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县铜厂顶铜矿地质特征

会东县铜厂顶铜矿地质特征,第1张

四川省会理-会东铜金属矿评价属于大调查项目,取得了重要找矿成果,采集此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进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1区域地质特征

(1)地层及岩性

区内出露地层为前震旦系昆阳群黑山组(Pt2h)、青龙山组(Pt2q)和会理群淌塘组(Pt2t),在靠近东部金沙江深切割地带有少量河口群马鞍山组(Pt1m)。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d)、观音崖组(Z2g)在区内出露较广。前震旦系会理群力马河组(Pt2lm)组成老油房向斜核部地层。

(2)构造

本区主要褶皱为老油房向斜,分布于雪山、淌塘、岩坝、黄坪一带,与隔江的云南鸡多向斜为南北相呼应的两个含矿盆地,其在构造、地层及含矿层位上均可对比。老油房向斜的轴向为北东80°,长26 km。核部地层为力马河组第一段,两翼主要为青龙山组、淌塘组,淌塘组出露厚1165~250m,长约40km,北部淌塘组被震旦系观音崖组不整合超覆。次级褶曲发育,两翼被北东向、北西向断裂破坏。

受东侧小江断裂、西侧德干断裂、南侧北西向麻塘断裂和北侧小街断裂的挟持,使本区的构造更显复杂。①地层为中元古界会理群和昆阳群;②东西向和南北向断裂发育,并派生有北东向及北西向的压扭性构造;③构造热液成矿作用较强;④矿床类型相对较复杂;⑤受小江断裂影响,东侧深切割的沿江地区出露了河口群马鞍山地层。

(3)岩浆活动

火山岩建造与侵入岩组合具有本区特色。在马鞍山组地层中以细碧岩、角斑岩为主夹火山凝灰岩。而区内广泛分布的是青龙山组及淌塘组中呈层状、似层状的玄武质-钾长流纹质火山岩。侵入岩以辉长岩为主,呈脉状或岩株状,分布于淌塘组和青龙山组中。在小街东西向构造带上有呈脉状、小岩株状的花岗斑岩出露,岩石主要为碱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属钙碱性系列。微量元素显示为Zr、Nb、Cu含量低,而Ba、Cr、V含量高。

2矿产简况

工作区具有工业价值和找矿前景的铜矿成因类型有“油房沟式”、“东川式”,以“油房沟式”铜矿为区内最重要的铜矿类型,主要沿老油房向斜淌塘组分布。该区含矿层面积分布广泛,已知矿床(点)较多;除主要矿种铜外,有小而富的铁矿,铁矿中金与铜呈伴生出现。

区内发现有矿产地16处,其中中型矿床1处(油房沟铜矿床)、小型矿床1 处(雷打牛赤铁矿床)、矿点14 处(羊窝窝、后山沟、大垭口、黄坪、下新厂、冷箐沟、松茂科、大火地、新田红尖子、四方井、磨子山、沙坪子、打厂园、水塘子铜矿点)。

3矿床地质

(1)地层

矿床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变质岩系,主要包括昆阳群青龙山组(Pt2q)、会理群淌塘组(Pt2t)与力马河组(Pt2lm),次为第四系(Q)。

(2)构造

油房沟铜矿区域上位于扬子地台康滇地轴中段东缘双会-东川坳拉槽北部,米市江舟断陷和东川断拱区中部,即老油房向斜南部沿踩马水-小街断裂带、麻塘断裂带与德干断裂带围限断块的西南一隅,德干断裂带之黑家村断层以东,该区经过多期构造变形,构造形迹复杂。

区内总体有3组断裂构造。近南北向组,断层性质不明;近东西向组,断层性质初步判断为压扭性正断层,上盘(北盘)向西错移,下盘(南盘)向东错移,水平断距约80m;北西向组,性质初步判断为压扭性逆断层,水平断距约30m,倾向上错距不清楚。

