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十哲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

孔门十哲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第1张

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字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鞭打芦花》,说的是古时候有个男孩叫魏子干,自幼丧母其父后娶一女子,又生下一男孩,子干的继母对他千般苛刻,万般刁难,做棉衣时给自己生的儿子用上好的棉花,而给子干用芦花,父亲见子干穿着厚实的棉衣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时勃然大怒,举起鞭子抽了下去,棉衣破了,芦花随着寒风纷纷扬扬,父亲泪流满面,回家后子干的父亲写下休书要休了这个狠心的女人,子干跪地求情说:自己没有了亲娘,不想让弟弟再失去亲娘,继母虽不爱他却爱弟弟…… 晋剧鞭打芦花,讲的是在农村一个中等家庭里,后娘薄待前子的家庭伦理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后娘骄蛮,老爹秉正,前子贤良老俗套的情节,却又催人泪下最后,家庭得以团圆,让人感慨良多

孔门十贤也称孔门十哲,  指中国儒家学派早期的十位学者,皆是孔子弟子,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四类别。

一、德行

子渊

即颜回,姓颜名回,字子渊,亦称颜渊,比孔子小三十岁,鲁国人。

颜回出身贫贱,一生没有作官。孔子赞叹说:“颜回真是难得啊!用一个竹筒吃饭,用一个瓜瓢喝水,住在陋巷里。要是一般人,一定忧烦难受,可颜回却安然处之,没有改变向道好学的乐趣!”颜回敏而好学,能闻一知十,注重仁德修养,深得孔子欣赏和喜爱。因此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颜回才29岁,头发就全白了,而且早逝。颜回死时,孔子哭得很伤心,说道:“自从我得了颜回以后,弟子们就更加亲和向学了。”“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由于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所以至三国魏正始元年(224年)祭孔时开始以他为配享从祀之例。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被封为“亚圣”。明嘉靖九年(1530年)封为“复圣”。《韩非子。显学》列为儒家八派之一(颜氏之儒)。

子骞 

即闵损,姓闵名损,字子骞,比孔子小十五岁,鲁国人。

闵损以德行著称,孔子特别表彰他的孝行,说他顺事父母,友爱兄弟。汉代刘向《说苑》中曾记载:闵损幼年时遭后母虐待,他父亲知道以后,非常愤怒,要把后妻赶走,闵损反而为后母求情。他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因为后母生了两个孩子,如果后母被赶走了,那三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他的孝行感动了父母,也深得远近人之赞赏。闵损守身自受,“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季氏曾派人去请他出任费邑宰,他却要来人替他婉言推辞,并说,如果再来召我的话,那我就渡过汶水出国去了。闵损是孔门弟子中唯一明确主张不作官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伯牛 

即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

以德行著称。后来,冉耕患了麻风病,不愿意见人。孔子去探望他的时候,站在窗外面握着他的手。叹息着说:“如果没有希望的话,这也是天命啊!这样的好人,竟然会染上这种恶病!他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

仲弓 

即冉雍,姓冉名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冉雍出身贫贱,他的父亲行为不良,有人以此作为攻击冉雍的借口。孔子驳斥说,一头耕牛,也可以生出献祭用的小牛来;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也不好。冉雍气量宽宏,沉默厚重,深得孔子的器重,认为冉雍具有人君的容度,可以做地方长官。冉雍参加做过季氏宰,以德行著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德行科)之一。战国时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冉雍与孔子并列为大儒。

二、政事

子有

即冉求,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亦称有子,比孔子小二十九岁,鲁国人。

冉求生性谦退,是孔门弟子中多才多艺的人,深受孔子称赞。冉求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很能带兵打仗,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打败了齐国。趁这次得胜的机会,他说服了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后来由于冉求帮季康子聚敛民财,受到孔子严厉批评,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师生间的关系,足见师生相知深厚。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唐朝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徐侯”。宋大中祥符两年(1009年)追封为“彭城公”(后改为“徐公”)。

子路 

即仲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因他曾为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九岁,鲁国人。

仲由出身微贱,家境贫寒。他生性豪爽,为人耿直,有勇力才艺。仲由经常批评孔子,孔子也常批评他,仲由闻过则喜,能虚心接受。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有才能,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可以让他掌理军政大事。仲由作过鲁国的季氏宰;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政事科)之一。

仲由一生忠于孔子。孔子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上小木排到海外去,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吧!”仲由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使孔子遭人非议。孔子说:“自从我得到仲由,就没有听到过恶语。”

在仲由63岁时,遇到卫国内讧,他为了救援孔悝与敌人展开搏斗。混战中缨冠被击断,他想到孔子“君子虽死而冠不免”的礼仪教导,在重结缨带时,被敌人砍死。他的死,对时年72岁的孔子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三、言语

子贡 

即端木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卫国人。他口才很好,雄辩滔滔,又能料事。见于《论语》中的孔门弟子与孔子的问答之言,属他最多,孔子器重他次于颜回。曾担任鲁国或卫国之相,最善于搞外交活动,曾在齐、吴、越、晋诸国间游说,使吴国攻齐,从而保全了鲁国。孔子对子贡的利口巧辞,有时也加以劝戒。有一次,孔子问子贡说:“和颜回相比,你自认为如何?”子贡谦逊地答道:“我哪里敢和颜回相比?他听到一分,可以了解出十分;我听到一分,只能领悟到二分。”子贡与子路一文一武,犹如孔子的左右手,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子贡很善经商,家境非常富有,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富商。孔子死后,子贡守墓六年,师生之情胜过父子。

