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之境———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迷幻之境———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第1张

陈伟祺

摘 要:人们常说“眼见为实”,然而在生活中,人们常常受到自己眼睛的欺骗,所看到的影像与客观事物不同,这被称作视错觉。在设计时,可以利用视错觉进行视觉矫正,使之在视觉感官上更加合理,也可以利用视错觉营造复杂的视觉效果,以提高设计作品的趣味性,为设计效果添砖加瓦。本文从视错觉的应用出发,梳理适合景观设计所应用的视错觉设计手法,以供景观设计师参考。

1 视错觉的概念、起源及分类

视错觉就是当人观察物体时,基于经验主义或不适当的参照所形成的错误的判断和感知。视错觉产生的逻辑原因主要是判断上的错误,对距离或深度的错误估计会导致视错觉。生物学家冯特研究发现,视网膜成像方式是引发视错觉的主要原因。当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瞳孔聚焦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它实际是一个二维的影像。二维的物象经过一系列神经活动,在视觉中枢转换成大脑认识的景象。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的主观经验,如“角度感”、“形象感”、“立体感”使这些景象“三维化”。当不同的客观物体在视网膜上呈现的物象相似时,大脑主观经验对其进行相同的处理,导致视错觉的出现,例如一张二维的透视图会产生三维的感觉。人类很早就意识到视错觉的存在,并且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视错觉。例如,古希腊的神庙,其屋顶向两边坡,在这样从地面上看屋顶是平的;如果采用平屋顶,看起来中间会有下凹感。古希腊哲学家埃皮卡姆斯和普罗泰戈拉(约公元前5世纪前后)是最早研究视错觉的学者。埃皮卡姆斯认为人的感官是造成视错觉的主要原因,而普罗泰戈拉则认为环境是造成视错觉的主要原因。亚里斯多德综合了埃皮卡姆斯和普罗泰戈拉的观点,他说:“我们的感觉是可信的,但他们容易上当受骗。”柏拉图认为感官需要头脑的帮助去了解所看到的事物,他说:“是眼睛要和头脑一起工作。”

中国古代对视错觉的观察也很早,《列子·汤问》中有《两小儿辨日》,就是对高度视错的阐述,但没有剖析其产生的原因。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收分也是对视错觉的应用。1826年,心理学家约翰内斯·穆勒写了关于视错觉的两本书,他是第一个提出“视错觉”一词的人。1854年,另一位心理学家JJ欧佩尔在约翰内斯·穆勒的研究基础上写了一篇论文,提出视错觉的相关理论,并附有10页的线错觉图,其中一种最有名的一种被称为穆勒莱尔错觉(MuEllErlyErillusions)。同一时期,物理学家、生理学家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写了《生理光学手册》,解释了认知错觉的产生机理:事物的影像与人对外界事物的固有观念产生差异,造成了视错觉。自此,视错觉开始为人们所认识。1915年漫画家WE希尔发表了一张漫画,图中时而出现一个年轻少女的形象,时而出现一个年老妇人的形象,这是首个有意识地利用视错觉进行创作的作品。到二十世纪中期,约瑟夫博斯、马塞尔杜桑、萨尔瓦多达利和MC埃舍尔等艺术家尝试用视错觉进行艺术创作,形成了视错艺术(oParT)。视错觉可以分为几何错视、生理错视和认知错视。

几何错视:主要是对图形的大小、角度、长度、面积等方面的错误知觉。(图1)a艾宾豪斯错视(EbbingHausillusion):中间两个圆形面积相等,但是感觉被小圆包围的圆形面积较大;b赫林错视(HEringillusion):两条平行线在发射线的干扰下产生弯曲错觉;C菲克错觉(fiCkillusion):水平线与垂直线等长,但是由于水平线被垂直线分割,使得在视觉感知上认为垂直线更长;d波根多夫错视(PoggEndorffillusion):一条倾斜线被平行线打断后,产生位移错觉;E缪勒莱尔错觉(MuEllErlyErillusion):中间线条相等,但是由于受到箭头的影响,右面的直线看起来更长,显然向外的箭头具有视觉延展的功效。

生理错视:人的感觉器官在接受过久的刺激后会形成补色及视觉残像的生理错视,另外因为视觉疲劳而产生的视觉暂留现象也属于生理错视。赫曼方格(HErManngridillusion)是生理错视的代表作品,由于视错觉使人们感觉网格间的白色区域呈现出灰色的色点。