矿区总体褶皱形态为轴向近南北的紧密复式褶皱,中部为一向斜,东部为一背斜,一系列近东西向的次级褶皱叠加在近南北向褶皱上。向斜核部为淌塘组上亚组地层,两翼为淌塘组中亚组及下亚组地层。背斜核部为淌塘组下亚组地层,两翼为淌塘组中亚组及上亚组地层。揉皱发育,地层产状变化很大。

(3)岩浆活动

区内岩浆岩不太发育。在矿区北部有一北东走向石英钠长岩体分布,基性岩脉偶有出露,主要为辉绿辉长岩脉、辉绿岩脉,见于北东部。

(4)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区内前震旦系普遍经受区域变质作用。泥质岩石变成千枚岩、片岩或板岩,碳酸盐岩重结晶为大理岩,石英砂岩重结晶为石英岩。

另一个重要变质作用是后期热动力叠加变质,使各类岩石蚀变作用加强,岩石的矿物组合变复杂,矿(化)体富集程度增高,在有利构造部位形成富矿体

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石墨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以前三种蚀变与铜矿的进一步富集有关。与围岩蚀变有关的热液来源,主要来自区域变质过程中的变质热液。一般而言,铜矿体具有多种蚀变时,矿体厚度增大,品位较富。

1)硅化:主要是石英呈不规则脉状、网脉状、团块状出现。铜的硫化物则沿石英粒间充填,在石英脉体中或边缘富集。

2)碳酸盐化:有方解石化与白云石化(包括铁白云石化)两种,多呈不规则团块状、脉状产出,对成岩矿物及早期蚀变矿物多有穿切。往往与硅化相伴出现,少数则单独出现。黄铜矿、黄铁矿则沿碳酸盐脉或团块解理缝隙充填。白云石化主要见于浸染状黄铁-黄铜矿矿石中。

3)石墨化:主要发生在断裂(层间)破碎带内及其顶、底板附近。

4)绢云母化:在千枚岩中较强,在板岩中少见。为鳞片状集合体,呈定向分布。

(5)赋矿层位及矿化特征

油房沟铜矿床主要工业矿体赋存于前震旦系会理群淌塘组中亚组第二段中层

中、上部。赋矿岩石为深灰色至灰黑色炭质凝灰质千枚岩、炭质绢云千枚岩、凝灰质绢云千枚岩中;不同岩性的岩石因地而异,沿走向、倾斜相互渐变过渡的现象,在矿区内屡见不鲜的。矿石顶底板岩石与含矿岩石差异主要体现为含炭质较少,颜色较浅;顶板岩石为灰白色至灰色白云质绢云千枚岩,底板岩石为灰色含砂质条纹条带绢云千枚岩。

主含矿层总体走向近南北。矿化带沿老厂打厂梁子—熊家沟—关涧子沟—韩家沟,总体呈近南北向展布约31 km;在0线以南则随地层转向南西,向北仍继续延伸。矿化带在0线至15线一带由工程连续控制,向北至59线稀疏控制。经商业地勘坑道验证,在0~11勘探线间,含矿层不仅在走向上表现为波状起伏特征,在倾向上同样表现为舒缓波状,向西或向东陡倾;但在11线附近,含矿层走向过渡为北北西向,倾向北东东;在2435 m标高以下中段,含矿层主要呈现为向东陡倾,局部向西倾斜。

顺层形成了厚大的工业铜矿体,局部地段有膨大加富的现象,这可能主要与后期构造热液的富集作用有关。①、②号主要工业矿体严格受层位与岩性控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呈层状、似层状随含矿层褶皱而弯曲变化,为层控型“沉积改造型”铜矿。其次,尚有部分零星小矿条产于①、②号矿体上、下,呈透镜状产出,明显受构造控制的构造热液型铜矿。

