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南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第1张

南诏国在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巍山县是南诏国的发祥地,有古南诏国城楼遗址,巍山古称“勐邪/蒙舍”、“勐邪龙/蒙舍龙”、“邪龙/舍龙”,属哀牢地。南诏灭亡后,先后隶属大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大理国的蒙舍啖。清朝,沿袭明朝制度,直至光绪二十三年。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巍山彝族自治县,1958年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境内主要景点有:巍宝山道教宫观古建筑群、巍宝山长春洞古建筑、山龙山与图山南诏都城遗址等。

南诏是唐代以乌蛮、白蛮等族在西南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7世纪后期,乌蛮征服洱海一带的白蛮,在那里建立了六个不相统属的政权,史称“六诏”。其中的蒙舍诏在最南边,又称南诏。到南诏王皮逻阁时,渐次消灭其他各诏,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都太和城(今大理市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南诏进入全盛时期。天复二年(902年),南诏执政大臣郑买嗣推翻蒙氏王朝,建立大长和国(902-928年),南诏灭亡。

南诏“本乌蛮之别种也”,“自言哀牢之后”。乌蛮主要分布于“东爨”境域;“在曲、靖州,弥鹿川,升麻川,南至步头,谓之东爨”。白蛮主要分布于“西爨”地区;“在石城、昆川、曲轭、晋宁、喻献、安宁至龙和城,谓之西爨。”两爨大致以今云南大关(或谓曲靖)至建水一线为界,界东为东爨,界西为西爨。以乌蛮、白蛮为主体的两爨蛮,以首领姓爨而得名。早在南朝梁元帝时,西爨首领爨瓒就已“据其地,延袤二千余里”。唐高祖武德中,授其孙弘达为昆州刺史。此后诸帝又于其地广置羁縻府州,隶于南宁州都督。南诏崛兴后,蒙归义等通过联姻和武力征服等手段,将两爨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南诏在兼并两爨的同时,还对云南境内外的其他诸蛮用兵。被其征服的主要民族有:河蛮、独锦蛮、青蛉蛮、汉裳蛮、长裤蛮、施蛮、顺蛮、磨些蛮、朴子蛮、寻传蛮、裸形蛮、金齿等蛮、芒蛮、 穿鼻等蛮、望蛮、东蛮、昆明蛮、松外蛮。

南诏国是八世纪崛起于云南一带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的第四代首领皮逻阁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灭亡于天复二年(902年),共存在164年。

皮逻阁

隋末唐初洱海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

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诏并灭征服五诏,在洱海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南诏政权。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封其首领为云南王。南诏迅速强大,并向四面进行扩张,当其强盛之时,包有今云南全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越南西北部、老挝北部、泰国北部缅甸北部等广大地区。

那既然知道蒙舍诏就是南诏国的前身,我们再来看蒙舍诏的起源。

哀牢人

哀牢王族中的舍龙(意为“大老虎”)一族,为避难迁居至邪龙(原哀牢国领土、今云南巍山)。邪龙本是哀牢国领土,被汉朝强行设置为邪龙县,划归益州郡管辖,汉朝势力退出后被豪酋占据。舍龙一族的到来,很快得到哀牢人的支持,势力不断扩充壮大,逐渐形成以舍龙一族为中心的部落联盟,这个部落联盟开始被称作“蒙舍龙”或“蒙舍”。

由此可见,蒙舍诏的建立者是属于“哀牢夷”,亦称“茫蛮”,而且是原哀牢国的王族。

傣族

哀牢国是傣族先民闽人建立的国家,是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傣族政权,也是形成当今傣族的重要载体,傣族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哀牢的传说。

有资料说:“哀牢”发音非常接近傣语“AiLong”、汉语译为“大哥”或“老大”,也可引申为“中央”或“中心”;那么,“哀牢国”就是“中央国”或“中心国”。

现在我们在往后说。南诏国统治时期,很多“哀牢夷”便被征迁到异地制约异族,巩固南诏国政权;迁到异地的“哀牢夷”融合治下多种少数民族形成新族群,这部分人就是“僰人”;没有融合其他民族的“哀牢夷”就是“白衣蛮”;“僰人”后来成了大理国的统治阶层。

