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名念佛有三大殊胜方便

持名念佛有三大殊胜方便,第1张

我佛所说无量行门,皆是随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而求其于方便之中殊胜方便者,则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今略举其殊胜之点如下。

第一殊胜方便

念佛第一殊胜方便,即是可以普摄群机。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总堪修。人不分男女贵贱,处不论寺庙俗家,时不拘闲忙动静,但肯一心念佛,无论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轮回。其殊胜为何如也?

或谓念佛乃愚夫愚妇所修,而智识阶级何必修此法门。试问今之智人,能超过文殊、普贤二大士否?彼皆发愿求生净土。普贤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文殊偈全同:「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又能超过永明、莲池二大师否?彼二师智海弘深,才华焕发,为古今所共仰,皆是专心念佛,力宏净土法门,著述丰富,并行于世。我何人斯,而说何必念佛?即如谚云「聪明多被聪明误」,即此辈也。

或谓念佛是出家人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负佛怀,而且贻误众生。诸佛说法,无非普度众生。说此念佛法门,三根普利,九有咸超,正是普度众生之法。岂有只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无论男女老壮,皆应发心念佛,方能得度。试观净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临终现瑞,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或谓念佛要到寺庙里去念,要在佛堂里面念,俗家、别处则不可念。此种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当知念佛,则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除大小便外,无一时一处不可念佛①。正要念念相续,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纯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梦中都要记得念佛,果能如是,则临命终时方有把握,不至颠倒。

古诗云:「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②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③莫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

「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渐朽应难住,腐栋将颓岂易蹲。何日如蝉新脱壳,莲华胎里独栖神④。」

「坐时观佛足跏趺,身在莲台华正敷。毫相分明随念见,金容映现与心符。事如梦幻元空寂,理到圆融非有无。何日池头捧双足,亲蒙顶上灌醍醐。」

「卧时念佛莫闻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无⑥如尘累心难断,惟有莲华梦易成。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

如睡梦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纯,醒时当向佛前叩头流血,生大惭愧,更加精进。念到二三十年,自然于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间断矣。须知人生如醒,人死如梦。梦中常常能够念佛,死时自能念佛往生。又,念佛工夫须要自己勘验。果能于欢喜烦恼顺逆境中,依旧念念不断,不为爱憎之境所动,则生死关头自得一心不乱矣。

或谓念佛是老年人之事,年轻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误人之言。当知人命无常,寿夭不定,发心念佛,愈早愈好。果然长寿,则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

古人云:「莫待老年⑦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请味斯言,自当猛省。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业难逃,短命而死,则净业已修,净缘已结。虽功行尚浅,而信愿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余有劝修诗句云:「奉劝诸贤及早修,光阴似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

有说念佛是闲人的事,有公务工作之人不能念佛。岂不闻白乐天居士云:「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昔日葛济之之妻,家贫织布度日。有僧教以念佛法门,终日持念不辍。在布机上掷一梭念一声佛号,习以为常,虽终日织布,不知辛苦。其夫素习道家铅汞之术,劝妻舍念佛而炼丹药。其妻不从,仍织布念佛如故。

一日正在织布念佛之时,弥陀现身于虚空中,光明照耀。氏在机杼见之,急起下拜,即邀济之瞻礼。济之亦见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见佛,果有其事,则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当亦不谬。乃焚仙经,同修净土。后夫妇临终俱得瑞相,同生极乐。此念佛不碍作事之明证也,何必一定闲人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胜方便

念佛第二殊胜方便,即是可以带业往生。一切众生依惑造业,随业受报,此乃必然之事。《地藏经》云:「业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无肯代受。」若业不空,生死必定不了。

如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有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则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乃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即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至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至洛阳酬还命债,今尚有命债未清,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至前生杀彼之人家中借宿,其人即允。

