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哲学观

爱的哲学观,第1张

爱是一种普遍的抽象表达,并不是特殊的具体表达,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在语言上使用“爱”,并不等于形而下的具体的特殊的“爱”。

1

人类语言的最高普遍抽象表达是道。

爱是道下面一级的抽象,生出的逻辑是“道之爱”与“爱之道”一组关系。

有人把爱抽象成某种实体化表达,只承认“爱之道”,不承认“道之爱”,这是犯了语言逻辑上颠倒混淆的错误。

#人类使用语言,意在通过形而上学对存在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人无法在具体的特殊性上把握存在整体,即人类无法不通过语言而只通过一个个自然物事实就能把握整体,这就是符号指代的威力。没有语言,人在自然事实中只能陷入无知的境地,在自然中做被动的适应,且被牢牢地拴在具体的特殊性上,即只能感而不能获得知,失去了观察、归纳、预测、演绎、推理、假设、实践的远见,这是极大的束缚,即只成为了一个适应物质性的人,而大脑潜藏的思想性上是没有被开发出来的,没有充分发挥人所潜藏的智力优势,这就是知识文化教育对激发人、发展人、培养人的必要性,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上学对每个家庭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这关乎人潜力的发展#

“爱之道”,爱中有道,由爱生道,又生出“大爱之道,广博;中爱之道,辩证;小爱之道,狭窄”;

“道之爱”,道中有爱,由道生爱,又生出“大道之爱,非爱;中道之爱,无爱;小道之爱,不爱”。

“爱之道”,爱为生命之道,生命无爱,则生命相杀,生命有爱,则生命增加。无生命者无爱,无生命的增减,顺道则增,逆道则减。

“道之爱”,生之为爱,万物生则有万物爱,万物亡而别生万物,别生万物而有别生万物爱。

道为普遍性的抽象,万物特殊的具体的生灭与特殊的具体的规律、趋势有关联,但在形而上的普遍抽象的道上则无法表述,爱或非爱,因此可以说有“爱之道”,而没有“道之爱”,即“爱”是“道”的子集。

爱是可以符合规律的,但是规律是不讲爱或非爱的,爱顺应规律,就生出规律所生的,爱就变得博大;爱不顺应规律,则不生出在该规律管制下所生的,爱就变得狭窄,这就是爱与道的辩证关系。

爱归根结底是生命物质冲动形成的特殊的具体的情感能力,懂得爱、会爱是一个人情感能力发展成熟的标志,因此,爱是潜藏着的,是需要学习并发展出来的,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人会爱的能力可以很弱,也可以很强。

爱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一颗心沟通另一颗心获得道德超越体验的重要途径。

爱在具体领域接触,生出爱物,爱人,爱智慧,也就是物引起的爱,人引起的爱,智慧引起的爱。

2

爱的抽象程度甚至在真、善、美的抽象程度之上,类似的抽象概念还有“良知”、“规律”,由此在逻辑上自然生出“爱之真、爱之善、爱之美”与“真之爱、善之爱、美之爱”一组关系。

语言在逻辑上普遍的最高抽象是“道”,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道与非道”都在“道”这个集合里,这是中文语言逻辑的最大集合,既指代存在的实体,又同时指代形而上学,即道的体用不二分,分则有唯物和唯心的割裂,不分则要辩证看待。

因为非道是不在语言的范围内的,所以语言只能生发出“道”的次级范畴。

接着,由“道”生发出了的,“爱”、“良知”、“规律”的等次级范畴,都是对“道”的进一步论述。

“真,善,美”属于对实体的价值判断领域,即服从、服务、依赖于对实体的判断。如果没有实体,那么“真、善、美”也不发挥判断的作用。

“真,善,美”作为价值判断无实体性,不独立存在,只是普遍抽象出来的判断维度,是辅助工具和引导实体动作的手段,类似于方程式,或者捕鱼用的鱼竿,或者抵达目的地的交通工具,是可以选择使用的判断工具之一,但仍在形而上学的普遍抽象中,仍是范畴的、维度的、方向的、指导的,不是具体的特殊的实践的。