认知错视:可以分为大小错视、高度错视和图底反转。1)大小错视:近大远小是由于视错觉引起的,随着观察距离的增大人们感觉物体变小,这是由于视网膜上物象的缩小,而非所视物体本身缩小。由此可能引起该物体后退的视觉感受,但物体实际上是保持不变的。2)高度错视:舒尔曾有关于月亮错觉的调查,即物体大小的恒常性会受到高度的影响。月亮在地平线上看起来较大,而在天顶时看起来较小。如果用大小恒常性来解释这一现象,水平方向比垂直方向对物体恒常性更为有利[1]。垂直方向所产生的错觉与仰角的大小和距离息息相关。在设计时如果观察者和物体之间仰角大、距离远,为了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以及正确的传递设计意图,可以适当加大物体上部尺寸,以减少由视错觉所带来对物体信息的误读。3)图底反转:图和底的正负关系可相互反转,即当视觉停留在图形时背景退后,当视觉停留在背景时图形退后成为背景。通常图和底的份量相当,轮廓线相互借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的关系。图底反转关系的经典之作是鲁宾之杯,这种边缘线公用的形式会使人产生视错觉,同时也使得物体具有多义性。

2 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艺术设计领域,很多设计作品充分地利用视错觉为设计服务,实现特殊的视觉效果。目前在平面设计、建筑设计、雕塑设计、绘画艺术等领域视错觉都有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景观设计领域,视错觉应用的案例却屈指可数。下面介绍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可应用的方面,以供景观设计师参考。

21 运用透视视错觉进行视觉矫正

通常是运用透视原理对所设计的三维物体可能会发生视觉变形的部分进行相应的视觉矫正,使之符合视觉观察的基本规律。也可以利用透视视错觉原理更好的达到设计目的。假定物体为长方体,在垂直方向,如果希望消减透视所带来的物体变形,可以采用倒四棱锥,即适当加大上部尺寸。反之,如果希望加大透视感,可以采用正四棱锥,即减小物体上部尺寸。在水平方向,观察者在梯形短边方向会消减透视感,使其呈现的形状接近于长方形。而如果处于长边方向观看会增强透视感,加大景深。例如四川的乐山大佛,为了满足人们从下部观赏比例正常,扩大了头部的比例,使头与身体的比例为1∶3,而正常人呈坐姿时比例为1∶5。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作品《大卫》,作品加基座的高度为55米,远远超出均值为1米6左右的视高,为了满足人们从下部观看作品时比例正常,所以夸大了头部、上身以及两臂的尺寸,但是如果平视会感觉大卫的身体比例不符合欧洲人的审美标准。在广场设计时,米开朗基罗也运用了视错觉原理进行透视调整,罗马市政广场平面形状为梯形,从人们进入广场的方向看,由于透视的原理所以视觉感觉其形状为长方形。法国凡尔赛宫轴线为3公里,在轴线上设置有很多的水池,为使从宫殿方向看水池尺寸适合,采用了尺寸依次放大方法,这样就解决了由于透视引起的末端水池过小的问题。

22 运用视错觉原理形成迷幻空间

运用材质的反射或折射可以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使死气沉沉的空间注入新鲜的活力。尤其是物体进行多重反射时,会形成迷幻性空间。镜面不锈钢和镜面等具有反射功能的材质是景观设计中常用的材质,在设计时如果希望达到特殊的视觉效果,可以考虑设置的数量、体量和角度,通过几者关系的配合来达到设计目的。同时镜面在视觉上也能起到扩大空间、延伸空间的效果。玛莎施瓦茨在2011年西安园艺世博会大师园中设计了一个35x35M的迷宫园,里面重复运用了代表古城西安的设计元素———拱门。通过拱门的横向排列构成了线性元素,这些线性元素采用不规则夹角的构成方式分布在场地中,人们可以穿行其中。在走廊的端部玛莎施瓦茨采用了镜面材质,形成了走廊无限延伸的视觉效果。在尽端所形成的三角形空间里全部运用了镜面材质,内部种植有常绿的地被植物和几颗柳树,由于镜面的反射作用,产生步入柳树林的视错觉。MoniCabonviCini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透明的洗手间,使用单面镜面材质进行四面包裹。从外面看完全溶于环境并反射环境,形成类似于“消隐”的建筑。HarlEquin广场是哈格里夫斯在美国的一个设计项目,广场位于两个低层玻璃幕的建筑中间,内部设计了多个镜面不规则体。地面铺装采用了黑白的菱形格图案,整体设计灵感来自于毕加索的绘画。黑白格铺装外加大面积镜面材质的反射使整个空间产生一种迷幻性的视觉效果。

水是景观设计的主要元素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水景都被广泛使用。中国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说,水的动与静皆具魅力,动水如溪流、瀑布等会使空间生机勃勃,静水面具有与镜面相似的功能———形成水中倒影,能够很好的实现视觉的延伸,使建筑或景观与水中倒影融为一体。明代计成曾描述:“池塘倒影,拟入鲛宫”[2]。苏州拙政园的倒影楼和塔影楼与水中倒影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同时也增加的空间的层次,丰富了园林空间。国家大剧院的建筑造型是半椭圆球体,通过与水面倒影的结合形成完整的“鸭蛋”造型。

