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什么意思

礼之用和为贵什么意思,第1张

出自《论语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和:协调、和谐。(你可以粗犷的理解成人民满意度高)

贵:重要。

翻译如下:

有子说:“礼的实际运用,和谐是最重要的。

理解(学习前辈的解答)

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实际运用当中,人民是否满意是成功与否的关键。

另外

果如断章取义,只读楼主给出的问题“礼之用,和为贵”会误读孔圣人的原意,因为后面还有“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翻译

古代帝王治理国家,这个就是最宝贵的。如果无论大事小事都这样做,却行不通。(根据实际情况,用脑子想一想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因为和谐而(一固的使用)和谐,不用“礼”去约束和谐,也是行不通的。

理解

说穿了,无规矩不成方圆。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既尽量满足人民需要,又必须适时的制定制度和规范约束人民,就算把这种想法放到今天来看,依然极具合理性的,孔圣人,你辛苦了!

1 求礼之用,和为贵全文翻译

出处

有子曰:“礼(1)之用,和(2)为贵。先王之道(3),斯(4)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5)之,亦不可行也。”

_____《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

(1)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2)和:调和、和谐、协调。

(3)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4)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2 英语翻译1《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

1:子说:“礼的运用,以和睦为贵古代君王治国的道理,这就是最值得人们赞美学习的大大小小的事都按照这个道理施行但有的时候这个方式是行不通的,为了和睦而和睦却不以礼节,也是不值得施行的” 2:子说:“ 用政令来治理国家,用刑罚来约束人民,民可能可以免于犯罪却毫无廉耻之心;用德行来治国,用礼来约束人们,能使人民有廉耻之心并能彻底制止犯罪的发生3;子说;“人如果没有仁义之心又怎么会有礼节呢?人如果没有仁义之心又怎么会有快乐呢?” 4:子说:“不知道自己的使命,就无法称为君子;不知道礼节,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不知道怎样交流,就无法了解别人” 5颜渊问什么是仁,子说:“克制自己按照礼节做事这就是仁,你一天克制自己按照礼节做事,天下人都认同你的仁仁是属于自己的,又关别人什么事呢?” 6樊迟问什么是仁,子说:“爱护别人”问什么是智慧,子说:“了解别人” 7樊迟不明白子说:"把贤德的人挑选出来,不贤德的人自然就离开了8子说:“那仁德的人,自己想要成功先帮助别人成功,自己想要辉煌腾达先让别人辉煌腾达凡事能够将心比心就是施行仁义的方法了9子说:“智慧的人不会为未来迷惑,仁德的人不会为未来忧愁,勇敢的人不会为未来害怕” 10:子说:“智慧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好动,仁德的人好静智慧的人能够得到快乐,仁德的人能够长寿11:“但凡是仁人志士,没有为求得生存而做有损仁义的事,只做牺牲自己成就仁义” 学生不才,如有错误请谅解。

先读了《道德经》,又听了周老师讲的《论语》,突然有串在一起的感觉了。

为什么孔子说人跟人是有差别的,这个差别就体现在,对待不同的人应该用不同的礼节。这是原则,也是礼的意义所在,这个意义就在于人和人是有差别的。

我理解,这个差别只在于身份上的,或者职业的不同吧。

而礼节中蕞重要的部分,是和,因为“礼之用和为贵”。和,就是人情的部分。

如果人和人只有严格的阶级差别,那也太残酷无情了,人还是感情动物。孔子知道,所以讲差别的时候,只体现在礼节上,而人情上,不能有差别。这一下子就到了老子的意思。

老子说的没有分别心,孔子把它应用在实际事件中了。孔子说礼节很重要,礼节代表了原则,代表了人与人(或许是身份、职业)的差别。而和也很重要,和礼节一样重要,这代表了道德的层面,代表了人情的部分,不能因为大家身份不同,而让彼此心生不和。

否则就会有人因为被差别对待,而不愿意待在自己的阶层。这样的状况,不但让社会混乱,也会让个体丧失方向,去碰壁,去做不适合自己的事。

以前一直觉得这世界的规则是怎样的,和每个人关系不大,大家还是在自己的世界里做自己的事。顶多就是根据规则的改变,而微调自己的生活吧。

但是自从看了以前古人治国的这些道理,发现一个社会的氛围实在和个体的命运息息相关。社会的舆论氛围更是一个大大的指示牌,它的导向,会直接影响人们对自己的判断,对生活志向的改变。

这种影响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有时候不敢相信所见所闻,不敢读取太多信息,这些爆炸的信息,说不定哪一条,会导致我们做出不可逆的决定。

翻译;有子说:“礼的功用,以遇事做得恰当和顺为可贵。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可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做事,无论事大事小,都按这个原则去做。如遇到行不通的,仍一味地追求和顺,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原文: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1、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

2、礼:礼节,仪式。

3、和:调和,和谐,协调。

4、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5、斯:这,此。

作者简介: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和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礼仪的应用,以和气为贵。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必然会有志同道合者来帮助。

“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学而》。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与孟子二章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意思相近。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意思是:

礼貌道德的作用,就是能大家都觉得和谐相处是很可贵的。先王治国之策,就是以这样的礼仪道义为良好的行事准则的。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篇,《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扩展资料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学而

以上就是关于礼之用和为贵什么意思全部的内容,包括:礼之用和为贵什么意思、礼之用和为贵文言文翻译、礼之用和为贵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4974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