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南陵历史上有什么杰出的人

芜湖南陵历史上有什么杰出的人,第1张

楼上的都不看看是历史人物就瞎回答

何琦(约302~384),字万伦,本邑西乡人。

出身于东晋世宦之家,祖父何龛为后将军,父何阜任淮南内史,堂弟何充官至司空。

琦以孝义著称,14岁丧父,哀伤憔悴。

初为宣城郡主簿,继补泾县县令,后封陵阳候。

母死,抚棺号哭,悲恸泣血,遂不愿为官,隐居不交人事,躭玩典籍。

司徒王导爱其才,推为参军不就。

司空陆玩、太尉桓温征为博士,亦被婉言谢绝。

至简文帝咸安元年(371年),朝廷诏为参军,仍称疾固辞不行。

琦为东晋著名历史学者,好古博识,常以述作为事。

晚年隐居朗陵山(今县城西15公里),潜心钻研典籍,著书立说。

所著《三国评论》百余篇,《晋书·何琦传》、《隋书·经籍志》均有著录。

琦布衣蔬食,以琴棋自娱,终年82岁。

祀孝子祠,祭久不绝。

张乔(约825~890),本邑人,晚唐以擅长律诗著称。

少与许棠受业于尚书薛能门下。

咸通年间,与许棠、俞坦之、剧燕、任涛、张蟾、郑谷、李栖远、李昌符等被称为“诗坛十哲”。

咸通十二年(871年)乔与宣城许棠同赴京兆府参试。

主考李频以棠久困考场,首荐之,故棠中进士而乔名落孙山。

乔在《送许棠及第归》一诗中写道:“傍人贺及第,独自却沾襟”。

其师薛能以诗怜乔曰:“何事尽参差,惜哉吾子诗”。

乾符四年(877年),黄巢起义军在南陵大败唐军。

乔罢举遂隐居九华山,与伍乔、顾云、殷文圭、杜荀鹤、许棠辈互相题咏,栖老山林。

终其一生未中进士,今存诗二卷,载《全唐诗》。

徐(责力)(1055~1134),字元功,今南陵家发乡徐家桥人。

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以进士授吴江县尉。

后迁建平知县,复入任广陵申王王府记室参军。

哲宗见其文,颇赞赏,欲召为左右史,未及行,崩。

徽宗立,擢宝文阁待制兼侍讲,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实录》,渐得徽宗信任。

徽宗尝对责力言:“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直,朕所倚赖”。

不久,迁给事中,授翰林学士。

乃上疏陈时要、任贤、求谏、选用、破朋党、明功罪等事,并草诏参订国史。

徐责力任桂州教授时,奉命随军征交趾,山高路险,瘴气逼人,民夫不堪其苦,途中逃亡者甚众。

转运使捕千余人,使责力仗之。

责力不忍,乃据理力争,终使逃亡者免于刑仗。

责力任通州(州治今江苏省南通市)通判,值海堤久废失修,海潮泛滥,田园尽没,房屋倾圮,乡民流离失所,饿死者甚众。

睹此情,不辞辛劳,亲自率领堤卒,指挥民工,筑堤固防,为民造福。

许梦熊

许梦熊(生卒年不详),号印峰,南陵池湖(今黄塘乡)人。

家贫好学,平日汲水亦置书于桔槔(提水工具)间吟诵,夜间攻读无灯火,则燃竹以代之。

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年),被大学士张居正选为进士,累官至兵部职方司员外郎。

许游宦数十年,无中人之产,不畏权贵,刚正不阿。

初授浙江仁和知县,因顶撞显贵新郑王而被改授福建福清知县。

福清地处海滨,常遭倭寇骚扰。

前任知县方被倭寇逐走,新郑王使许继任,实欲借此加以构陷。

许到职后,“宽输便民,革税通商,筑堡防边,兵民赖之。

尤振兴文教,建号舍,置学田,令诸生诵读其中”。

值戚继光领军入闽肃清倭寇,为许治福清创造了安定条件。

许在福清两年,政通人和,县民安居乐业,为此闽志将许列为名宦。

后转任湖广宜都知县,时大学士张居正居首辅有年,因治理居功而堵塞言路。

许乃乘张奔丧回故里之机,从容规劝张广开言路,张感而采纳。

不久调京任工部都水司主事,督理易州厂务,抗疏请革惜薪司中官常例以苏商困。

坐谴,补德州同知。

后升兵部职方司员外郎,上《筹边策》,为台臣所攻,降茶陵州同知。

吏部察其诬,转顺天府制,移户部主事。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死。

神宗迷信炼丹,道师张国祥,威势显赫,位在六卿之右。

许乃上疏请求崇正学,斥邪道,以“忤旨”罪被免职回乡。

沈尧中(生卒年不详),字执甫,号瀛台,浙江嘉兴人,进士出身。

明万历八年(1580年),任南陵知县。

在任6年,对南陵建筑、教育、文化、水利多有贡献。

沈炼(1552~1619),原名宗炼,字南麓,本县环溪若坑(今三里镇吕山若坑)人。

自幼聪慧,勤读诗书。

年稍长,尤爱习武事,好读兵书,注重韬略。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考中武举,授宁国府宣州卫镇抚。

