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检查该注意什么

X射线检查该注意什么,第1张

1说明情况:如果您近期想要宝宝,或者已经怀孕(尤其怀孕早期3个月内),请向医生 说明,尽量避免做X线检查。

2去除异物:去除拍摄部位的一切异物,防止异物形成伪影,干扰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胸口口袋内勿放硬币、手机; 颈部除去项链、玉佩等饰品;女性请脱去带金属托的胸罩;暴露检查部位,去掉膏药等外物。

3不要移动:在检查时,请按照医生的指导,摆好体位,摆好位置后就不要再移动了,听 从语音提示口令(需要您憋气),直至拍片曝光结束。

X光片可以评估肺部情况、心脏粗略大小形状、肺动脉有无增宽、胸腔积液、骨折等情况。

X光胸透可以用于检查诊断肺部疾病、心脏的大小、肋骨、胸膜、胸壁纵隔、支气管等。

X光片可以检查消化系统的穿孔,比如胃穿孔,肠道穿孔,肠道梗阻等急腹症,还可以用于输卵管造影检查,肾盂输尿管造影。

X射线应用于医学诊断,主要依据X射线的穿透作用、差别吸收、感光作用和荧光作用。

X射线诊断技术便成了世界上最早应用的非刨伤性的内脏检查技术。

扩展资料:

产生:

1、电子的韧制辐射,用高能电子轰击金属,电子在打进金属的过程中急剧减速,按照电磁学,有加速的带电粒子会辐射电磁波,如果电子能量很大,比如上万电子伏,就可以产生x射线,这是目前实验室和工厂,医院等地方用的产生x射线的方法。

2、原子的内层电子跃迁也可以产生x射线,量子力学的理论,电子从高能级往低能级跃迁时候会辐射光子,如果能级的能量差比较大,就可以发出x射线波段的光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X射线

问题一:常见的放射性检查有哪些 (1) CT扫描。做过CT扫描的80个人里面至少有一人可能患上癌症,做一次CT全身扫描体检会使受检者辐射致癌的危险度增加约8%。CT扫描容易引起胎儿脑积水、头畸形或造血系统缺陷、颅骨缺损等严重后果,所以怀孕初期尽量不做这个检查。

(2)X线胸片。凡是被x射线照射过的组织器官和细胞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伤害,也许当时不会发作,可是x线照射量可在身体内累积。其主要危害是对人体血液成分中的白细胞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使人体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减少,进而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使病菌容易侵入机体而引发疾病。孕妈妈和胎儿对X射线极为敏感,所以应尽量避免做此类检查。

(3)X线胸透。孕妈妈要尽量避免做胸透检查,特别是在妊娠的前3个月。胸透辐射会使人体细胞出现基因变异、变性,甚至死亡。不要觉得当时照射时没什么事儿,不放在心上,等胎儿流产或畸形之后再去后悔。总之,对于有生育计划的准爸妈来说,应尽量避免在孕期做放射性检查,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问题二:放射影像检查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要去除拍摄部位的一切异物

例如:你要做胸部的X线检查时,就要脱掉上衣(包括内衣和胸罩等),摘下项链、玉佩等饰物,包括身上贴的膏药也要去掉,其目的是防止异物形成的伪影干扰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由于金属异物不仅会严重地影响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加之在做CT或磁共振检查时会因金属异物产生一定的热量而灼伤病人的肌肤,因此,女性病人在做盆腔的CT 或磁共振检查时,应将体内的节育环取出。

二、要按照要求保持空腹状态或喝下足量的水或造影剂

病人在做上消化道钡餐、PET/CT 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等检查时要保持空腹状态。病人被怀疑患有肠梗阻、肠穿孔、急性胰腺炎等疾病欲做影像学检查时,也应保持空腹状态。有些影像学检查不仅要求病人空腹,还需喝泻药,或进行灌肠,以使其肠道内的粪渣排空(这也叫肠道准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影像学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当然,不是所有的影像学检查都需要病人保持空腹状态。在为病人做盆腔(包括膀胱、肾脏、前列腺、子宫和附件等)的影像学检查时,就需要病人喝足量的水,待其膀胱充盈后方可进行检查。此外,病人在做上腹部的CT检查时,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先喝300 毫升稀释的造影剂,喝完片刻即可进行检查;而病人在做肾脏的CT 检查时,则需要分次喝下造影剂(总量可达800 毫升),喝完20 分钟后方可进行检查。此外,病人在做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前,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先吃一包产气粉,然后喝一点点水,以增强气钡双重造影的效果。

