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向汉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推恩令起到了什么作用

是谁向汉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推恩令起到了什么作用,第1张

汉朝建立以后,汉高祖定下规矩非刘姓不得封王,他封了自己的几个儿子还有侄子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有自己的领地,有自己的军队,甚至能够自己造钱,不归中央管理。这就给后面的皇帝造成了困扰,汉景帝为了削藩就爆发七国之乱。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为了削藩也费劲了心力,正好有个人帮助他出了一个主意,提出可以用推恩令分解诸侯王的势力。那么这个人是谁,推恩令又起到了什么作用?这个向汉武帝提出推恩令的人是主父偃,他是汉武帝的谋臣。推恩令的退出削弱了诸侯国的力量,增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内的稳定。

一、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分解了诸侯国,使诸侯国没有能力对抗朝廷。

汉武帝之前诸侯国权力相当大,他们名义上归朝廷管理,其实自己有很大的地盘和自主权。诸侯死后,他的诸侯国可以让嫡长子一个人继承,其他兄弟没有份。推恩令让嫡长子之外的人也有了继承权,这样就把大的地盘分成了好几块,这些诸侯国没有办法形成合力对朝廷产生影响,不会发生诸侯国叛乱,朝廷统治更加稳定。

二、推恩令加强了郡县管理,增强了中央集权。

推恩令规定诸侯继承土地之后不再受原来诸侯国的管理,而是受当时郡县管理,这样就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诸侯国失去了政治权力。这些诸侯国如果想做什么都受到郡县的限制,他们没有办法像之前一样胡作非为,都要按照朝廷法律行事,否则会被治罪。

三、推恩令受到很多宗室的欢迎,汉武帝受到了这些人的支持。

推恩令除了那些诸侯国的嫡长子不满意之外,其他的宗室子弟非常开心,因为他们本来一块地盘都没有,推恩令之下他们反而有了地盘,比原来强了不少。这些人内心坚决拥护汉武帝的推恩令,纷纷表示汉武帝这么做是仁政,这些人真心的拥护汉武帝。

推恩令作用: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主要内容是将过去由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要求诸侯王把封地分为几部分,用来传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政权的侯国。

推恩令还规定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下后,王国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武帝以后,王国辖地不超过数县,其地位相当于郡。这样,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就进一步解决了。

推恩令历史背景

汉初,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汉武帝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诸侯国面积广大且领有军队,严重威胁着汉朝的中央集权。

因此在公元前127年正月,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推恩令吸取了景帝时期晁错颁布的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规定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其实是当时非常重要的一个法令,而颁布这个法令的作用就是为了减少当时各个侯王的封地,为了削弱这些诸侯的势力和力量。其实从汉文帝以及汉景帝开始,当时的地王就面临着一个相当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去阻止诸侯王势力的发展。

当时其实还是有很多规模比较大的诸侯,这些诸侯的势力非常的大,因为有很多的城池,而这些诸侯的存在自然是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的巩固。正是因为在这种大背景下,在127年,主父偃变相当时的帝王上书,主父偃表示如果这些诸侯的孩子没有封地的话,那人孝之道就得不到很好的弘扬,所以他建议这些诸侯们应该把自己的孩子也是分为诸侯,而手中的那些封地也应该分配给自己的子子孙孙。

这个其实表面上来看是施以德惠,可真实的目的还是为了瓜分这些诸侯手中的土地,如果按照这个政策来执行的话,那么若干年之后,这些诸侯的土地将会越来越小,势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弱。当然推恩令的作用其实不仅仅只是巩固了汉武帝的中央集权制度,另外推恩令其实也是非常巧妙的削弱了各地诸侯的势力,这样一来这些诸侯呢自然没有能力去和当时的朝廷对抗。

而推恩令的发起人其实就是主父偃,主父偃是山东临淄人,出生特别的贫寒,在齐国的时候受到了很多儒生的排挤,所以后来则是周游了各大诸侯国。随后他又选择去到了长安,并且给汉武帝上书,表达了自己想要面圣的想法,在见到了他之后,汉武帝觉得这是个人才,于是短短一年时间之内,他就被提拔了4次,成为了宫中内朝大臣。

汉帝武的“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藩王的实力,稳固中央的集权统制。其中的一些关于财政、税务的管理办法,一直影响到了现代。

汉高祖刘邦,是经历过秦朝大一统时代的人。他不想再把国家搞回战国时代的封建制。他认为天下之所以纷乱,就是因为封国势力太多。人心有异,容易造反。因此也想要一个像秦朝一样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在汉建立之初,刘邦大杀异姓功臣。曾经与心腹近臣有过“白马之盟”。其内容为:非刘姓而称王者,天下共击之!

