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历史

印度历史,第1张

印度的历史缺少文字记载

在12世纪穆斯林入侵之后,印度历史的很多文字记载或考古证据,都被穆斯林毁灭了。

一般认为,比较有根据的区分和描述如下:

公元前3300-1300:印度河谷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这个文明彻底消失的原因至今不明。

公元前2000-325年:雅利安人(Aryan,来自伊朗地区)逐步入侵。前325年,亚历山大大帝入侵。

公元前324-前185年:孔雀王朝(Maurya Empire),鼎盛时期包括整个印度次大陆,印度古代史上最强大的王朝。在阿育王时代达到巅峰。孔雀王朝灭亡后,印度次大陆长期分裂为很多大小国家。

12-16世纪:在印度北部建立过五个穆斯林王国,均以德里为首都而统称为德里苏丹国(Sultan of Delhi),疆域都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但是不包括印度南部。

1526-1858:莫卧儿帝国(Mughal Empire)基本统一印度。17世纪欧洲各国在印度南部建立贸易据点。

1858-1947:英属印度(British India 或者British Raj)。

1947- 至今:印度共和国,独立主权国家,英联邦成员国。

说明与名词解释:

英属印度在1947年独立之前的状况:存在600多个土邦,合计面积占印度的45%,人口占印度的24% 左右。印度的土邦的大小不等,小的只有几平方公里,最大的土邦(Hyderabad State)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

中文:土邦。

英文:Princely State。

日语:藩王国。

英属印度:这段历史采用British Raj(英国统治)的说法更为准确,领域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等地。斯里兰卡则直属英国。早在1612年,英国就建立了东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1857年印度起义(Indian Rebellion)以后,已经经营印度将近250年的大英帝国干脆攻占德里,终结了早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帝国。

印度联邦:初为印度联邦,后改为印度共和国。建立过程不顺利。例如,最大的土邦Hyderabad State 当时拥有22万军队和20 多万民兵,不想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1948 年,印度独立第二年的9月13-17 日,35万印军发动“马球行动”(Operation Polo),武力迫使其并入印度。由于面积多达20多万平方公里,这场冲突双方伤亡不算大:印军32人死亡,97人受伤,土邦军队490人死亡,122人受伤,民兵1373人死亡。同一时期,印度独立伊始,就与巴基斯坦爆发伤亡很大的激烈军事冲突,双方的争端至今没有结束。不述。

综上所述:孔雀王朝是印度古代最伟大的统一的王朝,也是唯一统一过整个印度的王朝。

所以,阿育王的故事和形象,成为印度人民的精神支柱和历史楷模。

华氏城(Patna,旧译华氏城,现译巴特那),位于印度东部。长期的印度政治和文化中心。

孔雀王朝是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前325年)的第二年起家的:这个王国击败了其他各个印度王国,赶走了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驻军,统一了整个印度(包括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

世界上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延续长达1600多年的一所大学,就在华氏城(Patna)东南85公里处。这所大学的唐朝译名为那烂陀寺,英语:Nalanda University(那烂陀大学)。详见后述。

宝莱坞2001年的著名**《阿育王》(Ashoka)剧照。

宝莱坞2001年的著名**《阿育王》(Ashoka)剧照。

宝莱坞2001年的著名**《阿育王》(Ashoka)剧照。

宝莱坞2001年的著名**《阿育王》(Ashoka)剧照。

阿育王,确有其人,也有考古证据。

历史记载:

孔雀王朝先后九个君王,阿育王是第三个君王。

阿育王的爷爷,Chandragupta Maurya(前340-?,在位时间:公元前320-298年),信仰耆那教,半路出家修行耆那教,把王位丢给了阿育王的爸爸。阿育王的爷爷Chandragupta Maurya 到底是什么时候在耆那教寺庙里去世的,至今是一个谜。

阿育王的爷爷和父亲已基本征服了整个印度次大陆。但是,他们都多次征战,没有征服羯陵伽王国。羯陵伽战争(Kalinga War)前的形势如右图所示:整个印度次大陆都是孔雀王朝的领域(蓝色),只有右边海岸边的一小块半圆形的土地几十年中始终没有屈服。

阿育王:Ashok 或Ashoka the Great

生卒:前304-前232 (秦灭六国统一之前)

