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结局怎么死的

水浒传结局怎么死的,第1张

结局是他们招安后打辽国,征方腊,回京城后就只剩二十七人。有些梁山好汉当了官,有些辞掉官职回家养老,有些被贪官陷害,失去官职。但是大部分都死了。最后就只剩花荣,宋江,李逵,吴用和卢俊义被封了从二品大官。但是宫内高球嫉妒,想害死他们于是就叫卢俊义来宫里吃饭,但是食物被下了毒。卢俊义吃后坐船回家,路上感觉肚子不舒服,然后失足落水而死。高球还想害死宋江,于是就送了一壶毒酒给他,宋江喝后感到不适,就知道酒被奸臣下了药,于是叫李奎来喝酒,当李逵喝下毒酒后,宋江跟他说了酒是有毒的,你即使不喝日后也会被奸臣陷害。李逵和宋江就想死后能够埋在一起。死后当晚,吴用和花荣做了同样一个梦,他们梦见了宋江和李逵的坟墓,于是第二日早上去查看。知道他们死后吴用和花荣就自尽了。终

《水浒传》结局:

宋江、卢俊义等领袖接受朝廷的招安,还是被朝廷中奸臣毒害,宋江恐李逵再叛朝廷,将李逵毒死。吴用、花荣闻讯极悲,在寥几洼哭祭宋江等人后,双双白缢而亡。一场轰轰烈烈的水浒英雄事业,仅因宋江一念之错,除李俊等人隐逃外俱遭惨死。

作者争议

水浒传》的作者据传为元末明初施耐庵,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及编排,实际参与创作者跨越了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包括了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文学作品。

从早期刊本的署名上看,明朝万历二十二年(1594)福建建阳余象斗双峰堂刊本《京本增补校正全像忠义水浒志传评林》题罗贯中编集,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袁无涯刊《忠义水浒全传》一百二十回本署名是“施耐庵集撰、罗贯中纂修”,与之相近的还有明万历三十年(1602)前后容与堂刻本《水浒传》署名是“施耐庵撰,罗贯中纂修”。

大结局就是燕青返回御香楼寻找李师师,后二人双双浪迹江湖。阮小七被贬回石碣村,宋江再三挽留,还托宿太尉奏圣上收回成命,阮小七却乐得其所,能回老家打渔,乐哉悠哉,接着,柴进、朱武、戴宗皆辞官不受,宋江无奈,只得洒泪作别。宋江在赴任前,花荣向省院交了官印,要陪同宋江左右,以防不测。梁山头领封官赴任,引起蔡京、高俅童贯的极度妒忌,他们密谋要先将宋江、卢俊义置于死地。他们先调卢俊义进京,赐饮慢性毒酒。卢俊义在回庐州的途中,毒性发作,落水而死,蔡京、高俅又如法炮制,派人到楚州赐“御酒”给宋江、花荣。宋江、花荣明知是计,但为了保住“忠君”的名份,只好饮用,但又怕死后,李逵闹事,宋江向李逵陈明心意,同饮毒酒。最后,宋江、李逵、花荣同死楚州。吴用得知此情后,返回梁山,在忠义结局:燕青返回御香楼寻找李师师,后二人双双浪迹江湖。阮小七被贬回石碣村,宋江再三挽留,还托宿太尉奏圣上收回成命,阮小七却乐得其所,能回老家打渔,乐哉悠哉,接着,柴进、朱武、戴宗皆辞官不受,宋江无奈,只得洒泪作别。宋江在赴任前,花荣向省院交了官印,要陪同宋江左右,以防不测。梁山头领封官赴任,引起蔡京、高俅童贯的极度妒忌,他们密谋要先将宋江、卢俊义置于死地。他们先调卢俊义进京,赐饮慢性毒酒。卢俊义在回庐州的途中,毒性发作,落水而死,蔡京、高俅又如法炮制,派人到楚州赐“御酒”给宋江、花荣。宋江、花荣明知是计,但为了保住“忠君”的名份,只好饮用,但又怕死后,李逵闹事,宋江向李逵陈明心意,同饮毒酒。最后,宋江、李逵、花荣同死楚州。吴用得知此情后,返回梁山,在忠义堂悬梁自尽。皇宫大殿内,宿太尉请得皇命要求为宋江立庙供后人瞻仰徽宗准奏。

结局如下:

1、宋江平方腊后,被封为楚州安抚使,后被高俅用毒酒毒死。

2、卢俊义平方腊后,被封为庐州安抚使,后被皇帝召回京城,被高俅用水银毒伤,乘船回庐州时失足落水而死。

3、吴用平方腊后,被封为武胜军承宣使,得知宋江被毒死之后,和花荣一起在宋江、李逵墓前上吊而死。

4、公孙胜受招安后,回蓟州出家。

5、关胜平方腊后,被封为大名府正兵马总管,酒后落马而死。

6、林冲平方腊后,得了风瘫,留在杭州六和寺养病,由武松照看,半年后而亡。

7、秦明征讨方腊时阵亡。

8、呼延灼平方腊后,被封为御营兵马指挥使。

9、花荣平方腊后,被封为应天府兵马都统制,后纳还官诰,得知宋江被毒死之后,和吴用一起在宋江、李逵墓前上吊而死。

10、柴进平方腊后,被封为沧州都统制,后纳还官诰,回沧州为民,无疾而终。

11、李应平方腊后,被封为中山府郓城都统制。

12、朱仝平方腊后,被封为保定府都统制。

13、鲁智深平方腊后,在杭州六和寺圆寂。

14、武松征讨方腊时,失去左臂留在六和寺出家,并照看患病的林冲,后至八十而亡。

15、董平征讨方腊时阵亡。

16、张清征讨方腊时阵亡。

17、杨志征讨方腊时病故。

18、徐宁征讨方腊时阵亡。

19、索超征讨方腊时阵亡。

20、戴宗平方腊后,被封兖州府都统制,后到泰安岳庙陪堂,终了此生。

21、刘唐征讨方腊时阵亡。

22、李逵平方腊后,被封为镇江润州都统制,宋江中毒后便让李逵也喝毒酒一起被毒死了。

23、史进征讨方腊时阵亡。

24、穆弘征讨方腊时病故。

25、雷横征讨方腊时阵亡。

26、李俊平方腊后,不愿还京授封,途中假装生病和童威、童猛投奔海外去了。

27、阮小二征讨方腊时阵亡。

28、张横征讨方腊时病故。

29、阮小五征讨方腊时阵亡。

30、张顺攻打方腊时阵亡。

31、阮小七平方腊后,被封为盖天军都统制,因穿着方腊龙袍戏耍被削职为民,后回石碣村打鱼去了。

32、杨雄征讨方腊时病故。

33、石秀征讨方腊时阵亡。

34、解珍征讨方腊时阵亡。

35、解宝征讨方腊时阵亡。

36、燕青平方腊后,不愿进京面圣,与李师师一起浪迹天涯去了。

37、朱武平方腊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38、黄信平方腊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39、孙立平方腊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40、宣赞征讨方腊时阵亡。

41、郝思文征讨方腊时阵亡。

42、韩滔征讨方腊时阵亡。

43、彭玘征讨方腊时阵亡。

44、单廷珪征讨方腊时阵亡。

45、魏定国征讨方腊时阵亡。

46、萧让未出征,留在京城。

47、裴宣平方腊后,被授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48、欧鹏征讨方腊时阵亡。

49、邓飞征讨方腊时阵亡。

50、燕顺征讨方腊时阵亡。

51、杨林平方腊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52、凌振平方腊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53、蒋敬平方腊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54、吕方征讨方腊时阵亡。

