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三支柱模型,适合什么样的企业

HR三支柱模型,适合什么样的企业,第1张

1、其中一个基础条件,就是企业基本上是要构建基于客户化、流程化的组织。其实,很多企业现在跟本没有真正打造流程化的体系,企业的业务流程没有进行系统的整合和梳理,更谈不上是基于客户的流程化体系建设。真正要构建三支柱模型,首先人力资源要真正上升到战略和业务层面,而不再是一个事务性的工具。2、三支柱模型面临着人才的挑战。比如说海尔,为什么说推行三支柱模型后来又推回去?因为首先要成立COE(专家中心)。要想能够做到像华为、腾讯这种企业的人力资源的专业管理人员,真正做到那么专业的,没有那么多专家,人才短缺,是不可行的。要推行三支柱模型你就必须确立专家权威。专家主要是根据公司的战略来制定人力资源的政策、人力资源的制度体系,如果企业还是官本位,专家所做的东西其实是找不到价值点所在的。这是也现在很多企业很困惑的地方。成立了专家中心,这些人既不懂战略又不懂业务,纯粹就是一个在人力资源领域能写文章的人,然而并没有办法根据企业的战略和业务去研究开发支撑企业战略的人力资源的产品服务。3、共享服务和HRBP。共享服务的前提是什么呢?就是你人力资源平台的信息化、公开化、模块化、标准化水平,以及大数据的人力资源标准化产品的提供,这一点,中国的很多企业基本上很难真正实现所谓的信息化、集约化、模块化、标准化。什么叫共享?必须由总部平台中心通过模块化、集约化、标准化管理来给你提供信息。像谷歌为什么可以成立共享中心?就是基于大数据的管理。基于大数据能够开发出模块化、标准化的产品,通过HRBP能够实现个性化的服务。4、不得不说腾讯的三支柱模型的思路是最清楚的,思路非常清楚,定位非常清楚。当然实际运用过程中相信一定也会遇到很多内部的障碍。关键是怎么去突破?突破了,人力资源的专业以及协同价值就体现了;突破不了,就像有的企业一样又退出去了,还不如用原来的模式。而现在很多的问题就在于人力资源的价值。实行三支柱模型以后,人力资源的价值、绩效没有办法考核、没有办法衡量。5、三支柱模型,实际上是面临着整个企业的组织变革,企业的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以及组织的变革。因此,推进三支柱模型,一定会面临很多挑战。真正的领先企业都在推行所谓的这种三支柱模型。HR成为业务的驱动力,首先要把“人力资本”当成一项业务来经营。如果做到这一点,人力资源部门首先要重新定位自己,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按职能块划分团队(例如薪酬、培训、领导力等)的运作模式阻碍了HR的价值创造——每个职能块同时负责政策制定、政策执行以及事务性支持(例如发薪、入职手续)。不管是在总部、业务线还是区域,这种组织架构层层复制。当业务提出需求时,总部人力资源往往从一个职能块角度提供方案,然后变成一项公司政策要求下面推广。在这种背景下,总部的业务领导者总觉得方案隔靴搔痒,下属单位的业务领导者觉得人力资源在强制推行政策,缺乏对一线业务的理解和灵活性。HR实现业务增值,就要像业务单元一样运作。在这个业务单元里,有人负责客户管理、有人负责专业技术、有人负责服务交付,这就出现了HR的角色进一步细分问题。将HR的角色一分为三HR组织重新设计,简单来讲就是将HR的角色一分为三。领先实践证明,这种业务模式的变化更有助于提升HR的效率和效能,这就是在领先公司中常见的HR三支柱模型。人力资源部门向业务部门一样也能做,首先要回答的是自己的客户是谁,他们的需求是什么?从上图顶部来看,人力资源部门通过满足业务需求,从而间接推动客户需求的满足。借用营销的客户细分理论,HR可以把自己目标客户分成三类:1)高层管理人员:他们的需求主要围绕在战略执行所需的组织、人才、文化、制度及变革管理等方面的支持;2)中层管理人员:他们的需求主要围绕在人员管理方面的咨询、辅导和工具;3)员工:他们的需求主要围绕在解答政策方面的疑问,并提供便捷的服务支持,例如劳动合同、入职手续、薪资发放等。其中第1类客户的需求高度定制化,第3类客户的需求相对标准化;第2类客户介于二者之间。HR的运作模式要服务于客户需求的满足。同服务外部客户一样,最难满足的是定制化需求,为此HR BP(BusinessPartner)角色应运而生,以扮演顾问和HR客户经理的角色。他们主要的时间用于挖掘内部客户需求,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他们是确保HR贴近业务需求,从职能导向转向业务导向的关键。但是,提供解决方案意味着需要同时精通业务及HR各个领域的知识。寻找一群样样精通的人才是不现实的。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专业细分的需要,这就是HR COE(center of expertise)。HRCOE的角色是领域专家,类似于HR的技术专家,借助本领域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对领先实践的掌握,负责设计业务导向、创新的HR的政策、流程和方案,并为HRBP提供技术支持。如果希望HR BP和HRCOE聚焦在战略、咨询性的工作,他们就必须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同时,HR的第三类客户——员工,其需求往往是相对同质的,存在标准化、规模化的可能。因此,这就出现了HRSSC(shared service center)。HRSSC是HR标准服务的提供者,他们负责解答管理者和员工的问询,帮助HRBP和HRCOE从事务性工作解脱出来,并对服务的满意度和卓越运营负责。HR的角色一分为三还有其他的好处,即同时实现业务导向和公司整体一致性。很多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面临的困境是,满足了某个业务部门的需要,就会影响整个公司一致性,如果不满足,业务部门又会抱怨HR不解决问题。角色一分为三后,HR BP的使命是确保HR实现业务导向,贴近业务解决问题;HRCOE的使命是确保全公司政策、流程和方案框架设计的一致性,并基于HRBP反馈的业务需求,在整体一致的框架下保留适度灵活性;而HRSSC的使命是确保全公司服务交付的一致性。这3个支柱共同作用,从而实现矛盾的平衡。