4矿体地质

油房沟铜矿经工程控制,在含矿层内主要圈定出①、②号2 个工业铜矿体,另在其上、下部见沿裂隙充填的不连续透镜状铜矿体,均为隐伏-半隐伏矿体。矿体赋存于淌塘组中亚组第二段中层中、上部,距其底界230~390 m范围内,分布于2~19 勘探线间。其中①、②号工业矿体规模较大,工程控制程度相对较高,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局部有分支现象。其余小矿体规模较小,延伸短,厚度薄,呈透镜状产出。各矿体整体呈南北向近于平行展布,倾角陡立。主要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1)①号矿体

为区内最大的工业铜矿体,获铜资源量(333 +3341)884×104t。赋矿岩石为炭质(凝灰质)绢云千枚岩、炭质千枚岩、炭质板岩,局部地段略有差异。顶底板岩石主要为绢云千枚岩。

矿体由15~0~+2勘探线控制,北起熊家沟,向南经安家沟至打厂梁子一带。目前工程控制各勘探线矿体顶部埋深0~263m,仅在9线出露地表,7线埋藏较深,5线以南埋藏则相对较浅,为隐伏-半隐伏矿体。工程控制见矿标高为2332~2585 m。

矿体总体呈稳定的层状、似层状延伸,局部地段显分枝、复合、膨缩现象。主要受后期构造热液叠加影响,部分地段厚度显著增加,品位明显增高。

矿体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矿体南延在2勘探线为F1断层破坏所截,其走向沿地层转为南西向。在2勘探线以北,受地层褶曲影响,矿体在走向、倾向上均略呈波状起伏,且向北在11勘探线被F11断层破坏。在走向上,2480m标高以上的中段在5线以南矿体产状总体向西倾斜,局部向东倾斜;在5线以北矿体产状总体向东倾斜,局部向西倾斜。而在倾向上,2435 m标高以下的中段矿体产状总体向东倾斜,局部向西倾斜。矿体总体走向近南北,向西或向东陡倾,倾角72°~89°,平均倾角80°。

矿体倾向延深较大,目前工程控制矿体倾斜延深已达325m,最大埋深为390m。

矿体厚度一般865~1820m,最厚2903m,最薄188m,算术平均厚1067m。厚度变化系数为75%。矿体从南至北有变薄趋势,由浅部向深部则趋于厚大。

矿体中单样品Cu含量一般为040%~174%,最高886%,最低011%。单工程加权平均 Cu 含量一般为069%~149%,最高146%,最低040%,含量变化系数为41%。矿体平均Cu含量为111%。矿体在浅表表现出风化淋滤特征,Cu含量降低,而向深部则明显有加富的趋势。

(2)②号矿体

是矿区主要矿体之一,其规模仅次于①号矿体,获铜资源量(333 +3341)445×104t。赋矿岩石及顶、底板岩石与①号矿体基本一致。

②号矿体位于①号矿体上部(西侧),两者近于平行产出,平面上相距7~47m,一般为17~29m,在3线相距稍远。②号矿体由15~0~+2勘探线控制,目前工程控制各勘探线矿体顶部埋深87~264m,3 线以南埋藏则相对较浅,为隐伏矿体。工程控制见矿标高为2365~2570 m。

②号矿体形态、产状与①号矿体基本一致,但倾角更陡些,一般为75°~89°,平均倾角83°。

矿体由北向南有ZK1501、ZK901、PD2435-207、ZK303、ZK304、ZK101、PD2570-7-1、CM1-5 E等8个工程控制,长约1000 m。

矿体倾向延深较大,目前工程控制矿体倾斜延深已达293m,最大埋深为357m。

矿体厚度一般为636~1546m,最厚2223m,最薄178m,算术平均厚870m。厚度变化系数为81%。矿体从南至北有变薄趋势,由浅部向深部则趋于厚大。

矿体中单样品Cu含量一般为043%~148%,最高640%,最低005%。单工程加权平均 Cu 含量一般为050%~085%,最高145%,最低040%,含量变化系数为55%。矿体平均Cu含量为086%。矿体在浅表表现出风化淋滤特征,Cu含量降低,而向深部则明显有加富的趋势。

