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笔记

伤寒论方笔记,第1张

1桂枝汤:

  桂枝 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解:桂枝使心脏力量加强,动脉血盛。芍药放松平滑肌,使静脉血盛。从而造成人体血气旺盛的局面。

          生姜再使气血外冲,从而驱寒外出。大枣,甘草养胃气。

2桂枝加葛根汤:

桂枝证,但后背不适,加葛根4两。

后背强几几,常因后背水气不足。 葛根沿太阳经升水气于后背。或者说,葛根放松颈项的肌肉。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枝汤证,但喘咳。加厚朴2两,杏仁50个

厚朴使通道径向放大,杏仁下气,润肺。

4 桂枝加附子汤:

  阳虚之人的桂枝证。

5 桂枝去芍药汤及加附子汤。

        桂枝汤去芍药。胸阳不振的胸闷,脉促(应该是虚性代偿反映)。阳气损伤更重时,加附子。

6 新加汤

桂枝 3两,芍药4两,生姜4两,甘草2两,大枣12个,人参4两

  营血不足之人的桂枝证。

  芍药加1两,人参加3两,补营气,津液。加重生姜使全方作用达于体表。

7 麻黄汤

  麻黄3两,桂枝2两,杏仁70个,甘草2两

  麻黄开汗孔,桂枝强心驱血外行,杏仁降气平喘,甘草定中。

8 葛根汤

  葛根4两,麻黄3两,桂枝2两,芍药2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葛根解肌,清阳明之热。 麻黄开太阳之闭。 剩下的是桂枝汤。

  无汗而背强几几者用之。 太阳阳明合病(可见下利,正气抗邪于外,内虚而见下利)用之。

太阳病初入阳明经之方。无汗而不见恶寒等麻黄证情况,儿童多见。

葛根证+呕。 葛根汤加半夏

9 大青龙汤

  麻黄6两,桂枝2两,甘草2两,杏仁40个,生姜3两,大枣10个,石膏如鸡子大

  表被寒束,内有郁热。无汗,烦燥。或身重有湿气,脉浮者。

麻黄汤发汗,石膏清热,生姜大枣安中。

10 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芍药,麻黄,甘草各18铢,大枣4个,生姜1两二铢,石膏24铢。

        外寒内热轻证(类大青龙)

11小青龙汤

  麻黄3两,芍药3两,干姜3两,五味子(半升),甘草3两,桂枝3两,半夏半升,细辛3两。

  治肺湿咳喘。有热象加石膏。干性咳喘,用麻杏甘石汤(热性)不错。小青龙汤,半夏多时,较为理想,尿解。 芍药把水抓到血管中,通过桂枝排出去。

细辛也是有止咳作用的药。半夏化痰。五味子能补气,敛肺,止咳,有点把痰扫到一起再处理掉的意思。

12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一日二三度发寒热。不呕,不在少阳;清便自可,不在阳明。故轻发汗而解。

13 栀子豉汤、栀子甘草汤,栀子生姜豉汤

        胸上虚烦。反复颠倒。少气者加甘草,呕者加生姜。

栀子降心火,豆豉升肾水。

14 栀子厚朴汤

  栀子14个,厚朴4两,枳实4个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

1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4两,杏仁50个,甘草2两,石膏8两

热壅于肺的喘咳。无大热者,相对于白虎而言吧。

16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8两,黄芩3两,黄连3两,甘草2两

  邪气入里化热而下利。 葛根升津液,轻解表证,二黄清热厚肠。

17黄芩汤及加半夏生姜汤

  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芍药吸水入血,黄芩清热。甘草大枣养胃。用于热利证,可能还有腹痛。与上方相比,无表证。

  呕者加半夏生姜。

18 桂枝甘草汤

        桂枝4两,甘草2两。顿服。

    发汗多造成的心悸,喜按。 心阳虚的反应。

19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1两,甘草2两,龙骨2两,牡蛎2两

    心阳不足,心神浮越,烦躁。温补安神法。 龙骨,牡蛎安神。

20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3两,甘草2两,生姜3两,大枣12个,牡蛎5两,蜀漆3两,龙骨4两。

