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哪一年死的

徐志摩哪一年死的,第1张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由于难以维持在上海的排场,连续打电报催促徐志摩南返。11月11日,徐志摩搭乘张学良的专机飞抵南京,于13日回到上海家中。不料,夫妇俩一见面就吵架。其中缘由较为复杂,据郁达夫回忆:“当时陆小曼听不进劝,大发脾气,随手把烟枪往徐志摩脸上掷去,志摩连忙躲开,幸未击中,金丝眼镜掉在地上,玻璃碎了。”徐志摩一怒之下,负气出走。18日,徐志摩乘早车到南京,住在何竞武家。徐志摩本来打算乘张学良的福特式飞机回北京,临行前,张学良通知他因事改期。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那天晚上在北京协和小礼堂向外宾作的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讲演,才于第二天,即1931年11月19日,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北京。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于中午12时半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机上连徐志摩共三人,都刚届36岁,无一生还。时年陆小曼29岁。

很多人都在说徐志摩是为了听林徽音的演讲(这是事实),才会发生不幸(这是意外),似乎冥冥中徐志摩是为林徽音而死的(这是臆想)。在飞机的残骸里,唯一没有被烧毁的就是徐志摩用铁盒子珍藏的陆小曼所画的山水长卷!他依然不舍,他一生唯一的勇敢,他背负了一切骂名,奔波劳碌,为的是什么?难道只是为一个有些人口里的林徽音的替代品吗?当然不!以徐志摩的个性,他是不可能在感情世界里退而求其次的。唯一的原因,他遇到了真爱,一个可以让他不顾一切的女人。不顾她在世人眼里好与坏,他爱她,这就足够了!徐志摩没有为谁而死,只是他的死,让爱他的人意识到曾错失他的爱是多么的悔恨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从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徐志摩坠机遇难,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才子风范的一代诗人,就这样黯然辞世,留下了一生的故事供后人评说。

徐志摩的死,看似纯属意外,但实则与他一生曲折的感情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徐志摩1922年离英回国,可以说完全是因为林徽因,这位才貌双全的女性是徐志摩一生的挚爱。但林徽因回国不久就答应做梁启超家的媳妇,本来徐志摩可以立刻回英继续学业,可既然林徽因还没有跟梁思成订婚(后双双赴美国宾州大学研习建筑),他总觉得还有一线希望,所以,他在北京留下,也留下了痛苦和哀愁。林徽因与老师的儿子结婚,徐志摩一度心灰意冷,就在此时,另一个女人的出现,重新点燃了诗人的浪漫之心。这一次徐志摩爱上了陆小曼,一个有夫之妇,而她的丈夫王赓也属于梁启超的门生,与徐志摩有同门之谊。

经过一番波折,1926年10月,徐志摩和陆小曼在上海举行了轰动一时的婚礼。但婚后不久,两个人的感情很快陷入了危机。为了解决经济拮据的问题,徐志摩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同时兼任女师大教授,与陆小曼分居在平沪两地,为此他不得不在两地间来回奔走。1931年前6个月,他在上海与北平之间来回奔波了8次。当时徐志摩的收入不算少,自己花销也不大,然而却为手头拮据而痛苦万分。他在写给陆小曼的信中显得极为狼狈:“钱的问题,我是焦急得睡不着……借钱又无处开口。”

1931年11月上旬,陆小曼连发十几次电报催徐志摩南返。11日,徐志摩从北平南下,13日回到上海。一进家门,夫妻就吵了一架。这使徐志摩的心更加冷了。这次回来,他给陆小曼带来不少画册、字帖、宣纸、笔墨,满心指望陆小曼能沉浸在艺术氛围中,成就一番事业,没想到陆小曼依然故我。因他一心想赶回北平,去听林徽因的讲座,所以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在17日离开上海。18日凌晨,徐志摩匆匆起身,因怕误了火车,顺手抓起一条又短又小的西装裤子胡乱套上,甚至连腰间的一个破洞也没注意到,乘上了开往南京的列车。

