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十大战役

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十大战役,第1张

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牧野之战、巨鹿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长勺之战、长平之战、鄢陵之战。

1、阪泉之战

创世之战,开启华文明!在公元前2600年,属于中华历史的上古时期,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在阪泉展开了一次大决战,此战是重要的历史意义,开启了华文明源泉,战役以黄帝大败炎帝结束。

2、涿鹿之战

距今大约4600年前,黄帝部族联合炎帝部族,与蚩尤所进行的一场大战。“战争"的目的,是双方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带。涿鹿之战对于古代民族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转变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3、牧野之战

武王伐纣的决胜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先征西北的黎,后平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西周王朝建立,从此将中华礼乐文明推向巅峰。

4、巨鹿之战

蜀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后期各诸侯义军也参战),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项羽破釜沉舟,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邯军投降。从此项羽确立了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导地位。经此战,秦朝主力尽丧,名存实亡。

5、赤壁之战

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k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城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城。孙刘联军后以火攻大破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取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分类: 社会/文化 >> 军事

解析:

1939~1945年,德、日、意轴,心国与中、苏、美、英等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卷入战争的国家和地区80多个(其中参战国61个),人口20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80%以上。这场给人类带来空前灾难的战争,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世界人民的最终胜利而告终,是现代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和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争霸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地步的必然结果。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酝酿过程。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在英、法、美绥靖纵容下,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首先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发动局部战争,最后挑起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史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于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崛起和扩张。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孕育新的国际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意、日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按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调整相互关系,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建立在掠夺战败国、反对苏维埃俄国、损害中国 、扼杀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战胜国之间尔虞我诈的基础上,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德国不甘心《凡尔赛和约》对它的制裁和限制,力图废除和约并实现重新武装,伺机重返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的舞台。意大利则嫌分赃太少,对未能得到英、法、俄曾答应给予的领土耿耿于怀。日本独霸中国和在亚太地区的扩张趋势,加剧了同中、英、美的矛盾。

世界经济危机导致战争因素增长20世纪20年代是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德国在美英垄断资本扶持下迅速恢复国家实力,重返帝国主义列强争霸行列;日本经济虽有发展,但对外贸易却低于世界平均增长率,为扭转局面,加紧向中国扩张;意大利国力有限,企图以炫耀武力确保其地中海霸权。1929~1933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各国遭受猛烈冲击,生产下降,企业破产,失业激增。为摆脱危机,帝国主义各国展开关税战和贸易战,彼此矛盾激化。在这场较量中,美、英、法占有优势,德、日、意因经济力量薄弱处于不利地位,于是走上扩军备战、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道路。

德、日、意法西斯国家成为新的战争策源地意大利法西斯党1922年10月上台后,为建立横跨地中海、红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大意大利帝国”,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于1931年征服利比亚,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936年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纳粹党1933年1月上台后即制定扩张计划,企图首先在中欧建立“大德意志”,继而击败法苏,夺取欧陆霸权,最后向海外发展,战胜英美,称霸全球。为冲破凡尔赛体系,德国于同年10月退出日内瓦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撕毁《凡尔赛和约》有关限制德国军备的条款,增加军费,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公开扩军;1936年3月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派兵占领莱茵兰非军事区;同年10月与意大利签订《德意轴心协定》,结成柏林—罗马轴心。德、意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1927年6~7月,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确定先夺“满蒙”,后取中国,进而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总方针。1931年,日本对中国发动“九一八”事变,1933年3月退出国际联盟。1936年3月标志日本法西斯政权确立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后,于8月在五相会议上确立保证其东亚大陆地位以及向南洋扩张的战略目标,把中、苏、美、英等列为假想敌国。日本成为远东战争策源地。1936年11月25日,德日签订《 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加入该协定,法西斯侵略集团初步形成。1940年9月27日,德、日、意签订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见(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