不数年,晋为宣武将军,转升北直天津游击。

刘有源 刘有源(生卒年不详),字仲开,号工峰,南陵黄塘人。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举人,次年登进士,以联第名闻遐迩。

始任浙江西安知县,减轻赋役,注重地方建设,以功授贵州道御史,因居父母丧,未到任。

万历四十六年,补湖广道御史。

时宦官专权,朝 败。

刘为国殷忧,上书极谏云:“保邦治乱,莫急于用人。

今宜朝上夕下,若复经年累月,玩(怠废)为常,臣恐天下事不待智者而知其终也”。

神宗不省,仍以玩乐为事。

继又就“边事日坏,请饷莫应”,复上措置军饷一疏,亦石沉大海,毫无反应,终致明亡。

盛此公(1597~1638),名于斯,南陵县奎湖盛村人。

青年时,家庭富有,藏书甚多,知识渊博。

年长,漫游金陵与扬州结交名士。

遇石屋道人,授以《白猿经》,乃细读揣摩,苦练剑击;继又读《荆轲传》,深慕荆之为人。

后被人诈骗,困而归,家计益落。

明代以八股文取士,不准许发挥个人见解。

而此公喜用语体,时有新意,故“不中有司尺度”。

屡试不中,贫病交加,诗文中多伤时愤世之言。

秦仁管(生卒年不详),字凯人,号塞斋,奎湖人。

父凤仪,明天启元年(1621年)举人,以教授生徒为业,著述颇丰,曾参与编纂《南陵县志》。

仁管与弟才管随父学习,兄弟友让,刻苦自励,均工诗文。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兄弟二人同登进士,并官户部主事,诚为乡里之盛事。

仁管喜游山水,常偕友泛湖登山。

今存《游工山》、《奎湖》等诗,不仅描绘了故乡山水的秀丽,而且记载了它们的历史变迁,为难得的史料。

《奎湖》序载:“湖滨村落参差,桑麻被野。

汲者、灌者、罟且钓者靡不毕集。

然初固逝水也。

何一化(生卒年不详),南陵人,字生伯,号瑟斋,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拔贡,为清初安徽较有影响的诗人。

幼家贫,好学不倦,爱读唐诗,尤推崇王维与李白。

为人旷达豪放,淡于仕途。

才思敏捷,文章洒笔千言,诗赋挥毫立就。

县北龙会桥上有文澜亭,高数丈,时已将倾,何乃募资三十金将亭修葺一新,作《文澜亭赋》洋洋数千言,为邑人传诵不已。

汪越(~1724),南陵人,字季超,一字师退,初字卓人,号大农山人。

本姓王,曾祖渭嗣母家改姓汪。

清初著名的史学家。

约生于清康熙初年,幼家贫,体弱多病。

笃志于学,喜习文史,尤精通史学。

在乡设馆授徒,茹苦自甘。

评选古今文,能“钩元提要,多前人所未发者”。

太多太多 列不完

唐太宗善于同隋朝末年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中的武将文官相处,并给这些人以极优厚的待遇;李责力便是例证之一。李责力本姓徐,名世责力,因犯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责力。他是瓦岗寨起义军李密的部下。李密投降唐高祖李渊,不久李责力也归降唐高祖。此后李密又举兵反高祖,李责力未参与此事。李密反叛被高祖所杀,并将此结果通知李责力;李责力给高祖上表,请求收葬李密的尸骨,还修了很高的坟,为此朝廷上和民间都认为李责力。能够像唐太宗这样重用瓦岗寨农民起义军中的李责力、秦琼、程咬金、魏征四人,从而取得帝位,并使唐王朝成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仅太宗一人而。