11月19日上午8点之前,徐志摩又匆匆给林徽因发了一个电报,说下午3点准时到达北平南苑机场,让梁思成开车去接他。说来也巧,他乘坐的邮政班机恰恰叫“济南号”。这是一架司汀逊式6座单叶9汽缸飞机,1929年由宁沪航空公司管理处从美国购入。飞机驾驶员王贯一、副驾驶员梁壁堂都是南苑航空学校毕业生,年龄均为36岁。飞机上除运载了40余磅邮件外,乘客仅徐志摩一人。飞机起飞的时候,万里晴空。

首先,徐志摩搭乘的是一架邮政飞机,除了正副驾驶员,就只有徐志摩一个人。当时他为了去北京听林徽因的讲座,非常着急。当时飞机从徐州降落加油时,徐志摩头痛难忍(当时的飞机制造技术差,机舱压力大),但是他还是执意要登机飞北平。 飞机经过济南上空时,由于大雾能见度低,撞上了济南南郊的开山,飞机起火爆炸,场面惨烈!(开山现属济南市市中区党家镇辖区)。 后来林徽因一直保存着从失事现场带回的一块飞机碎片,一直到她去世。 另外,张学良没有计划乘坐这架飞机,因为1931年11月,918事变后张学良正在组织对日抗战;当时张学良是中国民国副委员长、副总司令,有自己的专机,即使有时间也不可能搭乘一架邮政飞机。

徐志摩简介

(1896~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字:南湖、云中鹤。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毁人亡,遇难。

作品

诗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

小说《春痕》散文集《轮盘》;

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印诸国。

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遇难。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徐志摩逝世于空难,徐善曾是徐志摩的孙子。徐志摩搭乘中国航空公司“济南号”邮政飞机由南京北上,他要参加当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者举办中国建筑艺术的演讲会。当飞机抵达济南南部党家庄一带时,忽然大雾弥漫,难辨航向。

机师为寻觅准确航线,只得降低飞行高度,不料飞机撞上开山(现济南市长清区崮云湖街道办事处境内),当即坠入山谷,机身起火,机上人员(两位机师与徐志摩)全部遇难。

关于他遇难的原因,除直接原因林徽因外,还与陆小曼迟迟不肯答应北上,以及大雾影响、主机师王贯一前晚准备女儿婚事忙到很晚,飞行时精神太差有关。

蔡元培为其写挽联:谈话是诗,举动是诗,毕生行径都是诗,诗的意味渗透了,随遇自有乐土;乘船可死,驱车可死,斗室生卧也可死,死于飞机偶然者,不必视为畏途。

扩展资料:

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党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徐志摩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徐志摩孙辈访祖父旧居了却心愿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而死。

后世对徐志摩的纪念:

故居:

徐志摩故居建成于1926年,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楼。故居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前后两进,主楼三间二层,前带东西厢楼。后楼亦三间,屋顶有露台,可登临。

2故居台门上方有徐志摩表弟金庸的手书“诗人徐志摩故居”,正厅有匾曰“安雅堂”,乃启功补书。主楼底层两侧有徐志摩家世、生平及思想和文学活动陈列,展示徐志摩短暂而绚丽多彩的一生。正厅、卧室、书房布置复原陈列,再现其的家境和生活场所。

墓地:

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来在东山玛瑙谷万石窝,由胡适之题写“诗人徐志摩之墓”碑文。早年间胡适题词的这块徐志摩墓地,在动乱中荡然无存。

第二次:徐志摩老父徐申如对于胡适先生题字的墓碑感觉过于简短,又请到徐志摩生前红颜知己,被称为闺秀派才女的凌叔华,请她为徐志摩再题一块碑文。此块墓碑也在动乱中丧失。

第三次:徐志摩的墓地,因动乱坟陵早已损毁,故乡百姓为了表示纪念,由政府拨款把徐志摩的墓地迁葬到西山北麓白水泉边。

以上就是关于徐志摩哪一年死的全部的内容,包括:徐志摩哪一年死的、徐志摩为什么而死、徐志摩怎么死的他老婆干啥的忘了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19844.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