5钻孔岩矿心采集

工作区具有工业价值和找矿前景的铜矿成因类型有“油房沟式”、“东川式”,以“油房沟式”铜矿为区内最重要的铜矿类型,主要沿老油房向斜淌塘组分布。收集保管该矿区2个钻孔。

ZK303钻孔,孔深43053m,穿透多层矿体,包括①、②号主矿体,同时穿透F2断层破碎带。孔内可见炭质凝灰千枚岩、断层破碎带、凝灰千枚岩、钙质千枚岩、白云石石英大理岩、凝灰岩(浸染状铜矿石)、炭质绢云白云岩等。矿石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

ZK304钻孔,孔深60055m。穿透多层矿体,包括①、②号主矿体,同时穿透F2断层破碎带。孔内可见石英绢云母千枚岩、断层破碎带、白云石绢云母千枚岩与方解石长石石英浅粒岩互层、炭质白云石绢云母千枚岩(团块状、脉状铜矿层)、白云石绢云母千枚岩(尘点状、团块状、脉状铜矿层)。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等。

根据探槽长度和地质复杂程度,素描图比例尺一般为 1∶ 100 ~1∶ 200。一、基本要求槽壁图一般绘于素描图的上方,槽底图绘于素描图的下方,槽底与槽壁之间应留 1cm以上间隔 (以便标注产状、样号等) ,槽底按正投影绘成等宽的长方形,其宽度一般为1 ~ 1 5cm; 若遇特殊情况,需绘另一槽壁时,应投绘在槽底的下方。作图时,应根据地质体的形态 (如透镜状、波状、分支状等) 特征勾绘,保持素描图中地质体的形态与实际吻合。一般按比例缩小后宽度大于 1mm 的地质体均应勾绘到素描图上。有特殊意义的小矿体或地质现象虽小于 1mm,也应放大表示,其方法是从该点引出图外,作一幅放大素描图。作大坡度槽壁图时,槽壁图可分段垂直上下移动,形成锯齿状 (槽底图仍连续) ,但要注意各段之间的地质要素应严格吻合 (图7-25) 。图7-25 上下移动槽壁示意图二、作图基本步骤(1) 作图员应面向编录壁作图,合理布置各绘图要素。首先准备好坐标纸,然后根据探槽的长度、高差等,确定图名、比例尺、基线起点、槽壁、槽底、责任表及样品分析结果表在坐标纸上的相应位置,原则上应布局合理,整齐美观,使用矿区统一图例。(2) 绘制基点、基线。以图上确定的第一条基线为起点,编号为 0 (基点位置画2mm 直径的圆圈、圆心加点,下同) 开始,用测出的坡度角在坐标纸上画出基线并按比例尺确定基线在图上的长度、基线的终点为基点 1。(3) 测手测量各地质要素点坐标。测手测量并报出各地质要素特征点相对于基线的坐标位置。(4) 槽壁素描。各导线起点读数均为 0m,设各点铅垂投影到基线上的位置为 X 米,即皮尺上的读数,该点距基线的铅垂距离为 Y 米 (分基线上或基线下,用标杆丈量出数据) ,作图员可据此将各点位置投到图上,并分类连接成图(图7-26) ,地表点 a 垂直投在导线上的点为 a',a'在皮尺 (导线) 上的读数为 5 5m。a 点距导线的垂距 a- a'为1 9m (读成基上 1 9m) ,则 a 点的 X 坐标 = 5 5m,Y 坐标 = 基上 1 9m,据此可在图上确定出 a 点位置,再依次确定出地表 b 点的位置。这样依次连接 o、a、b 点即成地形线 (地表线) 。图7-26 槽壁投影素描示意图将 c、d、e 点相连为基岩线; 将 f、g、j 点相连为槽底线; 将 k、i 点相连为矿体顶界;将 n、m 点相连为矿体底界。(5) 槽底素描。测手将槽底上的各编录要素点先按地质走向投到槽底与槽壁交界处,然后再垂直投到基线上报出该点在基线上的一个读数点 (X 坐标) ,作图员即可将该点自基线上投影到槽底图上将地质体、样品等绘出 (因槽底为平面图,故无 Y 坐标点) 。