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辣蓼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

红辣蓼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第1张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拼音名Honɡ La Liǎo

别名 辣柳草、蓼子草、斑蕉草、青蓼、蝙蝠幅草、辣马蓼、辣椒草、软水蓼、旱辣寥

来源

药材基源: 为蓼科植物辣寥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gonum hydropiper Lvarflaccidum(Meissn)Steward[Polygonum flaccidu Meissn.]

采收和储藏:花期采收,鲜用或晾干。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60-90cm。全株散布腺点及短伏毛。茎直立,或下部伏地,通常紫色;节膨大。叶互生;有短柄;托叶鞘膜质,口缘生长刺毛;叶片披针形,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两面被粗毛,上面深绿色,有八字形的黑斑。总状花序穗状,顶生或腋生,花序梗细长,上部弯曲下垂,疏花;花被5深裂,裂片倒卵形,红色或白色,散布褐色点腺;雄蕊8;花柱3枚。瘦果三角形,外包宿存花被。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近水边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及台湾、云南等地。

化学成份辣蓼全草及根含挥发油,鞣质及黄酮类物质:水蓼素(Persicarin),水蓼素-7-甲醚(Persicarin-7-methyl ether),3』-甲基鼠李素(rhamnazi)及金丝桃甙(hyperin),又含蒽醌衍生物及蓼酸(polygonic acid)等[1]。

药理作用流浸膏及其提取物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日本所产的马蓼Polygonum blumei Meissn与犬蓼Persicaria longiseta有驱蛔作用。

性味辛;性温

功能主治 解毒;除湿;散瘀;止血。主治痢疾;泄泻;乳蛾;疟疾;风湿痹痛;跌打肿痛;崩漏;痈肿疔疮;瘰疬;毒蛇咬伤;湿疹;脚癣;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漱。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方药集》:根:治痢疾

2《泉州本草》:清热解毒,止渴,利小便。治胃腹冷痛,中暑烦渴,小儿痢疾,蛇犬咬伤。3《江西民间草药验方》:去风湿,通关窍,散瘀,解毒,杀虫,止血。

摘录《中华本草》

辣蓼草是食品添加剂吗?

辣蓼草的提取物对痢疾杆菌、白喉杆菌、鼠伤寒杆菌、绿胀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腊样杆菌、金**葡萄球菌、八叠杆菌等多种病原性微生物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这也是辣蓼草作为中草药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酒药中添加一定比例的辣蓼草粉未,可有效抑制病原性微生物等杂菌,从而较好地保证了酒药中有益微生物的正常生长繁殖。

所以它将来也许可以用于食品添加剂的生产。

辣蓼的功效:

辣蓼又叫辣蓼草,辣蓼为蓼科蓼属植物辣蓼及水蓼,以全草或根、叶入药,辣蓼有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的功效,孕妇忌服辣蓼。

别名:辣蓼草

性味:辛,温。

功效: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

主治:痢疾,胃肠炎,腹泻,风湿关节痛,跌打肿痛,功能性子宫出血;外用治毒蛇咬伤,皮肤湿疹。

用法用量:05~1两;外用适量,煎水洗。

来源:蓼科蓼属植物辣蓼及水蓼,以全草或根、叶入药。

辣蓼的作用:

辣蓼清热解毒,散瘀止血。用于痢疾,胃疼,关节炎,跌打损伤等症。其流浸膏及其提取物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辣蓼根须状,表面灰棕色或紫褐色。茎类圆形,长20~95cm,直径达10mm;表面紫红色或灰绿色,有细棱线,具毛茸,少数有紫红色小斑点,节膨大;质脆,较易折断;断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或浅黄棕色,中空。叶互生,有短柄,叶片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广披针形,先端渐尖,长55~15cm,宽15~20cm;全缘,黄绿色或黄棕色,叶两面被粗毛,托叶鞘呈筒状,膜质,黄白色或黄棕色,长11~14mm,睫毛长约6mm。有的可见穗状花序,花梗细长,长约6~12cm,花穗长15~55cm,少数下部花簇间断。气微,味辣。

水蓼

(《唐本草》)

异名蔷、虞蓼(《尔雅》),泽蓼(《尔雅》郭璞注),辣蓼草(《本草求原》),柳蓼、川蓼(《植物学大辞典》),水红花(《昆明药植调查报告》),药蓼子草、红蓼子草(《重庆草药》),白辣蓼(《中国药植图鉴》),胡辣蓼(《东北植药图志》),痛骨消(《广西药植名录》),红辣蓼(《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假辣蓼,斑蕉萆(《广西中草药》),水辣蓼、小叶辣蓼(《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来源为蓼科植物水蓼的全草。

植物形态水蓼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直立或下部伏地。茎红紫色,无毛,节常膨大,且具须根。叶互生,披针形成椭圆状披针形,长4~9厘米,宽5~15毫米,两端渐尖,均有腺状小点,无毛或叶脉及叶缘上有小刺状毛;托鞘膜质,简状,有短缘毛;叶柄短。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细弱下垂,下部的花间断不连;苞漏斗状,有疏生小脓点和缘毛;花具细花梗而伸出苞外,间有1~2朵花包在膨胀的托鞘内;花被4~5裂,卵形或长圆形,淡绿色或淡红色,有腺状小点;雄蕊5~8;雌蕊1,花柱2~3裂。瘦果卵形,扁平,少有3棱,长25毫米,表面有小点,黑色无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

