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有什么特产

云南丽江有什么特产,第1张

;     丽江的特产有丽江粑粑、猪膘肉、雪茶、茨满梨、程海螺旋藻等。

      1、丽江粑粑:丽江粑粑是纳西族人民的传统风味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徐霞客游记》中就有记载,分为咸甜两类,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吃起来酥脆可口,如果搭配酥油茶食用,更是回味无穷。

      2、猪膘肉:猪膘肉又称琵琶肉,是将宰杀后的生猪去内脏、剔除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腹腔内,将猪缝合,风腌成完整的腊猪,外形颇似琵琶,色、香、味俱佳。

      3、雪茶: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生长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山苔藓植物带,只能天然野生,不能人工栽培,数量相当稀少,按其颜色可分为白雪茶和红雪茶两种。

      4、茨满梨:茨满梨是全国梨类的四大名牌之一,主要产于丽江坝茨满村,丽江茨满梨果型端庄、皮薄肉脆、汁多味甜、富含维生素和果糖,是云南省梨类中的上品。

      5、程海螺旋藻:程海湖里自然生长的螺旋藻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理想的食品,营养价值极高,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纯正的螺旋藻的外观呈蓝绿色或墨绿色,有一种特殊的藻腥味尝起来有鲜味,略带碱味。

      总结

      丽江的特产有丽江粑粑、猪膘肉、雪茶、茨满梨、程海螺旋藻等。

藏族人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

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藏族有什么特色食品 有雪莲、松茸、冬虫夏草、天麻、贝母、核桃、红土豆、黑木耳、醉梨、人参果、牦牛、牛羊肉、藏红盐、炒青稞、风干肉、吹肺、生牛肉酱、油拌人参果、藏餐羊血肠、奶渣包子、酸奶饼、 雪茶、甜茶、吧啦饼、酥油、酥油茶、马 、干酪、藏酒等。

藏族人服饰和饮食的特点 饮食特点: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服饰特点: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钉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 、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彩、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族人喜爱喝什么和吃什么 糌粑,牛肉,米饭

奶茶,青稞酒,自制的酸奶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餐是人们对 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具体一点说,应该是以 藏餐为代表的藏族餐饮的总称。

藏族饮食文化的的发展历史

公元6世纪,藏餐的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吐蕃因与中原内地和中亚各国通商,大量烹调原料和技法传入 ,使 的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 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 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以及怎样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 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 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 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 。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当时在 、江孜、日喀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 烹饪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 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 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 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的旅游热,使 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 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著的《 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 烹调的新篇章,使 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 族的饮食特色。

四大藏餐风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 、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 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共有200多种。

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为高原牧区风味,其菜系风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酸、香。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

卫藏菜,指 、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使用的饮食。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烧、闷、炸。如: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酱而著称。

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

藏族的传统节日和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由于地域与人文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及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人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延续经久不衰。而藏族文化主要的表现也是藏族节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藏族的节日,习俗及历史渊源。

一、藏族民俗节日

1、藏历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卡赛),油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彩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

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目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 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2、沐浴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 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牧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届时,藏族人民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 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他们在河滩草坪树荫下搭起帐篷,围上>>

藏族采花节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 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自称“蕃巴”(bod-pa),汉语的名称“藏”来自藏语gtsang“后藏”,gtsang这个名称的原来意义可能是“雅鲁藏布江yar-klungs gtsang-po流经之地”。 民族节日 转山会 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寺庙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 采花节是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黄藏历元旦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并到寺院朝拜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举行法事,入夜,各家点燃酥油灯盏,在青海塔尔和 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彩鲜丽,雕塑精巧,远近驰名。四月十五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 的日子,各地举行宗教活动纪念。七月,粮食收成在望,农民背着经卷转绕田间,称旺果节,预祝当年丰收藏历新年。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 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 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 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晚上,家家户户要团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团肉粥),以此辞旧迎新,求得太平康乐。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吃完九道“古突”后,举着火把,放起鞭炮,呼喊着“出来”,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给来年带来好运。 藏历除夕是个十分忙碌的日子。这天,除打扫房舍、个人卫生外,各家都要在一个叫“竹素琪玛”的木斗内装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然后把琪玛、“卡赛”(油炸果子)、青稞酒、羊头、水果、茶叶、酥油、盐巴等摆放在正堂藏柜之上,在大门前用糌粑或白粉画上吉祥八图,预祝新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吉祥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藏族人大年初一会来一个“抢水比赛”,每户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边、井口或自来水下“抢”头道水。据藏族传统,藏历初一谁抢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

