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桓犯上的典故如题 谢谢了

三桓犯上的典故如题 谢谢了,第1张

春秋时鲁国有一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 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遍情况。鲁庄公有弟三人: 长曰庆父,次曰叔牙,次曰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者: 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在昭公之时。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后氏斗鸡生隙,而起冲突,昭公大概有一点恨季孙氏的跋扈,故站在后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氏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打败,并杀后照伯,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11年(公元前562年),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5年(公元前531年),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昭公企图剪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败,被三家赶跑了。

季文子从公元前601年至前568年共在鲁国执国政33年,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为稳定鲁国政局,曾驱逐公孙归父出境。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忠贞守节,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史记�6�1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以此来收揽人心,并招纳人才,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国语�6�1鲁语》说: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最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孟献子闻知,怒而将儿子仲孙幽禁了7天。受到管教的仲孙,改过前非,亦仿而学之。消息不胫而走,在季文子的倡导下,鲁国朝野出现了俭朴的风气,并为后世所传颂。 季武子 季孙氏,名宿,一作夙。季文子之子。春秋时鲁国正卿。鲁国旧有二军,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他增置中医,以为三军。使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各政其一,三分公室。襄公死后,他拥立鲁昭公。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改为二军,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二分,从此鲁国由季孙氏独专国政,公室日益见衰。季孙氏为鲁国正卿。季文子死后,季孙氏传到第四代人,季文子之子季孙宿(季武子)执政,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33年(前568-前535年)。其后来是第五代∶季悼子(季孙纥),未立为卿而卒,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5年(前535年-前530年);第六代∶季平子(季孙意如),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25年(前530年-前505年);第七代∶季恒子(季孙斯),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13年(前505年-前492年);第八代∶季康子(季孙肥),从继其父而立至卒共24年(前492年-前468年)。

臧氏家族属于鲁国的公族。臧氏家族的始祖臧僖伯是鲁孝公的儿子,名驱,字子臧,谥曰僖。臧氏家族以臧为氏大概开始臧僖伯的孙子。据《左传》隐公五年孔颖达的疏说:“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不得祖诸侯,乃以王父之字为氏。计僖伯之孙始得以臧为氏。今于僖伯之上已加臧者,以僖伯为臧氏之祖,传家追言之也。”也就是说依当时的姓氏制度,鲁国国君的儿、孙尚可以随其父、祖之姓,至其曾孙,须改氏,其氏应以祖父的字为之。臧僖伯字子臧,其后人故以臧为氏。而臧僖伯之臧,乃是后人所追加。鲁桓公生子同、庆父、叔牙、季友。子同即鲁庄公,生子般。鲁庄公病危时向叔牙询问继承君位者,叔牙举荐庆公,季友则表示誓死支持子般。为了除掉异己,季友派针季送毒药给叔牙,威胁说:“饮此有后于鲁,不然,死且无后。”叔牙不得不饮鸩自尽。季友将叔牙后代立为叔孙氏。

鲁庄公三十二年八月癸亥,鲁庄公去世,子般即位。十月己未,庆父派人刺杀了子般。季友逃奔到陈国。庆父立鲁闵公。第二年八月,在鲁闵公的请求下和齐国的支持下,季友返国。是年冬天,齐国仲孙湫视察鲁国内乱,回去后说道:“不去庆父,鲁难未已。”鲁闵公二年,庆父派人刺杀了闵公。但此时鲁国国内对庆父一片反对之声,庆父不得不仓皇逃到莒国,而季友带着鲁僖公从邾国回来,立僖公。季友贿赂莒国以求得庆父,莒国把庆父送回。庆父派弟弟公子鱼去请求季友宽恕,被季友一口拒绝。公子鱼哭着返回,庆父听到哭声,叹息道:“奚斯之声也。”(注:奚斯是公子鱼的字)于是就自缢了。季友立庆父后代为孟孙氏。

关于季友之名,有段传说。季友将出生时,鲁桓公让人占卜,卜者说:“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季友出生时手上居然有个“友”字,于是鲁桓公给他取名“友”。 季友辅佐鲁僖公励精图治,其时鲁国相当强盛。《诗经 鲁颂 閟宫》就是歌颂鲁僖公的。 季友去世后,其孙被立为季孙氏。

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皆为鲁桓公的后代,所以被称为“三桓”,在政治上互相支持,联合执政,而大权则落在季孙氏的手中。

季孙氏自季文子(季友之孙)开始,季武子(文子之子)、季平子(武子之孙)、季桓子(平子之子)、季康子(桓子之庶子)相继执政,鲁国实权皆在其手中。

季文子,字行父,历相宣公、成公、襄公。当时公孙归父欲除去三桓,被他驱逐。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一度为晋国拘留。

季武子,名宿。鲁襄公十一年即公元前562年,三桓三分公室,建立三军,各领一军。鲁昭公五年即公元前537年改为二军,四分公室,季孙氏得二分。从此,鲁国由季孙氏专权。