破碎带控制点 a、b 及样槽控制点 c、d、e、f 各点在基线上的投影点分别为 a'、b'、c'、d'、e'及f ',据其在导线上的读数在图上反投影到槽底上,然后根据走向素描成图(图7- 27) 。图7-27 槽底投影素描示意图(6) 测量的产状、采集的标本、拣块样的位置应用符号标注在图上 (方法同上) 。三、实习资料及要求(1) 某某矿区 TC01 原始地质编录记录表 (表 7-5) ;(2) 按表 7-5 记录的信息资料手工绘制探槽素描图;(3) 按表 7-5 记录的信息用矿产资源调查野外数据采集系统 MEMapGIS 数字工程编录软件系统编绘探槽素描图。四、探槽数字地质编录步骤1 新建矿区工程(1) 按行政区组织矿区工程。①首先,打开 固体矿产桌面系统,单击菜单中的选择矿区图; ②选择省名 (图7-28) ; ③以云南省为例。单击选择云南省区域,系统弹出 “新建矿区工程对话框”,点击 新建。④在弹出的矿区基本信息表输入数据,其中 “矿区编码”为必填字段 (图7-29) ; ⑤选择该矿区工程,点击 确定; ⑥然后选择背景图层文件目录,点击 确定; ⑦新建矿区工程之后,在左边列表视图中点击右键,选择添加项目 (图7-30) 。⑧将背景图层文件添加进来。表7-5 TC01编录记录表图7-28 按行政区组织矿区工程表7-29 矿区基本信息表图7-30 添加背景图层文件(2) 按国际分幅组织矿区工程。①首先,打开 固体矿产桌面系统,单击菜单中的选择工作矿区下拉菜单的图幅分幅比例尺 (图7-31) 。②选择图幅名称 (图7-32) ;③选择本图幅的地理底图及相关的图件,要求这些图件必须为按高斯米投影过的图; ④如果是新建图,系统弹出 “图幅 × × 不存在,是否新建”对话框,按 Y即可; ⑤加入背景图层,在图层管理区按右键,选择 添加项目,然后按下 打开按钮即可 (图7- 33) 。图7-31 按标准分幅组织矿区图图7-32 选择背景图图7-33 加入背景图层2 探槽基本信息数据采集(1) 在桌面菜单上 工程操作与区域采样的下拉菜单中选中 “室内工程属性数据录入 (新建) ”下的 “探槽”;(2) 系统会自动选择探槽图层,同时弹出 “是否填加到图层 ‘探槽’中”对话框,按 Y;(3) 在屏幕上,用鼠标点击该 工程的位置,即定点,按左键后,屏幕自动弹出下对话框,输入探槽基本信息 (图7-34) 。图7-34 探槽基本信息录入表重要参数说明: 工程编号———必须输入,由数字加字母组成,并作为目录使用; 勘探线号———由数字加字母组成,并作为目录使用,如果未给出勘探线号,所有工程会自动放入 ENGPOOL 目录下; 比例尺———必须输入; 探槽底宽必须录入。(4) 按 确定后,系统自动把探槽的位置和工程编号标注图上 (图7-35) 。图7-35 工程桌面信息3 探槽测量数据采集(1) 打开探槽数据录入总界面。①在桌面菜单上选择 工程操作与区域采样的下拉菜单中选中 工程数据库编辑与浏览下的 探槽; ②先选中要编辑工程图元,对新录的工程数据,第一次会弹出下图对话框,必须按 Y,系统会创建以探槽为编号的目录,来存放该工程所有的文件 (如果是新勘探线号,则弹出 “勘探目录不存在,是否新建”对话框,必须按 Y,系统会创建以勘探线为编号的目录,来存放该勘探线下的所有文件; 如果未给出勘探线号,所有工程会在 ENGPOOL 目录下创建以工程为编号的目录) ; ③系统弹出探槽编录数据的总对话框 (图7-36) 。