藏族的饮食特色? 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一些地区的藏族还经常食用“足玛”、“炸果子”等,足玛是藏语,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形色如花生仁,当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点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圆或长条状后入酥油锅油炸而成。他们还喜食用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入锅熬成的粥。聚居于青海、甘肃的藏族也食烙薄饼和用沸水句面搅成的 “搅团”。“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估成,形似大奶油蛋。青海藏族常吃一种藏族称“特”的水油饼。制作水油饼时将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饼,放入开水锅中煮,待熟后捞出,加酥油食用。河曲地区的藏族有制作大饼之习,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达到100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麦面粑粑、蒸馍作为食。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制猪膘时去掉猪的头蹄,剔除猪骨,四川的藏族还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迷,撒上盐,缝合成方形,风干即成。云南藏族在将猪 合之后,还要加一块重石板压,称“琵琶肉”。食用时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其色蜡黄,香而不腻。

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云南藏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华的食品。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

藏族普遍喜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藏历年时的炸果子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还要用彩色酥油捏制一个羊头,制作一个长方形的五谷斗,斗内装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麦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做的彩花。

除夕时打扫卫鸟生,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的“万”字符号,表示祝贺吉祥如意。云南的藏族>>

藏族人民的饮食习惯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餐是人们对 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具体一点说,应该是以 藏餐为代表的藏族餐饮的总称。 藏族饮食文化的的发展历史 公元6世纪,藏餐的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吐蕃因与中原内地和中亚各国通商,大量烹调原料和技法传入 ,使 的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 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 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以及怎样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 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 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 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 。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当时在 、江孜、日喀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 烹饪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 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 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 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的旅游热,使 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 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著的《 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 烹调的新篇章,使 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 族的饮食特色。 四大藏餐风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 、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 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共有200多种。 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为高原牧区风味,其菜系风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酸、香。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 卫藏菜,指 、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使用的饮食。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烧、闷、炸。如: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酱而著称。 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

1、丽江雪桃

丽江雪桃是近年开发出来的桃树新品种,利用丽江市拉市海地区特有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选用一种玉龙雪山下独有的山毛桃树为砧木,经过多年精心优化培养出来的目前国内较为高档的新型水果。

2、琵琶肉

琵琶肉为中甸藏区一种用传统腌制方法制作而成的肉品。琵琶肉肉色透明,色鲜味香,风味独特,是迪庆藏族、彝族等待客及家用的上等佳肴。

3、螺旋藻

丽江程海是世界上三大生长螺旋藻的湖泊之一,而且生长的钝顶螺旋藻是最为优良的品种。在丽江街头会看 到很多加入螺旋藻后加工而成的食品,比如面条、饼干等。

4、虫草参

虫草参是一种地下茎长5—6厘米的肉质环形参,属唇形科草本植物,株高50—70厘米。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喜温暖湿润环境,耐寒、耐湿、耐热,适宜在向阳、湿润、土层深厚的土壤中种植,也可以套种于果树行间。

5、海棠果

海棠果,海棠树的果实,原名:红厚壳 又名:海棠果、胡桐、呀拉菩等,拉丁文名:Calophyllum inophyllum L侧膜胎座目,蔷薇科乔木,树皮厚,灰褐色或暗褐色,有纵裂缝,创伤处常渗出透明树脂;果皮色泽鲜红夺目,果肉黄白色,果香馥郁,鲜食酸甜香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丽江

在我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纳西族可能是对我们来说较为陌生的一个民族,但是它创造出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却十分闪耀。纳西族是一个善于接受先进文化的民族,但无论是它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它们的饮食习惯,却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丽江粑粑

纳西族人喜欢喝酒,喝茶,抽烟叶,爱吃辣、酸、甜味。一般每日三餐多为干饭,有米饭或大米、玉米混合饭,有两三个菜及汤。冬春时,纳西族人爱吃热气腾腾的火锅菜;夏季农忙期间,多数农家皆以米酒拌凉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吃炒面和酥油茶。城镇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小麦,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区菜农供应。丽江的酱菜有独特的风味。豆豉、卤腐都是传统的咸菜,几乎每个家庭主妇都会腌制。丽江白醋酸中有甜。调凉粉加辣椒,酸辣可口,凉透肺腑。