    桂枝去芍药救心阳,蜀漆去痰,龙骨,牡蛎安神。与上方比,有痰。

21 桂枝加桂汤

    桂枝5两,芍药3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

    心阳虚,下焦气上冲者。 加桂压制上冲之气。

2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茯苓8两,桂枝4两,甘草2两,大枣15个。

  心阳虚,脐下悸,欲作奔豚。

  火虚于上,水蓄于下。桂枝压上升之气,甘草大枣培土制水,茯苓渗水。

23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茯苓4两,桂枝3两,白术2两,甘草2两

治中阳不足,胃中停水。证见,头眩,脉沉紧,心下满。

24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122)存疑。

25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厚朴8两,生姜8两,半夏半升,甘草2两,人参1两。

发汗后,腹胀满者。(可去水啊)

26 小建中汤

    桂枝 3两,芍药6两,生姜3两,甘草2两,大枣12个,胶饴1升。

    气血不足之证;用于脾胃虚寒,腹痛,血气不足。

27 桂枝人参汤

    桂枝4两,甘草4两,白术3两,人参3两,干姜3两

    脾阳内虚,外证不解时的表里皆寒证。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28 干姜附子汤

    干姜1两,附子1枚。 顿服。

    阳气大伤,寒盛于内,格阳于外。证见昼噪夜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

29 茯苓四逆汤

    茯苓4两,人参1两,附子1个,甘草2两,干姜15两。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阳亡阴伤,虚阳外扰;故四逆中,加人参以生津,茯苓以宁心。

30 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

        甘草4两,干姜2两。

        伤寒误汗,阴阳两伤。甘草干姜回其阳;芍药甘草回其阴。寒者,加附子。

31 炙甘草汤

        甘草4两,生姜3两,人参2两,生地16两,桂枝3两,阿胶2两,麦冬8两,麻仁半升,大枣30个。

        脉结代,心动悸。心阴阳俱虚之候。

32 五苓散(169)

        猪苓18铢,泽泻1两6铢,白术18铢,茯苓18铢,桂枝05两。

        膀胱蓄水。

33茯苓甘草汤

        茯苓2两,桂枝2两,甘草1两,生姜3两

        胃阳不足,心下停水, 可能表现为心下悸,小便不利。

34  桃核承气汤

        桃仁50个,大黄4两,桂枝2两,甘草2两,芒硝2两

        血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结,小便自利。

35 抵当汤(丸)

        水蛭,虻虫各30个,桃仁20个,大黄3两—汤

        水蛭,虻虫各20个,桃仁25个,大黄3两-丸

血热结膀胱,其人发狂

36 大陷胸汤(丸)

        汤:大黄6两,芒硝1升,甘遂1钱匕

        丸:大黄8两,葶苈子半升,芒硝半升,桃仁半升

结胸热实,按之石硬

37 小陷胸汤

        黄连1两,半夏半升,栝蒌实大者一个。

        小陷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

38 三物白散

        桔梗3份,巴豆1份,贝母3份

        寒实结胸,无热证者。

39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

        心下痞,按之濡,有热象

40附子泻心汤

        大黄2两,黄连1两,黄芩1两,附子1两

        上证而恶寒者(有汗出的情况)

41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伤寒误下,心下满而硬痛者,为结胸,宜大陷胸汤;心下满而不痛,为痞,与半夏泻心汤

        上焦有热,中焦而下而寒。

42 生姜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3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心下痞,胃中不和,腹中雷鸣,干噫食臭,下利者。应为胃虚食滞,心下水停。

43 甘草泻心汤

生姜4两,半夏半升,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4两,黄连1两,大枣12个

本证脾胃虚痞,痞利俱甚,干呕心烦为主。半夏泻心汤加重甘草调中补虚。

44 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16两,禹余粮16两

下利,与理中汤不效,利在下焦,与赤石脂禹余粮汤

45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3两,人参2两,生姜5两,代赭石1两,甘草3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心下痞,噫气不除。胃虚痰阻。