55、郭盛征讨方腊时阵亡。

56、安道全未出征,留在京城。

57、皇甫端未出征,留在京城。

58、王英征讨方腊时阵亡。

59、扈三娘征讨方腊时阵亡。

60、鲍旭征讨方腊时阵亡。

61、樊瑞平方腊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后拜公孙胜为师,学习道法去了。

62、孔明征讨方腊时病故。

63、孔亮征讨方腊时阵亡。

64、项充征讨方腊时阵亡。

65、李衮征讨方腊时阵亡。

66、金大坚未出征,留在京城。

67、马麟征讨方腊时阵亡。

68、童威平方腊后,不愿还京授封,与弟弟童猛和李俊一起,从太仓港乘船到海外去了。

69、童猛平方腊后,不愿还京授封,与哥哥童威和李俊一起,从太仓港乘船到海外去了。

70、孟康征讨方腊时阵亡。

71、侯健征讨方腊时阵亡。

72、陈达征讨方腊时阵亡。

73、杨春征讨方腊时阵亡。

74、郑天寿征讨方腊时阵亡。

75、陶宗旺征讨方腊时阵亡。

76、宋清平方腊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77、乐和未出征,留在京城。

78、龚旺在征讨方腊时阵亡。

79、丁得孙征讨方腊时阵亡。

80、穆春征讨方腊时阵亡。

81、曹正征讨方腊时阵亡。

82、宋万征讨方腊时阵亡。

83、杜迁征讨方腊时阵亡。

84、薛永征讨方腊时阵亡。

85、施恩征讨方腊时阵亡。

86、周通征讨方腊时阵亡。

87、李忠征讨方腊时阵亡。

88、杜兴平方腊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89、汤隆征讨方腊时阵亡。

90、邹润平方腊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91、邹渊征讨方腊时阵亡。

92、朱富征讨方腊时病故。

93、朱贵征讨方腊时阵亡。

94、蔡福征讨方腊时阵亡。

95、蔡庆平方腊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后返乡为民。

96、李立征讨方腊时阵亡。

97、李云征讨方腊时阵亡。

98、焦挺征讨方腊时阵亡。

99、石勇征讨方腊时阵亡。

100、孙新平方腊后,被封为武奕郎兼诸路都统领。

101、顾大嫂平方腊后,被封为东源县君。

102、张青征讨方腊时阵亡。

103、孙二娘征讨方腊时阵亡。

104、王定六征讨方腊时阵亡。

105、郁保四征讨方腊时阵亡。

106、白胜征讨方腊时病故。

107、时迁征讨方腊时病故。

108、段景住征讨方腊时阵亡。

《水浒传》“忠义”的悲剧精神

纵观《水浒传》整部作品,可以说“忠义”二字是全文的中心主题,也是其所有人物的精神支柱。然而,前面讲到,《水浒传》的“义”有别于正统的道德伦理,它更多地指向民间义气。

这种义气传递的思想是“有仇报报”、“有恩报恩”,而这种思想价值的存在与君权的阶级性是矛盾的,背道而驰的。

《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虽说有情有义,但却未真正地表现出“忠义”的道德伦理行为。他们以 “忠义”之名,为朋友两肋插刀,出生入死,为朝廷君主碧血丹心,但是所做的一切,并非都是泾渭分明的。

其实,在那样一个奸臣当道、昏君无为的年代,《水浒传》的绿林好汉再怎么英勇无畏,“替天行道”,其最终也注定是个悲剧,因为他们无力改变那个荒谬的现实。

《水浒传》全书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半写各路英雄纷纷上梁山大聚义,打官军,受招安。后半有五个部分组成,即征辽、平田虎、平王庆、平方腊及结局。其中田虎、王庆两部分是后来加的,今所见较早的百回本,征辽之后紧接平方腊。但有的研究者认为,征辽也可能是插增的,因为第一,征辽的事不同于受招安和平方腊,历史上无迹可寻。其次,和平田虎、王庆一样,征辽中梁山一百单八人无一死亡。这个看法尚有争论。从思想内容来说,《水浒传》前半是写人民反官府,是反映阶级矛盾的,后半则是写忠臣反□臣,是反映统治阶级内部的忠□矛盾。作者写了宋江的受招安,固然是表现出严重的思想局限,但也反映了民族爱国思想,鲁迅说:“其中招安之说,乃是宋末到元初的思想,因为当时社会扰乱,官兵压制平民,民之和平者忍受之,不和平者便分离而为盗……但一到外寇进来,官兵又不能抵抗的时候,人民因为仇视外族,便想用较胜于官兵的盗来抵抗他。”这话是有根据的,水浒故事流传的时间正是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水浒传》的后半部分写宋江等人受招安,和这一背景不无关系。而征辽部分的出现,则是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至于忠臣反□臣,也是和这一思想有关的。在小说结尾写“史官有唐律二首哀挽”宋江等梁山人物,其中说:“不须出处求真迹,却喜忠良作话头。”《水浒传》的作者是把宋江作为忠臣来描写的。第85回辽国欧阳侍郎招降宋江,吴用向宋江献策:要富贵,投降辽国;要忠义,报效宋朝。宋江说:“吾辈当尽忠报国,死而后已。”这里的“尽忠报国”实际上就是具体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立场。

宋江投降之后,“水浒”英雄始终受□臣排挤、打击和陷害,最后宋江等被□臣害死。这样的悲剧结局,对于揭露统治者的罪恶,和作者对受招安者的鉴戒来说,也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总之,《水浒传》通过艺术形象表现的“官逼民反”的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本质,它所表现的梁山泊英雄轰轰烈烈的大起义,有力地冲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它描写的梁山义军受招安后尽管讲忠义,打外敌,平内乱,还是不见容于当权执政者,还是落得悲惨的结局,也深刻地传达了一种历史教训。

以上就是关于水浒传结局怎么死的全部的内容,包括:水浒传结局怎么死的、《水浒传》结局是、水浒传的结局如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046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