子我 

即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也称宰我,鲁国人。

宰予口齿伶俐,能说善辩,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孔子常派遣他出使各国,如“使于齐”、“使于楚”等。宰予遇事有自己的主见,常与孔子讨论问题,很有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改“三年之丧”为“一年之丧”,缩短丧期,遭到孔子的指责。又因为“昼寝(白天睡觉)”,被孔子评论称“朽木不可雕也”。宰予任齐国临淄大夫,《史记》记载其因参与陈恒杀君事件而被杀,但据后人考证,参与叛乱的是另一个叫“子我”的人。被列为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之一。唐开元27年(739年)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为“临淄公”(后又改封“齐公”)。

四、文学

子游 

即言偃,姓言名偃,字子游,比孔子小四十[2]  五岁,鲁国人。

言偃长于文学。他曾在鲁国做官,出任武城的邑宰,极力推行礼乐教化。有一天,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对着他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言偃听了回答说:“从前我常听老师说‘在位的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很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孔子听后,对随行的弟子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他开开玩笑罢了。”言偃被列位孔门四科十哲(文学科)之一。其后学者在战国时形成一个较大的学派。

子夏 

即卜商,姓卜名商,字子夏,比孔子小四十四岁,卫国人。

子夏是孔子门高足,擅长文学。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古诗上‘美人轻盈微笑时酒窝多俏丽,黑白分明的眼睛顾盼多动人,在用素粉增加她的美丽啊’。这三句诗是指什么?”孔子说:“这是说,要画画,得先把底子打好,然后再加上色彩。”子夏说:“这不就是说,人先得具有忠信的美德,然后再用礼加以文饰吗?”孔子说:“启发我心志的要算卜商了,像这样,就可以跟你谈《诗》了。”子夏被列为孔门四科(文学科)之一。他提出的“学而优则仕”的论点。对后世儒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去世后,他就在西河教学,当时的魏文侯曾奉他为师,向他请教国政之事。子夏的儿子先他而死,他哀恸过度,把眼睛都哭瞎了。著有《诗序》、《易传》。唐开元27年(739年)追封为“魏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增谥为“东阿公”,后又改谥“魏公”。

“孔门十贤”的是人们提出的共称,孔子弟子有七十二贤人,他们的产生主要参见于了《论语》《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门十哲简介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颜回

颜回,鲁国人,颜氏,名回,字子渊。七十二贤之首,十哲之首,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复 圣。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闵损

闵损,鲁国人,闵氏,名损,字子骞,小孔子十五岁。以德行著名,孔子称其孝。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品格高尚。

闵子骞为人极孝。他少年丧母,父亲娶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亲生二子,虐待闵子骞,子骞却并不告知父亲,避免影响父母间关系。冬天,继母用棉絮给自己的孩子做棉衣,而给他的棉衣填的是芦花。一日闵子骞驾马车送父亲外出,因寒冷饥饿无法驭车,马车滑入路旁沟内。他被父亲喝斥鞭打,结果抽破衣服露出了芦花。父亲醒悟,想休掉妻子。子骞长跪于父亲面,为继母求情:“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父亲便不再休妻,继母也痛改前非。

孔子赞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间。”后人根据这一段故事,改编出戏剧《鞭打芦花》,并作为《二十四孝》中单衣顺母的主角。

闵子骞为寡言稳重,一旦开口语出中肯。孔子评价:“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历代帝王因闵子骞的德行高尚,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封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又称费公。

今山东省济南市百花公园内有闵子骞衣冠冢,附近有闵子骞路。另外,在沂水县亦有闵公山,相传是闵子骞当年登高避祸的所在。

冉耕

冉耕,冉氏,字伯牛。中国春秋时代末(前544年~前439年)鲁国人,是孔子的学生之一,患病早逝,孔子十分难过。伯牛与颜渊、闵子骞、仲弓同属孔门十哲的德行科哲人。

唐朝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郓侯”,宋追封为“东平公”,后又改称“郓公”。 曾任鲁国的中都宰,孔子很器重他。在患有恶疾时,不愿见人。孔子于其病危时,特地去探望他,从屋外窗口握住他的手,边叹息边说:“死,是命中注定的啊!可是这样的人怎么会有这样的病,这样的人怎么会害这样的病啊!”伯牛的德行,与颜渊、闵子骞等并驾,无怪乎孔子哭说这是天命。伯牛以德行见称于孔子,惜全无事迹可考。仅知其是染患恶疾而逝,可能是染上麻风病。

冉雍

冉雍,鲁国人,字仲弓,冉耕之宗族。孔子以其为有德行,说:“雍也可使南面。”

仲弓是冉伯牛的“宗族”,生于不肖之父。为人敦厚、气度宽宏,孔门十哲之一,在孔门以德行著称,早年拜师于孔子,孔子称赞他可以做南面王,《论语》记其名与字11次,《论语》并尊冉雍为孔子四大德行特优之弟子。

仲弓曾问政于孔子,孔子教仲弓存心敬恕重修身,办事从大体着想,多举贤才。随孔子周游列国后,回鲁后的第三年(鲁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四十一岁的仲弓当上了鲁国季氏的总管

冉求鲁国人,字子有,与以上二冉同族。小孔子二十九岁。是鲁国权臣季氏之管家。多才艺,以政事闻名。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

冉有曾一度因为为季氏征税而被孔子责备,论语记载:“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季氏比周公的嫡裔鲁国还富有,而冉求却为他征更多税。孔子于是向弟子们说:冉求不是我的学生,你们击鼓声讨他的罪状,是可以的。仲由仲由,卞人(卞为鲁邑),字子路(又字季路),小孔子九岁。好勇力,性直爽,多直言。孔子容而爱之。以政事闻名。后死于卫国之乱。宰予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列言语科之优异者。但因刻苦学习而身体虚弱,被孔子称“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杇”,“孔门十哲”之一。

