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第1张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突出表现在经济发展质量出现积极变化、发展效率开始改善和发展动力正在转换等趋势性变化。

(一)发展质量出现积极变化

从投入端看,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科技成果等关键要素质量加快提高。人力资本质量加速提高。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74年提高到2015年的102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超过133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数量快速扩大。2016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研究生毕业人数分别是本世纪初的74倍和96倍;近十年留学回国人数增加十余倍,预计2017年将达到60万人,比2012年翻一番。

科技成果质量有所提高。根据OECD的统计,2010年我国三方同族专利数量全球占比仅为273%,2016年升至接近6%,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质量明显提高。截至2017年10月,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数稳居世界第二位,被引用数升至世界第二位。

物质资本质量持续改善。基础设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交通设施尤为突出。截至2016年底,铁路营业里程达124万公里,是本世纪初的18倍;高铁营业里程达22万公里,是2008年的342倍,居世界之首;高速公路营业里程达131万公里,是本世纪初的8倍;内河航道增加到127万公里,是2000年的11倍。

能源资源质量加快提高。优质清洁能源加快开发利用。2016年,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例达35%,较2012年提高74个百分点。煤炭消费占比62%,较2012年下降65个百分点;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2011年的峰值916%降低到867%。

从产出端看,产品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突出表现在制造业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大幅提高。制造业质量竞争力综合指数从2000年的7628升至2015年的8351。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从2009年的8696%上升至2015年的9545%。与此同时,产品和服务绿色化获得长足进步,越来越多的产品使用绿色设计技术。

(二)发展效率开始改善

主要体现在宏观效率明显改善。首先,劳动生产率加快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000年的152万元/人提高到2016年的959万元/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提高幅度明显加快。2012—2016年年均提高064万元/人,大于2000—2011年年均046万元/人的提高幅度。

其次,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提高。尽管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从2000—2011年的35%下降到2012-2016年的27%,但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却从33%上升到377%。

(三)发展动力正在转换

从三大需求、三次产业和要素投入结构看,需求侧动力结构和供给侧动力结构均在优化,要素贡献也正由依靠数量增加逐步转向依靠质量提升。

三大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趋于协调。近年来,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趋协调。2011年消费率开始趋势性回升,2016年升至536%;2012年投资率开始趋势性下降,2016年降至442%。2011年以来,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562%,较投资贡献率高出102个百分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2%左右的合理均衡水平。三大需求内部结构也呈现优化升级趋势。居民消费加速向“住行消费+服务消费”的“双支撑”型结构升级,住行消费稳总量,服务性消费提速度。投资结构加快优化,第三产业投资占比由降转升,2008年以来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高于制造业投资总体增速,2017年前三季度对全部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136%。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比从2000年的897%提高到2016年的95%,加工贸易加快转型升级,服务贸易持续较快发展,外贸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6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6%,对GDP贡献率达592%。服务业成为新增企业的主力军、吸纳就业的主渠道、税收增长的主要来源和吸引外资的主要领域。2013—2016年,规模以上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35%,比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快3个百分点。分享经济、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服务业蓬勃发展,消费升级带动“幸福产业”快速崛起。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驱动工业增长的主要力量。2016年装备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50%,较2012年提高227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贡献率达到216%,提高105个百分点。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农业发展基础和活力明显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2016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2%,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增加逐步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要素投入结构持续调整优化。经济发展已由依靠要素投入数量增加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劳动和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由2000年的117%、559%降至2016年的61%、532%,同期TFP贡献率则由324%升至407%。

高质量发展是2017年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首次提出的新表述,表明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上述主要预期目标,考虑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

高质量发展内涵定位:

第一,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要立足大局、抓住根本,看清长期趋势、遵循经济规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第二,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根本体现。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只有贯彻新发展理念才能增强发展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应该说,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第三,高质量发展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就是发展质量不高的直接表现。

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须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要重视量的发展,但更要解决质的问题,在质的大幅度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据报道,目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方位。如果说此前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以数量扩张为主,主要解决的是短缺问题,那么高质量发展则是在新的方位下,更强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解决好不好的问题。

近五年来,我国经济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增速保持稳中有进的同时,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主导和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初步显现,不过,也要看到,当前仍有相当数量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沉淀在产能过剩、效率不高的产业中,拖累了经济转型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高质量发展,是更多依靠新动能的发展。这要通过三大变革来实现。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的增加,竞争优势建立在劳动力等要素价格优势方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依靠要素结构的升级,这既包括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包括用创新、科技等带动要素结构的升级。从投入产出来看,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实现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

希望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可以早日实现!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趋势性特征之一是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适度增长。

经过30余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我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同时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唯一一个长期维持高达98%的经济增长的国家。但同时我们也积累了很多问题,资源耗竭、环境恶化、发展失调等问题突出。

因此长远来看,中国还要保持像前30年那样长期高达10%的高速经济增长,缺乏可能性和现实性。而转向适度增长,是中国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基础。

高质量发展的定位:

高质量发展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要立足大局、抓住根本,看清长期趋势、遵循经济规律,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简单以GDP论英雄,不被短期经济指标的波动所左右。

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理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为何要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1435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