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黄老刑名之学”

什么是“黄老刑名之学”,第1张

黄老即指黄老道家,亦说黄老道。 黄老道家是指在战国末期产生并在汉初达到鼎盛的新的道家一派。它假托黄帝立言、对老子学说加以改造与发展,同时吸收了法、儒、名、阴阳等诸家学说,从而创造性地发展了原始道家的思想。黄老道家在战国末期已经基本成型,但在现今的战国典籍中罕见“黄老”这个名称。“黄老”连称,始于司马迁。司马迁说:“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那么,什么是“黄老”呢东汉王充说:“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黄老之操,身中恬淡,其治无为。” 当然具体到“黄老道家”一言两语很难解释。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与原始道家不同,黄老道家假借黄帝的名号,改变了原始道家蔑视政治权力态度,转而寻求为君人南面服务,积极探讨治国之道。黄老道家发扬了老子“容乃公、公乃王”的思想,兼采法、儒、名和阴阳诸家之长,形成了兼容并包的理论优势,在内强调“以虚无为本”,在外注重“以因循为用”,因而注重的“无为而无不为”。

魏伯阳

魏伯阳  (约151~?),名翱,字伯阳,道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  东汉著名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

出身高门望族,世袭簪缨,但他生性好道,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曾率三弟子周燮、冯良、虞巡入上虞凤鸣山凤鸣洞炼丹服食。桓帝时又传术于同郡淳于叔通。

五代后蜀彭晓著《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云: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簪裾,唯公不仕……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

(至真按:魏伯阳乃文始法脉杰出祖师。文始法脉三主干:羲黄老庄无为法、大成净土法、丹道。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为至道修炼之渐法丹道的成熟标志。丹道乃有为法之极致,上接无为,最终以无为了手。魏伯阳之前的祖师们都是无为法悟道的。世人对丹道和羲黄老庄的认识大多偏颇。建议阅读文章“纠偏关于丹道及羲黄老庄的错误认知”点击阅读)

葛洪《神仙传》之魏伯阳

魏伯阳

魏伯阳者,吴人也。

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

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之。

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

弟子心不尽,乃试之曰:

“此丹今虽成,当先试之。

今试饴犬,犬即飞者,

可服之,若犬死者,则不可服也。”

伯阳入山,特将一白犬自随。

又有毒丹,转数未足,

合和未至,服之暂死。

故伯阳便以毒丹与白犬,食之即死。

伯阳乃问弟子曰:

“作丹惟恐不成,丹即成,

而犬食之即死,恐未合神明之意,

服之恐复如犬,为之奈何?”

弟子曰:“先生当服之否?”

伯阳曰:“吾背违世俗,委家入山,

不得仙道,亦不复归,

死之与生,吾当服之耳。”

伯阳乃服丹,丹入口即死。

弟子顾相谓曰:

“作丹欲长生,而服之即死,当奈何?”

独有一弟子曰:

“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

将无有意耶?”

亦乃服丹,即复死。

余二弟子乃相谓曰:

“所以作丹者,欲求长生,

今服即死,焉用此为?

若不服此,

自可数十年在世间活也。”

遂不服,乃共出山,

欲为伯阳及死弟子求市棺木。

二人去后,伯阳即起,

将所服丹内死弟子及白犬口中,皆起。

弟子姓虞。皆仙去。

因逢人入山伐木,

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

弟子方乃懊恨。

伯阳作参同契,

五行相类,凡三卷,

其说似解周易,

其实假借爻象,

以论作丹之意,

而儒者不知神仙之事,

反作阴阳注之,

殊失大旨也。

编辑/文始法脉至真师兄

1、哲学主张

与古代西方的原子论不同,古代中国流行的是元气论。根据这种学说,万物都是由元气或者精气组成的,元气或者精气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东西;散开来就成为了无形的东西。而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元气和精气这两个概念,并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另外,黄老道家继承了老子观点,认为万物的主宰是虚静的道,而且正因为道是虚静的,所以才能因顺万物,成为万物的主宰。

