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家里的老大吗

鲁迅是家里的老大吗,第1张

鲁迅 (1881-1936)

周作人(1885-1967)

周建人(1888-1984)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官僚地主的家庭里,但在他13岁那年,他的原来在京城做官的祖父因故入狱,此后他的父亲又长期患病,终至死亡,家境便迅速败落下来。家庭的变故对少年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家庭的长子,上有孤弱的母亲,下有幼弱的弟妹,他不得不同母亲一起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天真活泼的童年生活结束了,他过早地体验到了人生的艰难和世情的冷暖。

鲁迅 一八八八年 八岁

十一月,以妹端生十月即夭,当其病笃时,先生在屋隅暗泣,母太夫人询其何故,答曰:“为妹妹啦。”

鲁迅十三岁那年,一连串打击突然降落到他的头上。首先是祖父周介孚,不知怎么昏了头,替亲友向浙江乡试的主考官行贿赂。他专程跑到苏州,派跟班向那主考官递了一封信,内夹一张“凭票发洋银一万元”的字条。主考官与他相识,本来大概是会收下的,但那天副考官恰好在场,他便将来信搁在茶几上,先不拆看,不料那副考官非常健谈,说个不停,送信的跟班在门外等得急了,大嚷起来,说收了钱为什么不给回条,这就把事情戳穿了,主考官只好公事公办,报告上级。按清朝法律,科场案是大罪,立刻就要把周介孚抓进牢去。周介孚自然躲起来,但清廷捕人有个规矩,抓不到本人,就要抓家里的其他男人,于是鲁迅兄弟几个,也不得不往绍兴城外皇甫庄的外婆家避难。可这样躲来躲去,总不是长久之计,周介孚只好投案自首,关进了杭州监狱。他是这一家的顶门柱,他一倒,整个家就垮了。

头一劫还没过去,第二劫又来了。周介孚入狱的第二年,周伯宜突然吐血,此后几经波折,病情时缓时急,终于在鲁迅十五岁那一年,留下寡妻和四个孩子,撒手归天。与这丧父之痛一起降临的,是周家的急剧贫困。祖父人狱,断了官俸,还要不时往狱中送钱;父亲一病三年,请的都是城里有名的中医,单是出诊费,一次便是一元四角,隔日便要来看一次,怎么负担得了!虽说还有几十亩田,租谷却仅够日常开销,再要筹措费用,就只有典当旧物了。一份人家,弄到不断去跨当铺的高们坎的地步,这败落也就相当彻底了。

周围的人全都变了脸。在皇甫庄,大舅父家的人竟称鲁迅他们是“乞食者”。大舅父家是外姓人,变脸也就算了,同住在新台门一座院宅里的本家亲戚,也都一个个换了嘴脸。昔日赶前赶后,恭恭敬敬的,现在侧目而视;过去笑脸相向,亲亲热热的,现在冷眼相投。对小鲁迅不无恶意的流言,也在院中传播开来。至于各房聚议,要将坏房子分给鲁迅家,更是公然的欺负了。自家人尚且如此,城中一般市民就更不必说,无论出当铺,还是进药房,路旁闲人的指指点点,轻蔑讥笑,犹如讨厌豹苍蝇,一路跟着鲁迅,直送他跨人自家的房门。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也变了样。周介孚的脾气本来就不大好,从狱中放回家后,更是变得苛刻暴戾,动不动就会破口大骂,一边骂,一边还要把自己的指甲咬得嘎嘎作响,这叫鲁迅他们见了,会觉得多么可怕!甚至平素温和的周伯宜,也变得喜怒无常,酗酒,吸鸦片,无缘无故就会把妻子端来的饭菜摔出窗外,脸色还那样阴沉,使人不敢问他一声“为什么”。说起来这也不奇怪,亲戚本家也好,邻居路人也好,他们过去对周介孚一家的恭敬,又有多少是出于本心呢!你既然倒了霉,不再是官老爷了,也没有什么再能给我了,我凭什么还要再恭敬你?鲁迅周围的那些变脸者,不过表现了人性的另一个侧面罢了。至于祖父和父亲的精神病态,更是人遭受挫折,无可挽救之后的常见现象、同样也表现了人性的脆弱的另一面。但是,这样的道理,十多岁的鲁迅不可能想明白,他对这一切变化的感觉只是一个:非常强烈的震惊。

他甚至不能把这种震惊表达出来。他是周介孚的长孙,按照旧时习惯,祖父和父亲不能理事,顶门立户的重担就要移到长孙的肩头,鲁迅自然也不例外,父亲病后,家中的重担就由他挑了起来,尤其是对外界的交涉,几乎都由他出面。他才十几岁,却已经不再有少年人的任性的权利,他必须像成年人那样承担责任,命运已经不允许他像孩子那样随意表达自己的情感了。面对造物主的这种苛待,他只有咬紧牙关,默默地忍受,即使跨进家门,把那在当铺的轻蔑和歧视中换来的钱交给母亲,他也从不说什么;遇上祖父和父亲发脾气摔东西,他也总是转身走开,不多搭理。他把一切都独自咽下肚中。

《父亲的病》是1926年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顾父亲周伯宜(1861—1896)生病、治病、去世经过的文章,讽刺、批判了庸医误人的现象。文章先后提到几位“名医”,只是有人是真名医、有人是假名医罢了。