擅长言辞,《史记·仲尼弟子世家》记载他死于齐国的田常之乱。但根据唐代司马贞的《索隐》认为,《左传》中并未记载宰我参与田常之乱的事,参与叛乱的是阚止,阚止的字也是“子我”。

宰予曾与孔子讨论三年丧期的礼制及仁的问题,宰予因反对服丧三年而受孔子批评。

另外,他因“昼寝”而被孔子批评为“朽木不可雕也”,为此一著名成语的来由。孔子曾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不过南怀瑾的《论语别裁》对此曾提出不一样的看法,《论语别裁》一书的内容曾认为这话不是孔子在批评宰予,而是告诉其他学生要体谅宰予,不要因宰予的这种行为而对他过度批评。

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端木赐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列言语科之优异者。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财经商能力高超。齐相田常伐鲁,鲁子命之出使救鲁。子贡于齐国,吴国,越国和晋国之间穿梭外交活动,子贡高超的演说技能和外交能力也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子贡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卫两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孔子去世前子贡未能赶到,孔子去世后,子贡守丧六年,为弟子中为孔子守丧最长者。

后世,题辞挽商界有成就之人逝世,常以“端木遗风”等,甚至有人奉之为财神。“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子贡,姓端木,名赐,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中对子贡经商事有记载。

子贡死于齐国。死后至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言偃言偃,字子游,春秋末吴国常熟人。小孔子四十五岁。以文学著名,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南方人,后学成南归,道启东南,对江南文化的繁荣有很大贡献,被誉为“南方夫子”,唐开元封“吴侯”,宋封“丹阳公”,后又称“吴公”。

时子游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子游特习于礼,在孔门十哲中以文学著名。曾任鲁国武城宰,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孔子曾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论语·阳货:174)。

子游和子夏同列文学科,文学指诗、书、礼、乐文章而言,所以子游之学以习礼自见,更重要的是他能行礼乐之教。论语中之子游《 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孔子的说法一方面是惋惜子游大才小用,一方面是对子游能行礼乐表示欣慰。

《论语-论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语译:子游向孔子请问孝道。孔子回答说:“现在一般所谓的孝顺父母,认为只要做到养活父母,就算是尽孝了。如此说来,人饲养犬马等动物时,也一样供给它们食物,如果不以恭敬之心侍奉父母,那和养动物又有何区别呢?”

孔子论孝重在一个“敬”字,养而能敬,才算合了孝的内外之道于一体。卜商卜商,字子夏,卫国人。小孔子四十四岁。孔子说“商始可以言《诗》已矣。”鼓励他要做“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死后,于西河行教。治学严谨,敢于怀疑经史之谬误。曾听人说史志曰:“晋师伐秦,三豕渡河。”子夏说:“‘三豕’应该是‘己亥’之笔误。”读史志者问诸晋史,果然是“己亥”之误。于是名重天下,卫人以之为圣。魏文侯师事之而谘国政。

子夏晚年时,到魏国西河一带教学,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家成长的摇篮。西河地方之人,将子夏作为孔子看待。据云《毛诗》之学,是由子夏传下。门人甚众,《论语》一书疑多出于他和门人手撰。

今人有非议子夏者,大约源于子夏此语:“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

按荀子的说法,子夏出生贫穷,约前483年,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前476年他受邀赴晋国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了55年书。他生前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春秋时期很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因此他的影响很大。许多后来儒学的经典都被说成是由他流传下来的。

子夏的性格

《 荀子》大略篇:子夏家贫,衣若县鹑。人曰:“子何不仕?”曰:“诸侯之骄我者,吾不为臣;大夫之骄我者,吾不复见。柳下惠与后门者同衣,而不见疑,非一日之闻也。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其性格可见一斑。子夏向志于学,故被孔子誉为文学第一,与子游同列。和子游一样,子夏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

《论语》中子夏曾与孔子讨论《诗》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孔子以为“绘事后素”,子夏发挥夫子之意云“礼后乎?”甚得孔子嘉许。

子夏的勤奋好学,在孔门弟子中亦相当突出,并因此获得孔子的赞赏和鼓励,孔子也尽可能地加以引导和训练,从而使子夏在孔门弟子中似乎是最全面地掌握了乃师的学说。以此而言,孔子去世之后,子夏最有资格统领孔门弟子。然因子夏性格所致,使其与其他弟子不能友好相处。他在孔子去世之后策划推举有若而未果,只好离开孔门,前往他国聚徒讲学。

早在子夏追随孔子问学之前,好谈论别人是非的子贡曾问孔子,“子张与子夏相比孰贤?”孔子答曰:“子张也过,子夏也不及。”又问:“然则子张愈与?”曰:“过犹不及。”孔子的评价耐人寻味。朱熹在注这段话时说:“子张才高意广,而好为苛难,故常过中;子夏笃信遵守,而规模狭隘,故常不及。”孔子也曾当面告诫子夏:“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其他弟子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孔子之孙子思的老师,儒家五圣之一,被后世尊称为宗圣。战国初期政治家,军事家吴起的老师。

公冶长字子长,齐国人。器量大,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耻辱。孔子说:“长可妻也”。把他招作了自己的女婿。