2、社会政治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窠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另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劳、清静无为、因俗简礼、休养生息、依法治国、宽刑简政、刑德并用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张,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学的精华。除此之外,黄老道家还提出了天下为公和用法律来约束君权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专制政治的反思和批判。

3、养生之道:黄老道家主张治身治国,试图将治身和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它以自己的哲学观点为依托,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先秦道家后来演变为黄老之学。

西汉时期,文帝景帝两代(前179—前141)以“清静无为”之学治理天下,与民休养生息,对于社会的各种生产活动及老百姓的生活,尽量不加干涉,任其自然发展,遂形成了以黄老道家思想为主的政治学说,世称“人君南面之术”,史学界称这一时期为“文景之治”。是故,黄老之学,蔚然而兴。

黄老学大约产生于战国中期的齐国。汉代黄老学的内容比较庞杂,除上述“人君南面之术”外,还有阴阳五行思想和神仙思想。 汉武帝刘彻继位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崇信神仙。这时,方士们便更以黄帝附和神仙学说,开始将神仙学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黄帝。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汾阴方士于土中得宝鼎献于帝,谓黄帝当年亦得宝鼎,广事封禅,常与神会;又言黄帝为五城十二楼以候神人;又言黄帝且战且学仙,然后与神通,最后骑龙上天。汉武帝听后十分羡慕,感叹不已地说:“嗟呼!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耳!”(《资治通鉴·汉纪十二》)这时,帝王臣子业已把黄帝奉之为神明。

到东汉,人们除继续推崇黄帝外,更是尊崇老子。拒《后汉书—楚王英》记载:“英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佛陀),斋戒祭祀”。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给楚王英诏书说:“楚王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永平年间(58—75)作过重泉令和元和年间(84—86)作过益州太守的王阜,在《老子圣母碑》中赞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判,窥清浊之未分。”这时,已将老子尊为“道”的化身。

至东汉桓帝时(147—167),神仙学和黄老学相结合已正式形成黄老道。《后汉书·王涣传》记载:“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次年,又“亲祀老子于濯龙(宫),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后汉书·祭祀志》)这时,老子已成为崇高的最高神灵。

黄老道继方仙道之后兴起,并由此过度到道教,是道教产生的重要一环。黄老道所尊崇的黄帝、老子,乃后来道教所信仰的至尊之神。黄老学说成为后世道教的理论基础。 这一节,我们将以列举资料为主,以说明唐宋以后,人们语汇中的黄老、道家仍然指的是道教,是和道教同实异名的概念。这些资料有:

道经唯五百九卷,是天尊道君所说。余二百三十五卷,乃黄老等诸子之书(释明概《决对傅奕废佛僧事》)

(尊师)年十二,通《春秋》及《礼》,见黄老之旨,薄儒墨之言。(王适撰、司马承祯书《潘尊师碣》)(本文所引诸文,均据陈垣编、陈智超、曾庆英补《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

故江西连帅路嗣恭……复雅重黄老,尊崇虚无。(李观《道士刘宏山院壁记》)

多称道家唯有《老子》两卷,井蛙不知尾闾也。(顾况《衢州开元观碑》)

道家之说,元气本于一,一变而之九。故太乙行九宫,其坛场祈醮,具真仙官属之品。(宋绶《宋西太乙宫碑铭并序》)扞

佛老之法,要其所归,唯清净寂灭,全自然之性,不以外物縻于中者也。佛氏黄老之法也。(王夷仲《重修仙鹤观记》)

(上……)祷祀之仪,皆以太乙之学为本,而参用道家之说焉。

冯相、保章氏之占,流而为日官式局之法。而道家之所以图其像,制其服物位号之差、坛场祷祀之法……(吕惠卿《宋中太乙宫碑铭》)。

道家之教,盖源于庄(按:“庄”字疑衍)周之老聃,兴于有唐之明皇,盛于我宋之章圣……(崇道大师何德顺立石《广州重修天庆观记》)

