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玉知非诗词典故

伯玉知非诗词典故,第1张

典源出处

《庄子 ·则阳》:“蘧(qu) 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未尝不始于是之而卒诎 (qu)之以非也。未知今之所谓是之非五十九非也。”《淮南子·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释义用法

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大夫,常反躬自省,善于改过。往往一开始时以为是对的,而结束时便知道是错的了,即五十岁 (或六十岁) 时就认识到自己四十九年 (或五十九年) 来言行之非。后用此典指人回首往事,有所觉悟而知昨日之非。也因称五十岁为知非之年

用典形式

知非 唐 ·杜牧:“嗜酒狂嫌阮,知非晚笑蘧。”宋 ·陈瓘:“往事元无是处,何须待回首知非”

蘧非 唐 ·张祜:“郗吊终须得,蘧非誓欲惩。”

伯玉年 唐·张祜:“伯玉年将近,宣尼易未弘。”

悟前非 唐·白居易:“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

慕蘧瑗 明 ·高启:“回头悟前非,更名慕蘧瑗。”

五十知非 唐·李白:“五十知非,古人常有。”

蘧瑷知非 宋·苏轼:“蘧瑗知非我所师,流年已似手中蓍。”

三十九年非 宋 ·王安石:“身世自知还自笑,悠悠三十九年非。”宋·辛弃疾:“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

四十九年非 唐·骆宾王:“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宋 ·李谅:“首开三百六旬日,新知四十九年非。”

四十始知非 宋·苏辙:“自恨寻山计苦迟,年过四十始知非。”

知非惭卫蘧 宋·苏轼:“吾年凛凛今几余,知非不去惭卫蘧。”

二十岁为 弱冠之年,

三十岁为 而立之年,

五十岁为 知天命(或者是知非)之年,

六十岁为 花甲(或者是平头甲子)之年,

七十岁为 古稀之年,

一百岁为 期颐之年。

米寿88岁,白寿99岁,茶寿之年108岁。

米寿: 指88岁因米字拆开就成八十八这样3个字。

白寿: 指99岁 因百字失掉上面“一”即为白,且百少一为九十九。

茶寿: 指108岁茶字的草字头看似“二十”,余下部分拆成“八十八”,两者相加,和为108。

年岁称呼

知命,指称50岁。又称知非之年、杖家之年。

花甲:指称60岁。又称仗乡之年、平头甲子、百顺之年。

古稀:指称70岁。又称仗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杖朝:指称80岁为“杖朝之年”。

龟背:指称90岁为“龟背之年”。

期颐: 指称100岁为“期颐之年”。

花甲重开:指称120岁为“花甲重开之年”。

古稀双庆:指称140岁为“古稀双庆之年”。

耆: 指60岁以上为“耆年”。

耋:指七、八十岁年纪,泛指老人。

耄:指八、九十岁年纪,泛指老人。

以下别称对象均为男子

1、五十:知命之年

2、六十:花甲之年

3、七十:古稀之年

4、八十:杖朝。耄耋之年:80~90岁。

5、弱冠之年:男子20岁

6、而立之年:男子30 岁

7、不惑之年:男子40 岁

8、米寿:男子88岁

9、鲐背之年:90 岁

10、白寿:男子99岁

11、期颐之年:男子100

12、茶寿:男子108岁

扩展资料:

一、古代年龄称谓:

1、襁褓:不满周岁。

2、孩提:两至三岁。

3、始龀、髫年:女孩七岁,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

4、总角:幼年泛称。

5、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6、黄口:十岁以下。

7、幼学:十岁。

8、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9、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10、及笄:女子十五岁。

11、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二八年华:16岁

12、弱冠:男子二十岁。

13、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14、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二、古代亡称:

1、0——20岁为夭折或殇

2、21——30岁为短寿/福

3、31——40岁为强寿/福

4、41——50岁为艾寿/福

5、51——60岁为周寿/福

6、61——70岁为稀寿/福

7、71——80岁为耄寿/福

8、81——90岁为耋寿/福

9、91——100岁为期颐寿/福

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X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耄耋

1、20岁:弱冠、及冠;

2、30岁:而立之年;

3、40岁: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4、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5、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6、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7、100岁:期颐。

古代称100岁的老人为期颐。

期颐是古代对百岁老人的一种称呼,期是期待,颐是供养的意思,期颐的意思是老人活到了一百岁的时候基本饮食起居和生活各方面都不能自己独立的完成,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需要别人的供养和照顾。

期颐最开始出现在汉朝时期戴圣所写的的《礼记·曲礼篇》:“百年曰期,颐”。 意思是人的一生以一百年为一个期限,所以人在活到一百岁的时候就称之为期颐之年

五十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儿童、 黄口:垂髻之年;

十岁:十岁以下、幼学;

十三至十五岁:舞勺之年;

十五岁:志学;

十五至二十岁:舞象之年;

二十岁:弱冠;

三十岁:而立之年;

四十岁:不惑之年;

五十岁:知天命、知非之年;

六十岁:耳顺、花甲之年;

七十岁:古稀之年;

八十岁:杖朝之年;

八十、九十岁:耄耋。

以上就是关于伯玉知非诗词典故全部的内容,包括:伯玉知非诗词典故、古人称不同年龄段的男子为 什么之年、米寿 白寿 茶寿之年是多少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2249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