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已知的中国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

在目前已知的中国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第1张

在目前已知的中国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评价美术现象的是顾恺之

关于中国人物画的美学精神,最早提出相对成熟理论见解的是东晋时期的画家顾恺之。在顾恺之看来,人物画创作应注重通过“点睛之笔”来实现“传神”,从而捕捉到所绘人物各具特色的内在精神气质;形体四肢和其他外在形象的描摹,都是为“传神”服务的途径与技法。顾恺之的这一观点即“传神论”,可以说是古往今来人物画创作的一项通则。

文献记载:

《世说新语》记载:“顾长康画裴叔则,颊上益三毛。人问其故。顾曰:‘裴楷俊朗有识具,正此是其识具。’看画者寻之,定觉益三毛如有神明,殊胜未安时。”

这则记载讲述的是顾恺之为裴楷绘制肖像画,在画中人物的面颊上平添了三根毫毛。有看画人问他缘故,顾恺之说:“裴楷长相俊朗且有见识才能,这正是体现他见识才能的地方。”听后,看画的人再寻思端详,确实觉得添加了三根毫毛之后,画中的裴楷果然神气活现。

值得注意的是,裴楷是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的名士,顾恺之生活在东晋朝代,二人前后相差近百年。不难判断,顾恺之并未见过裴楷,他所绘制的“裴楷像”,是凭借想象完成的作品。

在裴楷面颊上增添三根毫毛,无论是从真实再现还是文献还原的角度,都可谓是“无中生有”的创造发挥。

在顾恺之看来,“裴楷俊朗有识具”,俊朗是其外表,而博览群书、精通理义,才是他值得被描绘表现的内在。因而,在面颊上平添三根毫毛,使裴楷的形象脱离了一般认识上的简单俊美,变得更加丰富而生动。

这正是顾恺之通过“无中生有”,打破固有认识,实现人物画“传神”的用意所在。

钟士季目王安丰:阿戎了了解人意。谓裴公之谈,经日不竭。吏部郎阙,文帝问其人于钟会。会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皆其选也。”于是用裴。

王濬冲、裴叔则二人,总角诣钟士季。须臾去后,客问钟曰:“向二童何如?”钟曰:“裴楷清通,王戎简要。后二十年,此二贤当为吏部尚书,冀尔时天下无滞才。”

——《世说新语·赏誉》

翻译:

钟士季评论安丰侯王戎说:“阿戎聪明伶俐,懂得别人的心意。”又评论说:“裴公善谈,一整天也谈不完。”吏部郎这个职位空出来了,晋文帝司马昭问钟会谁是适当的人选,钟会回答说:“裴楷清廉通达,王戎能掌握要领而处事简约,都是适当的人选。”于是委任裴楷。

王戎、裴楷两人童年时拜访钟士季,一会儿就走了,走后,有位客人间钟士季说:“刚才那两个小孩怎么样?”钟说:“裴楷清廉通达,王戎简约扼要。二十年以后,这两位贤才会做吏部尚书。希望那时候天下没有被遗漏的人才。”

人物:

钟会(225-264年),字士季,颍川郡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三国后期曹魏重要谋臣和书法家,太傅钟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

司马昭(211年—265年9月6日),字子上(小说《三国演义》为子尚),河内温县(今属河南)人。三国时期曹魏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与宣穆皇后张春华次子、晋景帝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王戎(234年-305年7月11日),字濬冲。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裴楷(237年-291年),字叔则。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三国曹魏及西晋时期大臣、名士,出身著名世族“河东裴氏”,东汉尚书令裴茂之孙,曹魏冀州刺史裴徽之子,司空裴秀的堂弟。裴楷年少时就有名于世,擅谈《老子》、《易经》。最初被钟会推荐给司马昭,任相国掾。为定科郎时,与贾充等共同制定《晋律》。

以上就是关于在目前已知的中国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全部的内容,包括:在目前已知的中国画史上最早运用传神、世说新语钟会评二童中,是怎么塑造王,裴二人的形象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2812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