颛孙师字子张,陈国人。小孔子四十八岁。为人有容貌姿质,宽冲博接,从容自务,居处不刻意立于仁义之行,门人友之而不敬。

澹台灭明(前502——?)澹台氏,名灭明,字子羽。春秋末年鲁国武城人。其年龄“少孔子三十九岁”(《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作孔子四十九岁)。相貌丑恶,孔子薄之。毕业后南游江淮,为人敢与去就,率直重诺,从游弟子达三百人,名闻诸侯。孔子闻之,叹气说:“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其籍贯,文献没有直接的记载,但从《论语·雍也第六》来看,应是武城(今之山东平邑县南)人。

宓不齐(前521?——?)宓氏,名不齐,字子贱。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少孔子三十岁”。(《孔子家语》作四十九岁)。做过单父宰的官,有才智,仁爱,孔子赞他是君子。

原宪(前525——?)原氏,名宪,字子思,通称原思,亦成原思仲,宋国人。生于公元前525年,卒年不详。小孔子三十六岁。”。(《孙子家语》作四十六岁)。清静守节,安贫乐道。孔子死后,退隐草泽中。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子贡问: “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 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非常羞愧地走了。 

南宫适(也作南宫括) 南宫氏,名适,字子容,通称南容。(《史记》作南宫括。古读“括,适”同音。)又称南宫韬(《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春秋末年鲁国人。生卒年不详。以智自将,世清不废,世浊不污。孔子曾赞叹道:“君子哉若人,上德哉若人!”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

公晳哀公皙氏,名哀,字季次;一说字季沉。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不详。《史记·游侠列传》说他是“闾巷人也,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据此推测,他出身于平民之家,一生潦倒。家境不富裕。鄙天下人多污身以事大夫家,不愿屈节做人家臣。孔子特叹赏之。

曾点字子皙,曾参之父。孔子曾使诸弟子各言其志,独称曾点“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潇洒。

颜无繇(颜路)字季路(前545—?)颜氏,名无繇(由),字路,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云:“路者,颜回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云:“颜由,颜回父,字季路,孔子始教学于阙里,而受学。少孔子六岁。”(《孔子家语》作十六岁)。据此推算,颜路生于公元前545年,卒年不详。

商瞿(前522—?) 商氏,名瞿,字子木。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二十九岁。(《孔子家语》作三十九岁)。对《易》极有兴趣,得孔子真传。

高柴(约前521—?) 高氏名柴,字子羔。亦称子高、子皋、季高。春秋末年卫国人。他以尊老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反过礼节,影响他治理的民众。

漆雕开(前540—?) 漆雕氏,名开,字子开《史记·仲尼北子列传》《集解》谓其为鲁国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则云:“漆雕开,蔡人。字子若,少孔子十一岁。”(《孔子家语》作二十一岁)。则生于公元前540年。习《尚书》,不乐仕。孔子以是悦之。

公伯寮公伯氏,名寮(僚),字子周。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列为孔子弟子,称“公伯寮字子周”,而且名列第二十四,孔子的重要弟子。

司马耕(?—前481年) 司马氏,名耕,字子牛。(朱熹《四书集注》谓名"犁")。春秋末年宋国人。《左传》记载他在哀公十四年去齐,去吴,至鲁时死于鲁国门之外,即公元前481年。

樊须(约前505—?) 樊氏,名须,字子迟,通称樊迟。春秋末年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六岁。(《孔子家语》作四十六岁)。曾向孔子请教农业方面的知识。子迟曾问"仁"。孔子答:"爱人"。问智。孔子答:"知人"。

有若(前515—?) 字子有,在孔子弟子中,颜渊被尊称为颜子,曾参被尊称为曾子,有若也被尊称为有子。可见其地位不同一般。

公西赤(前509—?)字子华,鲁国人。小孔子四十二岁。束带立朝,娴宾主之仪。曾言其志说:'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为小相焉'。 巫马施(前521—?) 巫马氏,名施,字子期。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21年,卒年不详。少孔子三十岁。(《孔子家语》作四十岁)。

梁鳣(前512?—?) 春秋末年齐国人,梁氏,名鳣,字叔鱼。小孔子二十九岁(《家语》作三十九岁)。

颜幸(前503—?) 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幸,字子柳(《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幸”作“辛”)字子柳,少孔子四十八岁,生于鲁定公七(前503),卒年不详。

冉孺(前501—?) 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孺字子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曹恤(前501—?) 春秋末年蔡国人。曹氏,名恤,字子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卒年不详。

伯虔(前501—?) 春秋末年鲁国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伯虔字子析,少孔子五十岁”(《孔子家语》作六十岁)。生于鲁定公九年(前501)

公孙龙(前498—?) 春秋末年楚国人。公孙氏,名龙,字子石。《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少孔子五十三岁。(《孔子家语》作六十三岁)。生于鲁定公十二年(前498)

冉季春秋末年鲁国人。冉氏名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春秋末国鲁国人。复姓公祖,名句兹,字子之。

秦祖孔子弟子,字子南,春秋末年秦国人。

漆雕哆孔子弟子,春秋末年鲁国人。漆雕氏,名哆,字子敛。

漆雕徒父春秋末年鲁国人。漆雕氏,名徒父。

壤驷赤春秋末年秦国人。壤驷氏,名赤,字子徒。(《孔子家语》作字子从,古"从"字与徒字相近)

商泽春秋末年鲁国人。商氏,名泽,字子秀。

石作蜀春秋末年秦国人。石作氏,名蜀,字子明。

任不齐春秋末年楚国人。任氏,名不齐。(《孔子家语》作任子齐)

公良孺春秋末年陈国人。公良氏,名孺,字子正。贤而有勇。

后处春秋末年齐国人。后氏,名处,字里之。(《孔子家语》作字里之)