随着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式的兴起,国内不少企业也尝试进行人力资源转型,提出HRBP的工作模式新要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而言,对于HRBP这一新角色定位,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困惑:

1 自身所在的企业到底适不适合采用三支柱模型,设置HRBP这一角色?

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的提出和应用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次重要升级,但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从国内外诸多企业实践的案例来看,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对于企业特征、管理基础的要求颇高,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都需要采用三支柱模型。一般来说,正处于充分市场竞争领域、核心业务快速增长或者布局多元化经营、需要人力资源提供快速且专业的服务支撑的企业,特别是已经或准备采取矩阵式管理组织形态的企业,在应用三支柱模型上的需求明显、基础较好。

2 自身企业所设定的HRBP到底是怎样的角色定位?

HRBP这一角色的初始设定是深入业务部门,协助业务部门解决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问题。但在不同企业的实践过程中,伯特咨询发现往往不同部门的诉求不尽相同,同时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也会对HRBP的角色定位产生倾向性影响。就目前而言,HRBP的典型角色定位包括价值观驱动者、HR解决方案提供者、HR流程推动者、员工关系管理者和人力资源变革践行者等五种类型,不同企业甚至不同部门所需的HRBP角色往往有所差异。同样,对于从事HRBP工作的员工而言,并不是要求其成为五种角色兼具的全能选手,而是根据部门需求和自身特点,找到最终发挥出HRBP工作价值的角色。

3 作为三支柱模型的一员,HRBP与COE、SSC之间的界面与协作关系如何理顺?

HRBP的角色不是单一出现的,还必须有COE和SSC的配合,只有有SSC的支持,BP才能减少事务性工作的困扰,解放双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业务部门中去,更好的扮演HRBP的角色。而有了COE角色后,BP才有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支持后盾,三者之间协同共进。分工会带来效率的提升,但是,再专业分工模式都会遇到一个问题——不管如何梳理划分,还是不可避免出现灰色地带,难以保证HRBP、COE、SSC三者之间无缝衔接,灰色地带总会出现权责划分不明确,互相推诿责任甚至互相指责。原本在六大模块的工作中,各模块相对独立、接口清晰,大部分工作在模块内部就可以完成。而三支柱模型是打碎了模块化思维,所以必须重新梳理,对于原来工作流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落实到基于三支柱模型的新组织架构上。所以,不要纠结于每个职位的名称,而要关注三支柱不同的职能之间该如何切换。