在位:前269-前232年=37 年

他继承了爷爷和父亲的王朝后,统一了印度次大陆。最后一次著名的战役是公元前265年的羯陵伽战争(Kalinga War):阿育王的军队经过残酷的战争,征服了他的爷爷和父亲没能征服的羯陵伽王国,死亡的羯陵伽的军民超过10万人,战后被驱逐的百姓超过15万人,阿育王的军队也阵亡10万人以上(各种来源的数据不一样),尸横遍野,羯陵伽都城附近的河水也染红了。

阿育王自己也被惨烈的场面,深深震撼了。

史称“人类历史上很少有这样的战争结果”:获胜阿育王在羯陵伽战争之后没有欢庆,反而宣誓不再杀生,不再战争,皈依佛教。他还雕刻了很多石刻的铭文,宣传他的“不杀生不战争”的意旨。右图是出土这种“阿育王铭文”(Edicts of Ashoka)的地点示意图:黑色方框是大型石刻铭文,黑色三角是立柱形的铭文,白色方框是小型石刻铭文:包括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孟加拉等地。

阿育王大力推广的佛教,从此流传到其他国家。

佛教研究教育设施在印度很多,最大一处是首都华氏城郊区的那烂陀寺(Nalanda University),吸引了亚洲所有国家的留学生,包括唐朝的玄奘,详见后述。

羯陵伽战争发生的公元前265年:

中国:春秋战国,过了43年后,公元前221,秦灭六国统一。

罗马:基本统一了意大利半岛,正在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霸权。

希腊化国家:这一年,阿基米德发明了提升水的阿基米德螺旋抽水机(Archimedes screw)。

1947年以前,印度的历史疆域包括现在的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 共和国和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1947年以后的历史疆域只包括印度共和国现有的领土。

中国史籍《史记·大宛列传》称印度为身毒;《后汉书·西域列传》等称其为天竺;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始称印度。

史前印度 (公元前600年以前) 史前印度最重要的文化为印度河流域文化(又称哈拉帕文化)和恒河文化。

印度河流域文化是青铜时代的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350~前1750年间。

成熟于公元前2200~前2000年,最为主要的城市有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消逝于公元前1750年左右(见印度河文明)。

但是哈拉帕文化在古吉拉特、拉贾斯坦及北方邦北部等仍有遗留。

恒河文化昌盛于公元前1800~前600年间,为印度著名的吠陀时代。

吠陀时代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即梨俱吠陀时期,约在公元前1800~前1000年;后期约在公元前1000~前600年。

前期经典很少提到家庭,社会仍属部落性质;后期部落社会分解为4个瓦尔纳的社会。

4个瓦尔纳中首陀罗为最低层,吠舍为中层,刹帝利和婆罗门为上层。

古代印度(公元前600~公元800) 古代印度的历史特征在于瓦尔纳制的确立及其向种姓制度的转化,部落社会的同化及其向国家的转化,授地制的兴起及其向封建制的转化,佛教由盛而衰,以及新婆罗门教的兴起及其向印度教的转化。

佛陀时期(前6~前2世纪) 从吠陀时代末期(前600)到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400多年的佛陀时期,是继印度河文化城市繁荣之后的第二次城市繁荣时期。

