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十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

鲁迅先生的十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第1张

鲁迅先生十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狗·猫·鼠》、《父亲的病》 、《阿长与山海经》、《 琐记》 、《二十四孝图》、《藤野先生》 、《五猖会》、《范爱农》 、《无常》这10篇回忆性散文收录在《朝花夕拾》中,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

1、《狗·猫·鼠》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首先回击了“现代评论派”对作者“仇猫”的诬蔑,揭露了他们卑劣的手段,然后作者说明自己“仇猫”的近因,刻画出“猫”的主要特征;再以童年的追叙,交代了“仇猫”的远因;最后批判“中庸之道”。

指出它的实质是纵恶养奸;作者表面上讨厌猫,实际上却鞭挞了具有与猫类似习性的一类人,如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

作者借追忆自己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最终却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施暴者的憎恨。此文运用反语和曲笔,以动物喻人,以议论为线索,夹叙夹议,寓意深厚。

2、《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的印本都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成为宣扬孝道的通俗读物。

“孝道”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新《二十四孝图》,乃陈少梅先生41岁时盛年之杰作,其题材不多见,笔墨工雅,设色清丽,非同寻常,故堪称国之重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充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

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快乐天性。该散文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4、《范爱农》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者通过追叙自己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全文语言朴素,感情真挚。

5、《无常》是鲁迅在1926年7月撰写的文章,发表在半月刊《莽原》第一卷第十三期。

文章在夹叙夹议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后收入文集《朝花夕拾》。

《无常》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鲁迅一生的著作和译作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其中《故乡》《孔乙己》《诗二首》选进二期课改教材初二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风筝》《雪》《藤野先生》《社戏》等都被选入初中人教版语文课本。《少年闰土(节选《故乡》)》选入小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风筝》选进人教版初一下册。 1918年起,先后发表《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乡》等小说名篇,后来收入小说集《呐喊》。 2005年版《鲁迅全集》目录 2005年版《鲁迅全集》第一卷 坟 热风 呐喊 第二卷 仿徨 野草 朝花夕拾 又名《旧事重提》 故事新编 第三卷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 而巳集 第四卷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 第五卷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拾零集 第六卷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第七卷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 第八卷 集外集拾遗补编 第九卷 中国小说史略 汉文学史纲要 第十卷 古籍序跋集 译文序跋集 第十一卷 两地书 书信(1904-1926) 第十二卷 书信(1927-1933) 第十三卷 书信(1934-1935) 第十四卷 书信(1936 致外国人士) 第十五卷 日记(1912-1926) 第十六卷 日记(1927-1936) 第十七卷 日记(人物书刊注释) 第十八卷 附集 鲁迅著译年表 全集篇目索引 全集注释索 补充书目《如果鲁迅活到今日》121分钟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鲁迅的散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有关鲁迅的散文一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得上是勇士。”当然,写出第一首白话新诗和散文诗,也需要过人的勇气。胡适命名其诗集为《尝试集》,就是尝试如何“吃螃蟹”嘛!沈尹默(1883--1971)毫不犹豫地第一个抓起来吞食之,这是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创举。

1918年1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4卷1号上,居然有非绝句、律诗,也不同于词曲的白话诗9首发表了!不歌咏帝王将相、大人先生,却有两个人歌咏人力车夫,岂不斯文扫地!作者有三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沈尹默的《月夜》,是中国的第一首散文诗!1919年出版的《新诗年选》,在《月夜》诗后,有诗人康白情的评语:“这首诗大约作于1917年的冬天,在中国新诗史上,算是第一首散文诗。其妙处可以意会而不可以言传。”附录的《诗坛略记》也说:“第一首散文诗而备具新诗的美德的是沈尹默的《月夜》。”它发表后有赞扬必有打击。在封建遗老遗少们看来,这“非驴非马”的什么玩意儿呢?既不是散文,也不是诗,完全是个“怪胎”; 所写内容更不靠谱,简直是“驴鸣狗吠”!其实,这恰是沈尹默这首散文诗的艺术特点。

“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采用双声叠韵。“呼呼”象声,“明明”象形(光),一为听觉,一为视觉,视听通感,贴切地描摹出秋夜的意境。妙在无叙述赘言,用直抒胸臆的率真,不说“我在一个深秋的有月光的夜晚如何如何……”,首句“霜风”两字点出季节,夜晚有月之“明明”而不用“朗朗”,使声音减弱光感增强,更轻而亮些,若换“朗朗”,则如铙钹铿锵,破坏了动静节奏; 出典在曹操的四言诗:“明明如月”句。第三、四句写我和树并排独立,为什么特别说明我不倚树而立呢?犹如中国画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领会去想象去解读吧!