46 黄连汤

        黄连3两,甘草3两,干姜3两,桂枝3两,人参2两,半夏半升,大枣12个。

        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胸有热,腹有寒。

47十枣汤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无表证。悬饮。

48 瓜蒂散

        瓜蒂1份,赤不豆1份。

        涌吐剂。

49 桂枝附子汤& 去桂加白术汤

        桂枝4两,附子3个,生姜3两,大枣12个,甘草2两。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

        若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

50 甘草附子汤

        甘草2两,附子2个,白术2两,桂枝4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或身微肿者。

51 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实热,大热汗出,脉洪。大渴者,加人参。

52 猪苓汤

        猪苓1两,茯苓1两,泽泻1两,滑石1两,阿胶1两。

        肾虚使肾气不充,不能主水,水液内停。 心火亢盛,从而水热互结。用于阴虚水热互结之证。

53调胃承气汤(293)

        大黄4两,甘草2两,芒硝

54 小承气汤

        大黄4两,厚朴2两,枳实3个。

55 大承气汤:

        大黄4两,厚朴8两,枳实5个,芒硝3合。

56 麻子仁丸

        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57 蜜煎导及猪胆汁方(不看了)

58 茵陈蒿汤

        茵陈蒿6两,栀子14个,大黄2两

        湿热发黄,里有结滞。阳黄。《茵栀黄口服液》

59 栀子柏皮汤

        桅子15个,甘草1两,黄柏2两

        伤寒,身黄,发热。 湿热郁蒸发黄,而热重于湿。无腹满之象。

60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2两,连翘2两,杏仁40个,赤小豆1升,大枣12个

生梓白皮(桑白皮)1升,生姜2两,甘草2两。

        伤寒,瘀热在里,身黄。偏于表者。

三个治黄方:在表者,汗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热者,清之,栀子柏皮汤;实者,下之,茵陈蒿汤

61 小柴胡汤

        柴胡8两,黄芩3两,人参3两,半夏半升,甘草3两,生姜3两,大枣12个。

62 柴胡桂枝汤

        桂枝15两,芍药15两,黄芩15两,人参15两,甘草1两,半夏 2合半,大枣6个,

生姜15两,柴胡4两

        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与桂枝合方。 太阳->少阳过渡中。

63 大柴胡汤

        柴胡8两,黄芩3两,芍药3两,半夏半升,生姜5两,枳实4个,大枣12个,大黄2两。

        少阳阳明合病,柴胡证+大便秘结。

64 柴胡加芒硝汤

        柴胡2两16铢,黄芩1两,人参1两,甘草1两,生姜1两,半夏20铢,大枣4个,芒硝2两。

        小柴胡汤加芒硝, 少阳病+内实轻证,故加芒硝不加大黄。

65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8两,桂枝3两,干姜2两,栝蒌根4两,黄芩3两,牡蛎2两,甘草2两。

        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

        热兼太阴寒(下之过)。

6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柴胡4两,龙骨15两,黄芩15两,生姜15两,铅丹15两,人参15两,桂枝15两,茯苓15两

        半夏25合,大黄2两,牡蛎15两,大枣6个

        伤寒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

        柴胡剂清少阳之热;铅丹,龙骨,牡蛎镇惊;大黄清热;茯苓、半夏,人参、生姜安中。

67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

        桂枝汤加芍药3两。桂枝证,因下而腹满时痛。

68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3两,芍药6两,甘草2两,大枣12个,生姜3两,大黄2两。

桂枝证,因下而腹满,大实痛

69 四逆汤

        甘草2两,干姜15两,附子1个。

70通脉四逆汤

        甘草2两,附子大者1个,干姜3两。

        四逆汤加重附子和干姜;阴盛格阳之候。

71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上证,现吐已下断等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2 白通汤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

        类四逆汤证,但更重,故去甘草之缓,加葱白之宣通。

72 白通汤加猪胆汁汤

        葱白4根,干姜1两,附子1个,人尿5合,猪胆汁1合。

        上证,而现阴液内竭之象。或骗过上焦之法。

73 真武汤

        茯苓3两,芍药3两,生姜3两,白术2两,附子1个。

        阳衰水停。

74 附子汤

        附子2个,茯苓3两,人参2两,白术4两,芍药3两

        少阴病,口中和,严寒者。 少阴病,身体痛,骨节痛,脉沉者。

75 吴茱萸汤

        吴茱萸1升,人参3两,生姜6两,大枣12个

        肝阴实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者。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76 桃花汤(451)

        干姜1两,赤石脂16两,粳米1升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 不里急后重

77 黄连阿胶汤

        黄连4两,黄芩2两,芍药2两,鸡子黄2个,阿胶3个

        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 少阴热化证。

78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2两,细辛2两,附子1个

        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

79 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2两,甘草2两,附子1个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本证为麻黄附子细辛汤之轻且缓者

