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的由来,第1张

广义的普通话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狭义的普通话也至少有300年(1728年雍正王朝以北京话作为官话)的历史了。

普通话的历史

根据研究和史料来看普通话的由来最早要追溯到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但这只是普通话形成的一个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民族共同语才叫普通话,同时也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通用语。

中华民族共同语是中华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一)中华民族共同语

1 雅言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现在的地理方位说就是山东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这种叫做“雅言”的共同语言便是普通话的由来源头。

我们都知道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进行制定的,这没错。那你知道普通话是怎么来的吗?又经历了怎样的变革?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一道来。

据记载,现代普通话起源于汉唐的中原客话。在此基础上,还继承了北宋和元明的“官话”体系。南京官话是雅语的典范,因此备受推崇。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南京官话就成为了官方语言。但是书面语和口语还是两个层次。当时的江淮官话和现代普通话在声母和韵母基本上一脉相承,但江淮话没有翘舌音,但含有大量入声词,现代人也未必能听懂。

普通话实际由北京官话演变而来,早在1000多年前的辽金时期,随着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不断融合,逐渐出现了“北京话”的雏形。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大批官员随之北迁,此后近300年,江淮官话与北京话不断融合。公元1644年,清兵入关,满语口音与东北土语相近,满清贵族和汉族官员沟通很吃力,还需要借助肢体语言,显得很滑稽。于是康熙帝下令所有满人学说汉语,但满人说不出翘舌音,只好让操着蹩脚汉语的满族官员下到各省,在全国推广蹩脚的满族京腔。现在北京话的儿化音,还有牌儿、瞎掰扯都是受满语影响而来。

公元1728年,康熙设立正音书馆,北京话升级为清廷官方语言。也是现代普通话的前身。但那时也没有“普通话”一说,“普通话”一词是1906年由朱文熊首次提出来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1909年清廷将北京话定名国语。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以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主要普通话标准化发音采集地,作为国家通用语,于1956年向全国推广。这才有了大家广为熟知的普通话。

现在普通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极大程度上方便了我们沟通。虽然现在还有些偏远地区的人不会说普通话,但是相信不久的将来将会普及到每一个人。

普通话由来何处?当时是怎么决定的

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修订的起源于燕赵一带的方言,后来北方少数民族南下,融合了少数民族语音的之后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发音,在宋金元时期随着少数民族统治我国北方地区而逐渐占领北方地区。后来也进入中南,西南,西北。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各方言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即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我国《宪法》总纲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以后,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受到高度重视。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两个会议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定义和标准,将它正式定名为“普通话”,意思是“普通”“共通”的语言,同时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确定了普通话的内涵,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关于普通话由来(短) 速度, 普通话简历和由来,总共要200字

普通话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员的官话,因为北京做过多朝首都,官话也就更接近北京话,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苏南地区,也因为南京做过多朝首都,有点接近官话。

“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释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河南省普通话考试成绩是由决定的

如果是机测,前三题由机器打分,最后的说话题目的分数由三位主考老师共同判定。如果是直接面对老师测试,就全部由主考老师打分。

因为普通话有具体的评分细则,只要正常发挥,就不会乱扣分的。

普通话由哪种话改编

普通话由北京方言改编。

普通话,即标准汉语。普通话是中国不同民族间进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之所以这样,主要由以下原因 :

一、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主要是考虑到新中国定都北京,而北京地区的人都说普通话,况且其作为官话有一定的推广历史和基础,北方的汉族人虽然有自己方言,但是也能说少许普通话,因此为了稳定大局,新中国顺势就沿用普通话作为官方用语。

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文字,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美苏对抗,为了避免国外敌对势力的联合绞杀,新中国迫切需要一种共同语来实现不同地区的新中国国民的沟通与交流,以举全国之力对抗外敌,而普通话有清代满族人两百多年的推广历史和基础,因此继续沿用普通话作为官方用语。

手机通话质量是由什么决定的

手机的听筒质量,

但最主要的还是讯号的强弱,

如android手机内就有dBm和asu两项测试讯号强度的指标,

一般dBm是负数,

一般-60(数值大)dBm比-89(数值小)dBm讯号要好,

asu的话一般是在10-30,

两项指标的数值都是越大越好,

通话质量就能上去啦。

普通话如何规定的

普通话(Standard Chinese/Mandarin)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其称呼因地而异,但均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作品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海外华人的共通语言,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也是联合国六种官方工作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定地位。

“普通话”是怎么采集的?