在这时期里,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大雄创立了耆那教。

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6世纪初,印度有16个国家。

其中主要的有摩揭陀、迦尸、祗萨罗、跋祗、俱卢、般遮罗和犍陀罗等。

在这个时期的大国里,瓦尔纳的等级制取代了部落制。

国君和武士成为刹帝利,祭司和教师成为婆罗门,农户和纳税者成为吠舍,服务于以上3个等级的劳动者则成为首陀罗。

孔雀王朝时期(前322~前185) 摩揭陀王国孔雀王朝的奠基人是与佛陀同时的频毗娑罗。

在孔雀王朝中,唯有国王有权拥有常备军和接受贡奉。

国王权力标志着刹帝利对婆罗门长期斗争的胜利,但婆罗门在孔雀王朝仍然拥有大权。

在阿育王统治期间,印度古代奴隶制君主专制的集权统治达到顶峰。

外族入侵时期(公元前200~公元200)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

先是中亚的大夏希腊人在公元前2世纪初侵入印度西北部。

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

其中最重要的是贵霜帝国在印度的统治。

在丘就却建国后,国势日强,侵入印度,灭大夏在印度的残部。

在阎膏珍、迦腻色伽统治时期,继续入侵印度,从印度西部到恒河流域中部均归入贵霜帝国的版图。

在迦腻色伽的支持与庇护下,大乘佛教在印度兴起。

小乘佛教流行于锡兰、缅甸等地。

萨塔瓦哈纳时期(公元前100~公元200) 萨塔瓦哈纳王国300年的历史使德干文化与北方文化互相结合 。

那里的国王最早把土地授予婆罗门,并且对部落地区实行军事统治。

笈多王朝时期(320~540) 笈多王朝崛起于贵霜废墟。

奠基于275年,统治印度北部和西部约120年。

王权缩小,官职已经世袭。

外贸不断萎缩。

种姓种类和不可接触者的名目都有所增多。

偶像崇拜在寺庙里日益普遍。

当时文化灿烂,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剧本和较早的《往世书》均在笈多王朝时编成,此外还编纂了一些法书。

在艺术方面,中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壁画丰富多彩,代表这个时期艺术的成就。

戒日王时期(606~647) 戒日王是古代印度最后的一个著名皇帝。

当时,外贸萧条,货币短缺。

政体沿袭笈多,但更加分散。

都城从华氏城迁曲女城,即从一外贸城市迁至一军政要地。

戒日王死后,北印度表面统一的局面又告结束。

古代南印度(公元前200~公元750) 在南印度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几个藩属,每个藩属都有自己的军队、自己的行政系统和收税机关。

最南部分国家的历史,从1世纪开始。

古代南印度分为两个历史时期 :第一时期是公元前200~公元300年;第二时期是300~750年。

中世纪印度(750~1757) 印度教早在4~5世纪(笈多王朝时)就以新婆罗门教的形式从各地政权出发向部落地区发展,对部落居民进行同化。

至8世纪,印度几个重要地区的部落的同化过程基本告成。

印度教寺院在土地、商业、财政方面具有雄厚实力。

8世纪的商羯罗(788~820)创立了吠檀多哲学,恢复了佛教之前的对梵天的信仰。

多种有神论教派由此派生。

信奉湿婆神者为湿婆教派,信奉毗湿奴神者为毗湿奴教派,统称印度教。

印度教寺院为培养婆罗门种姓子弟的最高学府。

印度教不仅是中世纪形式的宗教,而且是区域王国的政治经济支柱。

梵文作为古代书面语在中世纪仍没有灭绝。

在民间开始流行区域性的语言文字。

区域语言相传至今,成为现代按语言划分行政区域的基本依据。

中世纪印度,区域王国林立,强国控制弱国,小国依附大国,依附关系变化无常。

一国之内,王权、政权、地权、赋税征收权的分散是印度封建制的特色。

8世纪初,戒日王统治下的卡瑙季王国衰落。

国都曲女城被认为是北印度霸权的象征。

为此,8世纪强盛起来的帕拉、普拉蒂哈拉、拉喜特拉库塔等三大王朝从770年起就开始进兵争夺曲女城。

曲女城多次易主,战争时起时息,持续约200年。

中世纪任何强国如欲控制德干北部,必须同时占有东海岸和西海岸 。

遮娄其和帕拉瓦是德干高原上在7世纪强盛起来的国家。

两国交战数百年,终于两败俱伤。

的早期入侵 712年 , ·比因·卡西姆统率 军队攻占达里巴尔,然后占领信德地区。

不久被当地居民击退。

1001~1024年,伽色尼王朝国王马赫穆德入侵印度达12次之多,吞并以拉合尔为中心的旁遮普地区,从此旁遮普成为 地区。

12世纪后期,阿富汗廓尔王朝控制西北印度。

德里苏丹时期(1206~1526) 1206年,廓尔王朝统治德里的总督库特布-乌德-丁·艾巴克自立为统治印度的苏丹,建立奴隶王朝,定都德里。

入主印度,这在印度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除短暂时期外,德里苏丹实质上不过是北印度一个最大的区域王国。

除德干北端的省区政权外,苏丹在南印度的政权机构,都为时短暂。

在14世纪上半期,苏丹政权就不得不撤出德干。

接着印度教徒建立了维贾亚纳加尔王国, 建立了巴赫马尼王国。

苏丹于15世纪初解体后,独立王国林立各地。

莫卧儿帝国时期(1526~1858) 莫卧儿帝国统治集团原是蒙古-突厥族后裔,16世纪上半期入主印度 。

16世纪下半期版图得以扩大,除南印度外,东起阿萨姆,西至阿富汗东陲均并入莫卧儿疆域,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

