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到底喝了15碗还是18碗酒

武松到底喝了15碗还是18碗酒,第1张

武松喝了18碗酒。《水浒传》里有记载,武松上景阳冈之前,曾经在酒店里喝了十五碗酒,然后又赤手空拳打死老虎。后来他帮着金眼彪施恩打蒋门神,又搞过一回“无三不过望”。“望”是酒店外面挂的招牌,他每看见一块酒店招牌就得喝三碗,不然他不走。

能喝18碗的原因:

武松喝的酒不是白酒而是米酒,谁也不可能喝十八碗白酒,而且那个时候没有蒸馏酒,这是历史常识,所以武松喝的这个酒很大的可能就是米酒,米酒虽然后劲大,但也不至于烂醉如泥。

另外说过很多次,不要拿现代的标准去衡量古人,既然叫三碗不过岗,那就说明这酒对当时的人来说度数是很高的,主要是为了显示武松的酒量与勇气在那个朝代是出类拔萃,拿过来和现代比较根本没有必要。

宋武喝了十八碗酒,总共大约五磅。当时,白酒的度数大约是15度,所以宋武实际上喝了一磅半52度的白酒。如果是白酒,相当于10瓶啤酒。

现行标准酒通过度:

一般有28、33、35、38、39、40、43、45、48、50、52、53、56、60、68度。

常见的白酒有52度五粮液、52度茅台、52度剑南春、52度方水晶、54度汾酒、52度鲁特酒、53度郎酒、52度小不点仙、55度古井贡酒、53度汾酒、53度金六福(一星)、52度尖庄。

在中国上市的白酒中,曾经有73%的基酒,这在市场上并不多见。不过最烈的酒恐怕还是一些农村和少数民族酿造的粮食酒,最高度数75度。“因为没有什么高度酒勾兑的东西,人喝醉了,很快就清醒了。贪杯害五脏六腑。建议你少喝点。”

十八碗全国有30家分店。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十八碗浏阳蒸菜始创于2005年,在全国拥有直营门店30余家,员工700多人,业务遍及海南、广西、北京、湖南等地。十八碗浏阳蒸菜现已发展成为全国知名、海南省著名的连锁餐饮品牌。

这个问题有意思,值得好好科学分析一下。

武松在景阳冈前喝酒,店小二最多只肯给三碗,说“三碗不过冈”。武松偏偏不信邪,一口气喝了十八碗,最后还坚持去过冈,并打死一只老虎,成为打虎英雄,一举成名。

(武松喝酒剧照)

首先说一下景阳冈的地理位置,位于如今的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张秋镇。

再来说说武松所处的朝代,北宋徽宗时期。

略有酿酒常识的人应该知道,不管是用谷物、还是用水果酿酒,如果只经自然发酵,是酿不出高度酒的,高度酒必须经过蒸馏提纯而成。

那么宋朝有没有掌握蒸馏工艺?一般说法认为,蒸馏工艺始于元朝,明人李时珍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这里所说的烧酒就是蒸馏酒。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曾从河北承德地区发现一个金代烧酒锅,实际上就是一个蒸馏器。2006年,吉林大安也发现一处辽金时代的烧酒锅灶,经复原实验,这一“锅灶适合酿酒蒸馏,且有出酒快、效率高的特点”,“故可认为,辽金时期已经有商业生产的谷物蒸馏酒”。那么宋朝可能已经掌握了蒸馏酒工艺。

那么是不是说的武松喝的就一定是高度的烧酒了呢,看看原文,店家说:“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景阳冈当时应该属于很偏的地区,普通农户应该没有掌握蒸馏酒这种工艺,再加上喝之前武松要店家过筛,应该就是经自然发酵的低度酒。

那么当时的低度酒大概多少度,经过很多专家和学者考证,当时酿造的黄酒或米酒度数大概在 10到20度 ,也就相当于如今啤酒的度数。宋朝喝酒用的粗瓷碗,大概相当于三两,武松喝了十八碗,也就相当于如今的 5到6瓶啤酒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古人的酒量真的是太差了。(这样换算又感觉不太严谨,就好比现在的黄酒度数也不高,但能喝6瓶黄酒的人也寥寥无几吧)

(宋代粗瓷碗)

那么假设武松喝的是经蒸馏过后的山东烧酒呢。《水浒传》作者施耐庵位于元末明初,那个时候古人蒸馏酒制作工艺已经很发达,假如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没有仔细去考究宋代的酿酒工艺,认为武松喝的就是烧酒。据考证,元朝的酿酒工艺已经可以使酒精度数达到50度,那么武松喝了5斤多50度的高度酒,想想这种酒量有多么的可怕。

