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故事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故事,第1张

汉武帝就位后,汉朝由于长期休养生息,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富庶,府库充裕,又中央集权已完成;加上他的才智雄心,对内改定制度,对外大拓国家疆土,开创西汉空前盛世。汉武帝重要措施,列举重要者几点: 一、建年号,改正朔:

汉武帝之前帝王都没年号,汉武帝首先建年号为建元,这是我国年号开始。汉初以来都沿用秦历,以十月为一年之首。汉武帝造「太初历」,以太初元年,改以正月为一年之首,即现在的阴历。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采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唯独尊崇儒术。又设立太学。儒学经汉武帝的提倡以后便成为中国学术的正统。

三、财政的变革:

1统一货币:汉武帝铸「五铢钱」,严禁人民私自铸造,统一为国家铸造发行。

2国营公卖:汉武帝将盐、铁、酒收归 公卖。

3国营贸易:就是「均输」「水准」。「均输」就是各地设均输官,将各郡国贡献京师的货物,运到价格较高的地方出售,钱归公家;又在京师设立平准官,负责收购地方货物,便自买进昂贵的卖出,来平衡物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秦汉之际,遭秦始王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帝制订礼仪。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

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牴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

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

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也因此被免职。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

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与此同时,元朔五年(前124年),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同年,武帝又批准为博士官置弟子员50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要职务。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件。

治狱官吏张汤、杜周,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也主张以《春秋》决狱,用儒术附会粉饰法律。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以估量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秦汉之际,遭秦始王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

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

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帝制订礼仪。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

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响较大。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

封建统治秩序。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

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

未得到重用。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

大事兴作。与此同时,随着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力量的强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也逐渐

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因此,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

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

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

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

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继位后,丞相卫绾奏言:「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

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得到武帝的同意。太尉窦婴、丞相田蚡还荐

举儒生王臧为郎中令,赵绾为御史大夫,褒扬儒术,贬斥道家,鼓动武帝实行政治改革,

甚至建议不向窦太后奏事。窦太后对此不满,于建元二年罢逐王臧、赵绾,太尉、丞相

也因此被免职。建元六年,窦太后死,儒家势力再度崛起。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

召集各地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

「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

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

其道,勿使并地。」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

与此同时,元朔五年(前124年),布衣出身的儒生公孙弘擢居相位。同年,武帝又批

准为博士官置弟子员50人,根据成绩高下补郎中文学掌故,吏有通一艺者则选拔担任重

要职务。此后,公卿、大夫、士吏都为文学之士,通晓儒家经典成为做官食禄的主要条

件。治狱官吏张汤、杜周,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也主张以《春秋》决狱,用儒术附会粉

饰法律。儒术完全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

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吸收了法家、道

家、阴阳家等各种不同学派的一些思想,与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有所不同。汉武

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影响颇为深远。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

早在春秋时期,各学派之间百花争鸣,争相斗艳,当时的秦国遵循法家的思想,法家的思想对秦国一统天下有着极大的助力。而彼时的儒家学术虽也已经在中国存在了两千余年,却并不受到重视,但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家学术受到重视,汉武帝选择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之所以独尊儒术,首先是因为儒家学说有利于君王的统治,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而且汉武帝深知法家思想的残暴,秦朝的灭亡与秦朝的残暴统治分不开。不仅如此随着汉朝国力的强盛,汉初遵从的道家思想已经不能满足王朝的发展,儒家思想理应登上历史舞台。儒家学术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儒家学术有利于君王的统治,可以帮助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儒家学说提出“君权天授”,帝王的权利是上天赐予的,百姓只可膜拜,儒家学术将皇帝推到了很高的位置,任何人都要向皇帝效忠。而彼时推出儒家学说非常符合社会现状,汉朝国力强盛,汉武帝又急于对外用兵,所以他通过独尊儒术统一国人思想,一致对外,所以说儒家学术利于汉武帝的统治,可以帮助他加强皇权。

法家思想的残暴不利于君王统治。

战国时期秦朝就一直遵从法家思想,起初这对他们一统天下确实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但秦朝统一天下以后,残暴无比,焚书坑儒,想以此禁锢人们的思想,最终遭到了国人强烈的反对,事实证明法家的残暴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汉初遵从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已经不能满足如今王朝的发展,儒家理应登上历史舞台。