纳西族的风味食品很多,尤以火腿粑粑驰名,另外还有纳西火锅、鸡豆凉粉、鸡炖豆腐、酥油茶等。“丽江粑粑”以丽江麦面为主要原料,配上辣椒、火腿、苹果、糖、猪油、葱花,用小苏打发酵后做成。其制法是:冬天以热水,夏天以凉水和面,然后在一块平整的石板下燃一盆炭火加温,把已经揉好的面团整平,擀得薄薄的,涂一层猪油,上铺火腿肉丁和其他配料,烤熟以后,香脆爽口,油而不腻。因层薄如纸,故又称“千层饼”。锣锅饭也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煮饭用的锅及盖是用黄铜打制成的,有一个提把,煮时米饭飘香。

鸡豆凉粉

丽江的铜锅、铜火锅闻名滇西。纳西族的特色食品还有一线琵琶肉,琵琶肉是用整条猪腌制的猪膘,与汉族的腊肉很相似,但腌制的方法有异。把猪宰杀以后,去毛剖腹,剔除内脏和猪骨,剜掉四蹄。然后,在猪肚内塞进盐巴和配制好的香料,再以麻线把猪体缝合,缝成琵琶状,平放于高处晾干即可。在冬季腌制,肉味清香,能保存数年不发霉。

纳西族常饮的酒有白酒,黄酒,窨酒,尤以窨酒出名,曾获中国首届黄酒节二等奖及全国旅游饮品优质奖。窨酒呈琥珀色,透明,味甘醇清香,含酒精20度,葡萄糖15%及多种脂肪酸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有良好的滋补作用。窨酒用大麦、小麦、高粱等粮食和特殊的丽江酒曲、玉龙山下的泉水酿造,酿好后入窖一定时间才算珍品。

稗子是纳西族人民的主要粮食,有悠久的种植历史。但随着水稻、小麦的大面积的种植,稗子的种植在逐渐减少。稗子一般是煮饭吃。小麦多烤粑粑(饼)。纳西族人也常将粮食磨成细糁,炒后煮成半稀半干的饭,或者将粮食炒成炒面(糌粑)。纳西族人习惯吃炒面喝茶。经济条件好的人家喝酥油茶。用餐前,他们必须先喝茶。主食是调剂着吃。例如早晚吃稗饭,中午吃其他杂粮。但也具有季节性,这与各种作物成熟期有关,如六月吃小麦,七月吃燕麦,八月吃玉米,十月以后吃稗。

丽江旅游特产主要是普洱茶,银器玉石,木刻木雕,皮毛皮包,披肩围巾等手工制品。

特色土产:

雪茶

丽江雪茶,又名地茶、太白茶,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故名丽江雪共,生长于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山苔藓植物带,系天然野生,不能人工栽培。一般生长于高寒山地,雪茶出产于区内玉龙雪山、牦牛山、药山等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属地衣类茶科植物。

海棠果在丽江被称之为多利,是丽江的一种特产。不但可以作为消闲的零食来吃,同时也是一味药,具有开胃、利尿、消炎的功用。

海棠春观花、秋采实,既美化了环境,又有不错的经济效益。丽江植种海棠,由来已久。时有游人三五聚,树边花下坐清谈。和松樵的诗,活脱脱勾画出了丽江海棠花开时节的美好风景,今天读来,依然亲切怡人。

丽江海棠果多制成干品出售,有散装、袋装,纳西语叫"多利久补"。

丽江蒲笋三川是丽江蒲笋主产区,笋美味爽口,更有止血化瘀,利尿顺气等药用价值。

丽江窖酒呈琥珀色,透明,味甘醇清香,含酒精20度,葡萄糖15%及多种脂肪酸化合物,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有良好的滋补作用。

丽江雪桃是桃树新品种,经过多年精心优化培养出来的,是目前国内较为高档的新型水果。

丽江雪桃是近年开发出来的桃树新品种,利用丽江市拉市海地区特有的优越的自然条件、生态条件和气候条件,选用一种玉龙雪山下独有的山毛桃树为砧木,经过多年精心优化培养出来的目前国内较为高档的新型水果。

东巴木雕主要以杜鹃木为材料,用线刻、浮雕、立体雕的手法,雕出圆形、方形、立体的图案,非常古朴美丽,有民族风味。

松茸纳西语称裕茂萝,是丽江地产菌类中的山珍,味道鲜美,具有益肠胃、理气化痰、驱虫及对糖尿病有独特疗效等功能,是中老年人理想的保健食品。

青刺果是一种野生植物,被纳西族、藏族群众和摩梭人视为吉祥树和百花之王,是世界木本油料植物中的一朵奇葩。

琵琶肉

简介又称琵琶肉。普米、纳西等族食物。将宰杀后的生猪去内脏、剔除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腹腔内,将猪缝合,风腌成完整的腊猪,外形颇似琵琶,故又称琵琶肉。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十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会变质。