4 HRBP的实际工作成效、价值受到质疑,如何解决?

没有存在感、没有话语权、不懂业务、需求定位不准、无法解决业务需求、沟通有碍等,这些都是HRBP在转型过程中HRBP自身常常面临的问题。所有的HR都不想只做一个执行者,被动地响应业务人员的要求,希望可以在招聘、团队搭建、员工发展、业绩考核等方面平等地与业务人员对话。这些问题其实都是连贯的,首先,HRBP必须能深入了解和懂得业务。没有得到业务的信任和共识,HRBP是不大可能拥有真正的话语权和参与感的。只有你把业务部门目标当做自己的目标,设身处地的进入业务工作界面,切实地解决业务部门在实现业务目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管是业务问题,还是HR问题。只有这样,你才能和业务部门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建立彼此的信任。业务部门才会真正地把HRBP视为自己可以共进退的伙伴。HRBP要懂得两种语言,一种是业务语言,一种是HR的语言。

HRBP是英语单词Human Resource Business Partner的首字母缩写,通常被翻译成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

区别于传统HR将人力资源工作分为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配置、培训发展、薪酬福利、绩效管理和员工关系6大模块, HRBP是在一个全新的人力资源分工模式——三支柱模型下的其中一个支柱。

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

在三支柱模型下,人力资源工作被重新划分为3大类别:

一类是招聘的面试邀约、入离职手续办理、各类在职证明、收入证明的开具、工资的核算和发放等基础类事务性工作,这一类工作力求将其规范为标准化的服务,由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也即SSC来承担;

第二类则是要 贴近业务,了解业务部门的具体情况,并及时发现业务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从而给出人力资源解决方案,这一类工作由人力资源合作伙伴,也即HRBP来承担;

第三类则是公司整体的人力资源政策、规章制度、大型的人力资源项目,以及特别专业的人力资源方案等工作,则由人力资源专家团队来实现,也叫COE。

HRBP的岗位职责及要求

具体来说,HRBP的工作,就是要综合应用传统人力资源6大模块的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来解决所服务的业务部门的问题:

分析部门的人员情况和招聘需求,并尽快保障空缺岗位的人员到位;了解和识别部门各层级人员工作能力方面的不足,组织各类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等,提升部门整体工作能力;协助部门负责人,制定合理的绩效管理方案,以更好地完成部门绩效目标;熟悉和了解部门的人员,并组织各类丰富的团建活动,促进更和谐的职场氛围;协助部门负责人,进行团队文化建设。

这样一个 综合性岗位,就要求从业人员既要对人力资源各个模块,都有比较深的见解,还要有较强的实操能力;另一方面,对业务的了解也需要比较深入;在沟通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等综合能力方面,也有较高要求。

HRBP的职业前景及薪资

去各招聘网站和APP上去搜“HRBP”,会看到很多企业对这个岗位的招聘, 薪资相对传统HR,都要高出不少,很多甚至超过传统人力资源经理的薪资,这其实也是跟前面我们提到的岗位职责和要求分不开的。

三支柱模型是在传统人力资源六大模块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发展实际情况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偏向要求HR具备HRBP这样的综合能力。

培训自己具备HRBP这样的综合能力,是有志于在人力资源领域长期发展的HR,很值得追求的一个目标。

HR职能划分三支柱模型:

COE(Centre of Excellence or Center of Expertise人力资源专业知识中心或人力资源领域专家);

SSC(Shared Service Centre共享服务中心);

HRBP(Business Partener 人力资源业务合作伙伴)。

无论是HR三支柱还是“跨界”&“混搭”,目的都是“Alignment”& “Segmentation”。 “Alignment”与公司业务一致;“Segmentation”精准定位创造价值。本文从人力资源组织设计入手,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HR更好支持业务增长。