三、要合理安排检查的次序

正因为进行某项影像学检查时需要病人保持空腹状态或喝入足量的水,所以当病人同时要做多项影像学检查时一定要注意检查的次序,以缩短检查的时间。通常,不需要事前吃什么、喝什么或打针一类的X线、CT、磁共振等检查和某些部位的超声检查可优先进行。这些检查包括:头颅、胸、腹、四肢的X线平片检查;头颅、胸、四肢的CT 平扫;头颅、胸、腹、四肢的磁共振平扫;肝、胆、胰、脾、肾的超声检查。而那些需要喝水、吃东西或打针一类的影像学检查则往往要安排在上述这些检查之后进行。反过来,如果病人先做了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就不能再做腹部、腰骶椎的X线拍片检查,以及胸部和腹部的CT 检查了。

四、要先做必要的辅助检查

有时病人为了做某项影像学检查,还得在此项检查前做一些辅助检查,以保障影像学检查的安全性和效果。例如:在做DSA检查前,得先检查一下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和出凝血时间,有时甚至还要为其做一下肝功能和肾功能的检查,以免患者出现出血等病症;在做PET/CT 检查前,需要检验一下患者的血糖,一旦病人的血糖过高,则必须将其血糖控制在适合的范围之内方可进行PET/CT 检查。如果利用多排CT 为病人做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时,应先测量一下病人的心率,因为只有当病人的心率控制在65 次/分以下时,检查的效果才会最佳。

五、要了解影像学检查的禁忌症

临床实践证实,滥做影像学检查可给病人造成不良的后果,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因此,病人在做影像学检查前一定要了解影像学检查的相关禁忌症。更主要的是,病人要如实地向医生反映自己的病史(包括药物和食物的过敏史),以帮助医生确认你是否适合做X线造影检查、CT增强及造影检查等。体内安装心脏起搏器或体内有弹片、金属植入物和胰岛素泵的病人则不能做磁共振检查。

六、要与医生密切配合

在拍摄胸片时,医生会让病人先吸气,然后屏气。吸气的目的是为了使病人的肺脏被气体充盈起来,以便在检查图像上形成良好的对比;屏气是为了避免因病人的呼吸运动而使检查图像产生移动模糊的伪影。另>>

问题三:放射工作人员体检项目包括哪些 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项目 上岗前检查项目 在岗期间检查项目 离岗前检查项目 应急/事故照射检查项目 1、必检项目 医学史、职业史调查;内科、皮肤科常规检查;眼科检查(色觉、视力、晶体裂隙灯检查、玻璃体、眼底);血常规和白细胞分类;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B超。 2、选检项目a) 耳鼻喉科、视野(核电厂放射工作人员);心理测试(核电厂操纵员和高级操纵员);甲状腺功能;肺功能(贰射性矿山工作人员,接受内照射、需要穿戴呼吸防护装置的人员); 1、 必检项目 医学史、职业史调查;内科、皮肤科常规检查;眼科检查(色觉、视力、晶体裂隙灯检查、玻璃体、眼底);血常规和白细胞分类;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胸部X线检查 2、选检项目a) 心电图;腹部B超;甲状腺功能;血清睾丸酮;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痰细胞学检查和/或肺功能检查(放射性矿山工作人员,接受内照射、需要穿戴呼吸防护装置的人员);使用全身计数器进行体内放射性核素滞留量的检测(从事非密封源操作的人员) 1、必检项目 医学史、职业史调查;内科、皮肤科常规检查;眼科检查(色觉、视力、晶体裂隙灯检查、玻璃体、眼底);血常规和白细胞分类;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检查;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腹部B超。 2、选检项目a) 耳鼻喉科、视野(核电厂放射工作人员);心理测试(核电厂操纵员和高级操纵员);甲状腺功能;肺功能(放射性矿山工作人员,接受内照射、需要穿戴呼吸防护装置的人员);使用全身计数器进行体内放射性核素滞留量的检测(从事非密封源操作的人员) 1、必检项目 应急/事故照射史、医学史、职业史调查;详细的内科、外科、眼科、皮肤科、神经科检查;血常规和白细胞分类(连续取样);尿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试验;胸部X线摄影(在留取细胞遗传学检查所需血样后);心电图。 2、选检项目a) 根据受照和损伤的具体情况,参照GB 18196―2000、GB/T 18199―2000、GBZ112―2002、GBZ104―2002、GBZ96―2002、GBZ/T 151―2002、GBZ113―2002 GBZ106―2002等有关标准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医学处理。 注: a) 根据职业受照的性质、类型和工作人员健康损害状况选检。