包括《月夜》在内,沈尹默总共写了17首新诗,都发表于1918年至1920年间,我最喜欢的还是他的《三弦》。三弦是江南特有的伴奏弹词开篇的乐器,常常会拨动我的乡愁。它的声音是属于河房廊沿的,属于古镇小巷的。沈尹默的《三弦》,不写弹三弦的人,也不写弹的什么乐曲,时间是沉闷的炎热的中午,长街悄无人迹,一处破败的院落和低低的土墙,“挡住了个弹三弦的人,却不能隔断那三弦鼓荡的声浪。”此诗分三个自然段,写三段意境,不分行,完全是散文写法,却处处见诗的内核,故可谓标准的散文诗。沈尹默的散文诗,印证了散文诗这种新生文体的难工,语言并非吐口水似的随意出之,他足足费了一个月的工夫推敲,使这首散文诗不仅具有必须的内在韵律,而且使语言的音韵合古典诗词的规律,取李清照的《声声慢》双声叠韵之先例,又有西方象征派如魏尔伦、瓦雷利、马拉美等拟声的意韵,给后世的诗人戴望舒的《雨巷》营造雨声淅沥的乐感,乃至穆木天的朦胧水声以极大的启发。说它是中国古典和西方现代散文诗的形式碰撞闪现的火花,也不为过。据音韵学研究家称:此诗有十一个字是双声,摹写三弦的声响,又将四个阳声字和七个阴声字参错杂用,显出三弦的抑扬鼓荡。我想指出的尤其是此诗的最后一段:“门外坐着一个穿破衣裳的老年人,双手抱着头,他不声不响。”他是谁?和三弦有关么?他在听弦声还是不在听?他是破落的江南士子么?他是失去土地的老农民么?他是路过走倦了休息的,还是从院内被逐至门外的?我以为,这位神秘客是诗中忧郁的上帝!它超越时空的存在,给这章散文诗以无穷的意味。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沈尹默是中国散文诗的拓荒者,他的散文诗必然载入史册,虽然他一生只写了17首。他的旧诗词倒有《秋明集》《秋明室杂诗》《秋明长短句》等传世,但还有多少读者认真去读呢?相反,他的散文诗《月夜》《三弦》却久经传诵。一个人的成就难以预料,青年时代的沈尹默很了得,为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出谋划策,积极推荐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陈办《新青年》,他自然成为编委会的得力干将,成为新诗开路三健将之一,他在主题、题材、形式和风格方面大胆探索和革新,写出中国第一首散文诗。后来,沈尹默东渡日本游学,停止了新诗的创作。回国后从事教育,曾任北平大学校长,晚年以书法著名于世。

有关鲁迅的散文二

鲁迅早年与二弟周作人合作写成的《惜花四律》,先前曾被收入十卷本和十六卷本《鲁迅全集》;后来要出十八卷本的新全集了,这四首诗是否收入,专家们曾经有过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不必再收,因为这一组诗原作者是周作人,有人主张继续收录,因为这些诗是鲁迅大改过的(参见陈福康《〈惜花四律〉不能从〈鲁迅全集〉中删去》,《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31日)——最后还是收入了,列入《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之二(《鲁迅全集》第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8页)。

收进来当然是对的,这一组诗鲁迅加工的痕迹很浓,由此能得到很多信息,颇具研究的价值。关于是否收录此诗,后来还有一些纷争,大抵无关宏旨,可以不去多管;意气之争尤无必要,充其量也只是出版史的一点花絮罢了。