20世纪30年代德、日、意先后发动的局部战争,是它们走向世界大战的重要步骤。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地区。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1933年1月入侵华北,至1935年底控制河北、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区。中国人民举起反法西斯战争义旗,先后在东北各省、上海、长城各口、察哈尔和绥远等地奋起抵抗。由于美、英、法等国姑息纵容、中国 采取不抵抗政策和日本法西斯化,日本终于在1937年7月7日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2月13日占领中国首都南京,制造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在中国 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举国一致进行抗日战争,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当时,中国 拥有武装力量2029万人,执行持久消耗战略,主张以空间换时间,等待国际形势变化,求得最后胜利;中国 拥有武装力量56万人,执行全民族全面抗战路线和积极防御的持久战战略。中国军民在淞沪、太原、徐州和武汉等战役以及敌后游击战争中,给日军以沉重打击,迫使其停止战略进攻。1938年10月,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至1939年9月,中国战场牵制侵华日军总兵力达32个师、16个独立混成旅、3个骑兵旅,包括海军在内共100余万人,鼓舞和支援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

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1935年10月,意大利出兵入侵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遭顽强抵抗。1936年3月,意军发动新攻势,于5月5日攻陷埃首都亚的斯亚贝巴。9日,B墨索里尼宣布将埃并入意大利。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游击战争,反抗意大利侵略者(见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1936年7月18日,西班牙内战爆发。德意为控制西班牙,分别出动军队参战。国际进步力量组成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英法等国宣布中立,纵容德意法西斯侵略,并于1939年2月在西班牙共和国失利情况下,先后承认F佛朗哥叛乱政权。同年3月共和国 被推翻后,佛朗哥 于4月加入《 产国际协定》。

德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937年11月,A希特勒在德国军政首脑秘密会议上提出夺取世界霸权的计划,强调首先吞并捷克和奥地利,建立“大德意志”,为夺取欧陆霸权打下基础。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容忍德国变更欧洲秩序。1938年3月12日,德国入侵奥地利,接着利用捷克苏台德区“自治”问题制造“五月危机”;9月26日再次进行战争威胁,要求吞并更多领土。在其压力下,英法 决定牺牲捷克以换取和平,于29日签订肢解捷克的《慕尼黑协定》。10月1日,德国占领苏台德区,次年3月15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慕尼黑协定》助长了德国的侵略气焰。

日本对苏联进行战争挑衅日本为加紧与德意的军事勾结、迎合英法等国反苏倾向并迫使中国妥协投降,于1938年7~8月在中苏边境挑起张鼓峰事件,1939年5~8月又在今中蒙边境挑起诺门坎事件,均遭惨败。

法西斯国家的军事理论与大战准备总体战理论是法西斯国家军事战略的基础。德国军事理论强调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方面完成对国家的改造,加强军事法西斯专政;要求不惜使用任何武器和手段,消灭敌方的军队和平民;主张通过闪击战取得战争胜利,在主要方向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实施高速度大纵深的密集突击。意大利除仿效德国闪击战理论外,特别强调确立制空权和使用轰炸航空兵突击敌要害目标。日本效法德国的军事理论,强调建立总体战体制;先发制人,攻势作战;做好同多国作战的准备;力争速战速决,但准备持久作战。为适应战争需要,法西斯国家加速发展其军事经济和武装力量。1933~1939年,德国军费总开支900多亿马克,至1939年9月拥有武装力量460万人、坦克3100余辆、火炮26万门、作战飞机40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100余艘。1939年,日本军费开支6468亿日元,占国家预算734%、国民收入255%,至1939年拥有武装力量130万人、坦克2000余辆、作战飞机24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200余艘。1938年,意大利军费开支746亿美元,占国民收入145%、 开支1/3,至1939年夏拥有武装力量1753万人、坦克360余辆、火炮12万余门、作战飞机28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250余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慕尼黑会议后,德国加快侵略扩张步伐,企图首先确立对东欧和东南欧的统治,然后击败法国和苏联,把英国势力挤出欧洲大陆。1939年3月21日,德国向英法在东欧的盟国波兰提出最后通牒式的领土要求,遭波方拒绝。26日,波兰宣布局部动员。4月3日,希特勒下达进攻波兰的“白色方案”。4月28日,德国宣布废除1934年《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和1935年《英德海军协定》。5月22日,《德意同盟条约》在柏林签订。次日,希特勒在德国军事首脑秘密会议上强调:一旦时机合适就进攻波兰,如遭英法干涉,战争主要针对英法。与此同时,意大利入侵阿尔巴尼亚,日本对苏联进行战争挑衅。世界局势急剧紧张,出现严重的战争危机。