问题四:什么叫做射线检测 作为五大常规无损检测方法之一的射线检测(Radiology),在工业上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目前射线检测按照美国材料试验学会(ASTM)的定义可以分为:照相检测、实时成像检测、层析检测和其它射线检测技术四类。

射线检测 - 射线检测种类: X射线检测 ,γ射线检测 ,β射线检测 ,α射线检测 ,中子射线检测等

射线检测 - 射线检测的利弊

利:不损伤被检物,方便实用,可达到其他检测手段无法达到的独特检测效果,使用面宽,底片长期存档备查,便于分析事故,可以直观的显示缺陷图像等。

弊;对人体有副作用甚至一定伤害,对其他敏感物体有不良作用,对环境有辐射污染;显影定影液回收困难,直接排放会造成环境污染。

问题五:有放射线的影像学检查有哪些?请一一列出,谢谢! 伤害最大的就是x光直射 如胸透 x光片检查 胃钡餐等

核磁以及ct相对x光直射射线强度小 并且检查清晰

另外如检验科的放射免疫检查 射线强度也不小

希望可以帮到您 谢谢

问题六:X光能检查什么? 民众体检中心专家为您介绍,X光最主要的应用就是胸透:胸透可以看到胸部的软组织、骨骼(包括胸椎)、纵隔(心脏、大血管、气管、食管等)、气管和支气、胸膜、肺组织等。可以诊断肺和气管的先天性疾病,如发育异常、肺部的各种炎症、急慢性支气管炎、比较明显的支气管扩张症、肺气肿或肺水肿、各型肺结核、肺肿瘤、胸腔积液、气胸、纵隔肿瘤、心脏形态异常等。民众专家提示您,做胸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普通体检进行的X射线照射,成年人每年不超过一次。中老年人的防癌检查,每年最好也应控制在一次以内。2青少年照X射线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如果直接照射下腹部和性腺容易造成成年后不孕不育,小儿骨髓受照射后患白血病的危险性要比成人大,因此青少年体检时不需把X检查列为常规检查。3女性孕期X线照射可能引起胎儿畸形、新生儿智力低下、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缺陷,因此孕期尽量不要做X射线检查,因检查疾病原因而必需要做的,整个孕期最好不要超过两次。4如治疗诊断要求必须做X射线检查,应穿戴铅保护用品。应对非受照部位,特别是性腺、甲状腺等对X射线反应敏感的部位进行防护,穿戴防护设备,在接受检查时可主动向医生提出。5X射线机处于工作状态时,放射室门上的警告指示灯会亮,此时候诊者,一律在防护门外等候,不要在检查室内等候拍片。患者没有特别需要陪护的情况下,家属不要进入检查室内陪同,以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想直接电话咨询的客户,不收取任何费用,24小时服务。由权威专家为你解答体检相关问题,根据你的情况给予专业的个性化指导意见。

常用于神经系统的X射线检查有头颅平片 、 脑血管造影、CT 、脊髓造影等 ;常用于循环系统的X射线检查有心脏透视、心脏远距摄影、心血管造影;常用于消化系统的 X 射线检查有消化道造影,胆道系统的X射线照片和造影,肝脏的 CT 检查,胰腺的B超、CT或血管造影;常用于泌尿系统的X射线检查有X射线腹部平片、静脉尿路造影 、逆行肾盂造影 、肾血管造影及CT;常用于运动系统的 X射线检查有X射线透视、X射线平片、断层摄影、血管造影、关节造影、椎管造影及CT等 ;常用于妇产科的X射线检查有腹部平片 、子宫输卵管造影、盆腔充气造影等。