80 四逆散

        甘草,枳实,柴胡,芍药

81  猪肤汤

        猪肤1斤

        少阴病,下利,咽痛,心烦

        少阴热化证。咽干痛。

82 甘草汤、桔梗汤

        甘草2两;

        甘草2两,桔梗1两

        少阴病,咽痛者,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桔梗可以去脓。

83  苦酒汤

        半夏14个, 鸡子清,苦酒

        少阴病,咽中伤。重证,脓不出的感觉。

84半夏散及汤

        半夏,桂枝,甘草

        少阴病,咽中痛。

85 乌梅丸

        乌梅300个,细辛6两,干姜10两,附子6两,蜀椒4两,桂枝6两,当归4两,人参6两,黄连16两,黄柏6两

        上热下寒的厥阴证(蛔厥)。

86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各三两

        干姜,黄芩,黄连, 人参各三两。

        伤寒,本寒下,医吐下之。上有浮热,中焦虚寒。

87 麻黄升麻汤

        麻黄25两,升麻1两1分,当归1两一分,知母18铢,黄芩18铢,葳蕤18铢,芍药6铢

天冬18铢,桂枝6铢,茯苓6铢,石膏6铢,白术6铢,干姜3铢。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汇利不止。

阴阳两伤而又上热下寒。

88 当归四逆汤及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3两,桂枝3两,芍药3两,细辛3两,甘草2两,通草2两,大枣25个。

        手足厥,脉细欲绝,当归四逆汤主之。若内有久寒者,加吴茱萸生姜汤。

        血虚寒厥。当归、芍药、大枣抓阴入血。桂枝、细辛通阳去寒。通草,导君火入相火。

        卢火神用菖蒲。

89 白头翁汤

        白头翁2两,黄柏3两,黄连3两,秦皮3两。

        热性下利,痢疾。

90 四逆加人参汤

        甘草2两,附子1个,干姜15两,人参1两

        恶寒脉微而下利,利止亡血。

少阴阳衰,阴寒内盛,下利伤津。

91 理中丸及汤

        人参3两,干姜3两,甘草3两,白术3两

        温中。

92  牡蛎泽泻散

        牡蛎,泽泻,蜀漆,葶苈子,商陆根,海藻,栝蒌根

        大病差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腰下有水,正气不衰者。牡蛎配栝蒌根,养阴清热,活血软坚。

93 竹叶石膏汤

        竹叶2把,石膏16两,半夏半升,麦冬1升,人参2两,甘草2两,粳米半斤。

        伤寒解后,虚赢少气,气逆欲吐。或中暑

94 烧裈散

        阴阳易。

             

 

出处《本经》

拼音名Guā Lou

别名 果裸(《诗经》),王菩(《吕氏春秋》),地楼(《本经》),泽巨、泽冶(《吴普本草》),王白(《广雅》),天瓜(《尔雅》郭璞注),萯(《穆天子传》郭璞注),瓜葵(《针灸甲乙经》),泽姑、黄瓜(《别录》),天圆子(《东医宝鉴》),柿瓜(《医林纂要》),野苦瓜(《贵州民间方药集》),杜瓜、大肚瓜(《浙江中药手册》),药瓜(《四川中药志》),鸭屎瓜(《广东中药》)。

来源 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果实。霜降至立冬果实成熟,果皮表面开始有白粉并为淡**时,即可采收。连果柄剪下,将果柄编结成串,先堆积屋内2~3天,再挂于阴凉通风处晾干(2个月左右);然后剪去果柄,用软纸逐个包裹,以保持色泽。防止撞伤破裂,否则易生虫发霉。