语文历届高考试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

--------------------------------------------------------------------------------

佚名 来源:网络 点击数: 2007-2-9

第Ⅰ卷(选择题 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拜谒 哽咽 液晶 弃甲曳兵 奖掖后进 B.虔诚 乾坤 掮客 潜移默化 黔驴技穷 C.山麓 贿赂 辘轳 戮力同心 碌碌无为 D.阡陌 悭吝 翩跹 谦谦君子 牵强附会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晦涩 待价而估 茶毒生灵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B.杜撰 杀一儆百 欲盖弥彰 胜不娇,败不馁 C.斑驳 集腋成裘 毛骨悚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D.端祥 轻歌曼舞 焕然一新 玉不琢,不成器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A.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B.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C.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D.“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 4.依次填人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分别二十多年后,同学们再相聚时,我已经很难出小学时的同桌了。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 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A.终身 辨认 品尝 B.终身 辨别 品评 C.终生 辨别 品尝 D.终生 辨认 品评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B.交易会展览大厅里陈列的一件件色泽莹润、玲珑剔透的玉雕工艺品,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客商的青睐。 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人认为科学家终日埋头科研,不问家事,有点儿不近人情,然而事实却是对这种偏见的最好说明。 B.政府执法部门的各种罚没款必须依法上缴,不能截留自用,其经费来源只能来自国家财政拨款。 C.黄昏时分,站在山顶远远望去,只见水天相接处一片灯光闪烁,那里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水乡古镇东平庄。 D.现在许多小学允许学生上课时喝水、上厕所,甚至在老师讲课中插嘴,这些历来被看作违反纪律的行为已经得到纠正。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 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l:b-\'-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 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严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7.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 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 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 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 8.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 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 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 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海底地质灾害。 9.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 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 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 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 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徐绩字元功,宣州南陵人。举进士,选桂州教授。王师讨交趾,转运使檄绩从军。饷路瘴险,民当役者多避匿,捕得千余人,使者使绩杖之,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舒亶闻其名,将以御史荐,绩恶亶为人,辞不答。通判通州,濒海有捍堤,废不治,岁苦漂溺。勃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徽宗立,迁中书舍人,修《神宗史》。时绍圣党与尚在朝,人怀异意,以沮新政。帝谓绩曰:“朕每听臣僚进对,非诈则谀;惟卿鲠正,朕所倚赖。”诏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绩不肯与京联职,固辞。迁翰林学士。国史久不成,绩言:“《神宗正史》,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盖由元祜、绍圣史臣好恶不同,范祖禹等专主司马光家藏记事,蔡京兄弟纯用王安石《日录》,各为之说,故论议纷然。当时辅相之家,家藏记录,何得无之臣谓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帝然之,命绩草诏戒史官,俾尽心去取,毋使失实。绩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绩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大观三年,知太平州。召入觐,极论茶盐法为民病,帝曰:“以用度不足故也。”对曰:“生财有道,理财有义,用财有法。今国用不足,在陛下明诏有司,推讲而力行之耳。”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绩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绩亦终不复用。以疾卒,年七十九。绩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节选自《宋史•徐绩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 胜:能承受 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夺:强迫 C.人怀异意,以沮新政 沮:阻止 D.今更五闰矣,未能成书 更:经过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蔡京以官僚之旧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 推讲而力行之耳 连衡而斗诸侯 C. 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 以疾卒,年七十九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徐绩刚直守正的一组是 ①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②绩躬督防卒护筑之,堤成,民赖其利 , ③绩恶亶为人,辞不答 ④宜尽取用,参订是非,勒成大典 ⑤绩与何执中偕事帝于王邸 ⑥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发兵讨伐交趾时,转运使发布官文,徐绩应命从军。由于运送粮饷的路上瘴气弥漫,崎岖险阻,服役的人大多逃避。徐绩同情他们,为使一千多个被捉来的人免遭杖责而据理力争。 B.徐绩一向关心百姓疾苦。担任通州通判时,曾亲自监督修筑海堤,以免海水泛滥成灾。担任太平州知州时,又曾极力陈述现行茶盐法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建议皇帝诏令全国有关官员合理地生财、理财、用财。 C.针对《神宗正史》久未编成的状况,徐勋认为原因在于史臣好恶不同,取材各有偏向,意见难以一致,所以应广泛搜集资料,明辨是非,才能修成符合史实的国史。他的见解和主张得到皇帝肯定。 D.皇帝曾命令徐勋与蔡京同校《五朝宝训》,徐劫一再推辞,不肯与蔡京共事。后来在徐绩回乡看望生病的亲人时,蔡京便以翰林学士没有擅离朝廷的先例为由提出异议,但皇帝并不同意蔡京的看法。 第Ⅱ卷(共108分) 四、(18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2)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3)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1)战战兢兢, , 。(《诗•小雅•小曼》)(2) ,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杜牧《阿房宫赋》) (3)想当年,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草堂 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茎兰兰担i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jb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18.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宇)(4分) 19.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20.(6分)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2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答:[ ][ ] 六、(12分) 22.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4分) 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争论了几十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落成时,“中国通史陈列”按照从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观点布展。在这个问题上,范文澜、翦伯赞表现出豁达的态度,对扩大这一学说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翦伯赞在撰写《中国史纲要》教材时,曾有过犹豫和为难,甚至准备采用郭沫若的学说,以使教材表述与“中国通史陈列”体系相一致。后来,上级部门鼓励翦伯赞按照他们素所主张的观点来写,于是中国从西周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的学说写进了教材。但尚钺的学说一直不受重视,曾遭重点批判。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权威学者仍将“魏晋封建论”与其他两论并列,实属难能可贵。 23.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4分) 材料:①徐凡,男,江苏南京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② 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 ③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 ④专著《曹雪芹家世考》、《大观园人物论》、《<红楼梦>导读》(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要求:①内容适当。②表达得体。③符合口语特点。④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 ① ② ③ ④ 23 转换的要点:①“徐凡”后应加称呼,不能介绍性别。 ②“系”、“后起之秀”必须转换,可以转换为“是”、“研究专家”等。 ③“作者身世”应转换为“曹雪芹的身世”或“《红楼梦》作者身世”,“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 ④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24.在“橡皮”、“圆规”、“直尺”中任选两种,仿照例句,各写一句话。(句式、字数可以和例句不同)(4分) [例句]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却延长了。 七、(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以兼写两个方面。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得抄袭。 (江苏卷)参考答案: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D 2 C 3 D 4 A 5 B 6 C 二、(12分,每小题3分) 7 C 8 B 9 A 10 D 三、(12分,每小题3分) 11 B 12 A 13 A 14 D 四、(18分) 15①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责力)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②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③特别受皇帝礼遇器重,但没有得到重用,当时的议论为此感到惋惜。 16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②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17①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②一人之心 千万人之心也③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五、(18分) 18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19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20⑴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⑵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21B D 六、(12分) 22关于“古代史分期”,范文澜、翦伯赞持“西周封建论”,郭沫若持“战国封建论”,尚钺持“魏晋封建论”。 23 转换的要点:①“徐凡”后应加称呼,不能介绍性别。 ②“系”、“后起之秀”必须转换,可以转换为“是”、“研究专家”等。 ③“作者身世”应转换为“曹雪芹的身世”或“《红楼梦》作者身世”,“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长”一类句子来转换。 ④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24略 七、(60分) 25作文(略)