60年前中国普通话标准语音采集地,是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村、巴克什营、火斗山。[1]其中金沟屯村语言应用最多。出京承高速公路口金沟屯段,一块“普通话语音标本采集地”大型标牌赫然入目[2]。

1953年,国家语音工作人员曾先后两次来到河北省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村进行普通话标准音采集。普通话是根据从滦平采集的语音来最后定的标准。1953年普通话采集物件——原金沟屯村第四完小小学教师白向民、原金沟屯中学教师石俊勇。

在最终制定的结果中,金沟屯当时采集所发出的音与普通话最为接近。综述 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跟一手漂亮的书法一样,是人的第二张脸您要是这脸长得有点后现代的话,还可以埋怨父母的漫不经心粗制滥造;可要是字写得象达利的画,普通话说得象周杰伦的歌,这可就怨不得任何人了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方言不等于口音!方言是我们国家丰富多采的人文景观之一,是中华民族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体现方言尤其是南方各地的方言在历史研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活化石的作用而口音是指在说通用语的时候无法正确发音而带有过多的地方语言特征,甚至到了阻碍交流的程度方言值得尊重,口音实属无奈! 口音引起的笑话简直是数不胜数我讲一个真实的大一刚来的那两天,我在报栏读报旁边一个女生对另一MM说:我征服了你爸!我当时一哆嗦,这算怎么回事啊!接着人家说了:他一个人背那么大两个大包,也真够可以的我这才知道,她是想说:我“真服”了你爸!你看看,有口音,连名节都不保,怕怕 方言是怎么产生的呢 语言是在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的基本任务是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在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十分有限,正所谓“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因此人们所用的语言只要能保证这个小圈子里的交往就可以了,而不必掌握和使用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行的民族共同语与小农经济相关联的语言观念必是封闭的保守的,“宁舍祖宗田,不舍祖宗言”本地人说家乡话是正常现象,本地人忽然说起外乡话(包括本地人不熟悉的民族共同语),那就是反常现象,对着族内长辈说外地话尤其是不恭敬的著这个道理推来,在外漂泊多年而乡音无改的人是没有忘记祖宗的表现,而刚离家不久就换了口音的人则是忘了本“一年土,二年洋,三年打官腔,不认爹和娘”就是对在外读书而改说普通话的学生的嘲讽在这种小农经济的语言观念支配下,民族共同语处于被排斥的地位,除非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如官吏、商人、读书人,一般人是没有资格说民族共同语的 牐牭搅斯ひ祷时代,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社会化大生产远远超出了小农经济本乡本土的小圈子,劳动者来自全国各地,生产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协同合作,只能通行一乡一县的方言被抛到一边,代之而起的自然是通行全国的民族共同语通用语,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社会发展到今天,说好通用语的重要性已经不用我再累述了一口蹩脚的普通话足以让人对你另眼相看,让你失去许多本该把握的机会别的不说,起码你在小摊上买东西都要多花几个钱,带个包上车售票员也要当你是盲流多打你一张票不是吗 我们应该完全树立起这样一种观念:口音意味着封闭、狭隘、守旧,普通话则意味着开放、有文化、有见识我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我所论述的观点是针对我们学生群体的农民工兄弟等人群,由于受教育程度的限制以及和现代生活方式的隔离,他们说不好普通话是可以理解的,是不应该被嘲笑的而作为文化传承