原形态多年生草质籐本,长达10米。块根肥厚。茎攀援,多分枝,表面有浅纵沟,光滑无毛;卷须腋生,细长,先端2歧。叶互生;叶片近圆形或近心形,长宽各8~20厘米,常为5~7浅裂或中裂,少为3裂,裂片倒卵形、矩圆形、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边缘有疏齿或再作浅裂,幼时两面疏生柔毛,老时下面有粗糙斑点。花单性,雌雄异株;雄花3~8,排列成总状花序,有时单生;萼筒状,长25~4厘米,萼片5,线形,稍反卷,长1~15厘米;花冠白色,裂片5,倒卵形,先端细裂成流苏状;雄蕊3,花丝长4~6毫米;雌花单生,萼、瓣与雄花略同;子房下位,长卵形,花柱长,柱头3深裂,呈丝状。瓤果卵圆形至广椭圆形,熟时橙**,光滑。种子多数,扁平,长方卵形或圆卵形,边缘有线纹状形成窄边,熟时黄棕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草丛、林边、阴湿山谷中。亦有栽培。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山东、安徽、河南等地。

性状干燥果实呈长椭圆形或卵圆形,长约9厘米,直径约6厘米。果皮橙**或土**,微有光泽,皱缩,顶端有圆形的花柱残存,基部略尖,有果柄的残余,果柄部周围的果皮上有放射状纵沟。质重,剖开后内表面黄白色,并有纤维,肉质胎座多巳缩成粘丝状,种子集结成团。气如焦糖,味略甜。以个大、不破、色澄黄、糖味浓者为佳。

化学成份果实含三萜皂甙、有机酸、树脂、糖类和色素。种子含脂肪油。果实所含的蛋白质与其块根天花粉所含的蛋白质不同,参见天花粉条。

药理作用

抗菌、抗癌作用。栝楼在体外对大肠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有某些抑制作用。水浸液(1:2)在体外对某些皮肤真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在体外试验中,全栝楼煎剂(20%煎剂)对腹水癌细胞有致死作用。并有人认为栝楼皮、栝楼仁均有效,但前者的作用较好。种壳与脂肪油则无效。醇,醚提取物亦有效。60%醇提取物体外作用最好。但动物试验,其作用不太显著,也不稳定;在体内,对肉瘤的作用比对腹水癌细胞的作用强一些。

栝楼中尚含强烈的致泻物质。

炮制去柄,洗净,置蒸笼内蒸至稍软,压扁,切成块。

性味

甘苦,寒。

1成无己:味苦,寒。

2《日用本草》:味苦,平凉,无毒。

3《本草衍义补遗》:甘,润。

归经

入肺、胃、大肠经。

1《本草汇言》:入手少阴、太阴经。

2《本草新编》:入肺、胃二经。

功能主治

润肺,化痰,散结,滑肠。治痰热咳嗽,胸痹,结胸,肺痿咳血,消渴,黄疸,便秘,痈肿初起。

1《别录》:主胸痹。

2《本草图经》:主消渴。

3成无已:通胸中郁热。

4《伤寒类要》:治脾瘅溺赤出少,惕惕若恐。

5《品汇精要》:消结痰,散痈毒。

6《纲目》:润肺燥,降火。治咳嗽,涤痰结,利咽喉,消痈肿疮毒。

7《江苏植药志》:治水肿。

8《山西中药志》:瓜瓤洗手,治冻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捣汁或入丸、散。外用:捣敷。

注意

脾胃虚寒,大便不实,有寒痰、湿痰者不宜。

1《本草经集注》:枸杞为之使。恶干姜。畏牛膝、干漆。反乌头。

2《本经逢原》:脾胃虚及呕吐自利者不可用。

3《本草便读》:冷滑大肠,脾虚无火、大便不实者不可用。

附方

1治小儿膈热咳嗽痰喘甚久不瘥:瓜蒌实一枚。去子,为末,以面和作饼子,炙黄为末。每服一钱,温水化乳糖下,日三服,效乃止。(《宣明论方》润肺散)

2治痰嗽:黄热瓜蒌一个。取出子若干枚,照还去皮杏仁于内,火烧存性,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临卧时,白萝卜汤送下。(《鲁府禁方》)

3治喘:栝蒌二个,明矾一块,如枣子大,入栝蒌内,烧锻存性,为末。将萝卜煮烂,蘸药末服之,汁过口。(《普济方》栝蒌散)

4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黄连一两,半夏(洗)半升,栝蒌实大者一枚。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寒论》小陷胸汤)

5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实一枚(捣),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金匮要赂》栝蒌薤白白酒汤)

6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实一枚(捣),薤白三两,半夏半斤,白酒一斗。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栝蒌薤白半夏汤)

