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市舶司蚂蚁

宋代的市舶司蚂蚁,第1张

宋代的职能机关“市舶司”主要是管理对外贸易的。

“市舶司”肇始于唐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于是唐高宗在广州设市舶使,总管海上外贸事务和向外来船舶征收关税。“市舶司”这个职能机构在宋代逐渐完善,已经与近代海关类似。

宋代致力于发展经济,沿海地区的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全国的河港、海港达到100多处。因此宋代朝廷除了在广州,还先后在泉州、明州、杭州和密州设置了“市舶司”,并且制定了“开洋裕国”的国策。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市舶司”制度,并且把对外贸易作为获取商业利益的重要通道。明代也在宁波、泉州、广州三地设立了“市舶司”。

市舶司历史沿革

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市舶使的职责主要是: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是市舶司的前身。

宋代重视海外贸易,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广州设市舶使,掌海上贸易。徽宗崇宁元年七月又在杭州、明州(今宁波)、温州、密州(今青岛胶州)、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建炎(公元1127—1130年)初罢闽、浙市舶司,职归转运司。

市舶是指外国来华船舶。宋朝管理它的机构称市舶司。市舶使设于唐代,市舶司设于两宋,其主要职能都是管理对外贸易。但市舶使与市舶司有一定的区别。市舶使是官职名,是我国最早设置的专管海外贸易的官职,市舶司是官衙名,是我国最早设置的专管海外贸易的机构。

唐朝置,以中蕃舶。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广造奇巧,以备进内。代宗广德元年(763)宦官舶使吕太一爱广南节度使张休,故纵部下大掠广州。宋朝亦置,为市舶司主管,掌海外贸易事。

唐朝设市舶使在唐高宗显庆六年(661),创设市舶使于广州,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派专官充任。市舶使的职责主要是: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和管理。

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完备和健全的。从名义上说,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敢再担任此官,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唐太宗时,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不轻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又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代宗时改为二品)的头衔行宰相事的。这样一来,尚书仆射如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参与宰相机务了。

三省长官各有官署,但遇军国大事需共同商议。唐初他们的议事地点在门下省,称政事堂。高宗时,政事堂改设在中书省。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并设置吏房、机务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分曹办事,这样原来仅是宰相议事处所的政事堂便发展成一个宰相的办事机构,以五房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肃宗以后,“中书门下”又简称“中书”与中书省不同。政事堂是朝廷的决策机关,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都在这里议决。唐朝宰相一般有数人担任,多时曾达十余人,其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安史之乱后,改为宰相们轮流担任首席,十天一更换;德宗时又改为每日一更换,想以此防备宰相专权,但实际作用有限。

唐朝中叶以后,又有以中书令、侍中等宰相虚衔授与地方藩帅的做法,以示恩宠。这样的地方大吏如来朝廷任职,为了与真宰相区分,便在官称前加“检校”字样。

唐代。详见如下

市舶司,中国古代官署名。负责对外(海上)贸易之事。唐时对外开放,外商来货贸易,广州等城市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国家在此设市舶司,或特派,或由所在节度使兼任。其职掌检查进出船舶蕃货、征榷、贸易诸事,五代时废止。宋代重视海外贸易,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广州设市舶使,掌海上贸易。徽宗崇宁元年七月又在杭州、明州(今宁波)、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建炎(公元1127—1130年)初罢闽、浙市舶司,职归转运司。元同宋制,世祖时,于广东置市舶提举司,武宗至大时(公元1308—1310年)罢。仁宗弛禁,改立泉州、广州、庆元三市舶提举司,掌发放船舶出海公检、公凭,检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辖口岸船只事宜。明代于沿海各处置市舶提举司,掌海外各国朝贡市易之事。嘉靖后,仅留广东一处。清初实行关闭政策,对外通商口岸仅限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弛禁,开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口贸易。乾隆时仅留广州一口通商。鸦片战争后,设税务司、总税务司管理海关诸事,大权落入洋人之手。——《维基百科》

市舶司是唐朝设立的。

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在宋代出现,以及在明代早期达到巅峰时期。

唐玄宗开元间,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宋元海上贸易发达,明清两朝反复海禁,明洪武三年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洪武七年撤销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