对讲机的通话距离是由什么决定的

一般由三个因素决定无线电通讯距离,一是高度,现在用的频率除短波外是天波传输,长波是地波传输外,基本都是直线传播,因此要克服地球弧度带来的影响,高度越高越好,二是功率,这个很容易理解,功率越大传输距离越远,就像用力抛掷石子,用力越大抛掷越远一样。三是天线增益和效率,天线增益越高、与发射频率越谐振,天线的效率越高,被有效发射出去的电磁波就越多,相应的,通话距离也就越远,(发射天线都有一个驻波比,这个比值越接近1:1这个天线效率就越高,不谐振的话会有一部分功率会被天线反射回发射机,因此天线不谐振有可能损坏发射机)。这样明白了吗

国务院决定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是什么时间?2010年是第几届?

经国务院批准,每年9月第三周是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自1998年第一届推普周开始,至今2011年为第14届推普周。

2010年是第13届推普周。

具体的详细资料可以参阅百度百科中的推普周

普通话主体来源于是雍正王朝的官话,清代贵族学习和推广北京官话,在雍正年间在南方方言区推广基于北京音的官话,设立“正音书馆”。公元1909年,清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这是清代汉语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1909年清政府将北平语音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0年爆发“京国之争”,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而不是以滦平语音为标准音。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普通话源于北京,据说是满清人入关后为了与汉族人交流而创立的普通话。

实际上普通话的起源可能更早。在南宋时期,北朝金国的老百姓大部分也都是汉族人,汉人与金国的鞑子为了方便交流,也得有大家都能听的懂的简易语言,于是自然就开始有了很容易能让对方都能听懂的普通话。而江南的南宋因为偏安一隅,没有其他民族的大规模融入,所以他们保留了古汉语的很多成分。当时以长江为界的两岸语言区别为什么很大?可以说就是这么来的。至今普通话的语言简易程度都是很高的,我们只需要掌握了1000个汉字,我们就可以读报纸了。

后来蒙古人南下,灭金时,破城并屠尽了北京80万人口,至今北京城没有元代以前的建筑。当时北朝金国的难民流落到了山西,山西在中国这一段历史上,是人口最多,经济上最繁荣的时期。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补充大屠杀后的全国人口不足,先后8次从山西向全国各地迁徙人口。据说当时朱元璋把大屠杀后剩下的百姓集中在山西的洪桐县一带,分别向全国发遣。很多不愿意离开家园的百姓,被士兵用绳子绑在一起,由他们押着离开家园。

当时的人们要上厕所,用的是“我要方便”一词,由于被绳子绑在一起,要上厕所只能用“我要解手”一词了。所以后来人们要上厕所用的是“方便”一词,也就由此改成了“解手”的一词了。这就是我们现在用的“解手”一词的由来。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次民族的大迁徙。所以,后人多说我们的祖先来自山西的洪桐县一带的大槐树,就是这个原因。如果你去山西旅游,导游会问你的左脚的小脚指甲有无分岔?据说有分岔的人,都是从山西迁徙出去的。汉人小脚拇指的指甲盖,通常分裂为两半。不过两半不成比例,一半大得多,一半很少,不注意是很难发现的,而且男左女右。异民族的脚趾的小拇指头,则是完整光滑的一块。

民族的大迁徙,使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更加扩大,更促进了北方普通话的交流。满清人入关后又促进了普通话的交流。

1、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2、汉民族共同语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唐宋时期,人们写文章、作诗词非常注意使用“正音”(国家颁布的读音)。明清时期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3、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它作为我们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是历史形成的。一方面,作为北方方言代表的北京话,数百年来作为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而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运动”以后,作家们自觉地用普通话写作,涌现出一大批作为普通话书面语规范的典范作品。“国语运动”又在口语方面增强了北京话的代表性,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北方方言区自身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人口优势等客观条件奠定了普通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地位。

以上就是关于普通话的由来全部的内容,包括:普通话的由来、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是怎么来的、普通话由来何处当时是怎么决定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3142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30
下一篇 2023-04-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