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为什么这么说

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为什么这么说,第1张

吴王与晋公均为周族姬姓。吴王始封于泰伯。泰伯是太王之子。晋始封于唐叔,唐叔是武王之子。故吴国开国者在周室中辈份最高,所以吴王说于周室我为长。

晋国为春秋超级强国,平王东迁,全依晋国和郑国之功。且从晋文公开始,晋国打着尊王的旗号,多次会盟诸侯,对抗楚国,成为周王室与华夏诸侯公认的霸主。所以晋公说于姬姓我为伯。伯即是霸的意思。

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的亲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

周公的主要贡献, 在于不遗余力地完善周朝的上层建筑 。他摄政七年,完善或首创了宗法制、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

这些上层建筑, 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有的甚至影响后世3000年

因周公旦在周朝的顶层设计、辅佐成王、稳定大局方面不世之功,没人直呼其名称其旦,而是尊称他周公。

周武王姬发灭商殷两年后,一病不起,不久就与世长辞了。

武王去世后,太子诵继位为成王。这时候,由于成王年幼,周朝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

就综合实力讲,周武王能灭掉商殷,有点蛇吞象和巧合因素,钻了 历史 的空子!“小国周”一下子管理大它N多倍的地方,确实力不从心(这也是后来分封的原因),随时都有叛乱的危险!

这时,迫切需要一位既有才干、又有威望,能及时控制局面的人主持大局。

这个 历史 重任落在周公头上。 周公辅政后,代理成王管理国家

武王兄弟管叔、蔡叔觉得,同样是成王的叔叔,凭什么就你能代天子发号司令?他们认为周公篡权,就联合武庚(商纣王儿子)一起叛乱

周武王死后,政局本来就不稳,再加上突如其来的叛乱,对于刚建国三年的周朝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如不能平定叛乱,周王朝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这时候, 政治家的素养来了,周公决定:首先要安内,然后再平乱!

为保持周朝内部稳定团结,周公召集太公望和召公奭谈话,在“三公”取得了高度一致后,周公也稳定了周朝的政局。

第二年,周公开始东征讨伐管叔、蔡叔、武庚。

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周公终于讨平了“三监之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巩固了周朝的统治。

平叛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周公建议成王营建东都洛邑(洛阳),在这里正式册封天下诸侯。

周朝开始实行分邦建国的方针,开始“内任世卿,外建诸侯”

周先后设置了71个封国,把武王的15个兄弟和16个功臣,分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

周公不愧是周文王的儿子,分封也蕴含着《周易》思维:以王为乾,在中央;诸侯为坤,在四方。这样,以镐京为中心的王畿地区是中央特别行政区,由天子直接管辖;王畿以外的地区按块分给诸侯管理。

封国按照 公、侯、伯、子、男、附庸 (附庸面积更小,属于附近较大的封国)六个等级进行。

宋国君是商纣王叔叔徽子,他算识时务的俊杰,在武王伐纣时,及时归降了周;三监叛乱时,坚持和周王室保持一致,没有参与叛乱。为表彰徽子捍卫周王权的功勋,特封以公爵,为最高级。

除了宋国被封公爵外;鲁国、卫国被封侯爵;郑国、曹国被封为伯爵;吴国、楚国被封子爵等等。

在当时,不论是王,还是诸侯,都执行“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的金科玉律, 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或爵位 。庶子想也别想,老实当卿大夫就好了!

另外,在封国内推行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不是口号,是红线!

天下土地都归王,谁也不能凭空拥有,除非王分封于你;即使被分封,也只有使用权,连小产权都不算,严禁买卖,否则,小心脑袋搬家。

还有一句话,“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也是红线,不能触碰!

天下诸侯都是王的臣下,给他们限制了条条框框,按时来称臣纳贡:一不朝,降其爵位,公爵降侯,侯爵降伯,以此类推;二不来朝,割其地,把领地直接拿去;三不来朝,不想活了,有再一再二,无再三再四,作为叛逆,直接率王师或诸侯军讨伐!