这四首诗的出处在《周作人日记》辛丑年后所附《柑酒听鹂笔记》中,题作《惜花四律步藏春园主人元(原)韵》,作者署“汉真将军后裔”;眉批则说:“都六先生(周作人)原本,戛剑生(鲁迅)删改”,又说“圈点悉遵戛剑生改本”(《周作人日记》上册,大象出版社1996年版,第294~295页)。所谓“汉真将军”,指西汉的著名将领周亚夫。《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云,周亚夫驻扎在细柳,天子前来劳军,前驱先到,进不了营门;稍后文帝本人驾到,还是进不去,于是——上(文帝)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上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

可知“汉真将军后裔”表明姓周,指鲁迅、周作人皆可。日记中这样署名,恰好表明这四首诗是他们兄弟亲密合作的成果。

在周作人的初稿上鲁迅改得很多,已近于重写,所以周作人后来提到这四首诗时,直接将它们称为鲁迅的作品(详见《旧日记里的鲁迅·辛丑二》,《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3页)。现照定本抄录如下:

鸟啼铃语梦常萦,闲立花阴盼嫩晴。怵目飞红随蝶舞,关心茸碧绕阶生。

天于绝代偏多妒,时至将离倍有情。最是令人愁不解,四檐疏雨送秋声。

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阿娇?微雨欲来勤插棘,薰风有意不鸣条。

莫教夕照催长篴(笛),且踏春阳过板桥。祗恐新秋归塞雁,兰艭载酒桨轻摇。

细雨轻寒二月时,不缘红豆始相思。堕茵印屐增惆怅,插竹编篱好护持。

慰我素心香袭袖,撩人蓝尾酒盈卮。奈何无赖春风至,深院荼蘼已满枝。

繁英绕甸竞呈妍,叶底闲看蛱蝶眠。室外独留滋卉地,年来幸得养花天。

文禽共惜春将去,秀野欣逢红欲然。戏仿唐宫护佳种,金铃轻绾赤阑边。

据周作人眉批,第一首只有第一句和第二联是“原本”,而其中“茸碧”原作“新绿”;第七句的“不解”,原作“绝处”。第三首也是只有第一句和第二联出于原稿,其余都是鲁迅改写的。关于二、四两首无眉批,不知道是并无改动还是全部由鲁迅重新写过,估计是后一种可能性比较大,这里周作人完全未提“原本”如何。

就周作人眉批所说明的情况来看,鲁迅的改订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用词更为讲究,例如“新绿”二字比较一般,而“茸碧”则更为形象直观,与上句中的“飞红”对仗关系也更佳。可惜我们现在看不到周作人的原稿,否则可以对鲁迅这一系列修改的用心有更多的了解。

《惜花四律》写爱花护花的心情颇为细致动人,这与他早年喜欢种花关系很大。三弟周建人先生回忆说,鲁迅早年“空闲时也种花,有若干种月季,及石竹,文竹,郁李,映山红等等,因此又看或抄讲种花的书,如《花镜》,便是他常看的。他不单是知道种法,大部分还要知道花的名称,因为他得到一种花时,喜欢盆上插一条短竹签,写上植物的名字。”(《鲁迅先生小的时候》,《回忆大哥鲁迅》,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页)鲁迅对花草的兴趣维持了很长时间,在南京读书期间曾写过若干关于花木方面的札记,至今还可以看到两则《莳花杂志》(现亦已编入《集外集拾遗补编》附录二)。他从日本回国以后,又恢复了对于植物学的爱好,抄录和校勘了不少有关的古书,如《南方草木状》、《园林草木疏》、《洛阳花木记》、《何首乌录》、《金漳兰谱》等等(参见顾农《早年鲁迅与草木虫鱼》,《上海鲁迅研究》2008年秋季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10月版);这些可以说都是《惜花四律》的延伸和发展。

从鲁迅早年与周作人合作的这四首七律还可以看出鲁迅青年时代的旧体诗功夫,对偶的句子安排得很是工整到位。鲁迅后来在《南腔北调集》的《题记》里提到这个书名的由来,又说用这名目也有“准备和还未成书的将来的《五讲三嘘集》配对”的意思,接下去又道:

我在私塾里读书时,对过对,这积习至今没有洗干净,题目上有时就玩些什么《偶成》,《漫与》,《文章秘诀》,《捣鬼心传》,这回却闹到书名上来了。这是不足为训的。

这样的积习,现在绝大部分知识分子乃至作家、诗人已经不再有了。能对对子或写几首旧体诗的人往往很自豪,尽管对得如何写得如何又是另一个问题。这正如现在的高考作文,偶有学生用文言文来写,往往能拿到高分;至于他那文言文是否真的上路,又是另一个问题一样。鲁迅说的“不足为训”,颇堪深长思之,这不能单纯地看成只是他的谦词,对对子能学会固然很好,而普遍提倡已无必要。

1、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皆收于《呐喊》中)。

2、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共收录10篇散文)(含《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其中,《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已被纳入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

3、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4、散文诗集:《野草》(含《风筝》、《雪》(收录在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年级上6课)等作品。

5、论文集:《门外文谈》。

6、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9部和很多另外的杂文集。

扩展资料

鲁迅的学术思想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极为遗憾的是,由于当时不利于创作的现实客观条件,他本来计划要写的一部完整的中国文学史在有生之年未能完成。支持鲁迅进行学术创作的两大观念,其一,早期的进化论的文学史观,其二,中后期的马克思唯物论指导的文学史观。

鲁迅早年接受了严复《天演论》的影响,故而使得进化论的思想根深蒂固直接影响到他的学术研究。一方面,鲁迅认为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地变化发展着,具有求新求变的本质,它的变化发展不可阻挡。“进化如飞矢,非堕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有。”

人类社会不断地进化,“便是文章,也未必独有万古不磨的典则。”文学样式之一的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

而作为小说的初始形态,“迫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一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另一方面,在文学不断进化发展的基础上,鲁迅认为文学还必须革故鼎新。“进化的途中总须新陈代谢。

所以新的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壮,旧的也应该欢天喜地的向前走去,这便是死各各如此走去,便是进化的路。”而在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后的文学史研究中,鲁迅一直坚持着唯物论,从科学的客观性出发,坚持物质第一性,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摹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的作品有:《坟》、《热风》、《华盖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野草》、《鲁迅日记》、《古籍序跋集》、《朝花夕拾》、《故乡》、《两地书》、《狂人日记》、《祝福》、《孤独者》、《鸭的喜剧》等等。

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人物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

鲁迅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呐喊》、《野草》、《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伤逝》等。

1、《呐喊》

《呐喊》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14篇短篇小说,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初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1卷。

小说集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从革命民主主义出发,抱着启蒙主义目的和人道主义精神,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旧时中国的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希望。

2、《彷徨》

《彷徨》是近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小说集,于1926年8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后编入《鲁迅全集》。

整部小说集贯穿着对生活在封建势力重压下的农民及知识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关怀。该小说集在深广的历史图景中,对人物命运的叙述渗透感情。

3、《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

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4、《野草》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20世纪20年代初期,作者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处于极度苦闷中的鲁迅当时心境很颓唐,但对理想的追求仍未幻灭,这部诗集真实地记述了作者在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以后,继续战斗,却又感到孤独、寂寞,在彷徨中探索前进的思想感情。

诗集内容形式多样、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形象,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集以独语式的抒情散文形式,诗性的想象与升华,深化了中国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5、《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6、《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是近代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此文记述了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

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全文语言平实形象、处处流露着真情,在丝毫不带造作的叙述中,将读者带入到了儿时作者的世界中,令人觉得特别可亲。

7、《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是现代著名作家鲁迅所写,出自鲁迅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

另有,鲁迅认为二十四孝图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他从自己小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他本人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

8、《五猖会》

《五猖会》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此文匠心独运,开篇就为参加赛会蓄势,先写童年看赛会,然后写《陶庵梦忆》里的热闹赛会,接着写自己见过的比较隆盛的赛会,这些都在为写五猖会做铺垫。

然而,接着转写父亲要求“我”背书,“我”失望、郁闷之极,最后终于背书成功,得以去看五猖会,而作者并没写五猖会的盛况;表达了作者强烈谴责封建强权教育对孩子天性的扼杀。

以上就是关于鲁迅先生的十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全部的内容,包括:鲁迅先生的十篇回忆性散文分别是、鲁迅的文章有哪些、鲁迅的散文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300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