茨满梨

茨满梨是全国梨类的四大名牌之一!因主产于丽江坝茨满村,故名。丽江茨满梨果型端庄、皮薄肉脆、汁多味甜、富含维生素和果糖,是云南省梨类中的上品。茨满梨产地黄山茨满、长水、中济一带,离丽江城不过数里。春天,这里是一道香雪连海的风景。

德钦县的美食有寺不、锅奔火锅、藏式糕点、阔耍俄勒、包谷稀饭等。

1、寺不:寺不是迪庆纳西族的一道特色名菜,纳西语意为“吹肝”。将猪肝吹气膨胀后放入精盐,五香粉,姜丝,绍酒腌渍12小时取出,撒上花椒粉风干。食用时将寺不放入汤锅中,加辣椒,姜,花椒用文火煮2个小时取出切片。色泽红润,芳香麻辣。

2、锅奔火锅:锅奔火锅是迪庆的特色小吃。“锅奔”是藏语竹叶菜,产于高山的野生植物。准确地说,它并非藏民的传统菜肴,而是民族融合、“互相学习”的结果。主要原料有锅奔、洋芋、熟猪肚、豆腐、水发粉等,配以熟火腿、木耳、琵琶肉,再撒少许麻油,顿时香气四溢、馥郁芬芬。食之御寒暖身,营养滋补。吃此火锅,是好用铜制或土陶容器,味道更美。

3、藏式糕点:藏式糕点是迪庆的特色小吃。最常见的有油炸果、“八撒”糕点、“吉祥结”油炸果、龙眼包子、油煎“叙鲁叙鲁”等等,多用于喜庆佳节,招待宾客。中甸藏式糕点有香脆可口、酥而不腻等特点。油炸果藏语称“善纳”,用精面、酥油、糖等原料揉合成吉祥结状放入滚油中炸成,是待客和节日庆典的最佳食品。

4、阔耍俄勒:阔耍俄勒是迪庆的特色小吃。这道菜是澜沧江流域迪庆傈僳族群众的主食之一,意思是包谷米米饭。做法是:用青包谷,煮熟后将包谷粒褪皮,撒上用火烘烤过的食盐,加入四季豆和辣肉,一同炖煮,还可用猪蹄或竹叶菜做底料,使其更具有浓香。

5、包谷稀饭:包谷稀饭在香格里拉,是藏族和傈僳族的一种独特食物,藏族音译叫“迁拖”,傈僳族音译叫“各耍恶来”,意为包谷稀饭。将包谷洗净后舂成小块放入锅内,然后再将小麦、豆料(四季豆)、火腿洗净切成片一起炖,直到稀烂为止。

由于地域复杂民族众多,云南小吃种类繁多,每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饮食。建水的草芽、石屏的豆腐、蒙自的过桥米线都以精制著称;而滇东北地区是进入中原地区的必经之路,历史底蕴浓厚,什么菜豆花、荞凉粉、酥红豆等都是那里的地方名小吃;丽江的丽江粑粑、八大碗也是不能错过的。在此小编仅从各地州挑选二至三种美食代表,其中有大菜,有主食,也有小吃,希望读者能从中领略部分滇菜的魅力。

1鲜花饼

鲜花饼是一款以云南特有的食用玫瑰花入料的酥饼,是云南点心的代表,也是到云南旅行的游客所必备的“伴手礼”。鲜花饼在云南当地烘焙品牌大都有销售,昆明有大片的鲜花种植基地,可谓盛产鲜花饼。除了鲜花饼,在昆明还可以吃到鲜花月饼。

2宣威火腿

宣威火腿又称“云腿”,云南省著名特产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形似琵琶,只大骨小,皮薄肉厚肥瘦适中;切开断面,香气浓郁,色泽鲜艳,瘦肉呈鲜红色或玫瑰色,肥肉呈乳白色,骨头略显桃红,似血气尚在滋润。

3昆明酸腌菜

昆明酸腌菜,云南人最爱。昆明酸腌菜是老百姓的家常腌菜,凉拌、爆炒,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有点酸酸的,很开胃。酸腌菜的做法:冬春季节,将青菜洗净晾干,青菜变蔫后切段,撒上粗盐,拌上辣椒、花椒、生姜、八角、小茴香和些许料酒,然后装入陶罐封严,腌制一个月就可以了。