奚容箴春秋末年卫国人。奚氏,名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春秋末年鲁国人,公氏,名肩定,字子中。 (《孔子家语》作子仲)。

颜祖颜氏,名祖,字襄。

句进疆春秋末年卫国人。句井氏,名疆,字子疆。

秦商(前547—?) 春秋末年鲁国人。秦氏,名商,字子疆。

申党春秋末年鲁国人。申氏,名党,字周。

颜之仆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之仆,字叔。

荣祈春秋末年鲁国人。姓荣,名祈,字子祈。(《孔子家语》作子祺。)

县成春秋末年鲁国人。县氏,名成。字子祺。

左人郢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人氏,名郢,字行。(《孔子家语》作子横)。

燕伋春秋末年人。燕氏,名伋,字思。

郑国春秋末年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言“郑国,字子徒”,《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无郑国,而有“薛邦,字子徒”。唐司马贞《史记索隐?以为“史记》作‘国’而《家语》称‘邦’者,盖(太史公)避汉祖讳而改。‘郑’与‘薛’,字误也”,故郑国与薛邦实为一人。(《孔子家语》作薛邦) 。

秦非春秋末年鲁国人。秦氏,名非,字子之。

施之常春秋末年人。施氏,名之常,字子恒。(《孔子家语》作子常)。

颜哙春秋末年鲁国人。颜氏名哙,字子声。

步叔乘春秋末年齐国人。步叔氏,名乘,字子车。

乐欬春秋末年鲁国人。乐氏,,名欬,字子声。(《孔子家语》作乐欣) 。

廉洁春秋末年卫国人。廉氏,,名洁,字庸。

叔仲会(前501—?) 春秋末年人鲁国人。一说晋人(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引郑玄语),小孔子五十岁。(《孔子家语》作六十岁)。 一说鲁国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叔仲氏,名会,字子期。

狄黑春秋末年卫国人。姓狄,名黑,字皙。(《孔子家语》为字皙之)。

孔忠春秋末年鲁国人。孔氏,名忠。。(《孔子家语》为孔弗字子蔑)。

公西舆如春秋末年鲁国人。公西氏,字子上。(《孔子家语》作公西舆)。

琴牢春秋末年卫国人。琴氏,名牢,字子开,一字张。

陈亢(前511—?)春秋末年陈国人。姓陈,名亢,字子亢,一字子禽。少孔子四十岁。《论语》载之。

颜高字子骄。

林放字子丘,春秋末年鲁国清河(今属山东)人,为比干27世孙,传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为孔子得意门生。

公西蒧字子上(应误,《孔子家语》作字子尚。“蒧”,通点,故又作公西点),孔子弟子。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宋封“徐城侯”。

鄡单,字子家。居山东聊从学,圣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元宗命崇祀,先师圣庙,追封铜鞮伯。宋真宗加封聊城侯。宋理宗,御制赞曰:杏坛受教子家其莫抠衣侍之善训思明,学业益进惟德斯馨宜崇厥祀宠爵聊城

仲尼就是孔子,号称弟子三千贤者七十,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号称“孔门十哲”的弟子,孔门十哲指的是孔子门下最优秀的十位学生即子渊、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十个人的合称。

德行高深,自律克己

子渊

首先说子渊,子渊就是颜回,作为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一生都没有为官,而且颜回英年早逝,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就去世了,但是孔子对这位弟子却非常推崇。颜回在听孔子讲述儒家学说的时候,总是显得很笨拙,但是在学习之后他的执行确实最彻底的,他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做到了克己自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颜回从来不议论他人的是非,如果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也不会迁怒于他人,尽管生活贫困,但是颜回依然没有放弃对于自己品德方面的要求,从来不会因为物质条件的匮乏而影响自己求学的决心。孔子说有颜回在的话,所有的学生都更加勤奋好学了。

子骞

子骞以德行闻名于世,他孝顺父母,善待兄弟。以德报怨是他对待自己后母的做法,因为亲生母亲去世的很早,父亲就娶了后母,但是后母对子骞非常不好,非打即骂极尽虐待,他一直隐忍不肯在父亲面前去说后母的是非。不过时间久了,父亲发现了后母的行为,大怒之下准备休了后母。

子骞不同意父亲的做法,他说后母对我不好只不过是我一个人受苦,但是如果父亲大人您休了后母的话,我连同后母的两个孩子和您都会受苦,因为我们三个人孩子失去了母亲,而您失去了妻子,他的孝行感动了父亲也打动了后母的心。子骞一生都没有做官进入仕途,他认为比求取功名更重要的是保证自己的德行。

伯牛

这位也是以德行著称于世,但是很不幸他患上了麻风病,为了防止传染别人,他把自己关在了屋子里,老师孔子来看他,他也不开门,只是通过窗户交流。孔子握着伯牛的手难过的说,这种事情只能说是天命,像你这样品德高尚的人竟然会染上这种疾病。伯牛擅长接人待物,举手投足间都透出君子之风,不过由于麻风病英年早逝。

仲弓

仲弓的出身不太好,他的父亲行为不端,因此很多人对他总是用有色眼镜看人,经常诽谤和诋毁仲弓。但是仲弓从来不介意这些事情,他还是按照自己的处世之道来宽厚带人对诽谤诋毁自己的人也不去打击报复。

孔子就曾经为了维护仲弓,在人面前说父亲不好儿子不一定不好,仲弓的父亲不肖,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仲弓是可以为人君的大才大德之人。