欧洲大国围绕波兰危机展开紧张而复杂的斗争。波兰向英法求援,于4月6日同英缔结临时互助条约,5月19日同法签署军事协定。英法与德意的关系骤然紧张。4~8月,英、法、苏为缔结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在莫斯科举行谈判。同时,德英、德苏进行秘密谈判。希特勒企图利用德英密谈破坏英、法、苏谈判,同时对苏施加压力。为避免两线作战,德国决定缓和同苏联的关系。苏联考虑到英、法、苏谈判无进展,德国进攻波兰在即,与日本在诺门坎地区的武装冲突未见分晓,也决定与德国改善关系,暂时置身于战争之外,以争取时间加强战备。8月23日,苏德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些谈判和斗争以德国赢得避免两线作战的有利态势和英、法、苏未能实现联合而结束。

由于英法妥协退让和美国奉行中立政策,英法与苏联之间缺乏信任,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失去最后机会。德国在一切准备就绪后于1939年9月1日进攻波兰。3日,英法等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于爆发。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9月1日德国进攻波兰开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结束,历时6年。战争进程可分为轴心国战略进攻和同盟国战略防御,双方战略相持和战略转折,以及同盟国战略进攻和轴心国战败投降三个阶段。

轴心国的战略进攻1939年9月至1942年夏秋,德、意、日轴心国先后在不同战场上展开全面战略进攻,在遭到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抵抗后,其进攻锐势逐渐减弱,终于在苏德战场的斯大林格勒城下、非洲战场的阿莱曼地区和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域到达战略进攻的终点。

西线战场德国进攻波兰,战火迅即燃遍北欧、西欧、东南欧和非洲。

德国进攻波兰和英法宣而不战:1939年9月1日,德国以优势兵力对波兰发动闪电式进攻,迅速突破波军防线。英法对德宣战后,法军和英国远征军并没有在西线对德军采取积极行动,致使波兰孤军奋战。16日,德军完成对波军主力的合围。17日,波兰 流亡国外。同日,苏军越过边界侵入波兰东部,于25日进抵西布格河、桑河一线。华沙、莫德林等地波兰军民抗击德军,直到弹尽粮绝。28日,华沙陷落。10月6日,波军停止有组织的抵抗(见德波战争)。波兰战败后,西线顿时沉寂。法军静守马奇诺防线,英法联军沿比利时边界据守,德国则忙于扩充兵力和调整部署。这种宣而不战的局面,史称“假战争”或“奇怪战争”。

英法的军事理论与武装力量:英国因受地理环境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强调夺取制海权,保卫海上交通线和进行海上封锁;推行欧洲力量均势政策和战时军事结盟政策,防止低地国家落入敌手;主张建设一支以装甲部队为主力的强大陆军,保卫海外领地,履行在欧洲的同盟义务。30年代中期,英国开始重整军备,但由于 奉行绥靖政策,最高军事当局执行消极防御战略,武装力量建设受到严重影响,陆军数量不足,装甲部队刚刚组建。战前,英国拥有本土武装力量1273万人(陆军90万人、海军18万人、空军193万人)、作战飞机51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370余艘(包括航母7艘)。法国推崇阵地战,企图依托筑垒阵地持久防御,待盟军到达后转入反攻,为此在法德和法卢边境构筑马奇诺防线,在法比边境构筑防御地带。这种消极防御战略直接影响其武装力量的发展。战前,法国拥有武装力量2674万人(陆军2438万人、海军126万人、空军11万人)、坦克3100辆、火炮14万余门、作战飞机3300余架、主要作战舰艇200艘。