刘邦原来希望通过血缘来维持汉代“万世一统”的政治格局,结果没有想到,同宗同源,一样会成为祸乱之根。于是在景帝时期,就暴发了“七王之乱”。

一切只因为同姓为王者,有封国,有军队,还有自已的完全独立的财税系统。有钱有粮有兵,想什么时候反,就什么时候反。

原来“七王之乱”没有暴发之前,景帝就提前考虑到他们可能会反。但是要怎样防止他们造反,却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直接剥夺他们的财税权或者是兵权,都会导至对方起兵。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办法,却被汉武帝想到了,那就是——《推恩令》。

根据这条法令,亲王的封地不只是嫡长子可以继承,而是所有儿子都可以瓜分。其封国内的财税,由中央派人专门管理征收。这样,封国就一分为二,二分为四,一直这样分封下去,不出三四代,其势力无限缩小,造反实力就荡然无存了。

至于《推恩令》对近现代的影响,主要是涉及到现代行政财税方面。省、市、县等各级的财税收入,均由中央指定的专门部门来负责收取与管理。

推恩令和郡县制虽然有加强中央集权、消减诸侯实力的目的和作用,但区别是很明显的。 

推恩令是汉武帝刘彻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一项重要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

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起源于春秋后期,已有县﹑郡的设置﹐但郡﹑县之间并无相互统属的关系﹐与秦汉时期的郡县制有所区别。春秋的县可分为两种类型﹕楚和秦的县都直属于君主﹔晋﹑吴的县多是卿大夫的封邑。两者虽保持原来的都鄙制度﹐采用世族世官制﹐但由国君直接支配﹐是直属于国君的别都﹐具有边防重镇的作用。

推恩令就是让诸侯王把自己的土地都分给自己的子弟,就像是分蛋糕一样把他们的领地分出去,这样诸侯们的权力就会越来越小,对国家的威胁就会越来越小,所以说推恩令是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

推恩令是朝廷直接的命令,诸侯王们没有反抗的机会,而且推恩令的受益者除了中央之外还有就是诸侯的子弟们,所以这些自己为了让自己更加强大也会主动的要求实施推恩令。施行推恩令就是因为在起初汉高祖定国的时候为了稳定自己的统治采用的就是“分封同姓王”的方式,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诸侯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以至于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这场战争虽然只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叛军,但是开始让朝廷觉得削弱诸侯王成了首要任务。

后来在汉文帝的时候大臣贾谊就提出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治国理念,这就是推恩令的前身,就是主张把诸侯的权力分封下去,达到削弱诸侯国势力的目的。在汉武帝的时候大臣主父偃就推荐汉武帝施行推恩令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从本质上看推恩令其实更像是一个“糖衣炮弹”,表面上朝廷给诸侯王子弟们的福利,但是实际上却是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从而把大问题化解为小问题,最后达到化整为零的目的。

而且一旦有了自己的封地,那些诸侯王的子弟们就再也不会听命于诸侯王,而诸侯王除了要应对朝廷之外还要面对自己的那些亲戚们,不得不说推恩令真真正正的让朝廷摆脱了诸侯王的威胁。

推恩令对于帝王来说,是百利无一害;对于诸侯来说,是有很大弊端的。

推恩令其实说白了就类似于我们现在来说的分家产,原本在推恩令没有发布之前,一家人当中只有嫡长子才有资格去继承家业,而其余的儿子就只能干看着,什么也得不到,而推恩令的作用就是在法律上规定了不只是嫡长子才能享有继承权,其余诸子也能享有继承家产的权力。

我们知道一块土地分给一个人那还是一块完整的土地,即使几代传下去那还是一块完整的,但是推恩令的分法,那就是分一次小一些,几代之后那就只剩下零碎了。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这就造成了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

扩展资料:

相关法令

元鼎五年(前112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zhòu宙)金助祭。他又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一百零六人。此后,还以种种罪名废掉一些侯国。

就在这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又招结宾客,暗造兵器,阴谋反叛。元狩元年(前122年),武帝下令逮捕了二王,二王皆自杀,列侯和大小官吏、宾客因牵连被杀的数万人,二国废为郡。

武帝又制定《附益之法》,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限制诸侯王的活动,“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汉书诸侯王表》曰:"设附益之法"注引张晏曰:"律郑氏说,封诸侯过限曰附益。或曰阿媚王侯,有重法也。"

《汉书高五王传燕灵王刘建传》曰:"自吴楚诛后,稍夺诸侯权,左官附益阿党之法设。"注引颜师古曰:"皆新制律令之条也。左官,解在《诸侯王表》。

附益,言欲增益诸侯王也。"《后汉书光武帝纪下》注引李贤:"武帝时有淮南、衡山之谋,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阿曲附益王侯者,将有重法。"

根据以上三条,我们可以大致概括出汉武帝颁布的附益法的大致内容:严禁官僚为诸侯王聚敛财富;严禁官僚与诸侯王勾结,为诸侯王谋取利益。总之,附益法的颁布是为了孤立诸侯王,使其在财政上无法聚敛,在政治上无法组成自己的小集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推恩令

以上就是关于是谁向汉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推恩令起到了什么作用全部的内容,包括:是谁向汉武帝提出推恩令的推恩令起到了什么作用、推恩令的内容和作用、汉武帝时期颁布的推恩令对朝政有什么作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2159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