相关搜索: 语文历届高考试题-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

隋唐农民大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推翻隋王朝的一次起义,这次起义从隋炀帝大业七年(611年)王薄首义开始,到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辅公祏反唐失败,前后整整14年,沉重打击了隋王朝。隋朝灭亡后,以李渊为首的地主贵族集团抢夺了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建立了唐王朝。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逸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仅建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使200万人,半数以上死在工地。他在西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周围100公里。从江南采得大木柱,运往东都,每根大柱须2000人往返递送,沿途络绎不绝。据记载,西苑“堂殿楼观,穷极华丽”,不知搜刮和浪费了人民多少财富!杨广又在大业七年(611年)至大业十年(614年)连续发动了三次对高丽的战争。公元611年,隋炀帝为了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大批征兵、调粮、造战船。在隋朝官吏监督之下,造船工们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调的兵役,由全国各地向幽州(今河北、辽宁地区)集中,源源不断;搬运粮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机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绝。许多人有去无回,尸体“臭秽盈路”,十分凄惨。在农村,“耕稼失时,田畴多荒”。山东、河北一带,历来是隋统治者搜刮财赋的中心,又是进攻高丽的战争中征调最多、受害最深的地方,再加上这年夏天发大水,山东地区灾情特别严重,“百姓困穷,财力俱竭”。处在饥寒交迫困境的贫苦农民,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农民起义的烽火便首先在这里燃起。 大业七年(611年),山东邹平县铁匠王薄领导贫苦农民举起了反隋第一面大旗,起义军占领长白山,王自称知世郎。王薄发难,犹如干柴烈火,全国各地立即蜂起响应。同年,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刘霸道、漳南(今河北固城县东北)孙安祖、修(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相继举行起义。大业九年(613年),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孟海公、齐郡(今山东历城县)孟让、北海(今山东青州市)郭方预、河间格谦、渤海(今山东阳信县)孙宣雅相继而起。同年,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刘元进、梁郡(今河南商丘市)韩相国、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朱燮、扶风(今陕西凤翔县)向海明、淮南杜伏威等纷纷聚众起义。短短两年时间,全国各地起义军发展到百余支,人数几百万,隋朝统治政权陷入了农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从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革命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后来,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瓦岗军是三支农民起义军中最强的一支,大业七年(611年),翟让聚众在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起义,举兵反隋,山东、河南两地农民纷纷参加,单雄信、徐世绩、李密、王伯当都率众投奔瓦岗窦,队伍迅速壮大。大业十二年(616年),李密向翟让建议:“先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马肥充,然后与人争利。”荥阳是隋朝重要军事据点,翟让亲自率兵攻下荥阳门户金堤关及周围属县,同年10月,隋炀帝派2万隋军主力前来镇压。瓦岗军采取诱敌深入、伏兵袭击的战术,把隋军全部歼灭。河南道“讨捕大使”张须陀突围不成也丧了命。农民起义军取得了荥阳大捷,威震河南。 大业十三年(617年),瓦岗军攻下隋朝最大的粮仓——兴洛仓,“开仓恣民所到,老弱襁负,道路相属”。把粮食分给贫苦的群众,农民起义军的队伍也迅速壮大到数十万。接着,瓦岗军又大败越王杨侗的军队,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中原地区起义队伍的中心。不久,这支农民军又攻占了黎阳,回洛二仓,开仓济民,10天内得兵20余万人。农民军向隋朝东都洛阳进军,隋炀帝十分恐慌,派王世充率精兵增援洛阳。