何以前则杀彼身命,今乃允其借宿?因命债已还故也。乃款待晚餐。僧问曰:「汝认识我否?」答曰:「不识。」又告曰:「我即为汝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其人乃大惊,以为此事无有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来索命也,遂欲逃遁。僧对曰:「勿惧,我非鬼也。」即告以被杀之后,其魂复至安息投胎,此次重来洛阳,仍欲偿还命债:「我明日当被人打死,以偿夙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厅不必治误杀者之罪。」托毕各自安睡。

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随后。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前头之柴忽落坠地,后头之柴亦即坠下。其扁挑向后敲过,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为街坊人擒送官厅,讯明定罪。其人见其事与昨晚之言相符,遂将该僧遗嘱向官厅代求,勿治乡人之罪,免累命债不清。

官闻言,信因果不昧,命债难逃,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是也。以此验知,业系难逃。如世高法师前两世均为高僧,能知宿命,尚不能转其宿业,而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其殊胜又何如耶?

念佛法门带业往生一事,为不可思议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怀疑。昔有国王问沙门(出家人之通称)那先(沙门名)云:「念佛之人可以带业往生,此事人难取信。」答曰:「大王!大石置水沉否?」王曰;「必沉。」

又谓:「欲令不沉,其可得乎?」王曰:「不可。」又谓:「若以大石置大船上,运载他方,其可得乎?」王领悟曰:「可。」当知众生有业,必致坠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弥陀愿力,接引往生,乘佛大愿船,故得带业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运他方。观此则自可断疑生信矣。

更举一事,以证带业往生。昔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一日病笃,将欲命终,见群牛都来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头撞其背,或以脚踢其身。惊怖无量,唤妻请僧救度。

其妻为请一僧,入室告善和曰:「不必惊怖。汝今生杀业过重,无有他法可救,但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与汝解冤,可以令汝脱苦。随我称念。」

僧即高声念南无阿弥陀佛。善和一手执香,随僧称念。甫念数声,善和曰:「牛去矣!」僧劝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恳切,又同声称念。少顷,高声曰:「佛来接我!」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带业往生之明证也。

奉劝诸人看了善和念佛带业往生之因缘,须审察明白,不可错会。若谓念佛可以带业往生,生前则恣意作业,依赖于佛,欲待临命终时再来念佛,带业往生,千万不可如是思想。当知临终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无夙世善根,临终绝对不能念佛。

张善和一生杀牛虽恶,前世确有善根。如无善根,即不能要妻请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惟望戒恶在先,莫待求佛于后。正好闲时多烧香,莫等临时抱佛脚。古语云:「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念佛第三殊胜方便

念佛第三殊胜方便,即是可以径登不退。莲宗二祖光明善导大师云:「余门修行,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娑婆众生根钝障深,发心修行者少;即有发心,而坚固不退者更少。或因身见太重,保惜幻躯,稍涉辛劳,恐生妨碍,始勤终惰,工夫不能前进。

或因环境恶劣,助道乏缘,正要发心修行,竟生诸般阻碍,无力排遣,遂退初心。或因病魔缠绕,四大不得自由。或因外魔作祟,现形种种破坏。或因内魔挠乱,忽生异见邪解。古云:「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此皆退堕因缘,不胜枚举。

纵有一生精进用功到底,世缘已尽,功业未成,一经转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继续。一堕红尘,贪欲便生,仍旧沉沦苦海,不能超拔。余少时闻前辈僧说一故事,颇有道理,但未见书籍,今特录载,以证隔生成退。

即苏东坡学士相传为五祖戒禅师后身,才华隽秀,身入宦途。曾娶一妻数妾,沉迷五欲,竟不自觉。因与佛印禅师为方外交,禅师欲度东坡。一日至其家过宿,东坡遣一妾入室侍奉。夜间禅师令其妾取七个炉子,用炭火燃著,再取一茶铛,盛满铛水,嘱置炉上煎之。

