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群体的心理

乌合之众——群体的心理,第1张

在人类社会群体的力量不容忽视,当他形成为一股势力,可以摧毁一切摇摇欲坠的文明,制度,宗教,经济和政权。

研究群体心理就能够了解一些所谓得历史事件,英雄主义是群体意识下无意识的被动行为,是受群体影响的产物。

群体的心理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

1群体的特征和精神规律。

个人性格的消失和情感朝着群体的方向发展,是群体在形成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群体可以由不同阶层,不同文化水平的人组成,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但是当群体一旦形成,所有人都会遵从群体意识。群体不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而是以集体名义为主,受到语言和利益的影响,本能的做事。

个人会表现出盲从,跟随,只是因为受到传染而赞同,比自己独处时智力和思考能力下降。

个人在群体中就如同沙漠中的一粒沙,风吹向哪里,他就会去像哪里。

2群体的情感与道德。

群体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冲动和多变的,他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个人的自控能力在群体中得不到体现,表现出来的大多是狂热躁动,精神兴奋,极具危险性。

群体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轻信不加辨别的语言。当一件事被扭曲传染,在群体中会被继续扭曲下去,恶性循环,还会深信不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伤害。

群体的道德也是多变的,他们表现处来的道德是忠诚,奉献,无私,平等,为群体付出一切。吸引群体的往往是荣誉,信仰,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英雄主义。

3 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

群体观念崇尚的是极端,简单,本能,暗示是这些观念的来源。所以个人正确的观念,不一定会发生正确的结果,处于群体之中更容易接受群体的影响。

群体的推理不加判断,只是建立在事情的表面,是低级推理,有点儿人云亦云的意思。就比如人们对一个挑战权威的人会说是“吃了熊心豹子胆”,那么其他人就会认为只要自己吃了这些也会这样勇敢。一个孩子数学成绩不好,就会相应的认为其他科目也不好。父亲不务正业,吊儿郎当,就会认为他的孩子也会这样。所以, 一个擅长统治群体的人,就会利用这些推理方式向他们灌输自己想要的东西,因为这种推理是群体唯一理解的。

群体的想象力不受推理的影响,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在他们头脑中呈现的是一个清晰的物象,一件可知的事件,这足以引起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只有清晰的形象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而为之沉浸和共情。比如某地遭遇海啸,极度恶劣的天气,造成人员伤亡,财产受到损失,人们就会对此展开想象,同情,换位思考,想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4群体信仰以宗教为主要形式。

每个国家群体信仰形式不同,但维护信仰的意志和牺牲精神是相同的,像佛教,道教,基督教,都会有盛行和衰退期,群体为此也会付出血的代价。

只有群体才是一件大事的主宰者。而独裁者所能做到的只是推动发展或者延迟时间罢了。

针对群体的心理特征想到了秦末的农民起义,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或许事例不太准确,抛开秦的暴政,从处在群体中的心理来说这次起义来源于群体的暗示,传染,而不具备条件和领导力,也可以说是一群人的孤勇,最终导致了失败。陈胜打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得到群体的响应和支持,也取得了短暂的胜利,因为领导者的骄傲导致了起义的失败,群体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而对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也可以看作是一场群体力量的反抗。他抓住了人们对满清政府的不满情绪,对百姓施以恩惠,获得群体的支持,发动起义。在胜利面前,领导者昏庸傲慢,内部争权夺利,最终以失败告终。

正是因为群体心理的特征才发生了许多英雄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可以看作是人们追求理想,为民请命的英雄事迹,却也夹杂着群体的盲目,短浅和冲动的弊端。

当个体处于群体之中时,群体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会有增强作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评价顾忌(evaluation apprehension)、分心以及纯粹在场。人们通常想知道别人是如何评价我们的,这种接受别人评论的意识会干扰熟练掌握的行为。当我们考虑共事者在做什么或者观众怎么反应的时候,我们已经分心了。注意他人和注意任务之间的矛盾会给认知系统带来负荷。扎伊翁茨认为,即使在没有评价顾忌和分心的情况下,他人“纯粹在场”也会对个体产生影响。

法国工程师林格曼发现,在团体拔河中集体的努力仅有个人单独努力总和的一半。实际上,在集体任务中小组成员的努力程度反而比较小,这就是社会懈怠(social loafing)。拉坦、威廉姆斯和哈金斯等研究者注意到:六个人一起尽全力叫喊或鼓掌所发出的喧闹声还没有一个人单独所发出喧闹声的3倍响。有趣的是,所有被试都承认发生了懈怠,但是没有一个人承认是自己制造了懈怠。在社会懈怠实验中,个体认为只有他们单独操作时才会受到评价。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如果人们不用单独为了某件事负责或者不会被单独进行评价时,群体内成员的责任感会被分散。如果不考虑个人贡献,而是在群体内一味地采用平均分配,那么群体内搭便车的行为就会出现。

