往前行进20公里,温度就会上升165 ,直至中心盐沼区达到巅峰,据说最高温度曾有过55 。

按照查阅的信息显示,纳米布沙漠的温度变化以沙砾含盐量为辅助标准,含盐量越高则吸收的热量越多,且散热速度更慢,以盐沼为中心的80公里半径区域内,没有降雨、没有水源,就连沙漠灌木都活不下来。

由于我们此行还要拍摄沙漠无人区,必须向小镇警署报备才能额外携带两大桶汽油,加满油后向导联系沙漠酒店时被告知:“如果帮酒店携带物资的话,可以免去我们2天的房费”,于是又回头装满一整车厢的水果、蔬菜、牛奶,还有各种包装好的简易食物。

酒店采购送了我们一个大包,第一次吃这种纳米比亚独有的 美食 ,发现是刚刚制作就真空包装的牛排,撒上配料后辛辣多汁,属于典型的沙漠食品,补水又能补充能量还兼顾口感。

抵达国家公园门口看到大排长龙,据说当天的售票系统出现故障,经过一个小时等待,景区干脆开门让所有车辆免费进入,游客不用买票也就这么跟着进去了。

按照向导的说法,纳米比亚每年拨付500万美元维持公园运转,但这笔钱除了支付设备维护、员工薪资之外,还要负担沙漠生态的平衡,比如极端干旱期要在沙漠区投放数百个水桶,以免沙漠生物因缺水死亡。除此之外,游客的救援应急也基本都是公园免费提供的,所以才设置了象征性的门票(大约30元人民币)。

由于抵达公园已接近日落,我们只能就近选择公园大门附近的山坳酒店里,办理入住时前台笑着说:你们运气非常好,接下来的一个月里,纳米布沙漠无风无尘,否则方圆百里的游客只能躲到这家酒店,因为山坳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风沙伤害。

大约晚上9点,山坳空旷处突然出现一张张装饰精美的餐桌,还很贴心地在餐桌边立起防尘隔断,以免灰尘影响食物口感。一名酒店员工告诉我:每年都要举办不少于200场沙漠婚礼,最多一年曾有过500多场,目前已为来自100多个国家的新人成功举办2200多场婚礼。

回到房间望着窗外皎洁的星空,我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了希望。

干燥的沙漠对。纳米布沙漠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干燥的沙漠之一,位于非洲的西南部地区,纳米布这个名字源自于纳马语言,意思是一无所有的地方,纳米布沙漠全长1900公里,起于安哥拉和纳米比亚的边界,止于奥兰治河。

以上就是关于纳米布沙漠北窄南宽的原因全部的内容,包括:纳米布沙漠北窄南宽的原因、纳米布沙漠奇景:550米沙丘如汹涌海浪,八千年无人定居、干燥的沙漠对不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60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