瓦岗军和几十万隋军展开了激战。洛阳战役历时3个月,经过60余次战斗,打得王世充全军溃败,所剩不过数千。瓦岗军围困东都,控制了河南大部分地区。随着起义军发展壮大,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革命政权,领导反隋战争。这年二月,瓦岗军推李密为主,任统军元帅,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设三司六卫,建立了瓦岗军农民政权。李密发布讨隋檄文,声讨隋炀帝罪行:“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当瓦岗军即将到得胜利之时,瓦岗军内部发生分裂,以翟让为首的农民军将领与以李密为首的地主势力矛盾公开激化。李密出身大官僚贵族家庭,参加杨玄感兵变失败后,隐姓埋名,流浪在河北、河南之间。公元616年,他混入瓦岗军的队伍,用欺骗手段取得了部分领导权。同时,他又招降纳叛,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李密的阴谋活动引起了瓦岗军内部的斗争。翟让被李密夺了权。李密自称魏公兼元帅,让翟让当了副手。公元617年十一月,李密以赐宴为名,又杀害了翟让等重要农民将领,瓦解了瓦岗军人心,导致将卒离心,极大地削弱了起义军的力量。大业十四年(618年)六月,李密率军投降了隋朝杨侗,瓦岗军最后失败了。公元618年王世充击败李密,李密投降李渊(即唐高祖),因起兵反唐被杀,断送了这支农民起义军。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是在河北各地起义军反隋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大业七年(611年),窦建德领导农民在高鸡泊(今河北固城县西南)起义,树起反隋大旗,队伍迅速发展到1万余人。大业十二年(616年)十二月,涿郡(今河北涿州市)守将郭洵率军进犯高鸡泊,窦建德率7000义军乘隋军不备,突然袭击,杀敌军数千,获马千匹,斩隋将郭洵,声威大震。大业十三年(617年)正月,窦建德在乐寿(今河北献县)称王,建立了革命政权。隋炀帝派涿郡薛世雄围剿起义军,双方在乐寿七里井交战,窦建德佯装南败诱敌,设下埋伏,乘隋军追杀之际,突然折回,伏兵齐起,夹击隋军,薛世雄大败,丢下无数尸体逃回涿郡。大业十四年(618年)五月,窦建德称夏王,势力进一步壮大,但在隋朝灭亡以后,窦建德逐渐蜕化变质,抛弃了农民战争的根本目标,革命性大大减弱。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窦建德与李世民在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交战,因轻敌冒进,起义军被李世民打败,窦建德被俘,后在长安(今陕西西安)被杀。武德五年(622年),李世民在洺州(今河北永平县)战役中镇压了起兵反唐的窦建德部将刘黑闼,河北起义军失败。 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是南方一支重要反隋力量。大业九年(613年),杜伏威、辅公祏在山东齐郡组织起义,随后率军南下,到淮河以南广大地区发展革命力量。杜伏威汇集了其他义军,力量不断壮大。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起义军进逼江都(今江苏扬州市),隋将陈棱率兵救援,与江淮起义军遭遇。陈棱因惧怕起义军不敢交敌,杜伏威送去一套妇人衣服,称他为“姥姥”,激怒敌军。陈棱果然中计,恼羞成怒带兵出战。杜伏威率兵强攻隋军,战斗中被敌箭射中前额,带箭冲入敌阵,杀得隋军人仰马翻,大获全胜。此后,起义军攻下高邮、历阳,建立革命政权,杜伏威任总管,辅公祏任长史。隋炀帝在江都被杀后,起义军面临着继续革命还是向地主集团投降的严峻考验。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七月,杜伏威去长安投降了李渊。次年,辅公祏重新起兵反唐,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江苏、安徽部分地区,以丹阳为中心展开斗争。唐朝派大兵镇压,形势对起义军不利,辅公祏在当涂与唐军对峙,坚持斗争10个月,终因力量弱小,丹阳失守。辅公祏被俘,于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在丹阳就义。 隋末农民起义军经过8年浴血奋战,造成了隋朝总崩溃的趋势,三大起义军消灭了张须陁、薛世雄、宇文化及三支隋军主力,促成了隋炀帝江都被杀,李渊攻取长安的局面。隋末三支大军在河北、中原、江淮三个战场分兵作战,没有联合为一支强大队伍,虽然在客观上起到了相互支援的作用,却难以形成强大力量,很容易被地主阶级武装各个击破。农民起义领袖由于历史局限性,不能分析复杂的社会局面,隋朝灭亡后失去了斗争目标先后投降了新王朝,充当了地主阶级改朝换代的工具。农民军没有防止混入起义队伍中的地主阶级分子和隋朝的残余势力,他们逐渐影响起义军向封建军队转化,瓦岗军***翟让没有认识到领导权的重要性,拱手让出了政权,导致了义军瓦解,英勇奋斗14年的隋末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被李渊地主集团夺去。但是,这次农民大起义,推翻了隋炀帝的暴虐统治,打击了士族地主,对唐初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瓦岗军起义的详细经过

