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是西汉还是东汉

三国时期是西汉还是东汉,第1张

三国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东汉末年,那时候汉献帝还是名义上的天子 此时属于东汉

第二个阶段,以曹丕称帝废汉献帝为开端,真正开启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 此时属于曹魏

第三个阶段,以司马昭垄断曹魏政权为开始,转向对西晋的过渡

关于东吴十二虎臣的记载,应该来自于陈寿所著《三国志》;

在“三国志”中,陈寿把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十二位东吴名将,并列为一传;

凡此诸将,皆江表之虎臣,孙氏之所厚待也!以潘璋之不脩,权能忘过记功,其保据东南,宜哉!陈表将家支庶,而与胃子名人比翼齐衡,拔萃出类,不亦美乎!

以上所有将领,都是江东的精英人才,孙氏十分厚待他们;就算是潘璋这种品德不够好的人,都可以忽略他的过错而表记功劳,如此保据东南地区,就十分容易了;陈表作为将门庶子,却能与贵族长子等同,如此出类拔萃,岂不也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从陈寿的评价,以及孙氏集团的态度来看,这十二位将领,他们的能力都是值得肯定的,加上他们的整体表现,被称为“十二虎臣”一点都不为过,可以说是实至名归;

那么?在这十二人中,谁的军事能力最强悍呢?

个人认为,最有竞争资格的,应该是程普、黄盖、甘宁、丁奉、徐盛五将;

韩当的表现,中规中矩,有战功,但不够出彩;

蒋钦的品德很好,但军事表现不是很多,不是那么亮眼;

周泰大保镖一个,护主方面没得说,军事能力一般;

陈武的表现更少,区区几百字而已,军事才能并未得到更多的展现;

董袭、潘璋的表现还可以,战功也比较多,但个人认为,两人不如以上五将来得精彩;

凌统的表现,精彩,真精彩,比任何人都精彩,但很有局限性;在三国志中,凌统经常率领几百或者几十亲随,奋死拼杀,为大部队获胜赢得先机,相比之下,他更像一名敢死队长;

然后再说程普、黄盖、甘宁、丁奉、徐盛五将;

我认为这五人各有所长,军事能力应该在伯仲之间;

程普、丁奉有帅才潜质,属于全能型人才;

黄盖胸中有奇谋,战术性思想奇特,火烧赤壁可见一斑;

甘宁陆路、水路皆通,进攻性极强,战必胜,攻必克;是一位战术型军事大家;

徐盛善于防御,在几次防御战中,表现都相当精彩;徐盛的防御能力,不光在东吴,甚至在整个“三国”都是排得上号的;

但如果只能选一人的话,我想我应该会选丁奉;

出师表中,诸葛亮这样写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可见东汉的衰亡和桓灵二帝有很大的关系

东汉自汉光武帝刘秀而立,于混乱之中中兴,刘秀之后有着比较有名的“明章之治”,但是祸缘也是在汉章帝这里埋下的,汉章帝是一位明君,即位后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好儒术”,班超出西域也是出自他之手。可以说是将东汉的统治推到了顶端。但外戚势力此时也开始滋长

之后的汉和帝即位,此时窦太后联合外戚专政,汉和帝联合宦官势力清除外戚,之后兢兢业业的处理朝政,劳谦有终。此时东汉国力达到鼎盛,但外戚与宦官的威胁也越来越强。

之后的皇帝权利再也无法集中,外戚专政,皇帝更似一个傀儡,到了汉桓帝时期,汉桓帝联合宦官将外戚扫空,事后将宦官封侯,自此宦党干政,更胜外戚,朝廷内士大夫皆不满,与外戚一起抗争宦官,奈何桓帝信任,宦官权利过大,士大夫皆出于朝堂之外,自此东汉统治摇摇欲坠。国家动荡不安。到了灵帝时,对宦官愈发信任,甚至尊称宦官为父,且灵帝是一个喜爱女色,昏庸无能的皇帝,沉迷后宫,不理朝政,宦官权利达到顶峰。

终于184年黄巾之乱爆发,朝廷无奈征讨,下令各郡守自行征兵讨伐,直接给了正当的拥兵权。到189年,少帝即位,何太后和兄长何进欲杀宦官,无奈何进被先杀死,之后,董卓进洛阳,之后的时情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时至乱世,英雄豪杰辈出,进入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时期。