鲁国三桓四分公室,说明中国新型封建阶层开始战胜落寞的贵族阶层,春秋时期的社会结构已开始转型。 后阝氏未查到

鲁国的三桓政治源于鲁庄公时代(公元前693年--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除长子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外,三名幼子庆父、叔牙、季友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大夫,他们的后人形成了孟孙氏、季孙氏及叔孙氏三大家族,由于三家都是鲁桓公之后,所以三家也统称为『三桓』。 因季友协助僖公(庄公子)即位,所以季友所属的季孙氏在三桓中实力最强。在鲁文公时,三桓与僖公子公子仲逐(又名东门仲襄)一同辅政,文公死后,东门仲襄立文公庶子为鲁宣公,一度独揽鲁国大权,至鲁宣公死后(公元前581年),三桓发动政变消灭东门氏,三桓共掌鲁国政事,季友氏甚至私下行鲁国国君的礼乐,简直视鲁国国君如无物。至鲁昭公在位时期(公元前541年---510年),三桓势力已十分强大,他们甚至将公室的土地财产、军队及鲁国的人口私下瓜分,当时鲁国人民只向三桓纳税,而不向国君纳税,三桓只从税款中取得少量向国君纳贡。 鲁昭公到后期无法容忍三桓,于是于公元前517年协助与三桓交恶的大夫郈氏对抗三桓,但后来失败了,鲁昭公被迫出走齐国,七年后客死于齐。三桓就在鲁昭公出走的七年仍奉昭公为国君,但这七年内三桓已掌鲁国之实权。鲁昭公在齐国死后,三桓立昭公弟为新君,是为鲁定公,鲁国国君自始无法摆脱三桓的摆布。后来鲁哀公在位时期,越王勾践称霸,当时鲁哀公亲赴越国想勾践协助去消灭三桓,但越国同时收了三桓的贿赂,故没有协助鲁哀公。自此以后,鲁国由三桓掌政的局面一直维持下去,直至公元前246年鲁国被楚国吞灭为止。 至于三桓为何不像三晋般将鲁国瓜分,我想有以下原因: 1 当三桓专政时,三桓的家臣也仿效他们的主公以下犯上,例如季孙氏的家臣阳亮就曾有公元前505年发动政变,挟持三桓达三年之久。最后阳虎失败外逃,但也遏止了三桓进一步侵吞公室的野心。 2 三桓是鲁国公室之后,与鲁国公室是同姓同宗,也许会顾念一些宗法约束。这与齐国的田氏,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与公室完全不是同姓同宗很不同。 3 鲁国只是个小国,若三桓真得要三家分鲁,所得的土地可能只得一城一乡,更可能给借口予周边强大邻国入侵,故只安安份份做其专政大夫。

参考: 傅乐成:中国通史

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氏、叔孙氏和季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又改称孟氏)、庶次子叔牙(谥僖,其后代称叔孙氏)、嫡次子季友(谥成,其后代称季氏)皆按封建制度被鲁庄公封为卿,后代皆形成了大家族,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

中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东方苍龙七宿是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玄武七宿是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是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是井、鬼、柳、星、张、翼、轸。印度、波斯、阿拉伯人古代也有类似中国二十八宿的说法。 中国古代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在众多的星官中,有31个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三垣二十八宿。在唐代,三垣二十八宿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星空划分体系,类似现代天文学中的星座。 三垣 指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太微垣包括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包括蛇夫、武仙、巨蛇、天鹰等星座的一部分。 二十八宿又称为二十八星或二十八舍。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萁;北方七宿:斗、牛、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房、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 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183颗。 二十八宿释名 古人将黄道附近的星空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及季节和四象联系起来。张衡在《灵宪》中有一番描述:“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雀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下面结合二十八宿在天空中的位置对宿名作一介绍。 二十八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作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与四种颜色、五种四组动物形象相匹配,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东方苍龙,青色;北方玄武,黑色;西方白虎,白色;南方朱雀,红色。

因为是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根据查询相关公开资料显示: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三桓,即指鲁国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鲁国的三桓起于鲁庄公时代(前693年─前662年)。鲁庄公父亲鲁桓公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庶长子庆父(谥共,又称共仲,其后代称仲孙氏。庶子之长又称“孟”,故又称孟氏、孟孙氏。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西周的“天子、诸侯、大夫、士”的分封等级制度开始解体。天子的实权被各国诸侯瓜分,引发了诸侯争霸。而在争霸过程中,崛起的大夫逐渐架空诸侯国君,鲁国的“三桓”大夫就是大夫崛起的代表。

因为“三桓”大夫必须要待在国都曲阜控制国政,所以不得不把包括“三都”在内的大部分封地与自家军队交给家臣(士)管理。久而久之,这些家臣在实际上就逐渐控制了“三桓”大夫的“三都”和大部分军队,势力越发膨胀。

到了春秋末年,家臣(士)逐渐架空了大夫。鲁定公六年(前504年),季孙氏家臣阳虎不仅控制了季孙氏,还通过季孙氏控制了鲁国的实权。虽然阳虎后来被驱逐,但家臣过大的势力已经成为“三桓”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就在这时,孔子提出了“堕三都”计划。“堕三都”虽然会打击“三桓”,但更会打击那些控制“三都”、无视“三桓”家主的家臣们。所以“三桓”决定支持孔子“堕三都”。而“三桓”大夫的支持也是“堕三都”计划前期进展顺利的主要原因。

经过一番努力,季孙氏的费邑、叔孙氏的郈邑都被孔子堕除,只剩下了孟孙氏的郕邑,“三桓”那些不受控制的家臣势力也清洗地差不多了。于是“三桓”决定取消对孔子的支持,最终导致“堕三都”功亏一篑。

以上就是关于三桓犯上的典故如题 谢谢了全部的内容,包括:三桓犯上的典故如题 谢谢了、问春秋时鲁国三桓的世系、想问一下春秋鲁国的三桓政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4228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