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和看花灯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和看花灯,第1张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连续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地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时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身边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了解了元宵姑娘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元宵灯会源于民间的“放哨火”等农事习惯。每年正月十五左右,春耕即将来临,各地农民忙于备耕等工作。一些地区的农民就在这天晚上到地里把枯枝杂草拢在一起,放火烧掉,以除虫害。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中秋节看花灯寓意着幸福团圆。在古代,灯笼主要是用来照明的,中秋时节,大街小巷挂上花灯,全家人聚在一起,一起放花灯、赏花灯、猜灯谜等,花灯不仅代表着照亮团圆的路,还营造了团圆美满的氛围。

中秋节看花灯的寓意是什么

在一些地方,花灯不仅代表了一家人幸福团圆,由于灯字当中有个丁字,所以花灯还被寄予了新婚媳妇添丁的美好愿望,寓意着日子红火、人丁兴旺。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舞火龙等民风俗,以月圆寓人团圆,表达了团圆美满的希望。

花灯是一种传统民俗工艺品,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竹或木条作为骨架制成,根据图案、样式可以分为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鸟兽灯等种类。

花灯节是什么时候举办的

玩灯是花灯节的主要活动,但目的在于为“社火”服务。随着华灯初放,各地的社火便登场了。甘肃的社火有舞狮、舞龙、跑旱船、铁芯子、高跷、马故事等等。

有关社火的传说也五花八门,影响较大的传说有:

很久以前有九头鸟伤人,火神变成白胡子老人告诉人们:“九头鸟不敢落水,人们只有坐船到水里才可避难。”于是人们黑暗中点起灯笼坐船到水上,形成“花灯节”。

有的地方有点“明心灯”的传说:腊八吃了“糊心饭”,出门就回不来了。只有在正月十五点上“明心灯”,出门人心亮才知道回家。于是到了这天家家都要点起灯笼,形成“花灯节”。

也有人说,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祭“泰一”。他在甘泉宫建泰一神坛,于正月十五举行大祭。是日,命宫人张灯于坛上,并命歌舞、百戏以娱泰一。此后列朝帝王把他喜欢的娱乐活动都加于其间。再后,民间也争相仿效,遂成“花灯节”之俗。

花灯节的来历是什么

其实,“花灯节”之起源比汉武帝祭泰一可能还要早。在殷商时期,民间就有用火祭社的活动,“社”之本义就是祀土,就是祭土神。所以民间于正月十五日要举办“社火”。

社火者,以火祭社之谓也。后来把火祭的形式逐渐变为花灯祭,这才有了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

总之,“花灯节”之俗历史悠久,里边也夹带着一些宗教内容。传说魁星满腹经文,但屡考不中,便跳河自杀,后被河鳌救活,成为魁星神。据说天水历史上文官辈出,并多崇拜和信仰魁星。社火中的魁星形象为魁面,骑鳌鱼。右手握笔,左手掌砚,行走若跛舞。一路上沿途观众皆揖手作拜。魁星用笔蘸水、四处甩洒。当地人认为,凡有水滴落额头,家有读书人高中。

除此之外,甘肃村民还特别讲究“撵灵官”、“跪青官”。四大灵官走在队前,后面紧随青年儿童,呼喊着走东家窜西家进行驱邪逐疫。灵官过后,接着春官来了。家长拿出好烟好酒进行招待,春官点燃案头的香火,脱口说些祝颂词,便扬长而去。

这些古老的仪式之后,全村男女老幼便涌到社火场去,一直玩到天快亮,才渐渐回家。

关于看花灯的诗句

1《正月十五夜灯》

(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正月十五夜灯》,是唐代诗人张祜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本诗描写 家家出门、万人空巷、尽情而来、尽兴方归闹上元夜的情景,使上元灯节成为了最有诗意,最为消魂的'时刻。

2《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十五夜观灯》是唐代诗人卢照邻的诗词之一,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绚丽多彩的元宵灯火将大地点缀得五彩缤纷,人们在节日之夜观灯赏月,尽情歌舞游戏。青年男女在这个欢乐祥和的日子里相互表达爱慕之意。

3《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元夕》为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阕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阕着意描写主人公在好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正月十五看花灯的习俗来源于汉文帝时期要求全国上下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点灯礼佛。

正月十五点灯的活动起源于汉代,那个时候这一天还不是元宵节。因为汉代汉文帝信奉佛教,佛教的信徒在正月十五的时候有点灯照亮佛塔,以此敬拜佛祖的做法。汉文帝作为佛教信徒就下令,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全国上下都点灯敬佛。

这个做法持续了汉文帝当政的整个时期,后世也就养成了这个习惯。到了后来正月十五被正式定为了元宵节,观灯的习惯逐渐演变成了一个习俗。

点灯可以增添节日气氛,因为灯可以照亮黑夜,给人带来安全感,所以古人点灯还有祈求平安的意思。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制作花灯的时候非常讲究,创造出了种类繁多的样式,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

到了隋唐时期,国家富裕,百姓生活条件好,元宵节观灯这项娱乐活动发展的规模盛大,可以持续十多天的火树银花。在宋朝,除了花灯还有烟花、灯谜等活动。

花灯艺术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之一,至今也被大家传承着。

元宵节赏花灯传说一: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赏花灯传说二: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

看花灯源于汉武帝。当时宫女元宵正月过后想念家中父母,宫深禁严,怎么外出相会呢足智多谋的东方朔得知后很同情,便设计成全她们,他先散布谣言,说火神君将派员火烧长安城,城里宫内一片恐慌。

后又向武帝献计,十五晚上宫廷内人员一律外出避灾,满城大街小巷,庭院屋门,都挂上红灯,好像满城大火,以骗过天上观望监视的火神。武帝允诺,宫女们元宵遂趁机与家人相会。

闹了一夜,长安城安然无恙。汉武帝还领着皇后、贵妃、宫女穿便服去观了观灯,刚到热闹异常,十分有趣,因而下令每年正月十五都要放灯。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和看花灯全部的内容,包括: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和看花灯、中秋节看花灯的寓意是什么、花灯节是什么时候举办的 花灯节的来历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525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