图7-36 探槽地质数据录入总对话框数据录入的顺序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必须先录入导线库,②导线数据录入后,才能输入轮廓库和分层库; ③其他数据只有在导线库和分层库有数据的情况下,才能输入数据。这是因为采样、素描、产状、刻槽必须在某一导线号和某一分层号进行数据采集。(2) 探槽绘图原点起点方式和探槽坐标系与取值的约定。根据探槽的方向和面向壁的一方,通常画图的起点方式有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以导线为基础: X 值为导线的读数; Y 值在导线之上的铅垂读数为正,导线之下铅垂读数为负 (图7-37) 。图7-37 探槽坐标系与取值约定(3) 探槽导线数据录入。①数据录入对话框初始时默认的是 “导线库”,可直接点击添加进入对话框 (图7-38) ,录入导线信息,其中导线号按 0-1 方式输入由于露头情况,可对左壁和右壁进行编录,系统要求每一导线只能对一壁进行编录,如果要换从左壁换到右壁,采用换导线即可实现 (左壁: 人面向导线方向的左端,左端方向的一壁在图上 (底) 的上方; 右壁: 人面向导线方向的右端,右端方向的一壁在图上 (底) 的下方) ; ②导线数据录入完后,按 确定,数据自动导入列表框,以便方便浏览; ③若要继续输入数据,重复①②步即可。④查看图形,按 素描图按钮即可查看,刚才输入的数据已经绘在图上了。图7-38 探槽导线录入对话框(4) 探槽壁轮廓测量数据采集。①选择当前的导线号,点击 轮廓库按钮,对话框的顶部提示条会说明当前的数据库为轮廓库,然后按下 添加按钮进入对话框 (图7- 39) ; ②数据录入完后,按 确定,数据自动导入列表框,以便方便浏览; ③若要继续输入数据,重复①②步即可; ④查看图形,按 素描图按钮即可查看。图7-39 轮廓库对话框(5) 探槽分层数据采集。①先选择当前的导线号,按 分层库按钮,然后按下添加按钮进入分层数据录入对话框 (图7- 40) ; ②录入分层数据按确定后,数据自动导入列表框,以便方便浏览。③若要继续输入数据,重复①②步即可; ④查看图形,按素描图按钮即可。图7-40 探槽分层数据录入对话框(6) 探槽采样数据采集。①先选择当前采样的导线号和分层号,然后按 采样库按钮,对话框的顶部提示条会说明当前的数据库为采样库,然后按下 添加按钮进入取样录入对话框 (图7-41) ; ②数据录入完后,按 确定,数据自动导入列表框,以便方便浏览; ③若要继续输入数据,重复①②步即可; ④查看图形,按 素描图按钮即可。图7-41 取样位置录入对话框(7) 探槽刻槽采样数据采集。①先选择当前采样的导线号和分层号,对话框的顶部提示条会说明当前的数据库为刻槽采样库,然后按下 添加按钮进入对话框 (图7-42) ; ②数据录入完后,按确定后,数据自动导入列表框,以便方便浏览; ③若要继续输入数据,重复①②步即可; ④查看图形,按 素描图按钮即可。图7-42 刻槽取样录入对话框(8) 探槽产状数据采集、探槽照片数据采集,其步骤和原理与取样相同。(9) 探槽工程图绘制与编辑。每当用户输入完一组新的编入数据,按 素描图按钮,可以看到新的编录数据在图上绘制的情况。(10) 探槽工程地质编录表输出。①选择菜单 样品管理中的 打印工程,即会出现工程浏览对话框; ②系统默认打开的是坑探工程,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右侧的按钮切换工程类型,然后点击 打印按钮打印选中的工程。