清康熙二十四年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南巡,在苏州亲眼目睹洋商船只络绎不绝,引起警觉,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

市舶司的机构简介:

西汉时期,汉武帝郡县四至,七次巡海,凭借海路拓宽海贸规模,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合浦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

这是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汉朝发达的海上贸易更是催生了临淮海贼的出现,内地沿海地区经历孙吴朱应,康泰出使扶南,至唐朝杜环,杨良瑶,达奚弘通往返西洋,沿海地区逐渐形成重海贸。

流行学习诸蕃外语和追逐海外时尚的风俗传统,所谓巷南巷北痴儿女,把臂牵衣学蕃语,即此种海贸风俗的体现。

市舶司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唐玄宗开元间(713~741)﹐广州即设有市舶使﹐一般由宦官担任﹐是为市舶司前身。

简介概念中国古代官署名。负责对外(海上)贸易之事。唐时对外开放,外商来货贸易,广州等城市就成了重要通商口岸,国家在此设市舶司,或特派,或由所在节度使兼任。始于唐,盛于宋,至明未逐渐萎缩。清时设海关而废市舶司。职责其职掌检查进出船舶蕃货、征榷、抽解、贸易诸事。历史宋代重视海外贸易,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在广州设市舶使,掌海上贸易。徽宗崇宁元年七月又在杭州、明州(今宁波)、密州(今山东胶县)、秀州(今上海淞江县)等地设市舶司,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建炎(公元1127—1130年)初罢闽、浙市舶司,职归转运司。元同宋制,世祖时,于广东置市舶提举司,武宗至大时(公元1308—1310年)罢。仁宗弛禁,改立泉州、广州、庆元三市舶提举司,掌发放船舶出海公检、公凭,检查出海船舶及管理所辖口岸船只事宜。明代于沿海各处置市舶提举司,掌海外各国朝贡市易之事。嘉靖后,仅留广东一处。清初实行关闭政策,对外通商口岸仅限澳门一地。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弛禁,开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今连云港)四口贸易。乾隆时仅留广州一口通商。鸦片战争后,设税务司、总税务司管理海关诸事,大权落入洋人之手。明代明代沿袭前朝之制﹐市舶司管理海外诸国朝贡和贸易事务﹐置提举一人﹐从五品﹐副提举二人﹐从六品﹐属下吏目一人﹐从九品。提举﹐或特派﹐或由按察使和盐课提举司提举兼任。市舶司隶属于布政司。因此﹐税收大权完全掌握在布政司等长官手中。直至明末﹐采取了定额的包税制﹐才改由提举负责征收。

吴元年(元至正十二年﹐1367)设市舶提举司于直隶太仓州黄渡镇(今江苏太仓附近)﹐洪武三年(1370)以太仓逼近京城改设在广东的广州﹑福建的泉州(后移至福州)﹑浙江的宁波各一司。在广东的是专为占城(越南)﹑暹罗(泰国)﹑满剌加(马来西亚)﹑真腊(柬埔寨)诸国朝贡而设﹐在浙江的是专为日本朝贡而设。在福建的是专为琉球朝贡而设。七年上述三司曾

明代广东市舶司市舶太监简介

经一度废止。永乐元年(1403)又在广州设怀远驿﹐在泉州设来远驿﹐在宁波设安远驿﹐由市舶司掌管接待各国贡使及其随员。广东怀远驿﹐规模庞大﹐有室二十间。广东市舶司命内臣提督。六年﹐为了接待西南诸国贡使﹐又在交址云屯(今越南广宁省锦普港)设市舶提举司。嘉靖元年(1522)﹐因倭寇猖獗﹐罢去浙江﹑福建二司﹐唯存广东一司﹐不久亦被废止﹐直到三十九年﹐经淮扬巡抚唐顺之的请求﹐三司才得到恢复。四十四年﹐浙江一司以巡抚刘畿的请求﹐又罢。福建一司开而复废﹐至万历中始恢复。自此以后﹐终明之世﹐市舶司无大变动。

以上就是关于宋代的市舶司蚂蚁全部的内容,包括:宋代的市舶司蚂蚁、宋高祖所说的“市舶”指什么宋朝管理它的机构称什么、唐朝廷在广州设市舶司(其长官称为市舶使),专管海外贸易,为何没有延续下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049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