X光检查作为一种常见的医学诊断手段在国内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尽管大部分患者知道辐射对健康有一定危害,但都认为其危害微乎其微,为了治病也习惯于暴露在X光射线之下。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1月17日,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卫生防护所主任技师杜国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的最新的研究结果估算,以一座100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为例,每年大约会有350人左右可能因照射X光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在X光、CT检查比较普遍的日本,每年新增癌症病例中3.2%是由这两种检查造成的。 有专家指出,X射线检查对人体有损伤,射线照得越多,致癌的危险性越大,因此国家卫生部早在2002年颁发的《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医务人员应对受检者进行必要的防护。但是令人感到震惊的是,目前大部分的医院都在违规操作,“病人无任何防护进行X射线检查”似乎已成惯例,而鲜有人意识到其中的危害,事实上大多数的患者恐怕都不知道卫生部有这个规定存在。 医院态度:病人穿防护服还怎么检查? 记者查阅了《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其中第二十五条规定:“从事放射诊断、治疗的单位,应当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诊断、治疗项目相适应的质量控制实施方案,遵守质量控制监测规范。放射诊断、治疗装置的防护性能和与照射质量有关的技术指标,应当符合有关标准要求。对患者和受检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应当按照操作规程,严格控制受照剂量,对邻近照射部位的敏感器官和组织应当进行屏蔽防护;对孕妇和幼儿进行医疗照射时,应当事先告知对健康的影响。” 然而记者在医院遇到的真实情况却是:放射科的医生将患者领至仪器前面,要求患者胸部紧贴仪器站好,然后医生走出房间,关上厚实的防护门,进入被铅玻璃隔开的有安全保障的房间里操作仪器,留下没有佩戴任何防护装备的患者接受X射线照射。 记者以患者的身份打电话到几家大医院的放射科询问防护措施的事情。一家中医院放射科的医务人员在接到电话后愣了一下,似乎对记者所提的问题表示惊讶。之后她劝记者放心:“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照射X光,并没有多大危害,这在医院里是常事。普通的病人来照X光一般都不穿防护衣的。况且现在的仪器比以前先进了,对射线光束的控制很精确,不会照射到非检查部位。只有孕妇才会对其腹部进行遮盖。”而另一家大医院放射科的医务人员则对记者的提问感到可笑,他们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个规定”,认为“照X光必须身体紧贴仪器,如果穿了防护服,还怎么检查?” 国内胸透使用率为发达国家300多倍 记者通过调查证实了医院的违规操作确实普遍存在,看来,大多数人对于X光的危害的确相当漠视。 那么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提出的一座千万人口城市每年有350人因照射X光诱发癌症、白血病或其他遗传性疾病的数据,究竟是如何得出的呢?记者就此专门请教了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放射防护科的科长于宁乐医生。 “其实放射学检查致癌是一个‘概率’的问题,具有随机性效应,不一定摊到谁的头上。”于宁乐向记者解释,“350人致癌这个结果是用人口乘上一定的比率得出的。对于个体而言,因辐射致癌的几率是随机的,可能是0,也可能是100%。但是对于一个群体而言,患病率的增高是可以肯定的。” 普通人最常接触到的辐射源就是X射线检查与CT检查。这种辐射能够穿透细胞、破坏DNA,甚至诱发某些癌细胞。X射线会破坏细胞内部结构,对遗传分子产生难以修复的终身性破坏。还有研究表明,X射线会破坏红细胞,可能会诱发白血病等血液疾病。 尽管X射线中含有有害辐射,但是作为一种必须的医疗手段,X射线检查在国内依然广泛使用。尤其当患者的表面症状不足以确诊疾病时候,就需要采用X光和CT检查来帮助医生明确诊断。用X光检查骨折是最常见的,此外它还能观察到肺、肝、肾、脾等内脏异常情况;能发现肋骨、锁骨、胸椎等骨骼肿瘤;还能发现胃溃疡以及肠胃炎引起的黏膜肿胀、肿瘤等。CT检查和X光的原理基本相同。 于宁乐告诉记者,我国以前对于X射线检查是没有限制的,近些年来,在有关专家的呼吁下,国家开始重视医疗辐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规定没有被很好地实施。相比之下,国外在这方面要走在中国前面。人体各部位细胞对X射线的反应程度不一,其中以性腺最为敏感。很多国家进行放射检查时,都要求必须对非检查部位尤其是性腺、甲状腺进行屏蔽保护,以使放射损害降到最低。医生如果有疏漏,都很可能因此被吊销放射执照。美国、日本等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已淘汰胸透检查,在为数不多的使用国家中,英国的使用频率也仅为0.2%,而我国则高达61.8%! 北京市疾控中心放射卫生防护所主任技师杜国生在披露X光危害时提到两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2004年,北京一家医院曾因为向澳大利亚发送未加防护拍得的X光片,受到澳大利亚检疫部门的警告。而一位外籍孩子在国内医院就诊拍X光片检查时,他跳下床拒拍,他认为在他们国家做拍片检查时,都给病人围上铅围裙。中外对受检者保护的观念差距可见一斑。 那么X射线检查的危害具体有多大呢?有专家曾经以最需要用X光检查的骨科手术为例,推算了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接受照射的剂量。患者需要接受X射线检查的次数为:诊断时一次(如果需要进一步确诊则要加做一次CT)、手术后检查骨骼复位情况一次(关节复位病人需要在手术中加做一次)、手术后一个月复查一次、术后三个月复查一次。