1

华为三支柱运作之HRBP实践分享ppt

1人力资源的角色职责变革V-CROSS

战略伙伴:Strategic Partner

HR解决方案集成者:HR Solution Integrator

关系管理者:Relationship Manager

变革推动者:Change Agent

核心价值观传承的驱动者:Core Value

2战略管理:BLM原理与应用

Business Leadership Model是一个中高层用于战略制定与执行联接的工具与框架它从市场洞察、战略意图、业务设计、关键任务、正式组织、人才、氛围与文化以及领导力与价值观等各个方面帮助管理层在企业战略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进行系统的思考,务实的分析,有效的资源调配及执行跟踪。

3组织诊断

用专业的方法和视角去理解业务和组织,识别战略与执行之间的GAP,找到原因,并影响管理团队达成共识。内容包括组织诊断过程、模型、流程和关键能力。

4教练式辅导

GROW模型是教练式辅导的一种方法,是IBM等公司普遍使用的成熟的辅导方法,通过富有技巧性的提问和结构清晰地工作流程帮助被辅导者释放潜能,增强认识,承担责任,使其绩效最大化。

5新上岗干部90天转身辅导

成功转身/未能成功转身干部的行为特征区别,3个关键人物,新上岗干部成功转身的四个步骤。

2

人力资源三支柱模型研究pdf

三支柱模式下,COE、SSC、BP三个核心角色三位一体、互动协作,促进了业务与HR部门的联系和经营的一致性。

BP的使命是确保HR实现业务导向,贴近业务解决问题。

COE的使命是确保全公司政策、流程和方案框架设计的一致性,并基于HRBP反馈的业务需求,在整体一致的框架下保留适度灵活性。

SSC的使命是确保全公司服务交付的一致性。

3

人力资源(华为HRBP与阿里政委体系)ppt

谁应该为公司里的人力资源活动负责?HRBP实际上就是企业派驻到各个业务或事业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运营经理这一角色,对HRBP提出了诸多要求,如:能够及时评估并追踪员工的工作态度,能够积极地与员工沟通组织文化、政策以及工作流程,确保人力资源部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工作步调保持一致。

紧急事件处理者角色,要求HRBP能够及时应对各种紧急事件并处理各种员工投诉,要对其他部门经理和员工提出的问题迅速给予应答或提供解决方案。

员工关系仲裁者角色,能够调解源自企业内部各个层面的劳资矛盾。

文中解答什么是HRBP,HRBP与传统HR的核心区别,介绍华为HRBP和阿里人力政委体系。

4

课件:HRBP课程分享PPTppt

HRBP的三大企业案例:阿里巴巴的政委体系,华为推行的HRBP模式,腾讯三支柱模式应用。

5

HRBP人力资源管理框架ppt

从如何通过人力资源转型提升效能和效率和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两部分内容,解答关于人力资源你想知道的这些问题:

人力资源领域的发展前景?

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是什么样子,它对公司的意义,HR工作人员的定位,怎样才能为公司创造最大的价值?

人力资源各个模块的介绍及操作的注意事项,怎样将各个模块整合,更好的发挥作用?

实际操作如何能比较快的运用并看到效果?

HR服务支持与规范管控的度到底如何把握?

如何基于团队建设的角度去匹配招聘、培训、绩效?

6

人力资源转型突破分享-人力资源业务伙伴(HRBP)赋能ppt

真正的人力资源转型,将会进一步强化直线经理在打造组织能力和人才队伍方面的责任。PPT分为三部分内容:人力资源转型的当前热点和未来趋势,业务伙伴(HRBP)思维打造,业务伙伴(HRBP)能力打造。

HRBP思维的打造:

重启思维、回归简单;

正确定位、有所不为,以管理者为起点,以管理者为轴;

从客户需求而非职能专业出发;

从成果而非活动出发,以业务作为HR工作的起点。

HRBP能力的打造:

HRBP核心五大能力;

HRBP核心职责与素质能力对应;

运用IDP个人发展计划提升能力;

运用绩效考核提升HRBP有效性。

7

人力资源如何成为战略业务伙伴(HRBP)ppt

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1什么是战略业务伙伴(SBP)

介绍HR服务模式,战略业务伙伴的背景,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现状,华为、万科、海底捞案例。