1738~1739年,波斯势力入侵北印度。

1748~1767年期间,阿富汗势力入印抢劫,帝国奄奄一息。

1761年帝国统治范围缩小。

1764年被英军击败于布克萨尔。

1803年德里一度被英军占领。

1759~1858年,莫卧儿帝国名存实亡。

英国在消灭了马拉特(见马拉地人)势力(1818)以后,于1858年印度民族大起义时正式灭亡了莫卧儿帝国(见莫卧儿王朝)。

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印度的印度河流域产生了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那时人们已经会制造青铜器。大约在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印度进入了“吠陀文明”的时代,这时已经形成一些小型的奴隶制国家。到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是印度列国并存的时代。公元前326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率兵侵入印度河流域,虽然为时较短,但希腊文化对印度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公元前321年,印度赶走马其顿侵略者,建立了著名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即阿育王时期,国势最为强大,基本上统一了印度全境。阿育王死后,印度又衰落,且不断有外族入侵,直到4世纪后半期,印度才重新建立了印度大部分领土的笈多王朝。

China or India(中国和印度谁拥有更长的历史?),这个来自国外网友提出的话题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其实印度文明本身就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东南亚很多,至今仍能看到印度的影响。就连中国、日本、韩国都与印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没有人会否认这些,一些名人也提过此事。

马克吐温:印度是人类的摇篮,人类语言的诞生地,历史之母、传说之母和传统之母。

胡适:印度在文化上支配并控制了中国2000年,这是在没有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

据君君查证,胡适先生原话是:中国花了一千年才逐渐走出印度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指的是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但是传到印度,就成了不费一兵一卒,就完成对中国2000年的文化支配,并被印度人日常引用。

根据资料显示,印度从来都不擅长记录自己的历史,他们经常依赖中国人,尼泊尔人和阿富汗人的编年史,他们对自己的中世纪早期历史知之甚少。而希腊人、波斯人和中国历史学家则会记录他们古老的历史故事。而商朝出现的第一批可破译的中国铭文(公元前1200年)和阿育王的诏书(公元前300年)之间,存在一千年的时间。这里必须要说,我们不应该把2个和2个文明混为一谈,对于2个文明来说,毫无疑问印度历史比中国悠久,但对于2个来说,那就是中国。因为现在居住在印度的人,并不是印度文明祖先的后代,但是中国人一直住在中国。

印度有4500年的历史,但并不是连续的。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诞生了印度河文明。

但在印度根本没有修撰正史的记录,他们的历史是通过口口相传进行延续的。询问当地人关于自身的历史,他们总会以含糊的口吻涉及到某个时代。

在印度有这两本还算史书的史书,《诸王世系》和《大史》。但是这两本书没有采取统一的纪年方式,所以导致史学家在研究这历史著作当中并没有时间的轴线。并且在印度之后的历史主要是英国人入侵、殖民印度所撰写的。作为一个印度人,甚至说不清楚自己历史的前因后果。

在我国唐代,由高僧玄奘法师口述,辩机整理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的是玄奘从长安(今西安)出发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其中包括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城邦,还有许多不同的民族。书中对西域各国,各民族生活方式、建筑、婚姻、丧葬、宗教信仰、沐浴与治疗疾病和音乐舞蹈方面的记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反映了西域的风土民俗。《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为各国学者所重视

1印度的传统文化

印度传统文化, 受地理环境、宗教传统、种姓制度、村社结构、语言断

裂等影响, 形成了多元复杂性、浓厚宗教性、极大包容性等特征。

历史久远的宗教传统,流行的是树神崇拜及动物崇拜。印度教承认吠陀权威、向往梵我

如一、践行业报轮回、追求精神解脱、虔诚修炼瑜珈,印度教以其博大、灵活与宽容精神, 既维持了传统信仰,又吸引了新兴宗教的归附, 成为根深叶茂的印度国教,一直主导和影响印度人民。宗教信仰已经变成了印度人民生活中的一种自发的支配力量, 使它成为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宗教型社会。在印度, 对民族和文化的认同主要在宗教, 人们生活的重心不在国家政治上而在宗教。