隋朝末年,炀帝暴政肆虐,信佞疏贤,沉湎酒色,造宫苑,凿运河,造龙船,伐高丽,征敛无度。民夫转输不息,徭役无期,士卒多列沟壑,骸骨遍及平野。黄河之北,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成蒿莱。加之灾年饥馑,谷价猛增,百姓困苦,冻馁交加。在无法生存的情况下,农民揭竿而隋朝统治,计当时约百余支,遍及全国。在公元614年到617年间,农民革命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后来,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反隋主力: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其中曩最大的便是瓦岗军。 瓦岗军起义领袖翟让,韦城人,原是衙门法曹小吏,因出于不平,放走无辜“罪犯”,被判死刑,入狱待毙。法主黄君汉看让气度不凡,将其放出,劝他举大事。翟让回家,与其兄翟弘、侄摩侯、友王儒信奔瓦岗(今滑县东南),聚众起义。时现曹州单雄信、卫南(今滑县英公村)徐世勣、当地富户贾雄,皆聚瓦岗。他们杀赃官,开仓放粮,赈济贫民,民众大悦。哥曰:“扶着爷,搀着娘,携着儿女去瓦岗,瓦岗寨上吃义粮。”农民纷纷加入义军,义军很快发展至万人。 瓦岗军迅速发展,给军需带来困难。徐世勣献计曰:“此地为公与乡土,人多相识,不宜侵掠。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官旅运往不绝,若能截取,足以自资。”让从其方,于是沿运河截获商旅公物,军旅大振。大业十年(614年)十二月,率兵攻克郑州、商丘等郡县,缴获大批军械物资,控制了从梁(开封)至黎阳(浚县)一段永济渠。 瓦岗军的胜利,震动了隋王朝,大业十一年(615年)令齐郡通守张须陀镇压瓦岗军。在力量悬殊情况下,义军被迫撤离宋、郑,守瓦岗,转战树林沙丘之间,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终于击退了张须陀。后韦城周文举、雍丘(今杞县)李公逸、内黄王伯当率部投瓦岗。 大业十二年(616年),贵族出身的李密,在参与杨玄感兵变失败后,流浪无着,经王全伯当介绍,加入瓦岗军,密识兵书,有谋略,很受翟让器重,遇事辄与相商。为扩大根据地,瓦岗军继续向隋军出击。翟让率兵数千,攻克韦城,占领东郡白马(今滑县白马墙),杀死君太守;单雄信率军北上,连下浚县、汤阴、内黄;李密率兵攻打濮阳、范县,至白堽(北有密城),扎寨为营。义军所到之处,农民纷纷响应,部众增至数万。 大业十二年(616年)十月,李密建议西取洛阳。单雄信率精兵三千,绕道攻荥阳,翟让、徐世勣、李密率大军破金堤关(今荥阳东北),荥阳太守张庆告急,炀帝复令张须陀为河南讨伐使,统率各路大军前去镇压。初对垒,让有惧色,密曰:“须陀勇而无谋,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之。”密与世责力、伯当伏于大海寺北林中,让引与战,稍却。须陀急追,伏兵四起,前后合击,官军大溃,遂斩须陀于阵,副将贾务本受伤身死,部将秦叔宝(秦琼)、罗士信(误传为罗成)东窜投裴仁基去了。大业十三年(617年)春,瓦岗军决定袭取兴洛仓,兴洛仓方圆二十里,有三千地窖,存粮八千石,是隋朝最大粮仓之一。翟让、李密选精兵七千,避开裴仁基据守的虎牢关,从荥阳南绕道阳城(今登封县),越方山,从罗口直捣兴洛仓。兴洛仓守将邴元真,猝不及防,率众投降。义军占领兴洛仓后,“开仓恣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瓦岗军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大得人民拥护,青年踊跃参加义军,山东宿城(今东平县)县令祖君彦叛隋归顺,义军很快发展几十万,成为全国最强大的一支农民队伍。 兴洛仓失守,隋王朝惊恐万状,遣虎贲郎刘长薛配合讨捕大使裴仁基进剿义军。在石子河一战,大败官兵,刘长薛化装逃回洛阳,仅免身死。裴仁基见大势已去,便率其子裴行俨和部将秦叔宝、罗士信投降瓦岗军。义军接着烧毁天津桥,攻陷丰都,夺得了第二大粮仓——回洛仓,从此瓦岗军威震国中。 瓦岗军连战连捷,所向披靡,为进一步埋葬隋王朝,急需建立政权。李密时间中运筹,由王伯当、徐世勣出面,推李密为主。翟让认为密才出己之上,情愿让位于密。密称魏公,改大业十三年(617年)为永平元年,设元帅魏公府,置三司六卫,拜翟让为上柱国、司徒、东郡公。单雄信、徐世勣、房彦藻、邴元真、祖君彦等各有所封。扩仓城四十里,定都驻守。时山东东阿县程知节(程咬金)、武阳(今大名县东)郡守元宝藏及幕客魏徵等相继来投。史书载:“道路来降者,不绝如流,众至数十万。”李密选精兵八千组成卫队,言可抵十万,由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做骠骑统领。记室祖君彦写了一篇有名气檄文,列炀帝十分罪状,中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号召广大人推翻隋朝统治。 义军节节胜利,逼近洛阳,洛阳留守越王杨侗恐慌万状,急向江都求教。大业十三年七月,炀帝遣江都通守王世充统兵五万进剿,义军奋勇反击。两军相持百日,在黑石关、石子河、回洛仓等地打了六十余仗,屡败官兵,世充逃至别处,无面见杨侗。是年九月,李密派徐世勣率兵五千,会同河北、山东各路义军攻打黎阳仓(今浚县西南童山脚下),歼灭守敌,开仓放粮。饥民得救,欢腾雀跃,世责力旬问得兵二十万。隋朝各地官兵相继倒戈归呀,隋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瓦岗军起义失败原因是什么