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讨伐商纣王成功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今西安市长安区西北)。

“三监之乱”后,周公考虑到镐京地处西部,对东部诸侯难以控制,已经不能适应统治天下的新形势,于是下令在洛邑建设东都。

成王派召公为总指挥,营造洛邑,在当时,如此规模的城市规划可谓大手笔:洛邑纵九经,横九维。

新都建成后, 周公命名为“成周”,寓意成就周室,还把九鼎陈列在那里 ;同时,周公 把镐京改为“宗周”,寓意周室的祖先之地

公元前771年,犬戎兵占领了镐京并杀死了曾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这样继位的周平王只好将都城迁到洛邑。由于周朝之前首都在西边,史称西周;搬到洛邑后首都在东边,史称东周,到了东周,周王室名声扫地,一天不如一天了。

周公东征胜利后,姜太公被封到齐国,周朝的“三公(太公、周公、召公)”剩下周公、召公二人。

由于成王年幼,周公几乎代理周王发号司令,召公对这种情况很是不爽。

成王对“二公”的矛盾很是头痛,决定分而治之: 陕西西由召公治理,召公留在宗周;陕西东由周公治理,周公留在成周

周公为了解除召公对自己的误会,写了一篇很长的诰词,开诚布公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大概有三个意思:

1我们周室能不能永远昌盛,决定于我们能不能发挥文王时期的贤德;

2现在天子年幼无知,我们这些有德长者怎能不尽心辅佐?但我绝不是为子孙谋私!

3我做的每一步,都是为周朝的江山社稷考虑啊,请您一定要理解和支持啊!

召公很是感动,从此,二人和好如初。

周公辅政第七年,把王权彻底交还于成王。

周公旦归政后,集中极力制礼作乐,继续完成各种典章法规。周公在成周宣布各种典章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制礼作乐”。

在我看来, 周公有意无意地扮演了周朝总规划师的身份,为周朝的顶层设计立下了汗马功劳

纵观周公一生,这里借用《尚书·大传》的话,对他做功勋概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临终前,嘱咐说: “一定把我葬在成周,示意天下都臣服成王。”

周公把一生献给了周朝,即便死后,还要奉献余热!

后来,成王也不含糊, 把周公旦埋葬在周文王墓旁,以示尊崇 ,并且说:“我不敢以周公为臣啊!”

周公的高尚品格一直为后世敬仰,难道汉武帝在临死前,把小太子刘弗陵交给霍光,要他效仿“周公辅成王”,霍光也不辱使命,悉心辅佐昭帝、宣帝,直接推动了“昭宣中兴”。

西周统治者如何建立周室藩屏风---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和做法是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同姓王室贵族、先代帝王后代和远氏族部落首领),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被封诸侯的义务是:要服从国王的命令,要向周王贡献财物,要派兵随从周王作战;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鲁,燕,晋 是周王姬姓封国。分封的作用是:巩固了西周的统治,拓展了疆域。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极致灭亡。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1] 。

周朝时期还没有皇帝这一称谓,而是以“王”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谓,周朝共有分东西周,一共37位王,周朝的王姓姬,具体如下: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王朝共传国君30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

扩展资料:

周朝分为“西周”(前1046-前771年)与“东周”(前770年-前256年)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周成王五年,营建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平王东迁,定都雒邑(今河南洛阳),此后周朝的这段时期称为东周,史书又将西周和东周合称为两周。

其中东周时期又称为“春秋战国”,以韩、赵、魏联手打败执政的智氏家族,三家分晋为分水岭,分为“春秋”及“战国”两部分。

在灭商之前,周部落源自华夏(汉)民族,因为遭到戎、狄等西北地区游牧部落的侵扰,周部落的首领古公亶父率领周人迁移到岐山下的平原定居下来。

生活于渭河流域,其始祖姬弃就是被称为农神的“后稷”,《说文》里说“黄帝居住在姬水,以姬为氏,周人嗣其姓”,语言为上古汉语,文字上仍采用古汉字,在民间记事仍以龟骨和牛骨刻字记事为主,王室则以新兴的锦帛等记事为主。周朝行分封制(封邦建国),周王为“天下共主”。

周朝建立者:

周武王:姬发

周武王建立西周后,开创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伟大措施,其核心思想为“敬天保民”,从此陕西姬周成为中华文明的奠基者。

政治组织中的分封制,社会组织中的宗法制,经济组织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礼乐制,影响中国长达三千多年。

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制度运行的形式和保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朝君主

以上就是关于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为什么这么说全部的内容,包括:吴王曰:于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于姬姓我为伯。为什么这么说、周公是谁成王年幼时,他是怎么掌舵周朝的为何为后世敬仰、西周统治者如何建立周室藩屏风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4057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