2印度文化

印度文化如同一块坚硬的石头,即没有很大的扩张性,也顽强地 任何外来文化的入侵。

印度早期虽然有许多国王将佛教作为国教,后来被信奉 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统治,近二百年来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国作为殖民地,但每个统治者走后,印度又顽强地恢复古老的印度教传统。 文化对印度进行了几百年强有力地冲击,只击下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两块碎屑,没有能撼动印度主体文化的分毫,正是由于印度作为中流砥柱,迫使 教的扩张大潮分为两支,使处于印度阴影下的其他国家没有受到 教文化的影响。

印度文化的哲学观念认为时间是无限循环的,总是由一个周期转入另一个周期,无始无终,空间则是有限的。印度人不大关心印度半岛以外的世界,也不关心和记录历史,现在印度的历史学家需要利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希腊人和英国人的记述来了解印度的历史。

印度文化认为死亡只是走向下一个轮回,他们不惧怕死亡,对未来充满希望,对世界具有无比的信心,印度文化反对杀生,和自然相处比较和谐,对任何灾难都不会发生大范围的歇斯底里恐慌,但也不愿意和命运进行暴力抗争,即使是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争取独立也是依靠和平方式取得的。印度文化并不是单一的宗教文化,印度早期就出现一些其他宗教,如锡克教、耆那教、佛教等,这些宗教的哲学观念实际和印度教是一致的,也吸收印度教的神灵和传说,只是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和印度教一样,这些宗教都局限于印度本土,只有佛教成功地向其他民族传播,其中南传佛教国家都已经成为印度文化圈内的国家,北传佛教则吸收儒教的哲学思想,和儒教合流。

印度文化不屈服于任何外来文化的压力,也不进行激烈地抵抗,始终顽强地维系自己的传统。印度文化圈还包括南传佛教各国家,他们具有统一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

3关于古印度文化,详解

古印度 佛陀与梦幻交织的世界--印度文化 印度是我国的紧邻,但由于连绵高耸的喜马拉雅雪山的阻隔,我们对于这位邻居的情况又知之甚少,"去西天取经"在中国人的耳朵里成了艰难的代名词,和古代埃及的尼罗河、两河流域以及中国的黄河、长江一样,印度河、恒河同样酝酿了光耀人寰、彪炳史籍的古代文化。

古埃及、巴比伦、中国、印度同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

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

在南亚次大陆,有一个头枕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脚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陈躺,又生机无限的古老国度。这就是被人称作"月亮之国"的印度,因其国土形状宛若牛首,也有人称之为"牛颅之国"。

神游文明古国--印度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走过一个被孟加拉湾、 海和印度洋环抱的亚洲半岛,滋润了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片光辉灿烂的文明,成为一个国度的“圣河”。而这个幸运的国度就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

圣诗般的纯美曲调 印度是一个文化的大熔炉。这个国家独特的历史背景使得它包含了从远古到现代、从西方到东方、从亚洲到欧洲等多种文化潮流。

再加上它是一个由五大民族构成的国家,本身就像一个大大的文化博物馆。首都新德里西岸的孟买是文化的中心,而加尔各答则每天都有关于文化的新闻,多元化的音乐、舞蹈、舞剧和笑剧都令游人眼花缭乱,乐而忘返。

在喧闹的大城市生活久了,人们都向往返璞归真。而印度传统音乐的基础正是“自然”。

它歌颂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四季的旋律都在传统曲调“拉格”中得到体现——传说古人从森林里小鸟的鸣叫和树枝燃烧的声音获得灵感而创造了第一首“拉格”。

至于歌曲的内容,则源于北印度的宗教仪式。时至今日,传统歌曲依然保留了古代的发音,歌者音质纯净,令歌曲保持一种简洁、纯美的圣诗感觉。

即使你听不懂歌词,也能体会到自然的神圣与平和。 印度最古老的舞蹈之一——Natyam,在印度语中的意思是“舞蹈的艺术”。

它除了强调舞蹈的节奏感,还十分强调伴奏音乐必须悦耳动听,由庄重的诗歌和风格纯朴的音乐组成。这本是用于祭祀的舞蹈,能充分体现舞者情感,最初由神庙 在庙宇里表演。

这一舞蹈的动作关键在于保持上身的挺直,腿部半弯,双膝分开,而双脚则要像一把半开的扇。虽然有严格的动作规范,但其实每一个演员的表演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大多数时候表演都是即兴的,因此每一支Natyam的个人风格都十分强烈。