瓦岗军起义失败原因

瓦岗军是隋朝末年最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农民起义军曾经辉煌一时,受到老百姓的极力拥戴,起义军的人数一度达到了数十万人,这样的人数在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军中也是不多见的,但是瓦岗起义军最终被打败,以失败告终,曾经那么辉煌的瓦岗军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呢?下面分析一下瓦岗军起义失败原因。 李密画像 瓦岗军起义失败原因一:瓦岗起义军是一支农民起义军在一开始的时候能够做到为老百姓而战斗,在攻陷了隋朝第一大粮仓兴洛仓的时候开仓赈济灾民,老百姓都额手相庆,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拥戴,队伍迅速的壮大到几十万人,但是瓦岗军的领袖翟让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权利的重要性,将自己的领导地位让给了封建贵族出身的李密,这为以后瓦岗军的失败埋下了重大的隐患。可以说翟让的短视是造成瓦岗军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瓦岗军起义失败原因二:瓦岗军的领导阶级的内讧是导致瓦岗军失败的一个直接原因,瓦岗军在建立了以李密为首的政权之后,由于李密的气度狭窄,忘恩负义,对翟让等瓦岗军的***实施了大肆的屠杀,使得瓦岗军的众多优秀将领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这次屠杀直接造成了瓦岗军军心不稳,诸将也离心离德,瓦岗军战斗力直线下降,从此改变了瓦岗军所向披靡的大好形势,开始了屡次战败的历程。 瓦岗军起义失败原因三:瓦岗军最后在李密的带领下投奔了李渊,但是李密却最终背叛了李渊自立为王,这次背叛直接导致了瓦岗军被李渊全部消灭的结局。 瓦岗军起义结果 瓦岗军是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起义军人数一度达到数十万之多,威震四方,震动了隋朝统治者,隋朝统治者曾经数次派遣军队前往镇压瓦岗起义军,但是均被瓦岗军打败,但是后来封建贵族出身的李密窃取了瓦岗军的领导地位,并且杀死了瓦岗军的领袖翟让等人,使得瓦岗军从此走上了下坡路,下面说一下瓦岗军起义结果。 瓦岗军起义的领袖翟让和李密画像 瓦岗起义军一开始的时候称得上是战无不胜,并且对老百姓开仓赈济,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队伍迅速的壮大,最多的时候甚至是达到了数十万人,一度威胁到了隋朝的都城,威胁到了隋朝统治阶级的江山稳固,但是后来封建贵族李密加入了瓦岗军,李密读过兵书,颇懂得用兵之道,于是翟让非常的器重李密,遇事总是找李密商量,而李密确实也是不负众望,为瓦岗军的壮大立下了相当多的功劳,但是后来随着瓦岗军的壮大,也随着李密的权利越来越大,李密开始拉帮结派,培植自己的势力,开始了与翟让争夺对瓦岗军的领导权,而翟让却觉得李密确实比自己强,于是将最高权利让给了李密,但是李密始终觉得翟让的存在对自己是一个威胁,于是617年11月11日,杀死了翟让,王儒信、翟弘、摩侯同时遇害,徐世绩被砍伤,王伯当、单雄信叩头求饶,方得幸免。 翟让被害以后,部将非常寒心,认识到李密原来是个气度狭窄,忘恩负义之徒,所以离心日重,战斗力日衰,从此瓦岗军走向了下坡路。618年,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在童山大战中差点被杀,后来被王世充的军队打败,李密率领残余的两万人投降了李渊,后来再次背叛李渊自立为王,被李渊打败,李密也死去了。 瓦岗军起义结果就是以失败告终,究其主要原因就是李密与自己的部下离心离德,导致了瓦岗军的最终失败。 隋朝末年瓦岗寨和其他起义农民有什么区别

隋朝末年,隋炀帝骄奢*逸,荒废朝政,穷兵黩武,百姓苦不堪言,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611年,震动全国、以翟让为首的瓦岗寨(今滑县瓦岗寨乡一带,有著名的瓦岗寨四十六友,农民大起义就这样暴发了。公元613年,韦城人翟让便带领一支起义军在此举兵兴事,号称瓦岗军。

瓦岗军战果的不断扩大,内部也逐渐出现了分裂,不久,瓦岗军被王世充击溃,李密率残部投唐。轰轰烈烈的瓦岗寨农民起义至此失败。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使腐朽的隋王朝灰飞烟灭,为唐王朝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隋末起义军中最大的一支,瓦岗军的作用不可忽略。 瓦岗军的农民起义成功了吗?

没有王薄、李密、翟让、窦建德、杜伏威,611年王薄在山东长白山起义,各地响应,汇成三支:李密、翟让的瓦岗军;窦建德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的江淮起义军。616年,瓦岗军在荥阳大败隋军,618年3月,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杀死,隋灭亡。

618年5月,李渊夺取农民起义胜利果实,在长安建立唐朝。 中国历史上有几次农民大起义具体一些的

规模比较大、比较有名的有9次。

1、秦末陈胜吴广起义 2、西汉末年绿林赤眉起义 3、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 4、隋末农民起义 5、唐末王仙芝黄巢起义 6、元末红巾军起义 7、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 8、清中期川楚白莲教起义 9、清末太平天国运动 其余的农民起义要么规模较小,要么是地方性的,要么影响不大,故而没有列入其中。比如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虽然时间很长,但是影响并不算大;北宋王小波起义局限在四川一地;宋江起义规模很小;方腊起义主要集中在南方,基本没有波及北方;明朝的刘六、刘七起义规模不算小,但影响很小,所以都没有列入其中。——当然,可能标准不够准确,所以所谓9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可能不够准确,仅供参考。 隋唐(22)农民(4)

李世民真的在瓦岗寨待过。太宗善于同隋朝末年瓦岗寨的农民起义军中的武将文官相处,并给这些人以极优厚的待遇;李责力便是例证之一,李责力本姓徐,名世责力,因犯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责力,是瓦岗寨起义军李密的部下,李密投降唐高祖李渊,不久李责力也归降唐高祖,此后李密又举兵反高祖,李责力未参与此事,李密反叛被高祖所杀,并将此结果通知李责力。