7治肺痿咳血不止:栝蒌五十个(连瓤,瓦焙),乌梅肉五十个(焙),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个。为末。每用一捻,以猪肺一片切薄,掺末入内,炙热,冷嚼咽之,日二服。(《圣济总录》)

8治吐血:栝楼取端正者,纸筋和泥通裹,于顶间留一眼子,锻存性,地坑内合一宿,去泥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黑神散)

9治消渴热或心神烦乱:黄肥栝蒌一颗,以酒一中盏洗,取瓤,去皮、子,煎成膏,入白矾末一两,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下十丸。(《圣惠方》)

十治时疾发黄,心狂烦热闷不认人者:大瓜蒌实一枚黄者,以新汲水九合,浸淘取汁,下蜜半大合,朴硝八分,合搅令消尽,分再服。(《海上集验方》)

⑾治小儿黄疸,脾热眼黄,并治酒黄:瓜蒌青者焙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七分,去滓,临卧服,五更泻下黄物立可。(《普济方》逐黄散)

⑿治肺燥热渴,大肠秘:九月、十月间熟栝楼取瓤,以干葛粉拌,焙乾,慢火炒熟,为末。食后、夜卧,以沸汤点三钱服。(《本草衍义》)

⒀治乳肿痛:栝蒌(**老大者)一枚熟捣,以白酒一斗,煮取四升,去滓,温一升,日三服。(《子母秘录》)

⒁治乳痈及一切痈疽初起,肿痛即消,脓成即溃,脓出即愈:瓜蒌一个(研烂),生粉草、当归(酒洗)各半两,乳香、没药各一钱。上用酒煎服,良久再服。(《妇人良方》神效瓜蒌散)

⒂治酒癖,痰吐不止,两胁胀痛,气喘上奔,不下食饮:栝蒌瓤一两,神曲末半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葱白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⒃治肠风下血:栝楼(烧为灰)、赤小豆各半两。上二味,杵罗为末。空心酒调下一钱匕。(《圣济总录》)

⒄治热游丹赤肿:栝楼末二大两,酽醋调敷之。(《产乳集验方》)

⒅治便毒初发:黄瓜蒌一个,黄连五钱。水煎连服。(《永类钤方》)

⒆痰咳不止。用栝楼仁一两、文蛤七分,共研为末,以浓姜汁调成丸子,如弹子大,噙口中咽汁。又方:熟栝楼十个、明矾二两,共捣成饼,阴乾,研为末,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姜汤送下。

⒇干咳。用熟栝楼捣烂,加蜜等分,再加白矾一钱,共熬成膏,随时口含回汁。

(21)痰喘气急。用栝楼二个、明矾如枣大一块,同烧存性,研细,以熟萝卜蘸食。药尽病除。

(22)肺痿咳血。用栝楼五十个(连瓤瓦焙)、乌梅肉五十个(焙过)、杏仁(去皮尖,炒)二十一个,共研为末;另将猪肺一片切薄,掺末一小撮入内,炙熟,冷嚼回下。一天二次。

(23)妇女夜热(痰嗽,月经不调,形瘦)。用栝楼仁一两,青黛、香附(童便浸,晒)各一两五钱,共研为末,加蜜调匀,口中噙化。

(24)黄疸。用青栝楼焙过,研为末。每取一钱,加水半碗,煎至七成,临睡时服,五更有黄物泻下,即为见效。此方名为逐黄散。

(25)小便不通,腹胀。用栝楼焙过,研为末。每服二钱,热酒送下。服至病愈为止。

(26)久痢。用在熟栝楼一个,锻存性,出火毒后三工业区末。一次服完,温酒送下。

(27)吐血。泥封栝楼,锻存性,研为末。每服三钱,糯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

(28)屙血。用栝楼一个,烧灰,加赤小豆半两,共为末。每服一钱,空心服,酒送下。

(29)咽喉肿痛,不能发声。用栝楼皮、白僵蚕(炒)、甘草(炒)各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三钱半,姜汤送下。一天服二次。或以棉裹半钱含咽亦可。此方名发声散。