以礼治世,以德服人

子有

子有是个谦虚谨慎的人,且多才多艺,尤其擅长理财和打仗。曾经用步兵长矛的战术击败了强大的齐国军队,并趁着这次胜利的机会说服季康子把长年流浪在外的孔子召回了鲁国。但是后来子有帮助季康子敛财,让百姓的利益收到了侵害,孔子十分严厉的批评了子有,但是子有并没有因此和师傅产生什么矛盾,而是依然尊敬师傅。

子贡

孔子身边最能说的人,说他能口吐莲花一点都不为过。本来齐国的田常想攻伐鲁国,这让孔子非常担心,因为鲁国是个小国,是礼仪之邦,根本没有办法抵抗齐国的侵略。这个时候很多弟子表示可以去说服田常。孔子都说不可,子贡说自己去吧,孔子才放下心来。

子贡果然不负众望,凭借着两行伶俐齿、三寸不烂舌,硬是让田常放弃了攻击鲁国的年头,同时还挑起了吴国对齐国的战争,也间接导致了越国的崛起和吴国的衰落,这份能力就是三国时舌战群儒的诸葛孔明也是不能比拟的。

子路

子路生性豪爽,勇力过人,且善恶分明,对师傅孔子十分尊重,处处维护但是他的性格过于直爽眼中容不得奸佞之徒,孔子一直对这个学生很担心,曾经预言子路必不得善终,想以此来让子路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老师的好心并没有换来好的结果。

嫉恶如仇的子路在卫国的内斗中,为了礼仪之道被人卑鄙的杀死了,他用生命践行了老师的教诲,用生命的代价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信念杀身成仁、记忆不灭。

子我

子我口齿伶俐,能言善辩,经常被派遣出使各国,遇事不喜欢循规蹈矩,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和他的老师有分歧,因此经常被孔子斥责。由于有一天他在白天的时候睡觉,被孔子发现,诞生了一句流传至今的俗语“朽木不可雕也!”我看子我不仅不是朽木,还是孔子身边难得的特立独行有真知灼见的贤者,为官之后也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深得百姓爱戴。

文学巨匠,礼乐传世

子游

子游擅长文学音律,他在鲁国做官的时候,就利用礼仪教化的方法让人心向善,知善恶识美丑,从而让人更加好管理。当人的境界变高的时候,沟通起来就更容易,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子游正是用了礼仪之术,作为自己的为官之道,有礼而后有治就是这个道理。

子夏

子夏也是大文豪,他经常和孔子探讨一些学术问题,深的孔子的认同。他善于通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从学画画要打好基础,然后才能上色,想到了人要先自己具备美德,然后再用礼仪加以完善。这不是一般人有的智慧,是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魏文侯就曾经拜子夏为老师,学习治国之道后称霸天下。

通过孔门十哲,改变了我以前对于儒家的片面看法,曾经十分推崇法家因而对儒家思想嗤之以鼻。但是从孔门十哲身上我看了自我完善的途径,克己自律的威力,口吐莲花的辨术,妙笔生花的文采,触类旁通的智慧。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1、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称颜子,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为人谦逊好学,不幸早死。主要作品是:《论语》(编集者之一)。

2、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尊称闵子,世以字行。其一说,在鲁国青州宿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祠村)人。其二说,出生于春秋末期鲁国曲阜,其先祖是鲁国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君避战乱迁到棠邑(今鱼台县张黄镇大村)。

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之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先贤人物

3、冉耕(约前544~?),春秋末鲁国人,字伯牛。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4、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末期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子冉季载数传至冉离,世居“菏泽之阳”,人称“犁牛氏”,受儒教祭祀。《冉氏族谱》称离娶颜氏,生长子耕,次子雍。颜氏死,又娶公西氏,生求。后公西氏闻孔子设教阙里,“命三子往从学焉”。品学兼优。为人度量宽宏,“仁而不佞孔子称其“可使南面”,即可担任一方长官(《雍也》)。

5、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孔门十三贤”之一 。《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6、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7、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8、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弟子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曾子主张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著写了《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9、卜商(前507年—?),字子夏,尊称“卜子”或“卜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现在,山东省巨野县有其嫡系后裔。性格阴郁,勇武,为人“好与贤己者处”。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提出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还主张做官要先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其效劳。后来孔子丧,孔门乱,子夏到魏国西河教学。李悝、吴起都是他的弟子,魏文侯尊以为师。宋人疑之,《诗》、《春秋》等书,均是由他所授。

10、言偃(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受颜氏之儒曾子排挤,由于祭礼意见不合于曾子师弟。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贡前面。

《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二十九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简介

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唯一一个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见《论语·阳货》)。他还向孔子提问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他假设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因为如跳下去则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的直接答复是指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提的问题不好,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论语·雍也》)宰予昼寝,在课堂上打瞌睡,被孔子形容为“朽木”和“粪土之墙”。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予后来当了临 大夫,又说其参与田常作乱而被陈恒所杀,但唐代司马贞疑此说把阚止(亦字子我)当宰予。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齐侯”,宋代追封为“临 公”,后改称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宰子”。

宰予昼寝 原文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注释

①圬(wū):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②与:语气词,同“欤”,下文“于予与改是”中的“与”同义。③诛:责备。

译文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粪土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读解

学生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除了严加斥责他为“朽木”,“粪土”之外,还发出了关于认识一个人的感慨。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大有恨他不成器的味道在里面。

古时人们普遍认为应当遵循太阳的起落来调整自己的作息,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孔子认为白天时光短暂,应该努力奋发。因此,他把对宰予白天睡觉这一违背正常作息的举措看做是懒惰和愚昧的表现,并加以严厉的斥责。

至于说到“听其言而观其行”,倒正如儒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卷三里引胡氏的话所提醒我们的那样:“圣人怎么会现在才知道听其言而观其行呢?也不是真因为宰予就对所有人都抱不信任态度了。不过是以宰予的事情为例教育大家,要求我们多做少说,言行一致罢了。”而之所以需要如此,是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那么些人说起比唱起还好听。

所以,我们不仅要听他怎样说,而且还要擦亮眼睛观察他怎样做啊!