4蒙自过桥米线

“云南十八怪,过桥米线人人爱”。云南的米线连带着全国各地过桥米线饭馆里的传说故事在中国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家家米线馆都打着“正宗”二字的招牌,但是其实只要走出云南,你吃到的米线就很难算是正宗了。如果非要给云南的美食排个名次,那么第一的宝座只怕过桥米线会不遑多让。而蒙自就是这一云南名吃的老家了。这里的过桥米线正宗且味美,有四大特色:碗大、汤滚、生肉、料多。蒙自的米线用料好,柔糯适口,绝非干米线可比。配料也很考究(一碗滚烫的鸡汤周围往往摆满了各式配菜),调味丰富,汤味香醇。它是你来红河最不可错过的一道美食。

5建水烧豆腐

建水烧豆腐又称临安豆腐,是建水县的汉族传统名吃。这道小吃起源于明朝时期云南当地的驻军。明代临安城的建水烧豆腐早已名声大振,遍及滇南城乡,建水城街巷、菜市、夜市、风景旅游景点的烧豆腐摊,人来熙住,成为古城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吸引游客的一大亮点。建水烧豆腐之所以味美,主要得益于这里制作的豆腐品质优良,当地的豆腐具有雪白如乳、细腻软嫩的特点。

6建水紫陶汽锅鸡

汽锅鸡始创于建水,这是云南独有的高级风味名菜。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在滇南地区民间流传。它以滇南建水出产的紫陶汽锅为专用炊具,选肥壮仔鸡烹成,汤汁全由蒸汽凝成,清澈澄明,香醇鲜美,紫陶汽锅能比较好的保存鸡肉的营养。如果配以中药三七或虫草,制成三七汽锅鸡或虫草汽锅鸡,营养丰富,又能祛病强生,是传统的滇味药膳。汪曾祺还在一篇文章中专门介绍了这道美食。

7沾益辣子鸡

沾益辣子鸡是滇菜的代表菜之一,出自云南曲靖沾益县,制作已有近百年历史,其选料精殊挑剔、制作道序复杂、味道辣香爽口,较具代表性的是龚氏辣子鸡。就餐时配上苦菜汤、炸好的洋芋条和臭豆腐,口味更不错。

8冬瓜蜜饯

玉溪冬瓜蜜饯分为红蜜饯和白蜜饯两种,红蜜饯用红糖加工,呈琥珀色,肉质脆嫩,味道芳香,清凉适口,有养肝润肺、化痰解暑的功能,被誉为“琥珀蜜饯”;白蜜饯用白糖加工制作,其色洁白晶莹,通明透亮,十分爽口,被誉为“水晶蜜饯”。玉溪冬瓜蜜饯,虽然并非以蜜糖制作,但吃后真有不是蜜味胜似蜜味的感觉。

9凉米线

玉溪是个好地方,气候好,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因而玉溪素有滇中粮仓的美誉。玉溪人常说,玉溪的米好,所以玉溪的米线好。玉溪的凉米线软硬适中,佐料更是鲜香、酸甜,在米线上铺的几块豌豆粉是点睛之笔,一口咬下,瞬间消弭于唇齿间,那股浓浓的豆香味充斥开来,从口中弥漫到鼻腔,使人欲罢不能。

10永平黄焖鸡

在大理说起“第一名菜”,人们首先联想到的便是“永平黄焖鸡”,据说这道菜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黄焖鸡采用永平山区土鸡搭配多种辅料焖制而成,色鲜味佳,香气扑鼻,油而不腻,味道独特。民间曾有传言,永历皇帝在品尝过“永平黄焖鸡”后,大加赞赏,曾称其为“滇中第一佳肴”。

11白族三道茶

三般茶也称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其歌舞表演也成了现在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据说茶客在品味三道茶时也会领会到人生的三种味道。

12诺邓火腿

《舌尖上的中国》力推的诺邓火腿就产自于大理云龙县癿诺邓镇。每年的冬季,诺邓村民把自家用包谷喂养的猪杀了,其制作的重点在于自制的诺盐和诺邓的特殊气候,使得火腿入味后鲜美无比,存放时间赹长香味越浓。其实诺邓火腿的产量却是极小,在当地,几乎都是家庭小作坊的自产自销,小规模生产诺邓火腿的厂家只有一家,这更让诺邓火腿珍贵。