现在,这种传统的舞蹈在一股复古的潮流中再度兴起。不过,古时候的Natyam一般是独舞,而现在群舞更为流行。

一群身段婀娜、身穿艳丽传统服装的 ,在动听的音乐中如仙子般翩然起舞,效果比独舞更胜一筹。时至今日,Natyam更发展成一套讲究技术的艺术体系 泥炉碳火烹调的美食 印度的咖喱闻名世界,很多人都以为米饭和咖喱是印度的主要食品和调味料。

但实际上,在印度只有一部分地方是以米饭为主食,而咖喱对于大部分印度人来说更是一种陌生的调味料。 其实,没有统一风格才是印度菜的最大特色。

而且不仅印度各城市之间的饮食习惯有很大不同,就连每家人都有明显的饮食风格。但总的来说,鸡、鱼和羊肉是最普遍的。

肉汁是印度的主要酱料,在整个印度都十分流行。当然,每个地方的肉汁都有其明显的地方特色。

而在印度的厨房里,只有新鲜的青辣椒和晒干的红辣椒是辣的。所以不喜欢辣的游客不用担心不能吃到正宗的印度美食。

对于游客来说,印度最著名的传统菜色起源于印度王室。炖肉、酱料和米饭分别是三种不同烹调风格的基础。

但王室食品毕竟只能在专门餐馆和大酒店吃得上,老百姓对它也并不“感冒”。在当地,很多受追捧的印度菜都是很家常的,例如用未发酵的燕麦面包,涂上以煤火煮上整整一夜而成的青芥末,如此简单的冬天小吃,无论是农夫还是城市人都把它视为至爱。

而在南部城市,地道的脆薄饼和蒸米糕都很出名。至于在沿海的一些地区,除了有螃蟹、龙虾、虎虾和贝类等海鲜餐外,清香的椰子也是最常用的食材。

泥炉碳火烹调法是印度特有的烹饪方式。它对时间的掌握非常讲究。

当炉温达到600摄氏度后,烹饪相差一两分钟,甚至一两秒钟,都影响着烹饪的成败。而用这种方法烹饪的肉是不用油的,吃的时候再蘸上酸奶酪。

当食物还没上桌,那吱吱作响的碳火声,还有悠悠飘出的香味,都已经令你食指大动。 此外,在印度的多个地方,都喜欢用一种叫“thali”的大浅盘盛载食物。

在用“thali”进餐时,应该入乡随俗地慢慢品尝,狼吞虎咽只会让当地人笑话。 天竺之魂——印度古国青铜雕像展 古代印度是神话之邦,宗教、哲学异常发达。

因此印度古代的青铜造像往往是神话的象征、宗教的偶像和哲学的隐喻,融铸着诸神之灵。印度青铜造像的传统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约公。

4印度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

哈哈,可笑啊,一楼拿个外国的世界年鉴来做reference,谁告诉你繁体字有2000年?又是谁告诉你印度传统得到了保留? 给你点基本知识吧: 没有使用简化字的中文经常被称为繁体中文(某些认为繁体中文是正统的人也会称之为“正体中文”,中华民国官方的一套汉字取字方案所取的字叫“正体字”,使用这套“正体字”方案的中文也叫“正体中文”)。

其中的文字在很多时候会被笼统的称为“繁体字”。由于这些汉字未经汉字简化,故有人认为比简化字较为美观,为传统的中华文化的精髓,应将其称为“正体字”。

繁体字的取字在各地有所不同,中国大陆《简化字总表》里面所列的简化字对应的繁体字和港台的实际取字就有分别,而且港台的取字未亦未必相同。 简化字,香港、澳门及台湾有部份人士称为大陆字,是繁体字的对称。

目前,简化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中国大陆地区推行的规范汉字。同一汉字,简化字通常比繁体字笔画为少。

简化字是在简体字的基础上经整理改进由 主管部门公布的法定简体字,具有唯一性。在中国大陆,现行的简化字是收入《汉字简化方案》(后发展成《简化字总表》)中的简化字。

不过,汉字也有很多并没有被简化,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些汉字叫作传承字,既不属于繁体字,也不属于简化字。