生湿地,水边或水中。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本植物的根(水蓼根)、果实(寥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秋季开花时采收,晒干。

药材干燥全草,茎红褐色至红紫色,有浅纵皱,节部膨大;质坚而脆,断面稍呈纤维性,皮部菲薄,浅砖红色,本部白色,中空。叶片干枯,灰绿或黄棕色,多皱缩破碎;托叶鞘状,棕**,常破裂。有时带花序,花多数脱落,花蕾米粒状。味辛辣。

产广东、广西、四川等地。

蓼的种类很多,古代作为调味食用的蓼,主要是水蓼。兹据《本草衍义》、《纲目》等,将《本经》的"蓼实"、《别录》的"蓼叶"均作为水蓼的药用部分,"蓼叶"见本条,"蓼实"另详专条。

性味辛,平。

①《千金·食治》:"辛。"

②《日华子本草》:"味辛,冷,无毒。"

③《纲目》:"蓼叶,辛,温,无毒。"

④《本草求原》:"苦湿,平。"

功用主治化湿,行滞,祛风,消肿。治痧秽腹痛,吐泻转筋,泄泻,痢疾,风湿,脚气,痈肿,疥癣,跌打损伤。

①《别录):"寥叶,归舌,除大小肠邪气,利中益志。"

②《唐本草》:"主被蛇伤,捣敷之;绞汁服,止蛇毒入腹心闷;水煮渍脚捋之,消脚气肿。"

③《本草拾遗》:"蓼叶,主痃癖,每日取一握煮服之;又霍乱传筋,多取煮汤及热捋脚;叶捣敷狐刺疮;亦主小儿头疮。"

④《纲目》:"杀虫。"

⑤《本草求原》:"洗湿热癍癞,擦癣。"

⑥《植物名实图考》:"治跌打损伤,通筋骨。"

⑦《岭南采药录》:"敷跌打,洗疮疥,止痒消肿。"

⑧《重庆草药》:"治巴骨流痰,跌打损伤。"

⑨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利湿消滞,杀虫止痒。治菌痢,肠炎,风湿痛,皮肤湿疹。"

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解毒,利尿,行气,止痢。"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品1~2两);或捣汁。外用:煎水浸洗或捣敷。

宜忌①《千金·食治》:"蓼食过多有毒,发心痛。和生鱼食之,令人脱气, 疼痛。妇人月事来,不用食蓼及蒜,喜为血淋带下。"

②《药性论》:"蓼叶与大麦面相宜。"

选方①治干霍乱不吐利,四肢烦,身冷汗出:水蓼(切)、香薷(择切)各二两。上二味,以水五盏,煎取三盏,去滓,分温三服。(《圣济总录》水蓼饮)

②治风寒太热:水蓼、淡竹叶、姜茅草,煎服。(《四川中药志》)

③治水泻:红辣蓼一两,水煎,日分三次服。(《广西中草药》)

④治痢疾,肠炎:水辣蓼全草二两,水煎服,连服三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小儿疳积:水辣蓼全草五至六钱,麦芽四钱。水煎,早晚饭前二次分服,连服数日。(《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⑥治脚痛成疮:水蓼(锉)煮汤,令温热得所,频频淋洗,候疮干自安。(《经偏方》)

⑦治阴发背,黑凹而不知痛者:鲜蓼草十斤(晒干,烧灰存性,淋灰汁熬膏于半碗听用),石灰一两。二味调匀,入磁罐收贮封固。如遇阴毒,将笔蘸点患处,不二次退透知痛,出黑水血尽,将膏药贴之。(《外科启玄》蓼草膏)

⑧蛇咬伤。用水蓼茎、叶捣敷。

⑨脚气肿痛成疮。用水蓼汁搽洗。

临床应用①治疗细菌性痢疾、肠炎

用鲜全草加工成千浸膏粉,装胶囊,每粒含量025克。成人05~075克,日服4次,小孩依年龄酌减。重症可用干草2~3两(鲜草加倍),煎分2次服,每日4次,总量4~6两,直至症状消失盾再服1剂。治疗菌痢、肠炎182例,有效率约95%。疗程1~3天。有报道用30%水蓼煎剂每次100毫升,日服2次,小儿酌减。治疗菌痢108例,痊愈105例,3例配合其他药物治愈。疗程2~5天。水寥有止痛、止血、止泻及制菌作用,无抗药性。

②治疗子宫出血

采用水蓼开花时的地上部分,切碎。取1公斤,置玻璃容器内,以30%酒精2000毫升浸没,常温静置48小时(每天搅拌3次),然后过滤,得滤液约2000毫升,密闭贮存。每服20毫升,2小时1次。共治疗子宫出血20例,疗程1~4天,全部治愈。

提醒您:水蓼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以上就是关于红辣蓼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全部的内容,包括:红辣蓼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辣蓼草是食品添加剂吗、中草药:水蓼的功效与作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2097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