勘探线基线测量和勘探线测量是什么意思

准确的应该叫勘探线基线测量和勘探线剖面测量

在地质矿产勘查中,为了工程的触置往往要布设勘探线,勘探线基线测量主要是为了勘探线的布设,提供一个基准。

勘探线剖面测量主要包括测量部分和地质部分,在测量人员依据勘探线基线测量布设勘探线剖面时,地质人员也应该同步做好地质记录。

上面的图应该显示的很清楚了,勘探线基线测量就是基线的测制;勘探线剖面测量就是勘探线的测制。

希望能帮到你 可以追问

XP会不会比98更加充分的发挥硬件的性能,从而使游戏运行更顺畅?

作为服役十余年的系统,它已经迎来了自己的归宿。现在,全世界的网友不禁为这一顽强存在于microsoft十余载的系统肃然起敬。只有不断地探索、尝试、创新,才能使系统运行更人性化。这一点,是XP无法与7和81相媲美的。

软件测试中的基线、关闭基线是什么意思?

基线就相当于承上启下的意思。软件过程中产出的文档或代码的一个稳定版本,他是进一步开发的基础。关闭基线应该是一个基线完成后另一个基线建立了。前面基线就可以关闭了

测量学中基线的意思是什么

三角网测量中最基准的那条直线。要求该线两个端点,视野开宽。其间的水平距离便于用钢尺准确测量,还要经过温度校正,作为基线。基线的两边可以各找出一个点,与基线的两端各组成两个尽量等边的三角形,并逐步发展下去而成为三角网,这些控制网点一般都立有三角铁架,(订国家法律保护)。

基线测试什么意思

基线测量(baseline measurement)是精确测定长度基线的长度或水平控制网中的起始边长的测量技术和方法。过去采用因瓦基线尺对基线直接丈量,但在电磁波测距法获得发展之后,绝大部分用电磁波测距仪对基线直接进行测定。 基线测量是根据基线点的设计座标和已知控制点的座标的关系,按测量点的平面位置的方法标定出来。

GPS测量中什么是单基线模式?

GPS测量主要分为单基线模式和多基线模式。

测量时一般在多个站进行同步观测,同步观测得到的基线叫做同步观测基线,对于N个站来说,这样的同步观测基线共有N(N-1)/ 2 条。显然,这些同步观测基线之间的误差具有相关性。

如果在解算过程中不考虑这些基线的相关性,对每一条基线分别利用相对定位的原理进行解算,则叫做单基线模式。

如果同时用多个基线进行解算,顾及这些基线之间的误差相关性,叫多基线模式。

剖面图 实质上就把一系列的钻孔资料按照规定的比例画到同一张图上去

具体的 1 绘制剖面坐标网格(x,z)此处注意如果勘探线与平面坐标轴斜交 则剖面上坐标网格在x方向间距与数值差不一致。

2 将钻孔位置投到剖面图上,按比例画出钻孔深度,标出地层分界位置。

3按个钻孔地质分界点圈出地层界线。

下方的平面图作用:1是可以直观看出勘探线与平面坐标轴的相交关系。

2可以进行简单的标注平面上的工程布置。

下方平面图的画法 1将各工程钻孔位置画在原始平面图上

2沿勘探线方向采取适当宽度的长方形图形

3将其旋转直到勘探线打到水平为止

4按照坐标移到剖面图下方对应位置

以上就是关于会东县铜厂顶铜矿地质特征全部的内容,包括:会东县铜厂顶铜矿地质特征、探槽素描图槽底走向如何计算、测量基线是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294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