当个体的身份被隐藏,就会出现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并且当所在的群体越大时,去个体化程度就越大。群体活动有时候还会引发一些失控的行为,群体一方面能对个体产生社会助长作用,同时也能使个体身份模糊。这种匿名性是人们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在群体中,如果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同样行为时,会对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一种自我强化的愉悦感。当看到别人和自己做得一样时,人们会认为他们也和自己想得一样,因而这又会强化自己的感受。

群体思维

1,无懈可击的错觉

2,合理化

3,对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

4,对于对手的刻板化

5,从众压力

6自我压抑

7统一错觉

8思想警卫

摘自《社会心理学》(第二版)章志光主编418页

请采纳!

所有的暴乱在一开始的初心都是好的,都是打着希望社会能给更好的进步的旗号发起的。然而一切挡不住乌合之众的盲目信从,慢慢地都陷入一种群体无意识状态,大脑完全被身体的欲望操纵,从而最后演变为暴乱。

​“真正的历史变革,并不是那些以宏伟和暴力的场景令我们震惊的事情。能够令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唯一重要的变化,是对思想、观念和信仰产生影响的变化。令人印象深刻的历史事件只不过是人类思想的无形变化产生的有形结果而已。”思想伦理的打破与重建永远是最震撼人心的事实,我们的道德观念、思想体系的变化积土成山,这座巨大的运动着的山丘呼啸碾过,我们脸上惊恐的脸色一瞬间定格。社会就是个循环,一次思想意识形态的突变能促进一次发展,之后就是很长时间的停滞不前何试错,再等下一次的突变,就又联想到了这个魔幻的2020。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细致描述了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心理、道德、行为特征。解释了为何群体往往呈现出“盲目”、“冲动”、“狂热”、“轻信”的特点,而统治者又是如何利用群体的这些特点建立和巩固自身统治的。

群体心理的特点:个体固有的想法和特征的改变和消失,个体丧失个性化变得相似。群体就是盲目性,随大流,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容易受到情绪的掌控,在某些刺激因素下去做一些平时根本不可能做的一些事。而孤立的人就是通过自我的思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摒弃这些刺激,从而也就会显得格格不入。“群体是刺激因素的奴隶。孤立的个人就像群体里的人一样,服从于同样的刺激因素,但是,他的大脑会把被冲动指示的不明智之举展现在他的眼前,因此,他会约束自己不受其他因素的控制。”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讲述这样的事实就是:孤立的个人拥有掌控自身反射作用的能力,而一个群体则缺少这种能力。

“从智慧的层面上看,群体总是要比被孤立的个人的水平低,不过从感受,以及被这些感受驱使的行动来看,群体的表现要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者更糟糕,这都要看具体的环境是怎么样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十分大——尤其对于懦弱不敢于坚持自我的人和意志不坚定者,他们知道自己的不同,却不能做出多大的改变——被影响最强者并非盲从的人,这是因为他们就是环境。在群体中,我们把思考的权利轻易地交给了群体,或许是与生俱来群体所给予的安全感在作祟吧!

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经常会诧异,我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但他们也会毫无判断能力地去恶意对待一个人,偏听偏信那些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谣言。“要想争论之前所阐述的观点,组成群体的个人的智力品质就不能被考虑进去。这一品质没有什么重要性可言。从他们组成群体的那一刻起,那些有学识的人就跟那些无知的人一样失去了观察的能力。”我才理解了,因为他们也是“组成群体的个人”,他们的智力和品质从加入这个那个群体的时候,就不应该被考虑在内……从某种程度上讲,群体中的人们渴望被奴役,也渴望成为奴役他人的人。就像在位的当权者有无数人赞美追捧他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很喜欢《乌合之众》中的一句话:“看透盲从的多数人,成为领先的少数人。”读了这本书,结合生活和工作经历,我认为做事情不能头脑发热随大流。凡事冷静三分钟后,再仔细分析,谨慎处理。在集体生活中,更要坚持融入集体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思想与原则,讲融入,但不盲从。

以上就是关于乌合之众——群体的心理全部的内容,包括:乌合之众——群体的心理、群体心理的影响、社会心理学中群体心理特征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342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