13大薄片

大薄片是滇西名菜,工于火候,长于刀法,用特制的猪头肉片成薄如蝉翼的大片,丢到墙上不会下落,故以得名大薄片。这道菜调料齐全,具有咸、酸、辣、麻、香多种滋味,肉质脆嫩,嚼时有劲。

14“大救驾”

这道菜其实就是腾冲炒饵块,它用当地上等浆米制成,有切成丝或切成块两种食法,切成块的食法当地人称之为“大救驾”。之所以有这样的名称,还有一个典故。相传清初南明永历皇帝被投降清廷的吴三桂率军追击,从腾冲逃往缅甸。永历帝饥肠辘辘,逃到一农户家后催促农家尽快做饭。农户把饵块三刀两剁切成片,加上鸡蛋、瘦肉和葱姜等,丢到锅里胡乱炒熟。永历皇帝吃后如食山珍海味便问这是什么菜,农户答道:“匆忙之中做出,不知菜名。”永历帝说:“真是救了朕的大驾啊!”腾冲的炒饵块从此得名“大救驾”。

15火瓢牛肉

保山永昌“火瓢”牛肉饭店是隆阳区金鸡乡张信宗于1989年创办的,吃时用铜瓢作锅因此得名火瓢牛肉,他家不是用煤气或是电磁炉,而是用那种老式的风炉,烧炭的那种,实际上可算作牛肉火锅的一种另类。除了肥瘦适合、嫩滑爽口带皮的牛肉,锅底还配置白菜、小瓜等时蔬,皆可口宜人。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清汤或麻辣锅底,还可加点牛筋、牛杂等主菜。

16酸笋煮鸡

酸笋煮鸡是傣族传统名菜,文学界老饕汪曾祺在《五味》中就曾经提到这道菜。它用特制的酸笋配上鲜嫩的鸡肉熬成汤,再加上傣家特有的香料香茅草,酸酸辣辣,很开胃。当地人特别强调,酸笋是用新鲜的竹笋腌制而成,而鸡一般都用傣族小土鸡,酸笋煮鸡味略酸,不油腻,肉嫩而甜。以酸笋为原料所做的菜还有酸笋煮鱼和酸笋煮螺蛳等。

17菠萝紫米饭

菠萝紫米饭看起来就很诱人,整个菠萝很萌的样子。首先要将紫糯米浸泡7-8个小时,将菠萝顶端切一个盖,掏去菠萝心,放入紫糯米,盖上菠萝盖后放到甄锅里煮,闻到香味后,即可开盖食用。菠萝紫米饭味道有点甜,而且有补血润肺的功效。

18过手米线

过手米线是德宏州阿昌族特有的小吃,是阿昌族以手抓食的品种之一。这种进食方式在云南众多民族吃米线中尚属鲜见,不但用手抓食,而且还要用米线做皮,包入馅料,这与阿昌族所食米质油润软糯,宜于用手指捏成坨而食有关。景颇族也有过手米线。

19撒丕

在不少地方,傣味餐厅大多是人山人海。风味独到的傣味,可谓是云南餐饮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而傣味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首推“撒丕”。由于取新鲜牛肉材料的缘故,要吃到真正爽口地道的“撒丕”,还是到傣家的竹楼里去。撒丕还分为柠檬撒和苦撒两种,前者汤汁主要成分为柠檬水,后者汤汁主要成分如上所述。撒丕味苦、辣、麻、酸,口感清新,鲜味十足,是消暑佳品。同时撒丕也具一定药效,可清热解毒。

20元谋凉鸡

凉鸡为楚雄元谋饮食风味中的名牌产品,具有近百年的历史。凉鸡的选料考究,以未生蛋或未啼鸣的仔鸡为最佳。凉鸡具有浓厚的川菜风味,又具有地方特色。成品的凉鸡肉质鲜嫩而甜,辅以适度的酸、甜、麻、辣香料,余味无穷。

21烤乳猪

楚雄彝族的烤乳猪是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佳肴,元谋的烤猪很有名气。烤乳猪一般选用刚满双月的乳猪,宰杀汤褪去毛后,去掉肚杂和四蹄,涂上蜂蜜等各种佐料调制的汁水,然后将全猪挂在小土窑内,用文火烘烤至熟。元谋烤乳猪,则不用土窑,而是用一根铁棍穿在宰好的小猪上,架在木炭火上烘烤,边烘烤边翻弄边涂抹香料、佐料,直至皮黄肉熟。烤乳猪皮黄香酥,肉嫩骨脆,肥而不腻,味道鲜香回甜。

