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诗人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诗人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第1张

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其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的意思

这首诗写出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

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

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运用了两个典故:

萧关:古关名,又名陇山关,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候骑:一作“候吏”。

都护:唐朝在西北边疆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这里指前敌统帅。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公元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这首诗写出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

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出自于:《使至塞上》 王维

年代:唐

体裁:五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轻车要前往哪里去呢出使地在西北边塞象

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边境

浩瀚沙漠中醒目的烽烟挺拔而起,长长的黄河上西下的太阳圆圆的

到了边塞,只遇到留守部队,原来守将们正在燕然前线

①④句叙事,②③句写景

①②甸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表达悲壮情怀

③④句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

从诗的题目看,使至塞上,写了诗人出使边塞的经历,从内容看,“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护”等词语(地名、官名)都是写塞外风光和军中生活的,因此这是一首边塞诗。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吏,都护在燕然。

有。本诗运用了“燕然勒功”的典故,其出自《后汉书》的《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直至燕然山,有就是今天的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这首诗不但写出了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还描绘了塞外壮阔奇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飘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以上就是关于"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诗人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全部的内容,包括:"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中诗人运用典故有什么作用、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这句诗运用了历史典故了吗、对“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赏析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394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