因此,陷入到对爱的判断领域,就十分复杂了,由此可以衍生出“爱之真”、“爱之善”、“爱之美”、“爱之公”等正面的价值判断,同时衍生“爱之假”、“爱之恶”、“爱之丑”、“爱之私”等负面的价值判断。如果再进入到具体的特殊的变化的实践的形而下的现实领域,那么爱就变得极其复杂了,甚至可以说“有多少种生命状态就有多少种爱,如恒河沙数”。

3

价值判断领域本就是如此复杂,但从词性上来说

“爱”、“福”会给人以亲切美好的幻想,或者在人类语言中,提到“爱”、“福”会向正向的价值靠近。如认同“福之真善美公”,很难认同"‘福之假恶丑私’,这就是不混淆颠倒普遍性抽象的概念,以避免带来价值观上的错乱、混淆、颠倒。

有人擅长在具体的特殊的实践的事情上,混淆偷换普遍抽象的善恶、是非、真假、美丑、公私的概念,从而误导没有价值批判能力的人,误导他人的价值判断,这是常见的,也必须要给此类人必要的打击和惩罚。但是他们无法改变的是在普遍抽象的形而上学中,善恶、是非、真假、美丑、公私是无法混淆的,混淆下去只会带来越来越大的鸿沟和矛盾,最终导致崩溃,无法自圆其说,因为这样的混淆推导是肢解的、片面的、孤立的、不严密的,不是联系的、发展的、运动的、辩证的、全面的,必然要重新回归到本初的样子上去,才能光明正大。

4

“爱之真、爱之善、爱之美”,爱得真,爱得善,爱得美;非真不爱,非善不爱,非美不爱;“真之爱、善之爱、美之爱”,真才能爱,善才能爱,美才能爱,爱真的,爱善的,爱美的。这就爱的正面价值。

正面价值是积极的正向的有益的有利于发展的可增加的,负面价值的消极的负向的损害的不利于发展的可减少的,因此要提倡正向价值,反对负面价值,在价值观上,不能混淆、杂糅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在具体实践上要辩证看待正面因素、负面因素,扩大正面因素的影响,积极促进负面因素向正面因素的转化,从而促使事物向光明的宽阔的正面的有益的正面方向发展,这就是在实践中提倡正向价值观、反对负面价值观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要坚定人民的信心,给予人民发展的希望,不断向伟大事业的建设之路奋勇前进。

冰心“爱的哲学”应是冰心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主题思想。它具有用“爱”来抗衡黑暗的社会,用“爱”来解决社会和人生问题,用“爱”来揭示人生哲理的特点。

“五四”时期风云激荡的社会形势是其产生的典型环境:幸福的童年、温馨的家庭、挚爱的亲情是其形成的坚实基础;美丽的大自然是其产生的肥沃土地;基督教的洗礼是其形成的调和剂;泰戈尔的影响是其形成的催化剂

“五四”、留学、抗战、战后、解放初、反右时、“文革”时、新时期,她的“爱的哲学”可谓一线贯穿而又有发展。可以说,冰心的“爱的哲学”曾经感动了无数青少年的心,滋润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干渴的灵魂,她那细腻澄澈的情感,清新隽永的文笔更为无数读者所欣赏。

“爱的哲学”的成因:

“爱的哲学”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渴望中的父母之爱一她生活环境的自然世界以及冰心自然天性合为一体,构成她的世界主体,成为冰心爱的哲学的主要成因。

冰心的爱的哲学的三部分:母爱、童真、大自然。

冰心爱的哲学的意义:冰心试图用爱来调和一切矛盾,消解一切痛苦。

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品:

《繁星》(诗集)1923,商务

《春水》(诗集)1923,新潮社

《超人》(小说、散文集)1923、商务

《寄小读者》(散文集)1926,北新

《往事》(小说、散文集)193O,开明

《南归》(散文集)1931,北新

《姑姑》(小说集)1932,北新

《冰心全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33,北新

《冰心全集之二——冰心诗集》1932, 北新

《冰心全集之三——冰心散文集》1932,北新

《闲情》(诗、散文集)1922,北新

《去国》(小说集)1933,北新

《平绥沿线旅行记》(散文集)1935,平绥铁路管理局

《冬儿姑娘》(小说集)1935,北新

《冰心著作集之一——冰心小说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二——冰心散文集》1943,开明