2为什么要成为战略业务伙伴

讲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企业发展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能力,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参与和认知。

3如何成为战略业务伙伴

说明人力资源组织架构规划,成为SBP的几个核心概念:1个中心,3类工作,3个步骤,4种需求。

尤里奇1997年提出了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组织、流程再造,通过建立专家中心、共享服务中心和人力资源业务伙伴,来实现四角色模型在企业中落地的构想。IBM基于这个理论构想,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探索适合四角色的人力资源组织架构,终于在哈蒙兹提出质疑的2年后,提出了HR三支柱模式(或称三角模式)。他将人力资源部分为三个部分:专家中心、共享服务中心和人力资源业务伙伴。

支柱一:专家中心( Center of Expertise,COE)。COE可以用人力资源战略选择来概括,也就是说,COE的核心价值在手服/帮助他们制定正确的战略,COE的角色是域专家,要通晓人力资管理理论,堂握HR相关领域精深的专业技能。追踪、对标最优实践。COE很好地回应了HR不承接战略,不能像市场部、财务部一样为战略制定提供有效建议。

COE服务的对象是公司管理层和HBP服管理体现在COC参司战略制や定人力资战略方面总部COE负责设计全球/全集团统一的战路、政策、流程和方案的指导原则,而地域/业务线COE则负责结合地域/业务线的特点进行定制化,这样的COE设置可以实现在全公司一致的框架下,满足业务部门所需的灵活性。

支柱二:人力资源业务伙伴( Human Resource Business Partner,HRBP)。HRBP可以用业务策略的选择来概括,也就是说,HRBP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经验,辅助一线业务负人对组织、团队、人才进行管理HRBP的角色是人力资源通才,要掌握HR各职能的专业技能,同时要了解所在部门的业务。

如果说COE解决的是HR“上”不能支撑战略的问题,那么HRBP解决的就是HR“下”与业务体系脱节的问题。HRBP服务的对象是业务部门,HRBP业多领导进行组管理、队管理人员管理不被动地等待业务部门提出需求,而是动地发挥灵敏洞察力,找到业务团队管理问题的症结,诊断业务发展过程中的HR诉求,综合运用HR专业方法论及工具,如分人员需求、招聘计划、训求、效考、激励等)提供特种部队式的持,解决业务出现的问题,优化流程以适合业务部门,同时帮助业务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境和发力管理能方。

支柱三:共享服务中心( Shared Service Center,SSC)。SsC可以用人力资源平台与服务的选择来概括,也就是说,SSC为组织提供一体化、数据化、自助化的HR平合支撑。平合的选择是指SSC为组织中的员工、管理者提供一体化信息化、自助化的HR条统从而实平合化服务实现规模经济。服务的选择是指,一方面SSC是标准化服务的提供者,负责解答管理者和员工的问询,帮助HRBP和COE从事务性、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并对内部客户的满意度和卓越运营负责。另方面,SSC还要研究员工需求,为员工提供定制化、可信赖的HR服务。

三种管理模式

三种管理模式,所谓的公司管理模式是指公司对下属企业基于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形成的管控策略。公司职能定位决定管控模式,管控模式必须与公司职能定位相适应。下面分享三种管理模式。

三种管理模式1

一、运营控制型

1、管控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采用此种管控模式的集团,其总部作为经营决策中心和生产指标管理中心,追求集团主要经营活动的统一和优化。对下属单位的源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总部从战略规划制定到生产经营活动或具体业务的执行几乎什么都管。统一战略规划、统一采购、统一分配、统一销售、统一调度、统一人事管理是该种模式的常见管控做法。在该种模式下,集团总部高度集权。

2、总部的职能和规模

由于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是头脑,下是手脚”。

3、标杆企业

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各下属单位中业务性质具有较高相关性的钢铁、电力等企业集团,比如我国的华电集团、兖矿集团、首钢集团,1984年以前的IBM公司采用的就是这种管控模式。

二、财务控制型

1、管控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采用财务控制型管控模式的集团,其总部作为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资本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管理方式以财务指标考核、控制为主。主要特点是母公司将注意力集中于财务管理和领导的功能。下属单位每年都会被给定各自的财务目标,母公司关注的是下属单位的盈利情况和自身投资回报、资金的收益,对子公司的生产经营不予过问,只是评价财务业绩表现。在该种模式下,集团总部高度分权。