这是基本的检查次数,多则6次,少则4次,以后则按照骨折患者康复情况不同以及片子是否清晰需要重做、上下级医院转诊重做等因素而定,一些病人起码做到10 次以上。 拍摄一张X光胸片,当射线在检查区域曝光时其曝光率约为160毫西弗特(计量辐射度的单位)/小时,约为0.045毫西弗特/秒。以胸部肋骨骨折为例,拍摄一张胸片大约需要 0.5秒,因此接受一次胸部X射线检查,患者要承受约为0.023毫西弗特的辐射量。按照六次X射线检查,一个肋骨骨折的患者前后总共要承受0.138毫西弗特的辐射剂量。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西弗特,也就是说,身体每接受一西弗特(1西弗特=1000毫西弗特)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的致癌几率。以此推算,一个肋骨骨折病人将增加约为千万分之三点八的危险。 而对其他医学检查来说,一般四肢做一次X光检查要接受的辐射量为0.01毫西弗特,腹部为0.54毫西弗特,骨盆为0.66毫西弗特,腰椎为1.4毫西弗特,上消化道为2.55毫西弗特。以此推算,因为医学检查导致健康人群患癌的风险在千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之间。 孕妇儿童在辐射高危人群之列 尽管大部分的医院在对普通病人进行X光照射的时候并没有采取任何防护措施,但是对于孕妇,还是有所顾忌的,对其腹部进行遮盖。于医生建议孕妇应该尽量避免此类检查,尤其是怀孕头三个月的孕妇。因为此时是胎儿重要器官形成的关键时期,X光可能使这些尚未发育定型的细胞组织产生突变,胎儿先天畸形的发生率也会增高。还有研究表明,新生儿如果因头部受损伤做CT检查,对以后的学习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影响,而对空间识别能力则没什么影响。 除了孕妇之外,儿童也是辐射损伤的高危人群之一。从放射生物学理论分析,一种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细胞的分裂活动成正比,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细胞分裂活跃,较之成年人敏感得多,且年龄越小越敏感。如果短时间内接受较多次数的X光照射,危害就会慢慢累积,造成身体细胞不可弥补的损害,将来诱发癌症等病的几率将大大增加。因此国家规定,未满18周岁的人严禁从事与放射工作有关的职业。 如果说患方只是偶尔接触X射线的话,那么作为医方的放射科医务人员受到辐射损害的可能性更大,尽管他们采取了一些防护措施。卫生部法监司公共卫生处负责人表示,卫生部曾对国内 15个省市的医院进行监测,记录显示,医疗界人员接受辐射的程度居各行业之首,医学辐射是目前辐射污染的主要来源,医务人员由于接触射线的时间长、频率高、距离短,他们受辐射的强度比传统核工业的工作人员还要高。 医务人员短期接触大剂量的射线,会发生急性皮肤烧伤、坏死、放射性皮炎、眼球晶体浑浊继发的白内障;长期低剂量的辐射,发病则一般在几年甚至十几年后,可能发生白血病、其他肿瘤、胎儿的畸变等。然而对于医疗辐射的危害,很多医生自己都没有足够的防护意识,虽然医院也提供了相应的防护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医务工作者会因为麻烦而不愿使用。不少在X光机下进行骨科手术和手法复位的医生,手臂上的汗毛全部脱光,这表明辐射已经对身体产生危害了。 标准形同虚设 胸透遭到滥用 导致X射线辐射危害比率上升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其实问题并非出在缺少标准!”于宁乐认为,我国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已与国际接轨,并无什么两样。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标准却常常形同虚设,拍胸片享受到屏蔽保护的患者寥寥无几。更有甚者,有时体检时,医生为节约时间,甚至要求几个体检者同时进入拍片室,一人拍片其他人未加任何防护地在一旁等候。“医院可能认为患者是偶尔来做一次X光检测,即使没有防护,危害也不大。但实际上,医务人员并不能因为受检者仅仅是来医院检查一次而忽略对他们的防护。” “还要严格控制X射线检查的适应症!”于宁乐指出,接受辐射剂量的大小取决于放射科医师,而是否需要接受放射学检查,则完全由临床医生决定。有些医院的医务人员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滥用X射线检查,本来病人完全没有必要接受X射线照射的,结果医生为了多收医疗费,无端让病人接受照射。作为医疗工作者,应该时刻站在患者的立场为患者着想,能用B超检查的尽量别用X射线检查;非用不可的,也应该选择辐射剂量相对较小的X光片,而避免使用X光透视。 生活中明显滥用X射线检查的例子比比皆是:每年孩子的入学检查、学生升学检查、从业检查、单位体检,没有一项能离开了X光胸透。而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新颁布的《电离辐射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X射线诊断的筛选普查应避免使用透视方法”。我国和国际的儿童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也明确规定,“不能把肺部的常规检查作为幼儿和青少年的常规检查项目,如每年的体检。”但在我国,尤其是生活在经济状况较好的城市里的人群,“胸透”已经成为了体检的“保留节目”,而这种做法在国外早已被摒弃。 “患者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不合理的医疗照射。”于宁乐担忧,目前患者当中缺乏防护意识的人比比皆是,有些患者甚至自己当起了自己的医生,在缺乏相关知识的情况下盲目地主动为自己选择X射线检查。还有就是患者的家属,没有特别需要陪护的患者,家属不必一起跟去做检查,这样受辐射是完全不必要的。 不过,人们也不必因为担心辐射而拒绝必要的X光和CT检查,更不必为此连医院放射科的区域都不敢进。拍胸片时,X射线在检查区域曝光率约为160毫西弗特/小时,距此两米处则为80微西弗特(1毫西弗特=1000微西弗特)/小时,约为中心点的1/2000,此时的致癌几率约为百万分之一;而在距离中心点6米外的辐射为1.5 微西弗特/小时,约为中心点的五百万分之一,致癌几率更是微乎其微。