德国入侵北欧:为打破英法海军封锁,在挪威建立威胁英国的海空军基地,德国决心抢在英法联军之前占领丹麦和挪威。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丹麦,迫使丹麦投降;同时入侵挪威,遭顽强抵抗。14日,英法联军在挪威登陆,但为时已晚,被迫退守北部纳尔维克地域。5月,德军闪击西欧后,英法联军于6月上旬撤离挪威,挪威国王和 流亡英国。10日,挪威全境沦陷(见挪威战役)。

德国闪击西欧、意大利参战、法国败降:德国在北欧得手后,于5月10日闪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出动空军袭击四国机场,使用空降兵抢占荷、比战略要地,其地面部队迅速突破比利时防线,促使英法联军主力进入比利时。同日,WLS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组成联合 。14日,德军快速兵团通过阿登山区后,向色当、阿布维尔和加来方向实施突击,同时以部分兵力在马奇诺防线正面牵制。英法联军因判断和指挥失误,未能阻滞德军攻势。15日,荷兰军队投降。23日,德军坦克部队进抵距敦刻尔克20公里的运河区。28日,比利时投降。6月4日,被围困在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撤往英国。5日,德军向法国腹地发展进攻,突破魏刚防线后从东南和西南方向迂回巴黎,并进抵马奇诺防线后方。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进兵法国南部边境。14日,德军占领巴黎。17日,法国贝当 宣布停止战斗,22日和24日先后同德意签订停战协定(见法国战局)。德国占领相当于法国本土面积3/5的北部和西部工业区,意军占领法国南部小块地区。非占领区建立以维希为首都的贝当傀儡 。

德国对不列颠的空中进攻:法国败降后,德国乘机对英国进行和平试探并施加军事压力,遭英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下令准备对英国本土实施登陆作战(代号“海狮”计划)。为夺取渡海作战的制空权,德国从7月至次年5月对不列颠实施空中进攻,遭英国军民英勇抗击,损失惨重,未达预期目的(见不列颠之战)。

大西洋争夺战:战争爆发后,德国为迫使英国屈服,决定使用海军主力,采用我队袭击战术,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破坏英国的生命线——大西洋海上交通线。至1941年12月,德意海军击沉盟国和中立国舰船1100余艘、760余万吨。美国参战后,德国将无限制潜艇战作战范围扩大到北美至巴西海域。盟国投入大量反潜兵力,加强海上和空中反潜,并建立联合护航制度。德国缩小潜艇活动范围,在盟国护航兵力薄弱的中大西洋,采取大艇群袭击的“狼群战术”,1942年击沉盟国舰船770万吨。1943年3月,盟国召开大西洋护航会议,建立以护航航母为主力的反潜部队并采用新的反潜战术。5月,盟国护航舰队击沉德国潜艇33艘,大西洋之战出现转折。

东非和北非争夺战:为抢占英法在非洲的殖民地,1940年7月初,驻东非意军从埃塞俄比亚向东非英军发动进攻,企图控制红海南部出海口。至8月底,意军占领苏丹、肯尼亚部分地区和英属索马里,后因补给困难和遭游击队抵抗被迫停止进攻。英军抓住时机调集兵力,于1941年1月中旬向意军发起反攻。5月20日,意军残部投降。1940年9月13日,驻北非意军从利比亚东部向驻埃及英军发起进攻,企图夺占苏伊士运河。英军寡不敌众,迅速东撤。意军实施追击,16日进抵西迪拜拉尼,后因补给困难停止前进。12月9日,英军发起反攻,至1941年2月6日歼灭北非意军大部。德国为救援北非意军,派E隆美尔率部驰援。3月31日,德意军重新发动进攻,4月中旬再次占领昔兰尼加,包围图卜鲁格英军,后因得不到补充而停止进攻。11月18日,英军为解救图卜鲁格守军,向德意军发起进攻。12月7日,英军同图卜鲁格守军会合,并于1942年1月中旬收复昔兰尼加地区。1月21日,德意军再次转入进攻,2月7日进至艾因盖扎莱、比尔哈基姆一线停止前进。5月26日,德意军恢复进攻,于6月30日进逼阿莱曼。8月4日,丘吉尔亲赴开罗改组英军中东司令部。BL蒙哥马利接任英国第8集团军司令,于9月初击退德军对阿莱曼的进攻(见北非战局)。