宰予与孔子 初识宰予

余少时读《论语》,于夫子弟子之名多混淆不能别,唯宰予一人总是认得很清楚。何则?夫子系忠厚长者,罕有某弟子处处受夫子苛责的,而宰予则有幸忝居其一也。初识宰予,盖缘于《公冶长》中此段记载:“宰予旦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当时读至此处,颇为宰予抱不平,——不就是白天睡个懒觉吗,何辄骤加以“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之恶语?无乃夫子太汲汲于“礼”乎?明道先生有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高卧东窗日已红。”莫非宰予当不得这份从容?宰予旦寝,从容不从容倒不好说,以文献不足考徵也。此段记载后倒有一段“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此段话或夫子“于予与何诛”后转身对其他弟子所语,或则是他日之语也未可知。“听其言而信其行”是忠厚长者的本分,因宰予而有所变更,看来宰予是有其足以动人处的。夫子尝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或辄宰予是“巧言令色”之人?看来也未必。夫子称道其弟子中以“言语”取胜者有二人,宰予居其一(另一人为子贡)。

利口辩辞

《史记》亦称宰予“利口辩辞”,但“利口辩辞”难说就是“巧言令色”之“巧言”也。“巧言令色”是为了讨人喜欢的,“利口辩辞”则多讨人嫌。世间有一种“刀子嘴、豆腐心”之人,往往也讨人一时之嫌,但“利口辩辞”也未必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后者多半有口无心,而宰予却自有一种聪明。“三年之丧”是古礼,夫子亦绍述之,在当时礼坏乐崩的情形下对此提出质疑的大有人在,宰予亦居其一。且看宰予之“利口辩辞”:“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此处便见宰予之“聪明”。“三年之丧”本是“礼”之形式的一种体现,宰予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行“三年之丧”适足以使“礼”、“乐”崩坏。确乎能言善辩。实则此能言善辩也不一定出于有心——非要主张什么或反对什么,往往也只是讨个口彩。夫子尝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于是乎宰予一日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夫子答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读书至此,每尝窃窃然笑,“逝”与“陷”、“欺”与“罔”之意义的差别虽至今不甚了了,但宰予施施然、夫子忿忿然之神态则清晰可见。弟子如此,夫子何诛?况夫子本身就是“讷于言”的,此上所言两事夫子与宰予的正面交锋并没有真正地进行。如三年之丧,夫子只是反问宰予,不服三年之丧“于汝安乎”?宰予答以“安”,夫子喃喃曰“汝安则为之”。宰予得意而去,夫子痛心曰“予之不仁也!”宰予究竟心安与否也不得而知,只是嘴上绝不输与人。再如“井有仁焉”,夫子答以“何为其然也”,既是在说仁者怎么会入井而从仁呢!更是在感慨宰予你怎么能这样说话呢!夫子或曾于与宰我辩论处吃过苦头,也未可知?以上两事有其不好辩之处,另有一事似为可以辩而不辩的:“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使民战栗”之说吾不知其是否,依宰予之性情,八成是杜撰的。是与非虽不好说,起码可以一辩,朱子即曾辩之:“古者立社,各树其土之所宜木以为主也。战栗,恐惧貌。宰我又言周所以用栗之意如此。岂以古者戮人于社,故附会其说与?”夫子则只是说“既往不咎”——哪怕实有其事,既已过去,也不该苛责。观此师弟间的对话,总让我想起一句话: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非徒夫子于宰予有如是之遭遇,庄子于惠施亦有如是之遭遇,但庄子不够木讷,不免多言。如有名的“鱼之乐”之辩即是如此:惠施:“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施:“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从“辩”上说,惠施可谓“全矣!”,庄子最后的答语之前半句于“辩”上多少有些牵强,唯“我知之濠上也”得之,然已无关于辩也。说远了,回到宰予的身上。既讲宰予,都希望听到一个完整的故事。据郑玄,宰予是鲁人。此其来源也。

结局

后来怎么样了呢?《史记》中给他安排了一个很糟糕的结局:

“宰我为临大夫,与田常作乱,以夷其族,孔子耻之。”前面已考知其人非宰我,不赘。

《孔子家语》也说宰予“事齐为临淄大夫,与田常为乱,夷其三族“。孔子耻之,曰:“不在利病(利害),其在宰予。”(出自《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

夫子倒不见得对宰予有很深的不平,曾于回忆中感慨地说:“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此诸弟子均有“一技之长”,于宰予也未曾忘怀。写七十二贤而以宰予始,颇不伦类,余亦不知孰为七十二贤也。偶然的机缘听到一个故事,讲的是七十二贤人的典故来源:夫子与众弟子被困于陈、蔡,粮食都没了,只剩下一些盐,众弟子只好喝盐水充饥,夫子打趣说:“我的弟子都成了咸人了。”典出于此也。“贤人”既以喝过盐水为标准,宰予既曾从夫子于陈、蔡,自然也是喝过盐水的了,自然为一贤人也。