采纳哦

偶尔照X光片对身体的害处不大。

X线虽然对身体有很大的危害,但目前在临床上所使用的X线检查对正常人来说伤害比较小,而且在短期内并没有极大的危害,医生在检查的时候所使用的剂量是身体可以接受的,不会给身体组织造成明显的损伤,只要患者在短时间内不频繁进行X线检查,就不用担心X线检查对身体造成危害,另外在进行X线检查的时候还需要做好一些防护措施。

扩展资料:

进行X线检查需要做好的防护措施:

一、摘除身体上的金属物品

在进行检查前如果身体有佩戴一些项链耳环以及其他的金属物品需要及时摘除,因为X线在穿透身体的时候,如果受到这些金属物质的影响就会导致伪影发生,这样就会导致结果出现错误。

二、不用检查的部位要遮挡

在进行X线检查的时候患者要穿着必要的防护服,特别是对于一些不需要进行检查的部位要进行遮挡,尤其是生殖器官,因为生殖器官对X线所带来的辐射更加敏感,容易对其造成伤害,所以在进行X线检查的时候要做好遮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X线对人体的危害有多大呢?医生给出了答案

以上就是关于X射线检查该注意什么全部的内容,包括:X射线检查该注意什么、照X光可以知道些什么、放射线检查有哪些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07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