使用简化字和被选用的传承字的中文有时被称作简体中文。 由于简化字是在简体字的基础上经整理改进的,因此常被误称为简体字。

从甲骨文到楷书,汉字在演化过程中不断简化。 汉字的简化减少了汉字的笔画数和汉字的数目,因而降低了汉字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快了书写的速度,有利于普及教育。

印度的文化只是单一的宗教文化,正是由于它的存在所以印度永远成为不了大国强国! 。

5印度的文化

印度文化有两大基本特征,即它的多样性和宗教性。

印度文化基本上属于宗教文化。目前,印度99%以上的人都是宗教信徒,无神论者极少。

在纷繁复杂的印度文化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印度教文化,它贯穿了印度文明史的始终。 印度教是公元前2000年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而兴起的,起源于上古的原始崇拜和巫术。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间,逐渐演变成吠陀教,最后发展成婆罗门教,即今天的印度教。印度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体,即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

印度教认为,人类灵魂永存和万物有灵,并宣扬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在该教看来,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告终,而是无穷无尽一系列生命之中的一个环节,每一段生命都是由前世的所为而限制和决定。

一个人的善良行为能使他升天,邪恶行为则能令他堕为畜类。因此,个人必须通过修行和积累功德才能认知梵、回归梵,与梵合一。

“梵合同一”是印度教哲学理论的核心,更是印度教徒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 由于有了这种追求和信仰,因此,印度教徒在精神与物质这个哲学根本问题上表现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它同时也决定了绝大多数印度人最基本的价值观。

可以说,印度国父圣雄甘地主张以东方精神文明战胜西方精神文明,著名诗人泰戈尔的精神圆满,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精神境界,都是这一价值观的具体反应。另一方面,在这种宗教文化的带动下,形成了印度民族性格热情奔放、善于言辞、长于思辩、富于幻想和时间观念差、动手能力不强的特点。

与此同时宗教文化形成的价值取向,还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使印度的文学艺术表现为浪漫、神秘和超现实。 总之,印度教的这种人生哲学和价值观,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演变,已得到绝大多数印度人彼此认可,是印度民族凝聚力的主要内在因素。

文化概况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左右,创造了产兰的古代文明。

公元前1500年至前1200年,雅利安人迁入,他们带来了雅利安文化,成为印度教以及印度文学、哲学和艺术的源头,开始了恒河谷地文明。约公元前6世纪,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性,为奴隶制度的萌芽时期。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是印度文化史上灿烂的阶段,形形 的哲学流派和社会理论蓬勃涌现,产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公元前325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8世纪 人入侵,带来了 文化。16世纪欧洲殖民主义开始进入印度。

1600年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对印度进行经济掠夺。1849年英占领印度全镜,开始了残酷的殖民统治。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成立自治领。1950年1月26日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

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印度文化具有十分鲜明而又强烈的宗教性、多样性和包容性。

印度是个宗教国家,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对其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 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也拥有广泛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

宗教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国家政治法律的制定,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以及各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也都是在宗教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宗教也融入印度的文化之中,其民族语言、文学、艺术、音乐、舞蹈、雕刻等等更是以宗教为中心。 在印度文化体系中不难看出其他文化成分如希腊文化、 文化、波斯文化、英语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特点。

形成印度文化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历史上的外族入侵,二是和平方式的文化交流。此外,印度有数以百计的民族和众多的部落,这些民族和部落都有自己的语言、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因此,印度文化就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印度对所有的外来文化均采取兼容并蓄的方式,所以,印度所有的不同类型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和宗教文化里,既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各种不同的外来文化成分,又与外来文化融为一体。

共经历了五个王朝。分别是:孔雀王朝、笈多王朝、伽色尼王朝、德里苏丹王朝、莫卧尔王朝。

1、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 (Mauryan Dynasty)(约公元前324年-约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

月护王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帝国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佛教兴盛并开始向外传播。

阿育王死后,他的儿子据地独立,原来在帝国内处于半独立状态的安度罗也在南部宣布独立。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继续维持统治约50年。

约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末王被大臣普沙密多罗·巽伽所杀,孔雀帝国正式结束,该王朝是第一个基本统一印度的政权。

2、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约320年~约540年)是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疆域包括印度北部、中部及西部部分地区。首都为华氏城(今巴特那)。