(30)诸痈发背。用栝楼捣为末,每服一匙,水送下。

(31)风疮疥癣。用生栝楼一、二个,打碎、酒泡一日夜,取酒热饮。

(32)消渴。取大栝楼根(天花粉),去皮,切细,水泡五天,每天换水。五天后取出捣碎,过滤,澄粉,晒干。每服一匙,水化下。一天服三次。亦可将药加入粥中及乳酪中吃下。又方:用栝楼根切薄,炙过,取五两加水五升煮至四升,随意饮服。

(33)小儿热病。用栝楼根末半钱,乳汁调服半钱。

(34)天泡湿疮。用天花粉、

所谓“小结胸病”就是不太严重的结胸证。位置是正在心下,要按才会痛,不按不痛。

“脉浮滑”,这个在临证上是不一定的,里面有结实,脉未必就沉,当然更未必会浮;脉滑是解释得过去的。滑脉是血管里面的血来去如走珠,像珠子一样滑利。滑利说明有热,迟缓弦说明有虚寒。像珠子一样里面鼓鼓的说明津液不虚,如果津液虚,就算要亢奋起来也只能是脉管亢奋起来,形成弦脉和大脉,里面的血是鼓荡不起来的。

现在来说说组方。因为结实并不严重,所以只用黄连苦降,不用大黄芒硝甘遂来破下;栝蒌实是散结的;半夏有散结的作用,且能降水。还是辛开苦破之法。我们可以就柴胡汤、陷胸汤(丸)、承气汤做一个类比。小柴胡汤的满痛是在胸肋位置。胸虽属太阴,位置却偏上,上为阳为表,是里往半表半里过渡的区域;肋偏三焦,是半表半里的投射区域,于是辛开药用的是疏通半表半里的柴胡,以及能去胸满的枳实。苦降药是黄芩,黄芩没有黄连苦,质枯空,性味比黄连轻。黄连和黄芩都是清半表半里之热的,黄连比黄芩更偏向于走里一点。如果有里热可佐少量大黄而成大柴胡汤。

小陷胸汤的结实是正在心下,这个位置比里更偏上偏半表半里;比半表半里又要偏里一点,于是不用纯粹攻里的大黄芒硝,也不用偏走半表半里的黄芩,而是用偏走里的黄连苦降。小陷胸汤和柴胡汤里都有半夏,半夏散痰水之结和降水,性质偏温和,是适用的。栝蒌实味苦淡寒,主要是寒降的,兼有散结的作用。大陷胸汤(丸)结实的区域从心下一直到少腹,位置更下,于是用大黄芒硝来攻。因其结实更硬更痛,于是再加擅长破坚结的甘遂和葶苈子。承气汤是有宿食宿便结在肠道,其痛在腹部,所以用攻里的大黄芒硝。

再加去腹满的厚朴。枳实和杏仁类似,既宽胸也下气,所以承气汤里佐有枳实,大陷胸丸里佐有杏仁。栝蒌实这个药,历来都说宽胸理气——就此可以理气药做一个盘点,对比一下各自的作用。先说厚朴,其气香温,其味厚而苦,苦厚走下,所以是除腹满,理下焦之气的。枳实是橘类生涩的幼果,既香烈通窜又苦而破下,所以破气最速,既除胸满也通下焦。

枳实常和厚朴同用,一刚一柔。杏仁既香而散,又润而苦,性质柔和,也是既宣肺气也通下焦。柴胡兼具辛凉温苦,性质平和,所以宣通三焦,寒热不禁。瓜蒌实味苦而淡,偏寒。苦淡寒这三种味道都是降的。瓜蒌实还略具微香,能疏散宽胸,但绝不辛窜。所以是以降为主,以散为辅。其整体作用是偏里而趋下的,但又没那么下,没到肠道,基本上是作用于中上焦的里。小陷胸汤的心下就是这个区域。《金匮要略》里有个治心痛彻背的栝楼薤白半夏汤里也用到瓜蒌实。由此可见,结胸证的用药还是以苦降破下为主的。

下面分享我刚治过的一则陷胸汤的医案。曹某、男、29,正值降温,患者吹了风,又运动出了点汗,于是胃的区域隐痛,但又感觉不是胃。用手按能摸到里面有清晰的痞块。患者除了有轻微大便不爽,人感觉无力不舒服,没有其它明显的证。脉象不虚,却也不实,寸略浮大。辨证:“按之痛,寸脉浮”,这是结胸证。按才痛是小陷胸汤的范畴。不按就痛是大陷胸汤的范畴。大陷胸汤用药峻猛,而病人的脉没那么实,不按的时候也只是轻微隐痛。经方用药贵在客观有据,兼而有之便兼而用之,但主次要分明,这种情况以小陷胸汤为主,加一点大黄,兼用大陷胸汤之泻下之法。