传说故事

宰予,能言善辩,是孔子学生中“言语”方面的高才生。宰予有点懒,白天上课睡大觉,被老师骂得狗血喷头。宰予除了有点懒之外,还经常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为难老师,因而孔子经常批评他。不过,孔子虽然经常批评宰予,但批评归批评,批评过后又谆谆告诫,喜爱如常。一次,宰予问老师一个这样的问题:“老师,一个有仁德的人,假如有人告诉他:‘井里头有人在那里’,他应不应该跳到井里去呀?”孔子看了一眼宰予,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作为君子,他可能被引诱,但不可能被陷害;他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愚弄。”过了一段时间,宰予又问老师:“老师,三年的居丧守孝时间,未免太长了吧。作为一个君子,三年不参加礼仪活动,对‘礼’就会生疏;三年不练习音乐,对音乐就会忘记。旧的粮食吃完了,新的粮食也已收割,一年一换的打火木也已经轮了一回。守孝嘛,一年就可以了。”

孔子并没有正面回答宰予,而是反问他:“父母去世了,没有满三年的守孝期限,就吃新粮食,穿好衣裳,你安心吗?”宰予回答说:“安心。”孔子很不高兴:“你安心,你就这样做呗。君子守孝期间,吃饭没味道,听音乐不感到快乐,起卧不安心,所以才不这样做。如今你安心,你就这样做好了。”等到宰予起身走出去后,孔子痛心地摇摇头叹口气说:“宰予这个人啊,真没有仁爱之心呀。儿女出生后,需要三年才能脱离父母亲的怀抱。父母亲去世后守孝三年,是天下所有人都应该遵行的规则,宰予就难道没有得到父母亲三年的护爱么?”

后来,鲁哀公询问宰予用什么木料作土地神主的事,宰予回答说:“夏代用松树,殷代用柏树,周代用栗树。用栗树的意思是,使老百姓畏惧战栗。”孔子听到后,很生气,对宰予说:“已经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说了;既成的事实,是无法挽回的;既然已经过去,就不必再追究了。”最后,宰予担任临的大夫,参与了田常作乱的事,被砍了头、灭了族,孔子为此感到十分惋惜。

人物评论 朽木不可雕

前不久热映的影片《孔子》,使孔门的许多弟子跟着孔子一起出头露面,在银幕上大大地风光了一把。但在主要角色中,却没有宰予这个人。

在孔子为班主任的这个班级里,宰予,也叫宰我,是个差生。宰我使孔老师不满意的一条,就是好大白天睡觉。拿今天的话说,大概是经常午睡时间过了头,上课迟到。或者虽然坐在课堂上了,还断不了打个瞌睡。圣人为此发过脾气,说出过很重的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也。”特别这句“朽木不可雕也”,就成了此后数千年来,所有的师长前辈用来责备年轻人没出息的惯用语。

圣人的话,必是至理名言,从此给宰予定了性,成为一段朽木,一截粪土之墙,几千年来也得不到 ,想想也真是冤。也曾有人为他打抱不平的,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中,就责问过孔夫子:“昼寝之恶也,小恶也;朽木粪土,败毁不可复成之物,大恶也。责小过以大恶,安能服人?”王充还说“孔子作《春秋》,不贬小以大。”那么在宰予昼寝这个小问题上,你老人家“以大恶细,文语相违,服人如何?”但孔子何许人也,王充反驳也不起作用,予就这样成为千古以来的负面典型。

三年之丧

宰予(前522-前458),春秋鲁国人,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人之一。予这个人,《史记》称其“利口辩词”,看来他是个好学深思,擅长论辩,敢于质疑,敢于提问的学生。拿北京话来说,是个有点儿爱抬个杠的主儿。因此,他成为孔门弟子中唯一对孔子学说表示不同见解的人。最为流传的例子,就是“三年之丧”的看法了。

一次,宰我和孔夫子辩论:“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他认为父母死后,服丧三年的时间太长,一年就足够了。使一个人守在父母的坟上孤哀苫块,和整个社会生活脱节三年之久,简直是没有道理的。大家知道,孔子在维护道德纲常、规矩章法方面,绝对是很形而上学的。宰予发难,也是对老人家“无改先人之道”绝对化的一次思想上的反叛和行动上的不买账。老先生拿他这位勇敢的不那么毕恭毕敬的弟子没办法,只得无力地反问他:“父母死后不满三年,便吃那稻米饭,穿那绸缎衣,你能心安吗?”

宰予有点反潮流精神,自信而又坦然地回答:“我为什么不心安呢!”

“你觉得心安,你就去做好了!”孔子只好酸酸地重复了两遍,等他走出屋去,圣人马上摇头叹道:“完了,完了,这个宰予啊,也太不仁了!”

圣人一辈子倡导这个“仁”字,是儒学的宏旨之一,他给宰予一个“不仁”的政治鉴定,也就等于宣布宰予是不可救药的了。那时,大概还不兴开除学籍,也不怕将来毕业分配时穿小鞋,所以,宰予好像也不怎么在乎,依旧我行我素。后来,由于他能言善辩,孔子外出期间,常派他打前站,终于成为孔门十哲之一。

可敬可畏

在这个世界上,圣贤的话,不可不听,不可全听,尤其那些自以为是圣贤,或被捧成圣贤的话,更大可不必奉为圭臬。因为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科学文明日新月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因此,像宰予这样能够独立思考、绝不盲从的学生,像予这样一个不唯唯诺诺,充满阳光的学生,代表着可敬可畏的未来。即使偶尔睡个懒觉,打个瞌睡,也不必一板子打死。如果统统都是乖孩子,如孔子在《论语》所规定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如果这个世界上一个个都是按发豆芽菜般成长起来的人,长此下去,将来还会有发展、有进步吗?

以上就是关于孔门十哲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全部的内容,包括:孔门十哲是什么意思 《法语助手》法汉、“孔门十贤”是哪十贤是何人提出的、孔子底下三千多弟子的简介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19278.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