23 运用视错觉形成虚空间

虚中见实也是视错觉的一种表现方式,而虚空间在视觉和心理感知上却是相对独立的空间。从行为心理学角度来看,虚空间的设计满足了人们对安全感的需求。大而空旷的空间会使人无所适从,如果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形成尺度适中的小空间,空间分而不隔,相互渗透,会增加空间的亲切度。玛莎施瓦茨在HudPlaZa的设计中,运用了多个圆形的檐棚设计,地面也运用了直径为30英尺的圆形草丘以及圆形的铺装与之相呼应,使广场空间在竖向和平面上形成多个尺度宜人的虚空间(图2)。劳·海尔普林事务所设计的伊拉凯勒水景广场,通过地面的高差处理出部分下沉空间,这部分空间在瀑布、水台、水面等元素的组合中形成了生动、活泼又相对独立的空间。矶崎新的筑波科学城中心广场也是通过下沉空间的处理方法打破了原有空间的平淡无奇。由此可见,下沉空间、抬高空间、廊架、地面材质的变化等处理手法都会形成虚空间,从而增加空间的亲切度。

24 运用视错觉原理增加设计生动性

如何增加设计的趣味性和生动性?使其具有吸引力?这应该是在注重人性化设计的今天值得研究的课题。一个好的设计不仅仅要符合传统意义的设计标准,还应该具有独特性。不能说所有的设计都要运用视错觉来增加其吸引力和可视性,只能说是提供了一种解题思路。在平面设计或广告设计等其他艺术设计领域,通过视错觉来增加设计趣味性的案例不胜枚举,这类作品通常运用视觉刺激和延长解读来达到宣传商品或传递信息的目的。例如福田繁雄的设计招贴作品,巧妙的利用黑白关系,形成正形男人的腿与负形女人的腿公用边缘线,两者之间虚实互补,相互依存。运用视错觉原理有时可以实现以假乱真的效果,从而增加艺术的趣味性。古典文化时期有关错觉的一个著名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宙克西斯画出的葡萄几乎乱真,骗得鸟儿纷纷前来啄食。巴尔拉修把对手邀至自己的画室,让他观看自己的作品。宙克西斯迫不及待的要把画板的帘子掀开,这时才发现帘子不是真的,而是画上去的”[3]。可见,人们的视觉是具有欺骗性的,眼见不一定“为实”。3d绘画大师kurTWEnnEr的街头作品也运用了视错觉原理,他由古典穹顶壁画变形所引起的高度错觉获得灵感,以透视原理在水平面上创造了独特的立体绘画形式,通常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经典艺术作品作为绘画题材,让过往的人们忽然有种时空穿越的感觉,使人耳目一新。

詹克斯的宇宙思考花园运用了变形的棋盘格,两个曲线变形的棋盘格汇聚为一点,形成了视觉的流动性。在2008年中国奥运会的雕塑作品《无极》中,视错觉表达的更加充分。这个作品参考了中国传统的太极图案,同样运用了变形的网格来表现,在距离中心同心圆越近的位置网格越小,反之越大,这样增大了空间的透视感和流动性。big事务所的作品suPErkilEn公园设计,汇集了60个国家优秀的设计作品在公园中进行展示。在地面设计上使用了流动的曲线,在遇到展示作品时曲线采用了绕行的方式,曲线时而稀疏,时而密集,使得原本普通的展示空间显得活力而动感(图3)。

25 色彩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视错觉所影响的领域不仅仅在形象上,在色彩上也会产生视错觉,主要表现在色彩的生理错觉和色彩的心理错觉。色彩心理错觉主要表现在:色彩温度错觉、色彩重量错觉、色彩面积错觉、色彩感官错觉、色彩距离错觉。经测试置身于红色的房间内所感觉的温度比实际温度有所提高,血液循环速度加快;反之如果处于蓝色的房间内所感觉的温度会比实际温度有所降低,而且血液循环的速度也会变缓,由此可见色彩会使人对温度产生错觉。同时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设计时应该充分的利用色彩的心理感受为设计服务。在绘画、室内设计、平面设计等领域色彩视错觉运用更加普遍。例如蒙克的绘画作品《呐喊》,为了更好的传递主题呐喊,除了人物形象的表达外,在色彩上也运用了红色表现天空、蓝色表现地面,使得压抑低沉的氛围传递得更加充分。