我的看法是,武松喝的十八碗酒,也就相当现在的1-2斤白酒的量。

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判断依据是酿酒技术。

武松生活的年底是北宋,那时候,我国的酿酒技术其实还是自然发酵技术。

现在农村里很多人家酿米酒,其实也就是发酵技术。

发酵技术酿造的酒,其实度数很低,一般就是几度的样子。

所以,假设三碗酒有一斤,那么武松也就是喝了6斤酒。

准确是6斤发酵酒,那时候应该是黄酒。

而南宋或者元代时期,中国慢慢出现了蒸馏技术。也就是出酿出了蒸馏酒,俗称烧酒。

这种酒的度数基本接近了现代的白酒。度数应该不会下于40度。

所以,元代以后,中国人喝酒的器皿也变小了很多,就是因为酒的度数高了。

所以说,武松喝的6斤发酵酒,摄入的酒精含量可能也就跟现在1-2斤白酒的酒精量差不多。

不过,即便是现在,谁能一顿饭喝一斤多白酒,酒量也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

我是一个白酒爱好者,酒量不大但好喝,爱喝,喜欢谈喝。

武松的十八碗酒相当于现在的多少白酒,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大部分白酒钟爱着心理都有一个自己的答案,下面我说下个人的看法。

白酒的起源

我国酒文化 历史 悠久,是我国传统文化组成不可缺少的部分,白酒起源于部族时代,相传当时舜为庆祝部落祥和,特意发明出白酒拜祭天地,在哪个时期,白酒还不是普通人可以喝到的,需要为部落建立过不世之功的人才有这个福分。

这个时期一直到元朝初期的白酒,是发酵酒,由大米(以南方为主)或粮食(以北方为主)发酵而来的,酒精度数低,酒色混浊成**,类似传说中的琼浆之色,所以也被称之为:琼浆玉液。

宋朝的白酒及喝酒的容器

《汉书食货志》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唐朝之前,普遍喝的酒是没有加酒曲的流程,因为对于当时来说成本太高,酿酒所用的是蘖也就是闷的发芽的高粱,所以,当时的酒精度数大概在4度-8度之间,清淡如水,所以有“水酒”一说。

进入唐朝以后,生活水平提高,这种加入了酒曲酿酒方法才开始流行,这种酿制方法所酿出来的酒,度数相对于以往更高一些,大概在20度-30度之间,而武松的十八碗白酒就是用的这种酿制流程。

说完酒,在说碗,宋朝时期的酒碗,口径大约在126厘米左右,底24厘米,大约能装250毫升,也就是半斤左右。

综上内容结合30度与50度白酒172%的折算率来看,1斤50度的白酒等于172斤30度的白酒。武松的18碗酒=9斤30度白酒=9/172=523斤50度的白酒,海量啊!

另类君作答o( ︶ )o

武松所处时代是北宋末年,当时中国还不具备蒸馏酿酒技术,所以无法生产高度酒,武松喝的“透瓶香”度数应不高于10 。店家所谓的“三碗不过岗”,可能是个噱头。

景阳冈地处偏僻,虽然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店家的酿酒技术恐怕顶多也只是纯粮发酵而已,至于酒精度,那得到成吉思汗远征欧洲才能带回来,按靖康之耻为节点计算,那已经是整整100年后的事情了。

按宋代餐具的大小计算,武松喝酒用的碗大概相当于今天的350克,也就是说三两半,他喝了十八碗,3518,他一共喝了63两酒,也就是说6斤三两,这相当于8瓶啤酒的量。

武松真的很能打,但酒量一般般,告辞!

《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岗打虎前,喝了十八大碗酒。

首先,《水浒传》是小说,可以虚构演绎的。

武松是北宋末真实存在的 历史 人物,原本是一个行走江湖的街头武术艺人,被时任杭州知府高权赏识,录用为都头。

后来,高权遭“北宋六贼”之首的权臣蔡京陷害,武松亦去职。

武松一为报高权知遇之恩,二为民除害,刺杀继任杭州知府蔡京之子蔡鋆,遇害身亡,民众感其忠烈,敛葬于西湖畔,现杭州西湖有“宋义士武松墓”为证。

《水浒传》作者,为小说渲染故事情节需要,利用义士武松在当时的名气,把武松移花接木写入梁山好汉队伍中。

至于,《水浒传》中,描写武松景阳岗打虎前,连喝十八大碗酒,并不夸张。

因为,中国古代的酒,都是粮食酿造的米酒,酒精含量几度而已,相当于现在的啤酒的酒精含量。

你看,《水浒传》中“托塔天王”晁盖“智取生辰纲”中,押解生辰纲的“青面兽”杨志,手下的军士挑夫为解炎热口渴,不是说买“白日鼠”白胜的酒解渴的吗,也就说明,彼时的米酒,如同今日的汽酒饮料而已!