22南华野生菌

南华山川润泽,林木葱翠,物产丰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孕育了种类繁多的植物资源,尤其是南华的野生食用菌资源,更是得天独厚。据统计,南华的野生食用菌多达200余种,占全国野生食用菌的三分之一,占全省野生食用菌的三分之二。南华县久负盛名的松茸、松露、羊肚菌、虎掌菌为“四大名菌”更是蜚声中外的“菌中之王”、“镇南之宝”。

23五色花糯饭

五色糯米饭是壮族地区的传统风味小吃,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白、紫五种色彩而得名,又称“乌饭”。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时节,文山丘北壮族的人们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十分喜爱五色糯米饭,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24八宝贡米

广南八宝米早在明清时代就被列为“贡米”,封为“皇粮”、“每岁贡百担”,专送京师供皇帝御膳和皇亲国戚享用,1981年被国家列为名贵米种,广南县也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八宝米之乡”的称号。八宝贡米色泽洁白微青,粒大质软,淀汾和蛋白质含量较一般米高,味香且口感好。

25漆油炖鸡

漆油炖鸡是生活在怒江峡谷的傈僳族喜爱的传统食品。逢年过节或远方的朋友到来,傈僳人都会做上这道菜来庆贺佳节、招待贵宾。这道菜的关键在于配料漆油,又称漆蜡,营养价值比较高,是怒江当地一种独特的配料。当遍山生长的漆数结籽成熟后,当地人把籽采回家,从中榨出油来食用,待油冷却后便会凝固成块。用漆油制作的菜肴有一种独特的香味,吃惯的人会觉得味道特别鲜美。

26怒江琵琶肉

怒江著名的琵琶肉一般在当年的立冬至冬至期间制作,是怒族人过年时的大菜。怒族人先将宰杀后的猪刮毛洗净,开膛取出内脏,剔去骨头,然后撒上用花椒、胡椒、草果、盐等调制的佐料面,抹上烧酒,用线把刀口缝好,再在猪耳朵里各塞上一个核桃,在猪鼻孔里也各插一根粗细刚好的小木棍。几天之后,取出木棍,灌一些盐水进去,再塞严木棍,同时在针线缝合处涂上一些核桃油。如此反复数次后,就可放在火塘篾笆上熏或晾在房头,完全风干之后即成一块完整的琵琶肉。

27牦牛肉火锅

迪庆牦牛因其常年生活在海拔3500米以上地区,这些地方生长着许多野生药材如贝母、虫草等,牦牛常食这些药材,因而肉质十分鲜美。用牦牛肉作为火锅底料,也可煮配菜,有点类似北方的羊蝎子的吃法,无论是从营养还是口味上来说都非常好。除了牦牛肉,迪庆的牦牛奶也很值得一试。

28尼西土锅鸡

尼西土鸡自小就生长在青山绿水、山野河谷间,它们天天抬头见雪山低头饮甘泉,在山头上自由溜达,据说飞得高的尼西鸡可以飞到两米多高,因此造就了尼西土鸡娇小的身材,独特的品种加上养殖方法,味道自然不同一般。加上当地传承千年工艺所生产的尼西黑陶用来煮东西时容易保留食物的自然成分,造就了尼西土锅鸡令人无比垂涎的口味。

29油糕稀豆粉

昭通人喜欢吃油糕,并将油糕和稀豆粉或者饵块配在一起吃。油糕稀豆粉是昭通人的传统特色小吃,金黄酥脆的油糕与清香四溢的稀豆粉的完美结合;油糕饵块则是昭通人的主打早点,把烤好的饵块抹上香香的花生酱、甜酱及办好佐料的辣椒酱,放入油糕包起来,便是一道完美的早餐了。

30牛干巴

牛干巴是云南比较常见的清真美食,在昭通也不例外。昭通穆斯林群众素有饲养菜牛腌制清真牛干巴的传统手工艺,由于牛干巴味道鲜美可口,易保存携带,食用方便,因而颇受青睐。

31坨坨肉

坨坨肉彝语称“乌色色脚”, 意思是猪肉块块。因其每一块肉的重量均在二三两上下,成“坨”状,故名。这道菜的做法是将猪肉或羊、牛肉砍好,用热水煮熟(这中间不加任何佐料),肉熟后捞起撒蒜水、盐及花椒等即可食用。坨坨肉制作的关键是掌握火候,火候不到则肉生,火候稍过则肉硬。