景观设计由于材料等方面因素的限制在色彩视错觉方面应用案例不是很多。玛莎施瓦茨在日本岐阜kiTagaTa公寓的景观设计中,有四块小的方形空间,表达春、夏、秋、冬四个主题。除了空间中的其他元素表达主题外,色彩也起到很大作用,玛莎施瓦茨使用绿色、红色、橙色、蓝色来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运用色彩的视错觉使处于空间的人更好的体会到相应的主题。巴拉甘的饮马槽景观设计作品运用了蓝色、**等鲜亮明快的色彩,分别象征了天空和太阳。这些明快色彩的加入,无疑也增加了空间的吸引力。

3 结语

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通常会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景观设计师应了解视错觉及其应用方式,以突破常规设计手段,营造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样既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驻足停留,同时又可增加空间的魅力。

顾名思义,错觉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是一种特殊的知觉,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外界的客观刺激,因而不是通过主观努力就可以纠正的。错觉不存在个体差异。

最常见的错觉是视错觉

除了视错觉,还有听错觉(利用仪器使左边来的声波先进人右耳,会觉得声音是从右边来的)、嗅错觉(把一种气味闻成另一种气味,如把杉木气味闻成油漆味)等。上面列举的都是发生在同一感觉通道间的错觉,还有发生在不同感觉通道间的错觉,如形重错觉(例如,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人们用手以比较时会觉得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重得多)、视听错觉(看着台上作报告的人会觉得声音是从前边传过来的,闭上眼睛就发现声音是从旁边的扩音器中传来的)等。

在下面的链接里有一些视错觉的例子,我个人认为不错

参考资料:

>

首先,所谓的“错视觉”也简称为错视,是指观察者在客观因素干扰下或者自身心理因素支配下,导致我们的认知判断与所看到的形态产生矛盾的错觉经验,它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视觉带来的误差,视错觉的效果才得以运用在绘画设计等艺术领域,我们可以在这样的“视觉蒙骗”中得到审美的感受,想象力也得到飞翔。

总的来说,错视的图形效果主要表现在尺度、形状和图底关系三方面:

1、尺度错视

尺度错视就是视觉对形的尺度判断与形的真实尺度不符的现象,所以也叫大小错视,一般有长度错视、面积错视还有角度与弧度错视。

2、形状错视

视觉对形状的认知与形的真实状况不符的现象即为形状错视。产生形状错视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由于相关因素的诱导、干扰或者背景的影响,导致形的视觉发生扭曲现象的扭曲视觉;或者由于本身或背景环境的线型诱导,而导致形状的变化或者产生某种动感。

大家肯定记得那幅著名的“少女与老妇”,就是利用视错觉的典型例子,由于形体本身线型的诱导,才导致两个形象的动态转换,所以我们才会认为少女与老妇的答案都是对的。

艺术创作者可以利用这样的错觉原理,分别在尺度、形状等方面动用心思,将这样的错视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达到理性的效果。

“错视觉”也简称为错视,来源于观察者在客观因素干扰下或者自身心理因素支配下,导致我们的认知判断与所看到的形态产生矛盾的错觉经验,它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反应。

视错觉一般都会表现为设计的意幻形态,也就是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发挥想象与联想,创造出全新的视觉形象,一般都表现出为不现实的梦幻、想象、隐喻等。

1、矛盾性空间

矛盾性空间是指构成设计中的一种模棱两可的空间,是非真实的空间。矛盾性空间所表达的图像都是不合理的,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可能的,违反常规的。也真因为它的荒诞与奇特,更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也引发了更丰富的联想。

2、正负形

在平面设计中,正负形是靠彼此界定的,同时也相互作用。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可以在正负形的关系上,达到视错觉的效果。

具体来说,利用正负形也有不同的形式:

⑴ 图形的边线共用

也就是利用正负形边线的相互借用,正负形的完整性各不相让,充斥着抗衡与矛盾,让人在视觉上得到满足与快感。

⑵ 图底反转

在设计中,形象常被称之为“图”,而周围的空间则被称之为“底”,当图与底的关系并不格外清楚,并且发生混淆,就是所谓的“图底反转”。

图底反转也包括了三种情况:

① 共存反转

这是由于观看方向的改变,或是由于注目点的转移,导致原来的图形退去,呈现出新的图形。

② 远近反转

由于视觉对局部的空间深度有相反的理解,所以导致局部的这一个形产生时而凸出,时而凹进的视觉。

③ 图底反转

由于视觉注目点在图与底之间转换,所以图与底也发生了变化,当图变成底,底便成了图。

以上就是关于迷幻之境———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全部的内容,包括:迷幻之境———视错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什么是错觉错觉有哪些种类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和商业促销活动中的实际应用、什么是错视觉如何利用错视觉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3027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