水既沸已,亦不泡茶,令置第二第三以及各炉,次第轮煎。其妾不解何意,禅师则宴坐安然。茶铛煎久,其水既干,爆的一声破坏了。禅师含笑,谓其妾曰:「夜深可回安寝。」次晨东坡问妾:「昨晚禅师有何说话?」妾即以其事相告。

东坡觉悟,若不断欲,必致丧生,如炉上之铛,水干必裂。但欲习非禅定之力无由制止,是以东坡晚年习禅。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诚难。教中十信位菩萨修习信心,或进或退,名为毛道众生,如空中毛,随风而转。须经一万劫,修行信心满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至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证念不退。自此任运进修,念念流入萨婆若(译一切智)海。而念佛法门古称径中捷径,如果能生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力行念佛不辍,命终决定往生,圆证三不退。

《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不退转地)。」不退有三:一、位不退,预入圣流,不坠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坠二乘地;三、念不退,任运增进,证入如来地。非独彼国久修上士得证三不退,即初生彼国下品众生,莫不皆然,乃至临终十念功成带业往生者,亦皆得证三不退也。如是殊胜方便,若非弥陀大愿,持名奇勋,谁克臻此?

圆瑛大师《劝修念佛法门》

古代名人字,号,谥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名字是什么与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古人一诞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号;死后有谥号。《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书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谓德操”句。唐代文学家陆羽(著有《茶经》,后世尊为“茶神”)字鸿渐,是取自《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 “仲”就是老二。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还有号。“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又称别号。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特别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为自己取号(包括斋名、室名等)。如唐代李白的青莲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苏轼的东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郑燮的板桥等,都是后人熟知的;有些别号的使用率甚至超过本名(如苏东坡、郑板桥等)。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辈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发或标榜使用者的某种情操。别号中常见的“居士”、 “山人”之类就是为了表示使用者鄙视利禄的志趣。有以号明志的,如宋周敦颐称濂川先生,明归有光称震川先生,王夫之称船山先生等。还有在死后由门人、后人上的尊号(“私溢”),如晋代陶潜的靖节等。谥号,即死后由皇帝颁赐的荣称。如宋包拯称包孝肃、岳飞称岳武穆、清纪昀称纪文达等。另外还有“绰号”,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认的别号,是对人的刻画和形容。如《水浒》里梁山上一百○八人个个都有绰号,大都准确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这些绰号作为姓名的代称,更是人们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号之外,历史上常常用来代替个人姓名的还有:

⒈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职所在地等)。如东汉孔融称为孔北海、唐代韩愈称为韩昌黎、柳宗元称为柳河东或柳柳州、宋代苏辙称为苏栾城等。以地名称人在封建时代是表尊敬,叫做称“地望”。

⒉官爵名(包括职衔、封号等)。如东汉发出“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豪言的马援称马伏波(曾任伏波将军),投笔从戎的班超称班定远(曾封定远侯),三国嵇康称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称杜工部、杜拾遗(曾任工部员外郎、左拾遗)等。

⒊以室名、斋名、轩名、堂名为号的。如王夫之号姜斋取自他的室名;辛弃疾的号稼轩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诗人苏舜钦,流寓苏州,筑沧浪亭,自号沧浪翁。

⒋在姓氏前加形容词指称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谢灵运和堂弟谢惠连都是诗人,被称为大、小谢。唐代诗人中老杜(亦作大杜)专指杜甫,小杜专指杜牧。老苏、大苏、小苏则指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⒌以几个姓并称特定的几个人。如 “马班”(或“班马”)指司马迁(《史记》作者)、班固(《汉书》作者);唐诗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韩柳”是韩愈、柳宗元。还有前面提到的大谢小谢合称“二谢”,加上南朝另一诗人谢眺又合称“三谢”;“二程”专指宋代学者程颢、程颐兄弟;苏洵、苏轼、苏辙又合称“三苏”。

⒍在唐代还常以行第连同姓名官职等称人。王维有诗题《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诗中屡见《答王十二》、《问刘十九》、之类的题目,都是以行第称人的。如李白是李十二、韩愈是韩十八、柳宗元是柳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还有此风习,如秦观称秦七、欧阳修称欧九、黄庭坚称黄九等。