问题一:「责」是什么结构 责

拼音:zé zhài

注音:ㄗㄜ@ ㄓㄞA

部首笔划:4

总笔划:8

繁体字:责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简体部首:贝

造字法:形声

问题二:带责做部首的字有什么? 责,不是汉字部首,但可以作为汉字部件。

绩、债、渍、碛、啧、帻、箦、赜

问题三:责力组成什么字 奘羌ǚ碧遄

拼音:jì

简体部首:纟

五笔86:xgmy

五笔98:xgmy

总笔画:11

笔顺编码:折折横横横竖横竖折撇捺

解释:

1 把麻搓捻成线或绳:纺~。~麻。~火(古代夜间纺织时照明的灯火)。

2 继:“子盍亦远~禹功而大庇民乎?”

3 成果,功业:成~。功~。战~。

问题四:“责”是什么造字法 责造字法:形声

拼音:zé zhài

注音:ㄗㄜ@ ㄓㄞA

部首笔划:4

总笔划:8

繁体字:责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简体部首:贝

问题五:事字是什么结构,部首是什么 事结构:独体字

部首:一

释义:

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和活动:~情。~件。~业。

变故:~故(出于某种原因而发生的不幸事情,如工作中的死伤等)。~端。

职业:谋~(指找职业)。

关系和责任:你走吧,没你的~了。

办法:光着急也不是~儿,还得另找出路。

做,治:不~生产。无所~事。

服侍:~父母。

问题六:案字是什么结构的字 案

拼音:àn

注音:ㄢA

部首笔划:4

总笔划:10

繁体字:案

汉字结构:上下结构

简体部首:木

造字法:形声

问题七:求是什么结构的字 求

拼音:qiú

注音:ㄑㄧㄡ@

部首笔划:4

总笔划:7

繁体字:求

汉字结构:单一结构

简体部首:水

造字法:象形

问题八:才是什么结构的字 文字:

读音是:cái

字结构:单一结构

问题九:向是什么结构的字 文字:向

读音是:xiàng字结构:

半包围结构

笔划为:共 6 划

部首是:口

问题十:条字的结构是什么 条

结构:上下结构

释义:

条 [tiáo]

植物的细长枝:枝~。柳~儿。荆~。

泛称条形的东西:~子。面~儿。便(biàn)~儿。金~。铁~。

细长的形状:~形。~纹。~案。~几(jī)。~凳。~幅(直挂的长条字画)。苗~。身~。

项目,分项目的:~例。~令。~文。~陈(a.分条叙述;b.旧时向上级分条陈述的文件)。

层次,秩序:~理。~贯。有~不紊。

量词。

条 [tiāo]

挑取:“蚕月~叠”。

不是儿子

是赐姓李

(594~669) 唐初名将。本姓徐,名世绩,字懋功。入唐,赐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单名绩。曹州离狐(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徒居东郡卫南(今河南浚县东南)。父盖,家豪富。

世绩十七岁时,从翟让起义于瓦岗寨。大业十二年(616)李密加入瓦岗军后,世绩与王伯当劝说翟让推李密为主。十三年二月李密称魏公,以世绩为右武卫大将军,封东海郡公。

在瓦岗军破隋将张须陀、王世充诸战役中,世绩皆有功。同年,李密采纳了他的建议攻取黎阳仓(在今河南浚县),开仓赈济饥民,人心归附,壮大了起义队伍。武德元年(618)世绩随李密降唐,任右武侯大将军,封曹国公。此后数年间,他从秦王李世民平定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先后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的河北起义军,又主持和参加镇压兖州(今属山东)徐圆朗、江淮辅公祏起义军诸战役。

李世民即位后,任命他为并州总管。贞观三年(629),李绩与李靖分道击溃东突厥颉利可汗之众;次年,平定东突厥,从而安定了北方。兵还,任并州都督府长史。十一年,改封英国公。他在并州共十六年,号为称职。十五年,迁兵部尚书。十七年,以特进、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

二十三年,太宗病危,贬他为叠州都督,又嘱咐太子李治(后为唐高宗)继位后委李绩以重任,以便获得他对嗣君的忠诚。高宗即位,立即将他召还,任命他同中书门下参掌机务。后累进尚书左仆射、司空。总章二年(669)卒。

李绩善于用兵,史称他“临敌应变,动合时机”。他与人一起筹划时,凡有可取者,立即采纳;告捷之时,归功于下。因此部下都乐于效力,所向克捷。后世论唐代名将,必称“英、卫(李靖封卫国公)”。他饱经世故,善于趋避,左迁叠州都督时,奉诏即付,竟不还家。高宗欲立武昭仪(见武则天)为皇后,大臣多反对,高宗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回答说:“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因此,李绩礼遇隆重,一生没有遭到挫折。

李绩孙徐敬业,嗣圣元年(684)起兵反武则天,兵败被杀。

以上就是关于芜湖南陵历史上有什么杰出的人全部的内容,包括:芜湖南陵历史上有什么杰出的人、李世民的一生与瓦岗寨、语文题帮忙一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4744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