德意入侵巴尔干:为取得日后对苏作战的南方战略基地和争夺地中海、北非和中东地区,德国决心入侵巴尔干。1940年10月7日,德以派遣军事使团为名,出兵占领罗马尼亚战略要地和油田。28日,意军从阿尔巴尼亚入侵希腊,遭顽强抵抗,被迫撤退。墨索里尼为挽回面子,命令意军于次年1月和3月两次发动进攻,均被击退(见意大利入侵希腊)。1941年3月2日,德军进占保加利亚,25日迫使南斯拉夫签署加入轴心国的议定书。27日,南发生军事政变。新 拒绝加入轴心国,转而与苏联签订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4月6日,德意对南斯拉夫和希腊发起进攻。13日,德军占领贝尔格莱德。17日,南军投降。16日,希军主力被围,20日投降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争大概有:

1、长平之战:战国时期,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前260年,最后秦国获胜。

此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45万,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

2、巨鹿之战:发生在秦朝末年的巨鹿,起义军中的楚国项羽五万士兵同秦国的王离、章邯共四十万发生的战争。

此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最后击败王离,章邯投降。

战后项羽坑杀秦军降卒20余万。

3、彭城之战:发生在楚汉相争时期的彭城,项羽在半日之内以3万之师击溃汉军56万之众,歼灭刘邦主力。

最后刘邦仅带10余名骑兵突围而逃。

其父、其妻被楚军俘获。

4、昆阳之战:发生在新朝末年的昆阳,当时王莽篡汉。

双方兵力是:新军43万,刘秀指挥的绿林军17000。

昆阳之战中,身为偏将军的刘秀一战而天下闻名,昆阳之战不但是刘秀击败王莽的关键一战,同时也为刘秀日后夺取天下奠定了基础。

5、官渡之战: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

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双方兵力约为袁绍军约110000人,曹操军约20000人。

6、赤壁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的赤壁、乌林,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

兵力上孙刘联军5万,曹军20余万(称80万),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7、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之后的战争就没有前面那些出名了,比如秦灭楚之战等,隋灭南陈之战,三征高丽,唐灭东突厥之战,岳飞北伐,戚继光抗倭,山海关大战等,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有这些战争,但知名度都没上面的那么高。

随着**《金刚川》的上映,人们对抗美援朝再次有了新的了解。**中的金刚川战役,就是抗美援朝中的金城战役。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貌似抗美援朝只有一场重大战役,那就是上甘岭。其实在长期的对战中,知名的战役非常多,像是反细菌战、云山战役、仁川战役、长津湖战役等。是无数先辈们的牺牲,最终才换来了抗战的胜利。

1、上甘岭战役

说到抗美援朝,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上甘岭,这场战役在历史书上曾出现过。在美军方面,一般称之为三角山战役。这场战斗是1952年10月中旬,中国人民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上甘岭地区,展开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之所以出名,主要是在于它的严峻程度。炮火的集中度和密度,完全超过了二次大战的最高水平。据说上甘岭很多阵地的山头,直接被削平了两米,很多高低的石头都被炸成焦土。整场战斗持续了43天,敌我双方反复争夺阵地达59次。

2、其他战役

除了上甘岭战役之外,还有很多出名的战役,长津湖之战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联合国军知道志愿军已经加入战斗,但是认为志愿军只会保护自己的领土,不会参与到其中。结果志愿军出其不意,将其击败。这场战役最大的成效,就是让联合国军退至三八线以南。除此之外还有云山战役、长川战役、反细菌战等,整个抗美援朝持续了两年零九个月,战斗次数根本无法估计。

3、五次重大战役

抗美援朝的战役,最终被归结为五大战役。我们熟悉的长津湖之战属于第二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属于第五次战役。每个战役阶段,都发生了许多重大战斗,经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不懈努力,终于在第五次重大战役结束之后,双方签订了停战协议。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十大战役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十大战役、帮我介绍一下中外著名战争,详细一些、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大的战争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几次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juke.outofmemory.cn/life/3712752.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 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