以上所说的封建社会文人的姓名字号之类,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等观念形态的组成部分。由于它们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并被广泛使用过,又是我们不能完全回避得了的。如《正气歌》的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义),历代还常称他“文文山”(自号)、“文丞相”(官职)、“文信国”(封号)等。如果我们对古人姓名字号的知识毫无所知,根本无从识别。所以,为了阅读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风格,还是需要我们对它有所了解的。

司马迁——名:迁,字:子长

苏轼——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李格非——名:格非,字:文叔

屈原——名:平,字:原;又紫云名:正则,字:灵均

韩愈——名: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

蒲松龄——名: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沈括——名:括,字:存中

白居易——名:居易,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文天祥——名:天祥,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

欧阳修——名: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杜牧——名:牧,字:牧之

杜甫——名: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

李白——名: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柳宗元——名: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柳柳州

李商隐——名:商隐,字:义山,号:玉生

王羲之——名:羲之,字:逸少,世称:王右军

王安石——名: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袁枚——名: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

陶渊明——名: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

曹操——名: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刘禹锡——名:禹锡,字:梦得

李煜——名:煜,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世称李后主

范仲淹——名:仲淹,字:希文

柳永——名: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世称:柳七、柳屯田

陆游——名:游,字:务观,号:放翁

辛弃疾——名: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孟浩然——名:浩然,字不详

晏殊——名:殊,字:同叔

王勃——名:勃,字:子安

岳飞——名:飞,字:鹏举

王维——名:维,字:摩诘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孟子——名:轲,字:子舆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庄子——名:周

荀子——名:况

韩非子——名:非

李密——名:密,又名:虔,字:令伯

曹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

屈平,字原,(据离骚的自序,应该名正则而字灵均。此依史记及新序,)

陶渊明,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

孟郊,唐代诗人。字东野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李熠,不清楚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王之涣(688—742),是盛唐时期的诗人,字季陵。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

晏殊(991-1055),字同叔

朱熹,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

皇帝

康熙 体元主人

雍正 圆明居士

乾隆 长春居士

林则徐 字少穆 谥号文忠

曾国藩 号涤生 谥号文正

左宗棠 谥号文襄

李鸿章 谥号文忠

张之洞 字香涛 谥号文襄

纪昀 字晓岚 谥号文达

高士奇 号江村

海瑞 号刚峰 谥号清介(?)

徐渭 字文长

文天祥 字云孙

岳飞 字鹏举 历代谥号武穆鄂王

苏轼 号东坡

朱熹 谥号文

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杜甫 字子美

白居易 字乐天 号乐天居士

本集匿名投票荣誉榜

诗魁:繁花落尽深眸,作品《5 五律·夏雨》

副魁(并列):