32肉心水酥

肉心水酥是普洱地区的传统名菜,以墨江的较有名,当地人称之为“压桌菜”。这道菜的特点是既泡又酥,又香又甜,既是菜又是汤,男女老少均爱吃。原料为瘦猪肉、花生仁、鸡蛋、面粉等,拌好后放入油锅炸至微黄取出晾干,然后放入清鸡汤或猪排骨汤中煮至浮起,再撒进味精、胡椒粉,然后舀入装有豌豆尖的菜碗里即成。

33鸡肉烂饭

鸡肉烂饭是佤族待客的上品,具有清香酸辣、和胃生津、山野味十足的特点。其主要原料为鸡肉、大米、酸笋等,加之姜、芝麻、辣子、香茅草等位料,并不断地搅拌,待饭煮成稠糊状即成鸡肉烂饭。

34丽江粑粑

丽江粑粑是丽江街头最容易找到的食品之一,它薄如纸、层次多,所以又称“千层饼”。吃的时候配以火腿、花椒、葱花、猪油等,有咸甜两种口味,香脆可口,而且不容易发霉变质,吃时只需再蒸或煎一下,照样是香酥的。就是因为这个特点,丽江粑粑曾经是马帮商队必备的干粮,它的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35纳西腊排骨

这道久负盛名的一个丽江标致美食,其实就是风吹排骨,撒上很多盐挂在通风处风干。一段时间后风干够了切块煮水,煮开后的水做汤底。做成火锅时里面有很多配菜做锅底一起煮:芹菜、韭菜根、西红柿、茨菇等,吃起来偏咸,配送的青菜吃一份算一份的钱,吃不完可以放在桌上不动,结账时按吃了多少算钱。

36拉祜烤肉

拉祜烤肉原料过去多用野兽脊肉,现今多用牛肉、猪肉、鸡肉制作,制作与羊肉串大致相同,选好脊肉切成薄片,竹签穿串,抹料烘烤。较为别致的用鸡肉原料时是将全鸡切分成若干大块,然后用锤将骨敲碎,如江浙一带的敲鱼片,均匀地涂抹上花椒粉、辣椒面、蒜泥、姜汁、食盐,用竹棍夹起在炭火上烘烤。烤制时要勤翻动。炭适中,达到黄而不焦,脆而不枯,酥而不煳。拉祜烤肉诀窍在于佐料要全,烘烤火色要好,制作出的烤肉才香气浓郁、麻辣开胃。

37粑粑卷

这是一道临沧凤庆风味小吃。将豌豆粉搅拌成浆加以过滤除去渣,放在铁锅里煎成薄张锅巴,又将饵快切成薄片在炭火上烤熟,抹上麻辣酱料。吃时,用豆粉锅巴卷卷裹饵块呈圆条形即可。锅巴香脆,饵块柔软,佐料味佳,特别可口。

38稀豆粉

稀豆粉是云南人民的早餐神器,是用上好的白豌豆磨粉,经煮制成稀粥状而成。和油条是绝配,昭通人喜欢将油糕和稀豆粉配在一起吃,临沧人喜欢稀豆粉配米线,不过外地人有可能吃不惯。

39烧饵块

“饵块”是云南当地的一种民俗小吃,用煮熟的大米饭压成块状,通常是圆形薄饼状,在炭火上面烤制,然后涂上酱料和菜馅即可。酱有甜酱、辣酱、腐乳等可混搭,菜有香菇、豆芽、腌菜、韭菜,还可以加油条。

40炸洋芋

洋芋就是马铃薯(土豆),这是云南最有特色小吃之一,各地州也都能看到炸洋芋的小摊,从“吃洋芋,长子弟”这句话可以看出云南人对洋芋的喜爱。炸洋芋先将洋芋削皮切块,经清水浸泡去除表面淀粉后油炸而成,根据不同人的口味炸制成不同程度,加上葱花、鱼腥草、香菜、辣椒面、云南腐乳等调料食用。

丽江的特产有丽江粑粑、猪膘肉、雪茶、茨满梨、程海螺旋藻等。丽江粑粑分为咸甜两类,色泽金黄,香味扑鼻。猪膘肉又称琵琶肉,色、香、味俱佳。雪茶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茨满梨是全国梨类的四大名牌之一。程海湖里生长的螺旋藻是迄今为止

以上就是关于云南丽江有什么特产全部的内容,包括:云南丽江有什么特产、藏族食物、丽江特产有哪些呢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5027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