臣谨按道家者流,本出于黄帝、老子,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自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乃有飞仙变化之术,黄庭大洞之法……下至于丹药奇技。符箓小数,皆归于道家。学者不能必其有无。然臣尝窃论之:黄帝、老子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苏轼《上清储祥宫碑》)

老子之道,黄帝之道也……自汉人以黄老名家,儒者病之,至于今以异端见称……(马家铉《洞霄宫庄田记》)。

谨按道家源于黄帝、老聃,至列御寇、庄周氏,扩而大之,乃与孔子之道并立,为教于天下而不废。(女几野人辛愿《大金陕州修灵虚观记》)

予为之说云:古之隐君子,学道之士为多。居山林,木食涧饮,槁项黄馘,自放于方之外。若涪翁河上丈人之流,后世咸附之黄老家数,以为列仙。(元好问《紫微观记》)

……殊不知神变出异,幻惑靡常,乃好奇者之所慕,诚道家之所谓狡狯也。(姬志真《重阳祖师开道碑》)

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箓,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远,其来久矣。(徐琰《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

道家者流,出黄帝老子,以清静虚无为宗,颐神养性为事,长生久视为著效,神仙飞升为极致。(李之绍《仙人万寿宫重建记》)

苏公谓道家者流,本黄老,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秦汉以来,始用方士言,飞仙变化之术,丹药小技,皆归于道。然黄老之道本也,方士之言末也,修其本而末自应,可谓尽善尽美矣。(许有壬《上清储祥宫记》)

汉代所谓道家之言,盖以黄老为宗,清静无为为本。其流弊以长生不死为要,谓之金丹。(虞集《非非子幽室志》)

昔太史公撰次六家之要者,道家之名,历代因之,无囗以囗静玄囗为体,祈禳祷囗为之用,虽囗囗囗囗囗有囗囗囗其综真治理,享帝禜星以为有国者崇福祈祥之地,其用则一而已。(单公履《太一二代度师赠嗣教重明真人萧公墓碑铭》)

道家者流,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实有合于《书》之克让,《易》之谦谦,可以修己,可以治人……自其学一变而神仙方技之说兴,欲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外,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则其玄指复大异于前矣。(宋濂《混成道院记》)

……

上述文章,都是为道教所写,其中所说的道家、黄老,指的就是道教。这表明,从唐到明,清代事实上也是一样,人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说法,其道家、黄老概念,所指就是道教,甚至在这一千多年中,人们指称道教,更多地是用道家、黄老这个概念,而不是用道教这个概念。