任尔风云我自逍,作品《9 五律·夏雨》

展我一天星,作品《11 五律·夏雨》

1 五律·夏雨

日落炎将尽,凉风袭晚亭。

燕低雷接闪,雨急沼无萍。

欲眺帘犹重,及行天已暝。

华灯照新叶,滴滴作清听。

——大漠戍边

2 五律·夏雨

电闪苍穹曜,雷鸣瀑雨涟。

狼烟弥地起,水雾敝空天。

黎庶情时及,坊间事遇钱。

热涛消遁渺,凉爽沁伊仙。

——诗者如斯夫

3 五律·夏雨

断续轻雷起,云低暗复沈。

风悲花自落,屋漏水相侵。

社燕争巢急,征蓬对酒吟。

竹林终日坐,弄笔听清音。

——乐天居士

4 五律·夏雨

长烟漫伏日,劳燕越平沙,

浓墨书豪意,蓬枝洗暗花,

鱼欢千点浪,蛙动七层霞。

夏雨归来急,随风访万家。

——天道酬陈

5 五律·夏雨

层云如墨染,顷刻覆高楼。

阁上清音歇,林间鸟雀啾。

轰雷惊午梦,急雨涨江流。

谁念天涯客,风中一叶舟。

——繁花落尽深眸

6 五律·夏雨

向晚倏乌云,惊雷电闪纷。

狂风斜雨豆,匝地起烟氲。

噤口蝉蛩苦,沾津草木勤。

甘霖平暑气,阑夜梦诗文。

——大老鲍

7 五律·暴雨

赤日息熬煎,云翻墨压天。

小童方作色,老餮正垂涎。

莫讶银河下,需惊碧海连。

危庐风浪里,只恐不胜颠。

——小吕探花

8 五律·夏日急雨

风声会际涯,万物久喑哑。

乍电惊雷动,时云泼墨遮。

楼倾洞庭泻,路畏虎狼麻。

愁饮池中叶,随波浮去嗟。

——水风泠兰

9 五律·夏雨

天黯地将沦,粗风怨气嗔。

残红飘有恋,惊鹭避无神。

倾洒千江水,狂奔万路人。

一时云雨过,尽浥世间尘。

——任尔风云我自逍

10 五律·夏雨

云覆苍穹阔,雷穿一霎明。

雨狂繁叶断,衣湿醉人惊。

幕隐长安梦,谁留旷世名。

烟尘俱洗尽,徒有噪蝉声。

——炎冰

11 五律·夏雨

卧听檐前雨,珠帘自在飏。

梧桐梳绿鬓,菡萏洗红妆。

风理千丝乱,窗赊一梦长。

纷纭多少事,此夜不思量。

——展我一天星

12 五律•夏雨

赤日烘炉火,丛生一地烟。

才敲雷鼓韵,又拨闪光弦。

幕布垂于此,青虹卧在边。

嚣尘无去处,风爽白云天。

——大智勿小聪

13 五律·阵雨来临

天高云迹淡,日照百花蔫。

忽尔狂风舞,须臾细柳翩。

低飞双燕子,静看并头莲。

阵阵雷声远,淋淋雨影悬。

——问问

14 五律·与僧人对弈遇雨

暑夜添心郁,禅房布手谈。

惊雷移玉子,闪电照经函。

水雾腾香鼎,花团簇佛龛。

蝉鸣声再起,挂角石枰南。

——真老实人

15 五律·夏雨

枕香才入梦,惊觉未三更。

轩户深沉夜,檐牙滴沥声。

拥衾无睡意,抱膝坐灯檠。

雷电时来至,天光灭又明。

——泓颖

16 五律·夏雨

风斜像晚秋,送雨解山幽。

青叶浮尘去,新颜换旧愁。

拍沙通远涧,击石向东流。

水漫珠帘止,乘阳载小舟。

——雪儿

17 五律·客驿江南遇黄梅雨

黄梅坠老枝,晚雨自迷离。

点点藏幽叶,绵绵涨小池。

隔望孤枕客,洇作满窗诗。

取次裁来读,行行是别时。

—子雷

18 五律•七月游五大连池归经北安遇雨

午时过北安,云幔蔽车前。

归路绵青草,边城入晚天。

雷声惊远客,雨脚泽辽川。

一涉连烟水,泠然心更偏。

——仓西闲客

A 七律·雨

霏霏梅雨邑清晨,袅袅嫣花著露痕。

涤去埃尘添翠景,滋泥古道少游人。

云烟迷漫呼凉意,水气低徊没草魂。

玉帝方知天有恨,任凭泪纵近黄昏。

——伊菲

B 五律·雨

梅雨邑清晨,嫣花著露痕。

涤尘添翠景,泥路少游人。

水气呼凉意,云烟没草魂。

方知天有恨,泪纵近黄昏。

——伊菲

以上就是关于持名念佛有三大殊胜方便全部的内容,包括:持名念佛有三大殊胜方便、古代所有名人谥号大全、第一百五十二集|五律 夏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043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