《冰心著作集之三——冰心诗集》1943,开明

《关于女人》(散文集)1943,天地

《冰心小说散文选集》1954,人文

《陶奇的暑期日记》(小说)1956,上海少儿

《还乡杂记》(散文集)1957,上海少儿

《归来以后》(散文集)1958,作家

《我们把春天吵醒了》(散文集)1960,百花

《小桔灯》(小说、散文、诗歌合集)1960,作家

《樱花赞》(散文集)1962,百花

《拾穗小札》(散文集)1964.作家

《晚晴集》(散文、小说合集)1980,百花

《三寄小读者》(散文集)1981,少儿

《记事珠》(创作谈)1982,人文

《冰心论创作》 1982.上海文艺

《冰心作品选》 1982,少儿

《冰心散文选》 1983,人文

《冰心选集(1—2)1983,四川人民(未出齐)

《冰心文集(1一3)1983,上海文艺(未出齐)

《冰心全集》(1-8)1994年,海峡文艺

翻译书目:

《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1931,新月

《印度童话集》 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中青

《吉擅翅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1955,人文

《印度民间故事》 印度穆拉安纳德著,1955,上海少儿

《泰戈尔选集诗集》 与石真合译,1958,人文

《泰戈尔剧作集》(4)1959,戏剧

《马亨德拉诗抄》(尼泊尔)与孙用合译,1965,作家

《燃灯者》(诗集)马耳他安东布蒂吉格著,1981,人文

噢,你这个问题太棒了,感觉很难回答好你这个这么简单却又这么复杂的问题。

爱,字数虽然很少,但内涵确实很多。不是一个小问题。

爱的普通词义,我大概说一下:

动词,喜欢;名词,一种深厚的感情;其他,内在的极度重视和在乎。

爱的哲学含义挺多样化的,很多不同哲学家和不同书籍对这个爱字有不同的定义,在这里是说不完的。我们姑且放开那些别人说的爱,我们自己为爱做一个哲学定义。

我认为,爱的哲学定义:爱是一种感性表现,又是一种理性体验,具有深厚的情绪和意志在里面的一种抽象理念。我认为爱的本质是一种理念,它是存在的,但又不是一种物质存在,是一种精神的思维的存在。

你自己也总结一下怎么哲学定义这个爱吧,你认为的肯定也是对的。

《爱的哲学》([保] 瓦西列夫 著 王永军 编译)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fx8m  

书名:爱的哲学

作者:[保] 瓦西列夫 著 王永军 编译

豆瓣评分:68

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份:2004-1

页数:288

内容简介:

爱的哲学,ISBN:9787801732606,作者:(保)瓦西列夫著;王永军编译

1、著冰心“爱的哲学”也体现冰心创作的一种特别关怀。

2、用自己对人生、对世界的感知与理解,用对人类的爱心,抚慰那些世事沧桑中受到伤害的人们,用超卓的哲理慰藉世人心灵的寂寞,用心灵的爱调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图达到人类生命的极境。

3、集中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美等基本主题

4、“爱的哲学”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冰心不仅通过“爱的哲学”解决了青年一代的现实心理问题,而且将人们的感情问题上升到哲学的高度认识,把一些现实的问题通过抽象的方式予以解决。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 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爱的哲学体系是冰心的文章特色。

《繁星》《春水》在思想内容上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歌颂和赞美母爱,对童真的追忆、描绘和赞美,对大自然的歌颂。用一句话归纳出来就是: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也有人把它归纳为一个字,那就是爱,对一切卑微弱小者的爱,爱母亲,爱小孩,爱雨夜中痛苦的征人;爱小花,爱小草,爱小动物,爱大海的每一声波浪的清响……

《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

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创作的永恒主题。

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著名女作家、诗人、散文家、儿童文学家,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冰心在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冰心的诗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很深。20世纪初,冰心开始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她的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收集为《繁星》和《春水》,被称为“冰心体”。

冰心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种思想体现在她的文字中。她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喜爱玫瑰花的神采和风骨。她的纯真、善良、刚毅、勇敢和正直使她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很高的威望。1999年2月28日,冰心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冰心逝世后,人们给予了她高度的评价“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

以上就是关于爱的哲学观全部的内容,包括:爱的哲学观、如何理解 冰心‘爱的哲学’、“爱”的哲学名词解释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1440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