公元4世纪初,北印度小国林立,摩揭陀国王旃陀罗笈多一世据华氏城建立笈多王朝。沙摩陀罗笈多采取武力征服政策,统一了北印度。此外,海陆并进南下征服奥里萨、德干高原东部。旃陀罗笈多二世(超日王)时期北印度尽入笈多王朝版图,笈多王朝至此达到鼎盛时期。

佛陀笈多以后(约500年)发生经济危机。嚈哒托拉马纳和米西拉库拉卷土重来,吞并笈多王朝大部分领土,严重破坏北印度政治经济文化,促使其瓦解为许多封建小国,北印度再度处于政治分裂局面,笈多王朝灭亡。

笈多王朝是中世纪印度的黄金时代笈多王朝时期,大乘佛教盛行,印度教兴起。信仰毗湿奴、湿婆和梵天等三大主神的三大教派广泛流行。

笈多诸王虽都信奉印度教,但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大乘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成为印度中世纪前期的宗教和学术文化中心。

笈多时期农业生产有了相当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表现在炼铁、棉纺织业和造船上。对外贸易比较活跃。另外,在梵文文学、绘画、雕刻、建筑艺术等方面取得显著成就。

3、伽色尼王朝(Ghaznavid Dynasty,a1-Ghaznawiyun,962~1186)是由中亚突厥人建立,统治中亚南部、伊朗高原东部、阿富汗、印度河流域等地伊斯兰王朝,又称“哥疾宁王朝”,“伽兹尼王朝”。

极盛时期为中亚帝国,占据着伊朗大部,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地区,阿富汗,巴基斯坦与印度北部。

中亚萨曼王朝的突厥族奴隶(专指宫廷近侍奴隶和禁卫军奴隶)出身的将领阿勒普特勤占领加兹尼,其子萨布克蒂金建立加兹尼王朝。其因首都在伽色尼(又译鹤悉那、哥疾宁、加兹尼,今阿富汗东南部的加兹尼)而得名。但名义上仍承认萨曼王朝的宗主权,直至999年。

伽色尼王朝仿效萨曼王朝的各项制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由中央垂直管理各个地方。不过地方封疆大吏手握军政大权,对中央威权构成威胁,同时一些边远、偏僻地区由各个藩属、附属国、游牧部落头人等代理统治。

4、德里苏丹王朝

12世纪时,阿富汗的古尔王朝(1152-1206年)从1175年开始不断入侵印度。1206年,古尔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国家分裂。

而统治印度的总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将,名叫顾特布-乌德-丁·艾贝克)以德里为中心独立为苏丹,故称德里苏丹国家,北印度从此开始了德里苏丹王朝。

5、莫卧儿帝国

莫卧儿帝国(波斯语:شاهان گورکانی‎ Shāhān-e Gūrkānī;乌尔都语:مغلیہ سلطنت‎;英文:Mughal Empire,1526年-1857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在印度建立的封建专制王朝。

在帝国的全盛时期,领土几乎囊括整个南亚次大陆以及阿富汗等地。莫卧儿帝国上层建筑是穆斯林,而基础则是印度教,波斯语是宫廷、公众事务、外交、文学和上流社会的语言。

帖木儿帝国崩溃后,其皇室后裔巴布尔率军入侵南亚次大陆建立莫卧儿帝国,帝国在其子胡马雍时期曾一度衰落,后在第三代皇帝阿克巴时期进入全盛时期,这一时期莫卧儿帝国内部实行文化融合和宗教宽容政策,但这一政策在第四代皇帝贾汗吉尔时期因叛乱而被抛弃。

到了第五代皇帝沙贾汗时,莫卧儿帝国空前强大,但由于沙贾汗大兴土木和赋税繁重而发生内部纠纷,1657年沙贾汗被其子奥朗则布推翻。奥朗则布时期的莫卧儿帝国领土达到最庞大的时候,但沙贾汗时期遗留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导致莫卧儿帝国衰落。

莫卧儿帝国衰落后,大英帝国、法兰西殖民帝国、荷兰殖民帝国和葡萄牙殖民帝国等殖民帝国在印度争夺殖民地,最终英国胜利,使莫卧儿皇帝成为傀儡。1858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称号,成立英属印度,莫卧儿王朝灭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卧儿帝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伽色尼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笈多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雀王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印度

以上就是关于印度历史全部的内容,包括:印度历史、古印度的历史、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29350.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