汉朝成立之初,刚刚经历数年大战,民不聊生,所以为了恢复民力和国力,汉朝开始遵从法家思想,强调“休养生息”,但这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汉朝实行郡县制和分封制,诸侯和士绅的势力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国力的发展,“无为而治”也不再适合如今的汉朝,汉武帝有带兵外拓之意,而儒家学说不仅可以帮助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还可以适用如今汉朝的发展趋势。

儒家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国人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早在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个学术都迎来了好的发展,儒家学术也不例外,出现了孔子和老子等著名人物,儒家提倡用学术教化人类,对内孝顺父母,对外忠君爱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学说越来越受到国人的认可。

所以说汉武帝之所以提出独尊儒术,是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法家思想已经被秦朝证实不利于君王的统治,道家的无为而治也不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儒家学术有利于加强皇权统一民心,解决当时汉朝面临的诸如诸侯王权利大等困境,而且国人对儒家学术的认可度越来越高,所以汉武帝力排众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的。

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所以,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也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就当上了博士,掌管经学的讲授。

到了后来汉武帝继位后不久,汉武帝让各地推荐贤良之士,寻求治国方略,董仲舒被推举参加策问,也就是类似现在的顾问的意思。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都是,天与人的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董仲舒在策问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影响

其中大一统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在汉朝初期,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的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

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当前最重要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从儒学经传中寻找统一的理由,他从《公羊春秋》一书中找到了"大一统",并提出了大一统理论。他说:《春秋》一书中所主张的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适合古今任何时代的道理,每个王朝也当然要遵循。

汉武帝在政治、经济方面加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同时,在思想文化方面也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一直经历将近两千年而不衰。

其实,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的逐渐抬头,是自汉初就已开始了。儒家虽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受到一次沉重打击,但在秦汉之际,他们的代表人物已经日趋活跃。孔鲋负籍积极参加陈胜吴广的反秦斗争,陆贾为刘邦献马下治国策,叔孙通为西汉王朝制定成套的礼仪,都说明儒术不仅积极干预社会,而且逐渐为统治阶级所欣赏,认为这种思想、这种学派对封建统治的确有利,可以成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

到汉武帝即位初年,儒家学派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上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年轻的汉武帝初试锋芒的改革,就是在儒家人物窦婴、田蚡和赵绾、王臧等人的协助策划下进行的。但是一方面由于当时汉武帝还十分年轻(年方十六七岁),太皇太后窦氏还是执掌大局的实权派,另一方面,当时黄老无为的道家学派尚有很大势力,前面说的后来谋叛反对汉武帝的淮南王刘安,就是一个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招致网罗了一批门客,集体编著了一部集黄老无为和孔、墨、申、韩大成的《淮南鸿烈》,大力提倡阴阳之学和道家之术,作为和汉武帝进行政争的舆论工具。此时,窦太后是站在黄老学派一边的,她十分不满于汉武帝利用儒家人物进行革新,因此借赵绾之故把武帝周围主张改革的儒家人物全部黜退。但是,当窦太后死后,汉武帝又全部将这些儒家起用,着手他的建立大一统的宏伟帝国的赫赫大业。

儒家思想和儒家学派在汉武帝时期独成一尊,是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同时也由于儒家学术具有它自己有利的为其他学派所不及的条件。经过汉初七十年的恢复,经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国力富强了,统治者的欲望也增强了。因此汉朝高、惠、文、景时期那种“无为而治”的思想已经不符合最高统治阶级的要求,他们需要一种进取精神较强的统治思想来代替黄老的无为思想。同时,西汉王朝发展到武帝时,经过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之后,王国势力受到了极大削弱,所以为大力加强中央皇权,奠定了基本的条件。另外,从儒家思想本身来讲,它的博大精深,它的含有政治、哲学、文采、教育、伦理各个方面丰富内容的包罗万象的特点,它的“仁政”为核心的政治观和道德观,也使它便于被封建统治者所全面利用,尤其是在升平时代作为一种控制人民的思想观念,比其他各家思想都更有适应性。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思潮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既是当时儒派的领袖,又是提出“独尊儒术”的发端者。《汉书·董仲舒传》说:

“自武帝初立,魏其(指魏其侯窦婴)、武安(指武安侯田蚡)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子,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董仲舒很受汉武帝的推崇,自建元元年(前140年)贤良对策为武帝所欣赏后,他被武帝派到武帝哥哥江都易王刘非那里当国相,以后又一度被丞相公孙弘推举为胶西王刘端的国相。五十八岁以后,居家著作,但朝廷还不断派人向他请教,“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汉书·董仲舒传》)。张汤是汉武帝特别重用的司法官,后来张汤把询问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成为《春秋决狱》一书。可见,老年的董仲舒,实际上仍是西汉王朝政治上的重要顾问。董仲舒于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病故,汉武帝有一次经过他的墓地,还专门下马,对这位知名大儒表示敬意,后来把他的墓叫作“下马陵”。这些都可见汉武帝对董仲舒的尊重。

汉武帝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第一,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这一点是窦婴、田蚡于武帝初即位协助改革时就提出来的主张,当时由丞相卫绾出面提出:“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就是说,除儒家外,法家纵横家首先归入罢黜之列。其后窦婴、田蚡等又提出“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把道家也贬入罢黜的行列。是时,董仲舒于贤良对策的第三策中,更系统地提出“抑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绝不利于政治的统一,“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这里董仲舒把孔子六艺之外的各家,皆一概贬为“邪辟之说”,建议“皆绝其道”,这样就可以使法纪统一,人民统一在儒家的思想中,所以说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配合政治上的统一而追求思想上的统一。

第二,尊崇孔子的儒术,为了证明天子至尊,为“强干弱枝”寻找理论上的根据。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说:“有天子在,诸侯不得专地,不得专封,不得专执……不得致天子之赋,不得适天子之贵”,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诸侯必须完全受皇帝的支配,不得自尊自专。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思想,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因此“尊儒”学说另一要点便在于:“立义以明尊卑之分,强干弱枝以明大小之职。”这是完全为汉武帝的政治上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作舆论宣传的。

第三,提倡儒家的仁政。在董仲舒的对策中,提出了许多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儒家反对用严刑对待人民,严厉谴责法家任刑而不尚德所造成的“刑者甚众,死者相望,而奸不息”。董仲舒还提出了“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限民名田”以“塞并兼之路”来防止过分贫富分化,避免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儒家代表董仲舒提出的这些主张,是从封建统治者长远利益考虑提出来的改革方案,清醒的封建政治家是会看到这一点的。锐意进取的、希望能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的汉武帝,选中儒家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很自然的。

第四,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儒学教育体制,用儒家思想来培养封建地主阶级的接班人,也是“独尊儒术”的内容之一。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孙弘等人建议,兴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大学——太学,第一批置博士弟子(太学学生)五十人。这所大学全用儒家五经作为课程,教师全部聘请精通儒学的博士担任,武帝时始设七人,到宣帝时增加到十四人。到西汉末年,太学学生增加到一万人,东汉末,更增至三万人左右。这批完全用儒家思想培养起来的人才,成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最得力的维护者。除中央兴办太学外,汉武帝还提倡在郡国兴办地方学校,如当时蜀郡太守文翁,即“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以后为武帝号召推广于全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为社会历史发展之必然,是为了封建统治者长远利益的需要。汉武帝的这一文化教育政策与他的经济政治集权政策,是完全一致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政治家董仲舒在汉武帝元光元年提出的思想主张,出自《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吸收各家思想,结合当时西汉的社会现实,创建了“大一统”学说,使儒学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是: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同时设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凡入仕为官者都要学习儒家思想。

董仲舒的介绍

董仲舒是西汉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汉武帝元光元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学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有一百多篇文章、词赋传世,尚存的有《天人三策》、《士不遇赋》、《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董仲舒一生历经三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

以上就是关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故事全部的内容,包括: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故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为何要独尊儒术,而不是道家和法家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4582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1
下一篇 2023-05-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