黄老之学继承、改造了老子“道”的思想,认为“道”作为客观必然性,“虚同为一,恒一而止”,“人皆用之,莫见其形”。在社会政治领域,黄老之学强调“道生法”,主张“是非有分,以法断 黄老之学之,虚静谨听,以法为符”。认为君主应“无为而治”,“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上述主张在汉初产生了一定影响,出现了“文景之治”。东汉时黄老之学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对原始道教的形成产生了一定影响。 究竟什么是“黄老之学”它到底又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概貌学术界目前或以新道家名之,或以道家统而称之。但对于这个所谓的“黄老学派”有着怎样的一种思想内涵,尽茫茫然。笔者因此而斗胆怀疑起这个学派的是否存在。我认为,这是中国思想史上必须搞清楚的一个问题,而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有可能正确认识战国秦汉以来的思想融合,也才有可能正确评价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为此,笔者不揣浅陋,试图在此问题上,谈谈自己的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当否,尚祈方家指正。 编辑本段黄老之学的产生历史的根据关于黄老之学的形成和发展的问题,学术界还有争论。我们认为黄老之学形成于齐国的稷下学宫,时间在战国中期。黄老之学主要是由稷下先生们从老子学说进一步发展而来的。他们把老子学说从消极导向积极,把老子的唯心主义改造为唯物主义。虽然他们基本上站在道家的立场,但是又倾向法治,成为了道家的左翼。稷下黄老之学一开始就受到齐国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利用,它在稷下学宫中居于主导地位。这是因为齐国的田氏政权是取代姜氏而成立的新政权,它需要对其合理性进行辩护,以巩固统治地位。那么,这种学说是怎样建立的呢?因为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祖先公子完正是在春秋中期齐桓公时由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所以,田氏政权选择了来自南方陈国的老子学说,同时又抬出传说比尧、舜、禹、神农更早的黄帝来。一方面是要以此压倒儒、墨、农等家,更重要的是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确是下了一番苦心琢磨出来的。因为田氏是黄帝的后裔,而姜氏是炎帝的后裔。黄帝战胜炎帝而有天下的传说,就为"田氏代齐"的合法性找到了历史的根据。 建立霸业同时又打着黄帝的旗号来建立霸业,甚至统一六国。古器物铭文《陈侯因敦》记载:"其唯因,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大意是齐威王(因即因齐)要发扬他父亲桓公午的光荣传统,远要以黄帝为祖宗,近要继承齐桓公、晋文公的霸业。齐威王把黄帝作为田氏的始祖,此说是有历史根据的。齐威王在铭文中宣扬田氏的祖先是黄帝,又把黄帝与老子的学说结合起来形成黄老之学,以此作为稷下学宫的主体,为田氏建立的政权进行辩护,造成"田氏代齐"的合理观念。在这样政治背景下,黄老之学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形成了。因此,郭沫若说:"黄老之术。。。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①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黄老之学是继儒、墨、杨、法之后兴起于齐国的学派,因其有田齐政权的支持,它在齐国的势力相当大。《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慎到,赵人。田骈、接子,齐人。环渊,楚人。皆学黄老道德之术。"而且著作也很多,"慎到著十二论,环渊著上下篇,而田骈、接子皆有著焉"。稷下黄老之学按郭沫若的意见,分为三派:一派是宋钘、尹文;一派是田骈、慎到;一派是环渊。《老子》一书是环渊整理出来的,这一派较多的保留了老子的虚静无为思想;田骈、慎到一派,则提出"以道变法",①比较接近法家。而刘尉华、苗润田《稷下学史》认为《黄老帛书》可能是环渊的著作。②这种意见比较谨慎,又照顾到《黄老帛书》多楚语,其作者应是楚人,而环渊正是楚人,同时又是稷下先生,属于稷下黄老之学的创始人之一。因此,说他著《黄老帛书》应当是有道理的。战国时期有名的黄老学者还有申不害、鹖冠子、文子等,而在思想史上地位更为重要的则是宋钘、尹文一派。 1973 年长沙马王堆3 号汉墓出土的《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4 篇古佚书,共一万一千多字。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佚书的研究》一文中认为,这4 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里所说的《黄帝四经》(《考古学报》1975 年第一期),这4 篇古佚书与《老子》合在一起,应是黄老之学的主要经典之一。人们又把它叫做《黄老帛书》。据《史记·乐毅列传》介绍汉初治黄老之学的有名学者盖公的师承关系,一直上朔到战国中期赵国的河上丈人。因此,有人推测,《黄老帛书》的作者即是河上丈人。③又有人认为河上丈人是齐闵王后期稷下诸子各分散时,隐居在齐之高密一带的稷下黄老学者。④《黄老帛书》的发现,为研究黄老之学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但学术界对它的研究,意见分歧较大,这里不再详细介绍。 除《黄老帛书》之外,黄老之学的代表著作,主要是《管子》中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宙合》、《枢言》等篇。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过去认为是伪书的《尹文子》、《鹖冠子》,其实不伪,①也属于黄老之学的著作。另外,在《吕氏春秋》中也保留了不少黄老之学的篇章。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黄老刑名之学”全部的内容,包括:什么是“黄老刑名之学”、黄老道家魏伯阳轶事、黄老道家的基本主张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4685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