对东汉、三国时期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想必一定听过太守刺史,州牧这些官职,但大部分人搞不清楚这些官职到底是干什么的,今天夜读史书就来为大家一一解读。

要详细说清楚这个话题,首先还是得来说说东汉时期的行政区域划分。当时全国划分为十三个州,分别是:幽州(今辽宁、河北东部和北部、朝鲜半岛北部),冀州(今河北南部),并州(今山西大部分、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内蒙古部分地区),凉州(今甘肃、宁夏),青州(今山东东北部),兖州(今山东西部、河南东北部),豫州(今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徐州(今山东东南部、江苏北部),扬州(今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浙江、福建),荆州(今河南西南部、湖南、湖北),益州(今陕西南部、四川、云南),交州(今广东、广西、越南中北部),司隶(今河南西北部、山西西南部、陕西中部)。从行政区域来看,当时的一个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一个省。

十三个州各有一名朝廷派遣的刺史(司隶为司隶校尉),负责监察、纠风工作。因此刺史虽然会冠以各州的名号,比如幽州刺史、冀州刺史,可实际上却并非是地方行政官员,而是朝廷特派的监察官员。从职能来看,刺史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视组巡视专员。

州的下级行政单位是郡,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市。郡的最高长官为太守(也称“郡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郡的下级行政单位是县,人口多的县领导称县令,人口少的县领导称县长。县以下就靠地方的乡绅、宗族族长进行自治了,因此古代有句话叫“皇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交通不便,行政效率低下,因此作为各郡最高长官的太守很容易大权独揽,形成割据势力。朝廷派刺史到地方负责监察工作,也正是为了防止太守形成个人势力来对抗中央。可是负责监察工作的刺史(官秩六百石)官位远低于太守(官秩二千石),资历也比太守浅。在国家安定的时候,刺史凭借特殊身份还可以震慑太守。可到了国家动荡的时候,在地方上一手遮天的太守往往就不受刺史约束了。甚至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刺史与太守狼狈为奸,盘剥百姓的事情。

因此到了东汉末年,刘焉(刘璋之父)向朝廷建议派清名重臣到地方担任州牧,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镇守地方安定天下。于是,州牧就从原先的虚职摇身一变成为了州的最高长官。从职能来看,州牧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兼省长、省军区司令员。集一州的全部大权于一身,封疆大吏莫过于此。

参考文献:《三国志》

东汉三国时期八英是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

东汉(25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西汉、新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传八世共十四帝,历经一百九十五年,又称后汉,与西汉合称汉朝。

三国(220年-280年)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赤壁之战时,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

表面上看,徐庶选择离开是因为母亲被抓的缘故,但是后来其母听说后就自杀了,并让其重新追随刘备,但他始终也没有再回到刘备身边,所以他离开的真相并不是因为母亲被曹操抓走,而是他看出了刘备这个人的野心。虽然他在刘备身边只有几年时间,但是刘备已经把他当作了自己的心腹,必然也会将心中真实的想法告诉他,徐庶就是在这期间慢慢察觉了匡扶汉室只是口号,而刘备其实是想自己称帝的,所以母亲被抓只是他离开的一个最好借口。

原因在于当时的刘备内外交困,大部分人都已经选择了离开刘备,投奔了曹操,比如石韬、孟公威等人,就连赵云转向去救阿斗之时,大部分人都认为赵云背叛了,这种情况说明刘备的势力已经接崩溃边缘,也明白了徐庶是选择背叛自己,投奔曹操。

再有,从徐庶的口述之中可以得知,实际上徐庶只是和母亲走散,并不确定曹操生擒了徐母,即便是曹操真的生擒了徐母,当时兵荒马乱,也不可能有人用徐母威逼徐庶投奔曹操,而徐庶也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母亲在曹营。

徐庶离开刘备投靠曹操,在历史上真实存在。不过,小说的描述的原因及经过却与历史有着不小的差异。按照小说的描述,徐庶是因在新野击败曹操而被程昱发现其真实身份,此后以徐母为要写被迫离开的。按照小说的时间顺序,这个事件发生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而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这一事件却发生时间却并非如此。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以上就是关于三国时期是西汉还是东汉全部的内容,包括:三国时期是西汉还是东汉、东汉三国时期,东吴的十二位虎臣,谁的军事能力最为强悍、中国历史是怎样从东汉王朝逐步踏入到三国时代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1363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