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点是什么事件

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点是什么事件,第1张

春秋战国这两个历史时期的分界事件是“三家分晋”。周朝是秦始皇开启封建统治之前最后一个奴隶制王朝,这个王朝被划分为西周与东周。西周与东周以公元前770年为时间划分点,具体分界事件则是周平王将周朝都城向东迁移至洛阳这一历史事件。而都城东迁之后的东周时期又可分为春秋与战国这两个时间阶段,致使其产生前后分界的历史事件则是“三家分晋”。

春秋时期,逐渐礼崩乐坏(前770年到前476年)

相比起西周,东周的管辖规模出现了大幅度削减,与此同时周王室对诸侯国的管控能力也有所下滑。其中在周桓王即位之后,一直尽心对待周王室的郑庄公因为这位君王对他的不信任而心生不满。因为这份不满,郑庄公开始停止对周桓王的朝觐。随着周王室与郑国关系的日渐恶化,让周王室权威扫地的“周郑交质”事件随之发生。因此感到愤怒的周桓王联合陈、蔡等四国对郑国发动了攻伐,结果惨败。不仅如此,周桓王还被郑国将领射中肩膀,自此周天子的权威算是彻底荡然无存。

以此事为起始,春秋自此进入到礼崩乐坏的状态。公元前712年,鲁桓公杀害兄长并自立为君。而继周桓公之后,楚武王又于公元前704年擅自称王。这些事情的发生,让周天子分封诸侯的制度逐渐被破坏。周王室日渐式微之际各诸侯国开始相互征伐,竞相争夺中原霸主的地位。在此竞争中先后诞生了五个霸主,也就是“春秋五霸”。

三家分晋,进入战国时期(前475年到前221年)

“春秋五霸”之中有一人是晋文公,也就是说晋国曾一度制霸中原。晋文公在位期间曾经作三军设六卿,在后续的发展中晋国内部的军政大权逐渐从国君旁落至这六卿手中。这六卿分别是韩、赵、魏、智、范、中行这六大家族。这些家族为了掌控更多的权势自是免不了相互争斗,其中范、中行这俩氏族后来先一步被赵家灭掉。

再往后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智家见晋国日渐衰败便向其余三家提议各自拿出一部分土地与户口归还给晋公。其余三家因担心分出土地之后自身实力会有所下降,所以都不是很愿意这样做。但是他们三家也并不是完全齐心,所以韩、魏量两家后来又先后献出了封邑,而始终不肯献邑的赵家则遭到了其余三家的联合攻伐。然而在之后的对战中韩、魏两家又被赵家拉拢,继而反过来联手攻打智氏。智氏不敌,最后惨遭平分。这之后赵、韩、魏三家又将晋国其余土地也一并瓜分,天下自此进入战国时期。

公元前403年,这三家在周威烈王的册封之下晋升为诸侯,是为韩赵魏三国。

前475年,周元王即位。按照中国传统思想,周天子当时依旧是天下共主(虽然已经有名无实),为了记录方便,传统史学家基本以这年作为分界。

《战国策·燕策一》载苏秦的弟弟苏代说:“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可见当时七大诸侯国都有战国的称呼。到西汉初年,“战国”这个名词的含义还没有变化。

到西汉末年刘向编辑《战国策》一书时,才开始把“战国”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名称。战国时期开始于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记》的《六国年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灭齐统一六国的。

扩展资料:

东周初年,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这是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当时,封建生产关系正大孕育,政治上表现为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东周后期,“春秋五霸”转变为“战国七雄”标志着一个新的格局,各地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相互战斗,战乱连连,因此谓之战国。

战国时期为我国封建社会的开端。经过春秋时期激烈的兼并,数百个诸侯国被吞并,周王室的势力更趋衰落,至战国初年,主要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史称战国七雄。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春秋战国

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是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

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后经孔子整理修订,《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它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不过,与春秋结束时间不同,其和战国的分界点是战国前身的出现。在《资治通鉴》中,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点在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立韩、赵、魏三家为侯国。

从春秋到战国的大体趋势是这样的:诸侯不断攻伐,兼并,演变为战国七雄,一个个小国消失,大国越来越强,然后开始争霸,这是“都市国家”向“领土国家”的发展。领土国家统一起来,就形成古代帝国秦朝以及后来的汉朝。

好,既然大的趋势确定了,那咱们知道,有一个说法叫“分水岭”,也就是标志性事件,这件事情是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被认为是“三家灭智”,“三家分晋”(还有一个“田氏代姜”,即齐国国君由姜氏变为田氏)。

“三家灭智”,是指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晋国四大世族大夫(此时晋公室已经势力衰微),智伯瑶(知伯瑶)、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之间爆发内战,其它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土地,从此晋国由韩、赵、魏三家称霸。

“三家分晋”,是指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周天子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把这看做春秋战国的分水岭。(周显王二十年(前349年),韩、赵二家瓜分晋靖公残余的食邑,晋国彻底灭亡。)

那么这件事情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首先在地缘政治上,这个好解释:三家分晋奠定了七雄争霸的基础,所以以它为“战国时代”的开端很合适。

同时,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冲击也很大,“三家分晋”,周天子竟然封这三家乱臣贼子为诸侯,“三家分晋”(以及田氏代齐)标志着:周朝的礼乐制度已经彻底崩坏,所谓“礼崩乐坏”,这也意味着周天子的威严彻底完蛋了。

春秋时期,周王室虽然硬实力仅仅相当于一个中等诸侯国,但至少在道义上始终占据最高点,但是现在周王室公开承认三家分晋和田氏代姜,这意味着什么?周天子自己都不把那些道义准则当回事了,于是诸侯各国完全不再遵守制度,恃强凌弱,相互兼并,战火纷争。僭越礼数?在战国那完全不是个事!

春秋时代,大家是需要有些规矩的,大家只想当一方老大;但战国时代,呵呵,不拍死你那没完!

其实,春秋和战国的区分,本质上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大家背初中历史可能还记得,我国奴隶社会包括夏,商,西周和春秋;但是战国则是封建时代,这其实标志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传统的周天子那一套奴隶社会的礼乐典章已经不实际(所以很多人批评孔子嘛,认为他搞得克己复礼完全不实际),生产力不断发展,人口增长,土地不断开发,那矛盾随之增加(铁器被广泛使用。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整体上来看人口不断成长,原来各诸侯国之间的无人地带,已不存在。各国因争夺土地或者水利资源,冲突时起),为了增强国力,各国国君不得不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建立。

以上就是关于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点是什么事件全部的内容,包括: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分界点是什么事件、公元前475年为什么是春秋战国的分界点、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4816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