要知道,中国是元代以后才产生几十度的蒸馏工艺的烈性白酒,宋代是没有几十度的烈性白酒的。

十八大碗米酒,换算成现在几十度的白酒,不会超过一斤。

况且,武松从中午喝到晚上,时间较长,如同现代人喝十瓶、八瓶啤酒,小便多几次而已,现代人,一般能喝点酒的,都可以喝下去的。

仅供参考。

居然还有人说武松喝了5斤多50度的白酒!看的我真是头都大了!说实在的,电视剧或者小说有夸大的嫌疑!如果放到现在的话,我认为武松也就喝了一斤白酒左右!店家说的三碗不过岗也不过是噱头而已,目的就是为了多卖点酒。因为人都有好奇心理,武松看到店家敢说三碗不过岗,我偏不信。得嘞,上当了,一下喝了十八碗。本来一天卖不了十碗,这一下卖出这么多,老板在一旁偷着笑!由此可见,武松也是个直男! 哈哈,开个玩笑。接下来言归正题: 据查证,武松时期的时候普遍都是度数较低的黄酒、米酒。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蒸馏白酒”,即使有的名字叫“烧酒”、“烧春”,也不过是温酒的意思罢了! 自然发酵的黄酒、米酒度数通常较低,预计不超过15度,不低于5度左右。按平均值来算也不过是10度而已。古代的碗通常比较浅,上面打下面小。古代人喝酒基本都是倒半碗,而且武松喝酒肯定多少养点鱼,不会彻底喝完。因此一碗酒按3两来算,就是318=54两,也就是54斤10度的酒! 而我们平时所喝的白酒通常在50度左右。所以折合下来也就是一瓶54度白酒的量!这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有可能武松在喝酒当中因为上头倒掉几碗也未可知,但也不排除武松是真的好酒量! 无论电视剧也好 历史 也罢,看看就行了。毕竟喝了那么多酒还能打死一只老虎不太现实!现在给你根木棒让你去动物园跟老虎单挑你有把握吗? 以上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通知删除。

在元朝之前,中国的酒都是酿造酒,度数相当于现在的啤酒或米酒,《三国演义》里有诗曰:一壶浊酒喜相逢……,浊,看样子有点浑,《水浒传》里武松说:先筛三碗酒,筛,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这种白酒有沉淀物,又浑又有沉淀物,初步断定为现代的米酒,十度左右的样子,十八碗白酒也就相当干现在的十斤孝感米酒吧,一般的壮汉勤上点厕所,也都能做到,到了元朝之后,中国才引进了蒙古的蒸馏酒技术,白酒能达到五六十度了!

本人任为十八碗酒,也就是现在的十斤左右,因为以前的碗是小黑碗。

古代人跟现代人没法比,古代人比高比较粗壮,古代人活动量比现代人大,不是经常骑马基本靠两条腿走!所以能吃能喝的!饭量酒量自然大!我见过有的农村小伙子吃饭论盆吃真有能吃的,另外就现在建筑队民工真有酒量大的!武松喝十八碗都还不算!醉打蒋门神武松沿街凡是饭店每家喝三碗酒不比十八碗还多!

武松在路上行了几日,来到阳谷县地面。此去离县城还远。当日晌午时分,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个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

武松入到里面坐下,把哨棒倚了,叫道:“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见店主人把三只碗,一双箸,一碟热菜,放在武松面前,满满筛一碗酒来。武松拿起碗一饮而尽,叫道:“这酒好生有气力!主人家,有饱肚的,买些吃酒。”酒家道:“只有熟牛肉。”武松道:“好的切二三斤来吃酒。”

《水浒》里说武松喝的是酒家自己酿的,有原文为证。 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

因为在当时(宋代)的时候,酒碗比较小,比较浅,不能与现在的碗相比!其二,当时的酒一般来说,酒精度不高,只有5—7度,当时的酒主要用于解渴(可参见《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给洒家来碗酒解解渴”),可见其酒精度之低了! 武松喝的酒,酒精浓度也许在15度左右,最高不会超过20度。如果按每碗盛三两酒计算,武松的酒量大概是今天52度的酒不到二斤。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大家在《水浒传》中看到大英雄武松喝酒如同饮水,在打虎之前一连喝了十八碗,这是小说的夸张还是古人喝的酒和现在的不一样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来科普一下:

武松所在的宋代的酒和我们现在喝的是不一样的,它的酒糟和酒体混在一起,放个几个月或者数年就可以喝,这种酒的度数非常低,也就是五六度的样子,当时用的一个碗的容量不超过四两,武松喝十八碗差不多五到七斤的量,相当于现在普通啤酒喝了八瓶左右。

中国人的饮酒 历史 可追溯到八九千年前,史前时代,我们的祖先采集的野果在长期的储存后发霉,形成了酒的气味,品尝后,他们认为发霉后果子流出的水也是很好喝的,慢慢的开始了酿酒文化。关于酒的诞生,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如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等。魏晋时期,开始允许民间自由酿酒,是我国古代酒文化发展的高潮,到了明清两代 ,人们的酒行为更为普遍,更广泛的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的酿造技术是武松那个时候无法相提并论的,所以古代人看起来非常能喝,和酒的度数低是有很大关系的。

以上就是关于武松到底喝了15碗还是18碗酒全部的内容,包括:武松到底喝了15碗还是18碗酒、武松喝十八碗是什么酒、十八碗全国有几家分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2739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