处方:瓜蒌 30黄芩 20熟大黄 20

当时是晚上,药店已经关门,我手边只有以上三味药,缺半夏和黄连,黄连以黄芩代之。病人只服了一剂半,痛感和里面的痞块便消失了,其它症状也痊愈了。

小陷胸汤总共只有三味药,这里缺一味,代一味,病人还是很快就痊愈了,可见中医的灵魂是辩证思维,而非药物。在今天下课之前,我要向大家通报一件事情。我们的微信群已经上线了。这个微信群得以上线,首先是因为我们这个qq授课平台得到了大家这么多的关注,让我看到我是有这么多和我志同道合的朋友关注传统经方中医,关注《伤寒论》的医学思想。

我在刚学医的时候,有中医界的专家曾悲观的说,中国真正的传统中医可能不足三百人,而且年龄很大,每天都在流失。现在光我们这里就有上千位传统中医的研究者。对我而言,传播传统中医既是快乐,亦是善举。人生里最快乐的事情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如果有人跟你一起做大家喜欢的事就更快乐了。我感谢在座的和我一起在这个公益平台里研究中医的人,我也感谢现在和我一起做现在这个微信平台的人。他们都是来自于这个课堂。感谢他们不计时间,也没有金钱报酬,来做一件公益的事情。我们的 微信平台主要是在生活和实践层面来阐释和传播真正传统中医的思想。让更多的人能接受真正的医疗养生观念,接受真正的中医。请大家多多转发。我们在这里研究中医是善举,传播中医亦是善举。

137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小陷胸汤方

黄连一两(苦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栝蒌实大者一个(苦寒)

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刘渡舟

小结胸病位在心下,就是在胃脘,不会向下延展。结胸病以疼痛为主,小结胸不按不痛,也有不按也痛的,但是疼的很轻,不同于大结胸脉沉紧,热结浅,脉浮滑。小结胸是热与痰结,不是热与水结,所以清热用黄连,泄热作用小于大黄;半夏是去痰饮的,比甘遂也要缓和;瓜蒌是润利药物,和芒硝比也比较缓和。用完以后,大便泻下一些**的黏液,病就好了。这里注意要先煮栝蒌实,先剪成条,再煮比较好煮。

胡希恕

和大结胸不一样,小结胸面积很小,正在心下,就胃部一点点,结的也不深不重,所以按之才痛,不按不痛。脉浮滑,说明病结比较浅,所以不能用大陷胸汤。小陷胸汤不是大下,半夏是祛水的,栝蒌实用了一个,和黄连一样都是苦寒去热。半夏祛水的力量没有甘遂那么大,正好适用于小结胸。值得注意是瓜蒌要大量用,一般用一两。

刘志杰

小结胸就是结胸证心下疼痛,胸胁满闷,但是不重。脉浮滑,寸浮,关上滑,这里没有大实大积不能下,用两味苦寒药清热,一味辛温药祛水。小结胸属于痞证的范围。

四方都出自《金匮要略》,经方用量和当前用量悬殊很大,据考证其时一两约等于如今15g,一升约等于200毫升。如果没把握不可轻易尝试!①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实一枚〈约50g〉捣、薤白三两、半夏半升〈约35g〉、白酒一斗〈十升约2000毫升,注意白酒既低度米酒〉。三味同煮取二升〈400毫升〉分温再服〈每日两次服尽〉。②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四枚〈约20g〉、厚朴四两、薤白半斤、桂枝一两、栝蒌实一枚,以水五升先煮枳实厚朴取二升去渣内诸药煮数沸分温三服。③橘皮枳实生姜汤: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④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以水一斗〈2000毫升〉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原文如上,折算后的当前剂量供参考,再次提醒:没十成把握,万不可恣用!

以上就是关于伤寒论方笔记全部的内容,包括:伤寒论方笔记、栝楼作用与功效,有什么副作用、《伤寒论》——小陷胸汤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17487.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9
下一篇 2023-04-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