蒙古灭大理国后,“僰人”改称“白人”、“白衣蛮”改称“金齿白夷”。明朝入主云南后,“金齿白夷”统称为“僰夷”、又写作“百夷”或“白夷”。清朝时期,“僰夷(百夷、白夷)”近音写作“摆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摆夷”被官方定名为“傣族”。

所以南诏国的建立民族是傣族,而非彝族和白族。

另外“乌蛮”和“白蛮”也只是古代中国对其西南诸族的泛称,不是专指哪个民族、只是特定时代对特定人群的一种泛称。中原汉族政权将西南一带 社会 发展水平低于中原的群体泛称为“乌蛮”、 社会 发展水平与中原相近的群体泛称为“白蛮”。

南诏政权国民主体为乌蛮和白蛮,为今天大理地区彝族白族先主。南诏文化发源地位于今云南大理州巍山县。巍山县巍宝山景区现存有南诏土主庙,内有南诏彝王大殿。

南诏土主庙

南诏彝王大殿

白族建立的,南诏曾统治过彝族,也有一种说法,彝族曾是蒙古人带到西南地区的契丹人后裔

南诏国(738年-902年),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隋末唐初洱海地区小国林立,互不役属,其中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在南诏,以往的昆明蛮、云南蛮、哀牢蛮、西洱河蛮、僰、汉等族群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区域,在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往中,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阁逻凤遣将军杨牟利率兵胁迫西爨迁徙到太和城西南的永昌城(保山县),凡徙二十余万户。河蛮与西爨同为白蛮,徙居永昌,可以增加南诏的实力。西爨征服乌蛮(东爨),徙居后,乌蛮得自立,南诏国王世世与乌蛮通婚姻,让乌蛮徙居西爨故地。

1、南诏国是现在的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

2、南诏国是八世纪崛起于云南一带的古代王国,国境包括今云南全境,以及贵州、四川、西藏、越南、缅甸的部分土地。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公元738年建立。隋末唐初洱海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

3、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南诏国是白族和彝族建立的。南诏国(738年-902年),古代国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南一带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唐人郑回的后裔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南诏国是白族和彝族建立的。南诏国(738年-902年),古代国名,是八世纪崛起于云南一带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唐人郑回的后裔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南诏自皮逻阁统一洱海地区,其中经过阁罗凤的扩张,到异牟寻在位时期(779—808年)是南诏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异牟寻重新归附了唐王朝。贞元十年(794 年),唐王朝封异牟寻为云南王,并赐“贞元册南诏王印”。异牟寻是一位有政治远见的南诏王,他从小就拜精通儒家和封建制度的唐州西泸县令郑回为教师,学习汉文化。继位后,任命郑回为清平官。异牟寻对郑回非常敬重和信任,使得郑回成为六个清平官中权势最重的一个。郑回力促异牟寻归附唐王朝,指出:“中国讲道理,很少要财物。如果脱离土蕃归附唐朝,就没有出兵助吐蕃战守和出重税的困难了。

     ”这与唐朝的北和回讫,南通云南,西结大食、天竹,使土蕃自困的战略意图相吻合。因此,在唐王朝剑南节度韦皋的联络下,异牟寻归附了唐王朝,同时也为南诏打开了重新与唐交往,学习内地先进文化的大门。韦皋为了维护唐王朝与南诏的和好关系,废除了属国送王子到京城充当人质的制度,并在成都开办了一所专为南诏子弟学习的学堂。学堂前后办了 50 年,前往学习的南诏子弟累计数千人。这样,唐朝廷的封建制度对南诏产生了重大的深远影响。同时,为了共同抗击吐蕃的侵扰,唐王朝先后派出工匠帮助南诏国军队制造坚甲利弩,加强了南诏国的军事实力。