2、总部的职能和规模

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由于总部主要负责资产或资本运作,因此总部规模较小,也不向下属单位提供共享服务,职能人员主要是财务管理人员。这种管控模式被形象地表述为“有头脑,没有手脚”。

3、标杆企业

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单位行业或业务相关性可以很小。如经营多项业务和遍布多个国家的和记黄浦、摩根、洛克菲勒等资本运作性企业财团通常采取此种模式。

三、战略控制型

1、管控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采用战略控制型管控模式的企业集团,总部作为战略决策和投资决策中心,以追求集团公司总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管理方式通过战略规划和业务计划体系进行。总部负责审批下属单位的战略规划/计划和预算,再交由下属单位执行。战略控制型的管控模式是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相平衡的管控模式,强调程序控制。

2、总部的职能和规模

集团总部主要负责整体的战略规划、财务和资产运营。总部规模并不大,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高级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也有头脑”。

3、标杆企业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典型的企业如英国石油、壳牌石油、飞利浦、IMB、中国的海尔集团和华润集团。

三种管理模式2

1、财务管控型

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一般很小,由于业务相关性小,企业只好将主要注意力集中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及其领导功能上,因此,企业总部一般被设计成投资决策中心。其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考核下属单位重要财务指标,来追求企业资本价值的最大化或企业财务的快速增长。

2、战略管控型

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高,公司通过企业战略管控来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因此,企业总部通常被设计成战略决策中心和投资决策中心。其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考核企业经营的重要举措以及重要的财务指标,来追求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和财务指标的快速增长。在企业管控实践中,公司战略管控根据集分权程度不同,又被划分为战略指导型和战略实施型,前者偏重于分权,而后者偏重于集权。

3、运营管控型(又称操作管控型)

下属企业业务相关性很高,总部从战略规划制定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公司通过制定公司战略,统一和优化企业资源,统筹经营,控制公司战略实施,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具体业务。因此,企业总部不仅是经营决策中心,还是生产指标控制中心。其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严格审核分析企业所有财物指标和经营表现,来追求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和企业的快速成长。

三种管理模式3

在市场生态中,企业形态沿着产业价值链不断演变,经历了股东价值形态(形如三角形)、精英价值形态(形如梯形)、客户价值形态(形如链形)、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形如圆形)等四种典型组织形态,实现了从低级组织形态向高级组织形态进化。其中,精英价值形态就是人们常说的“金字塔”形,也是传统企业形态,利益相关者价值形态是工业40时代的产物,尚未到来,而客户价值形态则是新商业时代的最佳企业形态,也称之为新组织。从精英价值形态迈向客户价值形态,就是人们常说的传统企业转型迈向新组织,这是企业进化过程中的分水岭,是一次质的飞跃,中国企业转型恰恰处于这个阶段。

企业形态进化规律

不同企业形态,有不同管理模式,企业形态与管理模式相得益彰。如果截取精英价值形态迈向客户价值形态这段进化历程,就有三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其中职能型结构、职位管理基础、产品管理机制就是传统管理模式特点,我称之为传统企业“三支柱模型”,几乎在所有传统企业中都能找到“三支柱模型”的身影,这也是判断是否传统企业的标准。

未来的新组织将具有客户价值形态的特征,其管理模式特征也有“三支柱模型”,但此“三支柱模型”非彼“三支柱模型”:流程型组织结构、能力管理基础与流程管理方式,在西方一些先进企业中都能找到新“三支柱模型”的身影。

转型企业则兼有前后两种管理模式的特点,我称之为“三引擎模型”:矩阵型组织结构、项目管理方式与二元管理基础(职位管理与角色管理),所谓“引擎”是指动力来源,由于传统企业很难一步到位,只能通过“三引擎”实现有序转变,在中国但凡摆脱“传统”标签的企业都有“三引擎模型”的身影。

管理模式演变规律

传统企业的“三支柱模型”

