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什么时代的人

孟子是什么时代的人,第1张

问题一:孟子是什么时期的人 战国时期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1]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问题二:孟子是什么时代的人?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驳脑俅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问题三:孟子是什么时期人,是继什么之后什么学派的代表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车脑俅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正气者,谓君子之气也。今世或谓之气功,误亦。浩然正气者,以德充实,无德则虚。古以无形为气,故谓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综上所述,孟子是战国时期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

问题四:孟子名什么?字什么?什么时期人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郸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问题五:孟子是什么朝代的人 东周

问题六:孟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名人简介 孟子生卒年(约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称为“亚圣”。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的老师是孔子之孙孔常ㄗ铀迹┑拿湃恕T游历齐、宋、滕、魏诸国,宣传先王之道。不为采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笔带锋芒,常用夸张、比喻和寓言故事增强说服力,是先秦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经典名言 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名言解说 *:乱。移:改变。屈:屈服。富贵不能乱我本心,贫贱不能改我志向,威武不能变我气节。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豪杰,这三者必不可少。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著有《孟子》一书。有《孟子》七篇传世,为儒家经典之一。性善论是孟子学说理论的出发点,其主要主张有“仁政”、“王道”理论。司马迁认为《孟子》为孟轲自撰,“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见《史记・孟荀列传》)。但也有观点认为,从书中用语来看,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共七篇,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 (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等教子故事,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孟子师承子思,但推崇孔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孟子是中国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问题七:孟子是哪个朝代的?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穿激,母仉氏。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

问题八:孟子是什么时代的人? 战国时期,也可以说是东周时期。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今山东人。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人。

孟子,战国中期鲁国邹人,离孔子的家乡曲阜不远。他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孔伋,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他继承了孔子的“仁”思想,并将它发展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将自己的思想写进了《孟子》一书中。

轶事典故

断织喻学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

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才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市)人,是孔子之孙孔彶的再传弟子。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著名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三岁丧父,孟母将其抚养成人。在孟子小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给他找了3个地方。后人称之为孟母三迁。孟母教子甚严,其“迁地教子”、“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里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孟子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几乎没有人采纳他的治国思想。归而与弟子讲学著书,作《孟子》7篇。孟子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自韩愈的《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的地位才逐渐提升。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大。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目之一,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战国时期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以上就是关于孟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全部的内容,包括:孟子是什么时代的人、孟子是哪个朝代的人、孟子是什么时代的人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3202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