     从此,南诏国军队甲弩制造精良,并一直被沿袭下来,直到宋元以后,云南制造的兵器还闻名全国。随着南诏国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不断密切,使南诏国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王国全盛时期。与此同时,南诏社会内部存在的封建农奴制也随之不断扩展和加强。南诏统一后,洱海周围地区的村社已经产生了封建农奴制的因素。南诏对此实施了一种特殊的佃人制剥削方式。这种佃人制以剥削村社成员的徭役劳动为主要手段,就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那样:“自由农民在公田上的劳动变成了为公田掠夺者而进行的徭役劳动,于是农奴关系随之发展起来。”南诏国的贵族们以授田的方式,成为这些村社的直接统治者,从而成为农奴主对农奴实行的一种新的剥削方式。

     到异牟寻时期,洱海地区的贵族农奴主已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由于手工业者的劳动可以直接满足南诏统治者们的贪欲和享乐,而这些手工业劳动者有许多是从封建社会地区来的汉人,因而奴隶主对他们采取了给田、收税的剥削方式,而奴隶们通过劳动所能得到的要比封建社会地区少得多。 异牟寻开启了南诏国两百五十多年历史的最盛时期。从贞元苍山会盟到劝丰祐在位这段时期,南诏国在摆脱吐蕃控制以后,进一步加强与唐王朝及其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加强与中南半岛地区的交往与联系,使南诏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在皮逻阁 40 年精心经营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了发展的进程。尤其是加强东部爨区的开发,强化对外劳动力人口的掠夺,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王国进入了史上发展最快的鼎盛时期。

南诏国是彝族。南诏国是白族和彝族建立的,南诏的前身是蒙舍诏,因位于六诏之南,故名南诏,794年,异牟寻被唐朝封为南诏王,自此世称南诏国,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彝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在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彝族的习俗

节庆是各地彝族生活方式和习俗的集中表现。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事节庆,有以祭祀神灵、祖先为主的祭祀节庆;有以追念英雄人物和重大事件为主的纪念节庆;有以欢庆丰收、庆祝胜利为主的庆祝节庆;有以歌舞戏曲活动为主的社交娱乐节庆等。

彝族年彝族年是川、滇、黔彝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彝语称库施,各地过年时间不一,一般在每年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中、下旬选吉日过年。为彝族的传统节日,日期为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历时三天。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

集中在村寨附近的平坝或缓坡上,唱歌、跳舞、赛马、斗牛、斗羊、摔跤、选美等,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早上,人们要杀牲祭祖;晚上,要举着火把在庄稼地中转游,意为烧死害虫,祈求庄稼丰收。

今天的中国云南

南诏国(738年-902年),八世纪崛起于云贵高原的古代王国,由蒙舍部落首领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天复二年(902年)汉人权臣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唐初洱海地区部落林立不相役属,其中有六个较大的部落,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

南诏在今云南一带,洱海地区是南诏的首府所在地,以大厘城(今大理)为中心的十睑(赕)是南诏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中心。这十赕是:云南赕(今祥云、宾川)、品澹赕(今祥云县城)、白崖赕(今弥渡红崖)、赵川赕(今大理凤仪)、蒙舍赕(今巍山)、蒙秦赕(今漾濞)、邆川赕(今邓川)、大和赕(又作矣和赕,今大理太和村)、苴咩赕(今大理古城)、大釐赕(又作史赕,今大理喜州)。

南诏鼎盛时期的疆域,东面包括两爨,东南到达安南,西北连接吐蕃,南面和女王国(女王国的国都在今泰国的南奔)接界,西南河骠国(骠国的政治中心在今缅甸曼德勒一带)接界,北抵大渡河,东北抵黔、巫(今贵州和四川的长江南岸)

以上就是关于南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全部的内容,包括:南诏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大理南诏国是那个民族建立的、南诏国到底是哪个民族建立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2711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