如果把传统企业进行解构,就会发现其内部都有“三支柱”:职能型组织结构、职位管理基础、产品管理方式,这是一种纵向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让传统企业形如“金字塔”,这种案例数不胜数。

传统企业的“三支柱模型”

职能型结构为“金字塔”搭建起主体框架,最大特点是企业形态由不同的职能部门构成,这是企业内部“分工”与“协作”的结果,分工越细,部门设置越多,企业规模则越大。单体企业一般采取直线职能型,集团企业则多采取事业部型,因为事业部在集团企业中承担着某种特定职能,也是职能型结构的一种形式,各部门通过职能型结构共同进行价值创造。

“职位”为构建“金字塔”的提供基础材料,所有管理机制均建立在“职位”基础之上,责、权、利均配置在“职位”上,所有的“金字塔”都是由“职位”一砖一瓦构建而成。“职位”一旦设置,轻易不会变动,这也是“金字塔”为何如此稳定的原因。随着“职级”不断增加,“金字塔”就会变得巍峨耸立。职位管理让每个人都能各司其职,一旦“人岗匹配”,传统企业就会像机器一样精准、高效。

产品管理为“金字塔”设计出了基本运营秩序,这种方式是围绕产品生命周期展开,对产品的规划、开发、生产、营销、销售和支持等环节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目标为了是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产品管理方式能够使企业进行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企业规模能够迅速扩大。产品管理虽然让企业在产品的质量、数量上都有大幅度提升,但也容易导致产能过剩。

有主体框架、有基础材料、有运行秩序,“金字塔”即基本成形。在传统企业发展过程中,“三支柱”可谓居功至伟,不仅使企业从“游击队”变成了“正规军”,而且把企业推进了高速通道。

新组织的新“三支柱模型”

未来的新组织,也有“三支柱模型”:流程型结构、能力管理与流程管理机制,这是一种横向的管理模式,因此形如“链”,西方一些优秀企业已经具备这种特征。

新组织的“三支柱模型”

流程型结构不仅让企业彻底扁平,而且形如“链”,众多的“链”组合在一起就能够组成一个平台或生态。流程型结构最大特点是能够根据市场变化,通过增减业务流程而改变组织规模,极大的提高了灵活性。在企业内部,部门与职位开始消失,没有了“部门墙”“职位墙”,出现了众多类型的创新团队,业务流程把这些团队有机的集成在一起,流程管理让新组织内部真正实现了无边界。

能力管理也可以称为角色管理,角色管理基础体现了“人”与“工作”的统一性,管理制度直接建立在“角色”上,当“工作”随着市场变化而变动时,“人”也随之能够即时改变,极大提升了企业应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企业运行变得灵活高效。

流程管理是一种集成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所谓“集成化”即任何流程环节都能替换更新,实现“即插即用”;所谓“系统化”即在流程环节之间能够“无缝对接”,融为一体,生态链的管理就是流程管理的具体体现。很多传统企业认为已经实施了流程管理,其实不然,传统企业中的流程管理只是披着流程管理外衣的产品管理而已。

从新“三支柱模型”不难看出,其实是对旧“三支柱模型”的一种颠覆,这种颠覆性导致传统企业不可能立刻转变为新组织,必然要经历一个转型阶段,转型企业的管理模式必然具有两种管理模式的特点。

1、HRBP实际上就是企业派驻到各个业务或事业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工作内容包括协助个业务单元高层及经理在员工发展、人才发掘、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工作,譬如:负责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体系、制度规范在各业务单元的推行落实以及协助业务单元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帮助和发展业务单元各级干部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等。

2、本质上是因为真正有效的hr工作必须是为业务结果服务的。原有的hr分工体系导致hr工作太杂,注意力太分散,常常是被项目或者流程驱动工作,难以足够深入业务,从业务角度去思考到底怎么做对业务更好。所以三支柱其实就是把hr的三种价值抽离出来,使得术业有专攻,一个合格的HRBP其实对业务洞察力、组织洞察力和hr专业基础都要求相当高。

以上就是关于HR三支柱模型,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全部的内容,包括:HR三支柱模型,适合什么样的企业、在人力资源转型的探索中,HRBP都有哪些困惑、hrbp是什么职位(HRBP是什么岗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4104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