周伯宜生病与鲁迅祖父周介孚犯案有关。周介孚(1838—1904),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江西金溪知县、内阁中书等职,光绪十九年(1893年)因科场行贿被光绪皇帝定为“斩监候”,周介孚潜逃,周伯宜被抓替父顶罪,周介孚自首后周伯宜获释。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周介孚被释,光绪三十年(1904年)去世。监狱自然难比家中,条件很差,导致周伯宜营养不继,从监狱归家后“喜怒无常、酗酒、吸鸦片”,先是咳嗽后是咳血再是水肿,从症状判断其患的应当是肺结核,周家找了两位“名医”为其治病。

姚芝轩、陈莲河与何廉臣

第一位“圆而胖”,文中没有出现这个人的名字,此人真名姚芝轩,医术如何呢?他以“经霜三年的甘蔗”作药引子,治疗两年后“(鲁迅)父亲的水肿是利(厉)害,将要不能起床……”,病没有治好反而加重了。这时,他对鲁迅说,“病是不要紧的”,但“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便又推荐了陈莲河先生,借口是“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鲁迅此时明白,“荐一个生手自代,和自己完全脱离了干系”,属金蝉脱壳之计。

姚芝轩的医德如何呢?他出诊诊金是一元四角,特别出诊为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去请他,非一百元不去,去了只是草草地一看,开一张方,拿了诊金就走。很明显这是一位以挣钱为目的的庸医。姚芝轩还拉大旗作虎皮,将自己与叶天士相提并论。鲁迅在文中写道,“先前有一个病人,百药无效;待到遇见了什么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味药引:梧桐叶。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叶天士为清代乾隆年间的名医,其以梧桐叶作药引救治“邻妇难产”属实。

姚芝轩推荐的“陈莲河”在鲁迅眼中“长而胖”,其真名何廉臣(1861—1929),名炳元,与周伯宜同岁,何家世代行医,其本人亦系绍兴名医。在一个世纪前,类似肺结核的病都是难症,当时中医西医都难以根治,经过何廉臣的诊治,周伯宜生命延长了三年,由此可以看出何廉臣医术还是相当高的。至于鲁迅在文章中戏谑他以“原配”蟋蟀一对作药引子,则是出于抨击庸医而虚构的。

何廉臣对中医药发展传承亦是有贡献的。北洋政府执政时期曾将中医排斥在正规教育之外,何廉臣与中医界共同抗争。何廉臣曾任中国医学会副会长、《绍兴医药月报》副总编,著有《湿温时疫治疗法》,编纂《全国名医验案类编》。难能可贵的是,何廉臣并不盲目排斥西医,反而“广购西医学著作译本,悉心研习。”

鲁迅看待中医很客观

后来,有人据《父亲的病》一文认为鲁迅排斥中医,其实并不尽然。《父亲的病》一文中确实写了多种看起来不合理的药引来讽刺部分医生,这与他当时的心境有关。周伯宜患病后姚芝轩治了两年多,何廉臣治了三年多,由此可推算周伯宜生病时鲁迅10岁左右,周伯宜去世时鲁迅不过16岁。1925年鲁迅在《自叙传略》一文里写道,“我到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居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的父亲又生了重病。”

“一场很大的变故”指的就是光绪十九年(1893年)周介孚为其大儿子及周家晚辈科场行贿而被判“斩监候”后潜逃,周伯宜被抓替父顶罪一事,周家因此败落,这也是鲁迅被寄居在亲戚家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周伯宜从监狱中放出后就生了病,姚芝轩、何廉臣先后到家为其治病。鲁迅根据自己为父延医抓药的经历,再加上自己从小患有齿病,认为父亲是被江湖庸医给治死的,写此文旨在揭露庸医害人的龌龊和对封建孝道的反感。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中,鲁迅坦陈了痛恨中医的缘由:“其中大半是因为他们耽误了我的父亲的病的缘故罢,但怕也很夹带些切肤之痛的自己的私怨。”但不能据此认为鲁迅否定中医。事实上,鲁迅生前曾多次用中医药治病,并肯定其疗效及贡献。

《鲁迅日记》1912年11月10日载:“饮姜汁以治胃痛竟小愈”,1916年1月22日载“晚因肩痛而饮五加皮酒”。1930年《鲁迅日记》中记有4次为儿子周海婴到仁济堂买药之事。周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中也谈到鲁迅还曾以芥末糊为其治疗哮喘病,“经过这一番热敷,感到呼吸大为通畅”。鲁迅认为,“古人所传授下来的经验,有些实在是极可宝贵的……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本草纲目》……含有丰富的宝藏,大部分药品的功用,却由历久的经验。”并称赞《验方新编》里的一些药方,介绍给朋友用于治疗孩子的疝病。

由此可见,鲁迅抨击的是某些庸医,批评的是庸医的不良医风,排斥的是庸医害人的行为,并不是否定整个中医,更不排斥中药。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韦钦国)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鲁迅原字豫山,后改豫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鲁迅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语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鲁迅曾因为母亲的安排娶朱安为妻,但朱安其貌不扬,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思想很陈旧,鲁迅的家乡绍兴有一种风气,看不起离婚的女人,鲁迅心善,不想让朱安沦落到如此地步,只好借出去工作为由,离开了朱安,后另娶了许广平,生下了海婴。朱安一生都没有和鲁迅圆过房,生不了孩子。鲁迅死后,是朱安为他守灵,但朱安死后却没人为她守灵,朱安终其一生始终是不幸的。

以上就是关于鲁迅是家里的老大吗全部的内容,包括:鲁迅是家里的老大吗、叶天士先生只在旧方上加了一位药引是什么、鲁迅的生活时代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4727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